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托孤暗示赵云不可重用?刘备真有这样说过吗?

刘备托孤暗示赵云不可重用?刘备真有这样说过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819 更新时间:2023/12/19 17:36:32

赵云身为三国一代名将,其知名度做到了家喻户晓,但赵云一生在蜀汉的地位一直得不到突破,甚至有种说法,称刘备并不重用赵云,那真的是这样吗?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临死前称赵云不可重用,实际上这只是传谣,以刘备的情商来说他是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赵云地位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受重视,作为蜀汉的核心人物,赵云自然有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东汉三国时期的历史史书本来不多,即使是《三国演义》都没有这种说法。无论是怎么说,都没有道理说赵云重用或不重用。

所有人谈的都是《三国演义》而非“三国的历史”,咋说都行。但既然是聊自然要有个本子儿,即“白帝城托孤”内容。他主要是怕诸葛亮“篡位”。

在“第85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刘备临终前主要是防止诸葛亮日后有异心。他走三步:

第一步,名为重托,实则测试诸葛亮。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可不是傻子,一听这话,立刻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叩头流血。

第二步,打个巴掌,再给甜枣。刘备,让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跪拜孔明,让他们兄弟三人都听诸葛亮的。

第三步,对托孤大臣,特别是最重要的亲信赵云。言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也就是说,他把最后防止诸葛亮“篡位”“弄权”的保险上到了赵云身上。由此可见,刘备对赵云多么重视!

小说都没说过赵云不可重用,再说也就只能“文字游戏”“推理游戏”,至少想让赵云安享晚年、兄弟情义这种说法圆不了当时蜀国无人的情况!刘备作为开国之主,难道不怕自己的儿子亡国灭族吗?

虽说小说的东西,你咋说都行,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反正又不是历史。就好比聊三国、谈水浒、白眉大侠等的人,经常爱聊“武功排名”。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武功排名”毫无用处。逻辑上说得通,但现实归现实。打嘴炮就能争出国际关系是非,领土归属,那就没有战争了。

例如:“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是什么?就是“实力相差不多的人甚至比较悬殊的人”,有时候临场发挥好的话,打死(打败)比他强的人很正常。比如武功强的人昨晚房事过多、吃坏了肚子跑了一晚上厕所、刚和最亲近的人吵完架,如此等鞥不一而足。亦或者大意失荆州等等。

例如刘备为了赵云能够平安一生,但问题是,刘备临死前也不想想,此时的刘备天下情况是什么?蜀国立足尚不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有事儿,最重要的是,东吴曹魏联手大败刘备,刘备把半个家当、关张永将丧命。天下正需要有用之人,刘备从常人角度看,他很看重赵云,怎么有理由不重用呢?

历史与小说的赵云是不同的:对《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刘备的重用是在亲卫。赵云是被罗贯中安排为“儒将”身份的,是“忠君”的代表。关张则是“忠于情义”的代表。历史上的赵云和关、张一样都是领兵将领。

现实中老板的司机谁都不敢小看,更何况亲卫长!高力士、陈玄礼在李隆基的儿子面前在李林甫杨国忠面前,放屁都是二踢脚!

历史上的赵云,其经历和关张是差不多的,都领兵打仗、都独掌一面儿,只不过重要性不同而已。

在《三国演义》中,他就是贴身侍卫长。专门保护刘备及其家属们。但是在历史中并非如此,长坂坡之战后,赵云被刘被封为“牙门将军”,请注意,这个职位是专门为赵云设置的,蜀魏时期,魏延也得过这个职位,可见这一职位非常重要,而不是平常人所说的一般职位,一般将军。

牙门将和牙门将军是不同的!即使是牙门将,也主要是负责保卫主将的偏将、副将。因此,牙门将军并非牙门将。同时,曹丕当政时期也曾创立牙门将军。很显然,刘备在前、曹丕在后,长坂坡后的刘备,曹丕的爹曹操还没统一北方呢。曹丕还是好哥哥呢。

之后,赵云便以保护刘备为主,但也经常与敌交锋,例如与夏侯惇战於博望。刘备进入益州后,曾经留守过荆州、以偏将军领桂阳太守。掌控益州后,为留营司马主管荆州大本营。可以说,赵云基本上是主管后方。

有人会说,如果重视,为啥不让他去前线打仗呀?

