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由校是不是昏君?朱由校在位期间有哪些成就?

朱由校是不是昏君?朱由校在位期间有哪些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545 更新时间:2024/1/28 10:38:14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十分宠信宦官,魏忠贤就是在朱由校时期积累起自己的权势,此后朝中不断爆发陷害忠良的事件。魏忠贤遍树党羽,将东林党视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但朱由校并没有及时平衡两方势力,他痴迷于木工,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但对于明朝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坏事。那朱由校到底算不算昏君呢?后人究竟是如何评价明熹宗的,下面可以一起来了解下。

一直以来,朱由校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昏聩无能只会木工”,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昏君。关于朱由校,有两段话构建了我们印象中的天皇帝!

万历年间的大臣亓诗教,为朱由校打抱不平,上书万历时说“皇长孙(朱由校)十有五岁矣,亦竟不使授一书、识一字”,后世根据这一句话,认为朱由校是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此还编出很多讥讽故事。

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中,记载了一则“污蔑性”的故事,与朱由校文盲存在一定因果关系。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院章奏进,帝辄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或因为怠政,或因为文盲,或因为热爱木工,所以朱由校就将皇帝工作全部交给魏忠贤,所谓“汝好生看,勿欺我”,这是朱由校昏君的一个重要证据。

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朱由校真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其实,这一传言非常荒谬,朱由校根本不是文盲,《明史》中的一个记载非常清楚说明了问题。虽然无法判断他的学识水平,但至少不低。至于亓诗教的那句话,其实亓诗教是好意,希望唤醒万历皇帝对皇长孙朱由校的关注罢了。

1621年,天启元年,内阁首辅叶向高上书朱由校,证实朱由校不仅好学,而且还很勤奋。

《明史》:我皇上聪明天纵,朝讲时临,真可谓勤政好学之主矣。尝见皇上发拟本章,每多传谕,以此仰窥圣心留神庶政。臣等欲一一言之,则不胜其烦,欲默而不言,则又失辅弼之职。

叶向高肯定了朱由校聪明好学,其后指出朱由校批阅奏章时,总是传谕询问,认为“一一言之”回答太繁琐,而如果沉默不言,又失了首辅本职。可见,朱由校如果文盲,又如何批阅奏章?而且,能够批阅奏章且经常传谕询问的朱由校,另外朱由校自称“朕在宫中,每日披阅文书,览诵经史及祖宗训录,兼时事忧劳,何有多暇?”如此又如何醉心于木工?

其实,《明史·孙承宗传》中也提到,“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每次听到孙承宗讲课,都能听的很开心,足见朱由校聪敏好学。孙承宗是儒家名仕,所讲内容肯定与修身治国有关,如此朱由校还能曰开心,还认为朱由校是文盲的话,怎么也说不过去。

然而,证明了朱由校不是文盲,并不能证明朱由校不是昏君。那么,朱由校到底是不是昏君呢?他给袁崇焕的一封信,洗清了他的冤屈!

1626年,天启六年十一月,袁崇焕上述天启皇帝,认为在关外修城屯田,就可让后金不战而降,即便后金不降,也将很快被擒,所谓“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这句话后面是对魏忠贤的一通马匹,“况厂臣魏忠贤与阁部诸臣,俱一时稷契夔龙之选,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如果魏忠贤执笔回复,由于有这一通马匹在,即便质疑,也会比较缓和,但实际上朱由校的回复却极为尖锐,因此可以肯定是朱由校亲笔信。

《明熹宗实录》: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这本内说,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朱由校连续六问,将袁崇焕之计批的体无完肤,最后留下这么一句话“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朱由校对后金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后金不可能投降,尤其“胜无轻谈也”一语道出取胜本质。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显示出朱由校比袁崇焕还要高的军事认识,至少不下于袁崇焕。

显然,朱由校并非昏君,而且从及时处理政务这一点来看,醉心木工可能也是抹黑,同时也推翻了清朝文人“天启皇帝将所有国家大事托付给魏忠贤”的记载。

实际上,类似证明朱由校能力的记载,在《明熹宗实录》有很多,但在《明史》中的一些细节,却也佐证了朱由校并非我们印象中的昏君。

《明史·孙承宗传》: 帝好察边情,时令东厂遣人诣关门,具事状奏报,名曰‘较事’。

通常来说,皇帝对于边境军情,往往只是听从官员报告,但朱由校却大不一样,而是主动出击,主动派遣东厂特工了解边情,让他们“具事状奏报”,足见朱由校的眼光绝非常人所有。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辽东攻城略地,90%以上都是靠“内应和情报”;后金多次入关劫掠,都与明朝不注重情报有关,包括袁崇焕等明朝文武大臣在内,都不太注重情报工作,而当时才16岁的朱由校却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点。

