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真的存在百万大军吗?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

战国时期真的存在百万大军吗?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882 更新时间:2024/2/29 8:20:56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都是战况十分惨烈的战役。根据史料上的记载,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力超过百万,最后赵国45万大军被全歼,而秦国伤亡人数也在20万左右。此后在邯郸保卫战中,秦国又造成了接近20万人的伤亡,导致元气大伤。不过在战国时期,真的存在规模如此庞大的战役吗?根据战国时期赵国人口的推算,赵国打这两场战几乎拿出了所有兵力,一旦失败赵国必将被灭亡。

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并未有很明确的界限标志,他们处在“东周”这个统一的国家之内。但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晋国国君成为附庸,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诸侯。战国,那个烽烟弥漫的被屠戮所染指的战国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谈到战国的时候脸色总会有一些惊悸,冷兵器之间的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迎面摆开,双方将领叫阵,几个回合之后,大军一拥而上。尸体,鲜血纷飞,利刃哧啦哧啦的钻进将士的铠甲,血肉模糊之后又退出来,看起来令人骨悚然……

先来举几个例子。

公元前312年,蓝田之战,楚国攻秦,兵锋指向咸阳,后双方在蓝田激战。伤亡比例是一比一,各伤亡十几万。

公元前256年,秦将军嬴摎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伐赵,取二十馀县,斩首虏九万。

邯郸之战中,参战国共投入兵力达120万人,两年时间内,秦军损失30万兵力。

(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45)万人。赵人大震。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在战国时代的生产力条件下,真的有那么多的军队投入战争吗?我们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从生产力的条件下看战国

战国时代制约人口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战争的破坏,而是粮食的问题。

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铁质农具,这就意味着可供开垦的土地增加,可供养人口的粮食增产。这样一来,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是不在话下。有学者进行统计:这一阶段的人口数量由周朝初期的1000万左右增加到近3000万。铁质农具的使用大大的增加了人摆脱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他们在荒山进行开垦活动,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性动作中找到了更加适宜种植的作物,他们驯服牲畜……

牛耕的使用便是人对动物驯服的例子之一。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也曾刀耕火种,骨耜耒耕。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极大的拓展了的人们种植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人口的激增似乎已经成为可预期的事情。

再者,与生产力相对应的生产关的系的变革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生产力的变革(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使得生产关系出现了改变。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井田制的瓦解和私田的出现。

战国时代,井田制的瓦解和“私田”的出现推动着生产关系变革,土地成为社会资本。尤其是私田的出现让人意识到土地上种的东西是自己的,这样一来,耕种的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粮食随之增产。那就有人问了,战国时代连年征战对农业就没有什么破坏性吗?

答案是有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农业的减产。但在此时,战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就总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加之各国都比较重视农业。最负盛名的就是“都江堰”了。水利工程的发展更是让农业获得了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这个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确保了农业在出现极端气象时依然能够保证一定的收成。

在这个过程中,水利首先保证了农业的收成,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粮食的增产,粮食的增产让大规模的人口增长成为可能。由此推断出来,战国时期,非军事人口增长较为迅速。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农业人口不等于军队数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口的增长确实为“百万大军”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百万大军很可能并不是指正规军队的数量,而是指以军队为主,农业人口、商业人口及其他人口的总和。

单从生产力条件下的战国时代已经具备了百万大军的条件。

二:从整个时代背景下看战国

战国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混战、杀伐、鲜血、屠刀。将军和士兵都开始变得疯狂起来,“况复秦兵耐苦战”。战国时代,最能占据大众视野的是秦国。那时候还令东方六国看不起的秦国发布了一道特殊的诏令——《求贤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能有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秦国的虎狼之师由此程。

战国时代的征伐变得更加残酷,甚至在晚上的战场上常常能听见百鬼夜嚎。战争成了常态,兵员和粮草的补给成了问题。这时候,不可避免的就要“抓壮丁”。就像我们前面所谈到的,百万大军是各种人员的总和。他们或许前一天还在地里忙着秋收的麦子,还在和邻国的商人做着买卖,但他们却不知道或许明天就要上战场,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

这些被临时抓来的人几无战斗力,他们只能跟着主力军队东奔西突,左进右退。而一旦主力军队惶惶撤退,他们只有引颈受戮的命运。在这样处于战争背景下的人的命运是不能够自己做主的,甚至没有选择的机会,没有狡辩的机会。

敌方将领的一个“杀”字让他们从此成为这时代的牺牲品,没有墓碑,没有贡品。于是就有我们在历史记载中见到的那样,“城破,斩首十二万”“克郢,斩首七万”。

这些无辜的人在战国时代摆脱不了自己的命运,就像每逢乱世,人无法预知自己的明天一样。

而实际上,战国时代训练有素的常备军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从春秋过渡到战国时代,生产力的明显提高让人们开始专注农业。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之前,基本上没有规模庞大的战役,当时楚国临海,鱼米之乡。靠着上面的齐国和长江航线拥有着大量的物质基础,生产粮食亦非常可观。即使后来秦楚之战,秦国也没占到多大的便宜。

只是后来的秦国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时,而在此时,也不过是只有秦国扩军备战。东方六国的正规军基本没有大的差异变化。

所以,从这个方面说,战国时代常备军队的数量是完全不到记载的那么多的,而在人口总数上却是一次大大的增长。这一点无可置疑。

三:从文化观念上看战国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但这时的文化争鸣程度已经略逊于春秋时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法家的治国观念在秦国落地生根,统一天下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一段时期是纵横家发挥作用的时期。