这就属于只重视前方,不重视后方的老毛病、老观点。没有后方的巩固,前方打仗能安稳甚至胜利吗?主管后方军事事务可以说“独掌一面”儿,如果不被重视,那绝对不会把“老窝儿”交给那个人的。

前线有关羽张飞就够了,为啥要派赵云前去跟他们抢功,制造矛盾呢。这既不符合各自的特长,也不符合赵云的性格,赵云的谥号就是“平顺侯”——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由校是不是昏君?朱由校在位期间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十分宠信宦官,魏忠贤就是在朱由校时期积累起自己的权势,此后朝中不断爆发陷害忠良的事件。魏忠贤遍树党羽,将东林党视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但朱由校并没有及时平衡两方势力,他痴迷于木工,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但对于明朝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坏事。那朱由校到底算不算昏君呢?后人究竟是如何评

  • 清朝时期的“宰白鸭”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死刑在我国古代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惩罚之一,所谓的“杀人偿命”,一般就是用于惩罚那些有极大民愤的犯罪分子。不过说到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若是犯罪的人不想死,那会不会就会有什么方法逃避官府的惩罚呢?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个方法就是在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逐渐泛滥的,成为了富人免死的一大

  • 宋朝之前没有铁锅,古人用什么做饭?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现如今的中餐,有各种烹饪方式,但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恐怕还是炒菜了,而我们现在看炒菜非常简单方便,然而在古代却才只是一千多年的事情,在宋朝诞生铁锅之前,人们其实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炒这种烹饪方式的,换句话说,宋朝之前人们吃不到炒的菜。那么,宋朝之前的古人究竟吃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菜呢?1.宋朝之前

  • 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三子赵恒?而不是长子或次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宋太宗赵光义总共有九个儿子,而他的太子之选并不是长子赵元佐,也不是次子赵元僖,而是三子赵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赵恒能继承皇位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因为赵恒并非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理论上继位一事是轮不到他的。不过后来赵元佐发疯,赵元僖又染疾而死,所以赵恒才有机会成为太子。那赵恒和赵光义感情究竟如

  • 刘备为何被叫做刘大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刘备,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三国时期蜀国的主公。很多人都觉得刘备是个伪君子,那些什么义气都是假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环境不同,在那样一个年代,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是称不上判理违道的,其实都不算什么。更有古言:杀一人有罪,屠万人为王,杀得万万人,方为王中王。今天也不说刘备如何,就说说刘备的绰号,刘大耳

  • 司马迁宫刑为什么是自己提出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其实是汉武帝下的命令,当司马迁提出对李陵事件的异议之后,就被处以宫刑了。但是实际上,司马迁的宫刑其实是司马迁自己提出来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司马迁为什么会主动要求要宫刑,汉武帝当时是想要如何惩治司马迁呢?这背后到底还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事情?1.司马迁为何主动要

  • 曹参是曹操的祖先吗?是怎么当上汉朝第二位丞相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曹参作为一名丞相,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的出名,他有一个成语“萧规曹随”,说明他虽然能力比不过萧何,但是脑子非常灵活,也很明白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做。只不过,既然曹参能力不是很强,为什么还会成为汉朝的第二代丞相?而曹参之后,汉末时期的曹操,很多人怀疑他和曹参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启动商鞅变法,此后国力逐渐强盛,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成了唯一的强国,由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伟业。实际上秦国的崛起之路走得很冒险,当时魏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而且他们也有进行变法改革,不过从结局来看,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就不如秦国来的奏效呢?其实变法只是崛起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前后君

  • 赵匡胤武术有多厉害?可能是历史上武功最高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赵匡胤的身份除了是北宋开国皇帝,以及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以外,还是一名武术家。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赵匡胤会武术这件事,他将士兵在战场上拼杀格斗的经验编制成了三十二势长拳,也就是太祖长拳,此后就连少林都承认太祖长拳在武术界有着非凡的地位。而赵匡胤有可能就是古代皇帝中武术最高的人,不过武术高不代表最能打,武术

  •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为何魏国会两次败给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两场战役,当时魏国称霸中原,却两次败给齐国。桂陵之战齐国将领孙膑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战史上最为经典的截击战之一。到了马陵之战,孙膑再次看破庞涓的弱点,将魏军全歼,经此一役魏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霸主地位,从而走衰。为什么魏国会在短短10年间两次败于齐国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