这里要介绍一个人,苏秦,那个佩戴六国相印的男人,鬼谷门下,是有名纵横家。苏秦学艺归来之后先是拜会了周朝国君,可谓是碰了一鼻子灰,但是他变卖家产,从此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风餐露宿不必说,遭人羞辱亦不必说,但是总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燕文公对他的合纵术很感兴趣,由此挂燕国相印。由此在结盟的道路上挂六国相印。功成名就。

从文化心理上来说,谋士的奇谋智术似乎让战国时代更加精彩纷呈。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以三言多”。

在“以三言多”的文化心理作用下,为了在心理上给对手一个下马威,往往夸大自身的军队数量,如号称是“百万大军”的,往往实际兵力为二十万到三十万的样子。当然,这种威慑并未对战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该杀的还是要杀,该占领的还是要占领。而且在某些非野战领域战斗中(例如丛林战)不可能将几十万军队埋伏于深山老林处,不仅不利于军队的机动性还容易被敌人围之歼之。

所以,这种数字型的夸大更像是一种恐吓,这种恐吓不仅能够对敌军形成一定的威慑还可以壮大我军之军威。通过纵横家们的战略智慧,战国时代的战争更倾向于一种艺术化的行为。

从这个层面说,在战国时代,军队的数量远远不及记载的那么多,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伤亡是惨重的。

也是在战争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杀人与被杀。那些无辜惨死的老百姓,似乎就成了这一切的牺牲品,尽管他们都没有错。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生产力角度,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的阐述,我们由此可见战国时代的军队数量是远远低于同时期人口总数量的。当然,百万大军的数量不仅仅是文化心理的作用,还有那些无辜百姓的身影。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唐朝会有两部正史?新唐书和旧唐书区别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记录唐朝正史的史书共有两部,这在历史上还会比较罕见的。最早的唐史目前称为《旧唐书》,是由刘昫等人撰写,刘昫是五代人士,当时唐朝刚刚灭亡没有多久,《旧唐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不过在宋仁宗时期,北宋计划重新编撰唐书,后来由宋祁、欧阳修等人又编写了一部《新唐书》,那《旧唐书》和《新唐书》到底有什么

  • 豫让是一个怎样的人?豫让刺赵襄子典故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士,他在晋国效忠于智伯瑶。但在晋阳之战中,魏、韩、赵联手击败智氏,智伯瑶也战死沙场,作为家臣豫让立志要为主公报仇,打算刺杀赵襄子。只不过豫让的计划并没有成功,豫让临死前说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12个字也成为了一段著名典故。豫让的精神值得后人

  • 三国时期天下一共有几州?魏蜀吴分别占领哪几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改朝换代,立魏国。一年后,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是为延续汉室血脉,孙权虽然称帝慢了几年,但他自称吴王,定都建业,就此天下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不过曹魏是独占北方,蜀汉和东吴平分南方,所以综合实力还是魏国最为强大。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当时天下总共分有哪几个州,

  • 李恪最终为什么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皇帝的儿子虽然说是出身高贵,但其实命运却未必有那么好,生活在皇家,很多人其实都是很难能够得到善终的,因为他们即便自己为人很好,却未必能管得住别人要对他们下手,而这些下手的人,无外乎都是自己的兄弟甚至是自己的父母。吴王李恪可以说曾经是李世民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但是即便是最喜欢,却在李恪被卷进房遗爱的谋反

  • 弥子瑕卫灵公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男性统治者,他们都有自己的男宠,也因此诞生了非常多的词语,每一个词语的背后其实都代表了一段历史。春秋时期的卫灵公也有一个被认为是男宠的臣子弥子瑕,著名的“分桃断袖”当中的“分桃”,说的就是卫灵公和弥子瑕之间的故事。历史上他们真的是这样的

  • 汉哀帝为了男宠废掉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词,“冲冠一怒为红颜”,很多人应该都会有为了自己的爱人而不顾一切的时候吧,不过历史上却有这样为了“蓝颜”的时候。汉朝时期的皇帝,可以说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与一个男人有暧昧的关系,而据说,汉哀帝更是为了自己的男宠而废掉了自己的皇后,这是

  • 武则天老了李显已经是太子,神龙政变是多余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神龙政变,是从武则天手中夺取权力,让李显得以上位的一次政变,然而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其实已经垂垂老矣,李显也已经成为太子,等到武则天死后李显自然就会登基,但是为什么还是要发动一次神龙政变,让武则天退位呢?有与没有神龙政变的两个结果看上去似乎是一样的,但其实,这中间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武则天在解决了继承

  • 藩封制弊端明显,为何朱元璋还要分封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藩王都有自己的领地,他们一般是皇室宗亲或者立有功劳的大臣。但藩封制也有很大的弊端,一旦让藩王做大对于朝廷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而历史上藩王闹事的例子层出不穷,那为什么朱元璋称帝以后还要坚持创立藩封制呢?其实朱元璋把自己24个儿子分别封于几个主要城市以及边疆,起初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还有巩

  • 夷陵之战背后有着怎样的目的?刘备野心彰显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蜀汉刚刚步入鼎盛时期,结果一场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从而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匡扶汉室的志愿。当时刘备率军伐吴,双方兵力势均力敌,谁也没想到刘备竟然会如此惨败陆逊之手。为什么刘备要急着对吴国发难呢?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刘备是急于帮关羽报仇,实际上这背后还有别的目的,更是彰显出了刘备的野心。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

  •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害死李恪?李恪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他本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最后却遭到长孙无忌的陷害,导致被冤杀。很多人不理解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害李恪,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干嘛要和李恪过不去呢?实际上长孙无忌这样做,是担心李恪会报复自己,因为当年长孙无忌并没有站在李恪这边,而是支持李治继位,所以两人必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