显然,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朱由校并非昏君。其实,在天启年间,辽东局势还处于战略僵持阶段,相反崇祯上台,袁崇焕主持辽东之后,辽东局势才彻底崩溃。

综上,天启皇帝肯定不是文盲,在国家大事上也没有稀里糊涂,更没有将所有事情全部托付给魏忠贤,甚至还表现出很高的军事认识。因此,将他看成什么都不懂的木匠奶儿昏君皇帝,这就有违历史事实了。

另外,在清修《明史·诸帝本纪》中,却对天启极尽丑化,给予的评价是“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显然,即便透过《明史》中这些零星的记载,也可以看到这一评价存在抹黑行为。推而广之,从天启身上,可以看到清朝的确抹黑了明朝,《明熹宗实录》中展现朱由校的重要事迹,为何《明史》却鲜有记载?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时期的“宰白鸭”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死刑在我国古代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惩罚之一,所谓的“杀人偿命”,一般就是用于惩罚那些有极大民愤的犯罪分子。不过说到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若是犯罪的人不想死,那会不会就会有什么方法逃避官府的惩罚呢?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个方法就是在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逐渐泛滥的,成为了富人免死的一大

  • 宋朝之前没有铁锅,古人用什么做饭?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现如今的中餐,有各种烹饪方式,但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恐怕还是炒菜了,而我们现在看炒菜非常简单方便,然而在古代却才只是一千多年的事情,在宋朝诞生铁锅之前,人们其实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炒这种烹饪方式的,换句话说,宋朝之前人们吃不到炒的菜。那么,宋朝之前的古人究竟吃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菜呢?1.宋朝之前

  • 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三子赵恒?而不是长子或次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宋太宗赵光义总共有九个儿子,而他的太子之选并不是长子赵元佐,也不是次子赵元僖,而是三子赵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赵恒能继承皇位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因为赵恒并非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理论上继位一事是轮不到他的。不过后来赵元佐发疯,赵元僖又染疾而死,所以赵恒才有机会成为太子。那赵恒和赵光义感情究竟如

  • 刘备为何被叫做刘大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刘备,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三国时期蜀国的主公。很多人都觉得刘备是个伪君子,那些什么义气都是假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环境不同,在那样一个年代,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是称不上判理违道的,其实都不算什么。更有古言:杀一人有罪,屠万人为王,杀得万万人,方为王中王。今天也不说刘备如何,就说说刘备的绰号,刘大耳

  • 司马迁宫刑为什么是自己提出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其实是汉武帝下的命令,当司马迁提出对李陵事件的异议之后,就被处以宫刑了。但是实际上,司马迁的宫刑其实是司马迁自己提出来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司马迁为什么会主动要求要宫刑,汉武帝当时是想要如何惩治司马迁呢?这背后到底还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事情?1.司马迁为何主动要

  • 曹参是曹操的祖先吗?是怎么当上汉朝第二位丞相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曹参作为一名丞相,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的出名,他有一个成语“萧规曹随”,说明他虽然能力比不过萧何,但是脑子非常灵活,也很明白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做。只不过,既然曹参能力不是很强,为什么还会成为汉朝的第二代丞相?而曹参之后,汉末时期的曹操,很多人怀疑他和曹参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启动商鞅变法,此后国力逐渐强盛,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成了唯一的强国,由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伟业。实际上秦国的崛起之路走得很冒险,当时魏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而且他们也有进行变法改革,不过从结局来看,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就不如秦国来的奏效呢?其实变法只是崛起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前后君

  • 赵匡胤武术有多厉害?可能是历史上武功最高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赵匡胤的身份除了是北宋开国皇帝,以及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以外,还是一名武术家。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赵匡胤会武术这件事,他将士兵在战场上拼杀格斗的经验编制成了三十二势长拳,也就是太祖长拳,此后就连少林都承认太祖长拳在武术界有着非凡的地位。而赵匡胤有可能就是古代皇帝中武术最高的人,不过武术高不代表最能打,武术

  •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为何魏国会两次败给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两场战役,当时魏国称霸中原,却两次败给齐国。桂陵之战齐国将领孙膑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战史上最为经典的截击战之一。到了马陵之战,孙膑再次看破庞涓的弱点,将魏军全歼,经此一役魏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霸主地位,从而走衰。为什么魏国会在短短10年间两次败于齐国之手

  • 窦太后和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汉武帝为什么以儒为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继位后,并没有马上掌管国家大权,汉朝真正的掌权者还是窦太后。他们虽然是祖孙关系,但相处起来不算太融洽,汉武帝一直没办法行使自己的皇权,也是让他既愤怒又无奈。实际上汉武帝和窦太后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窦太后并非不讲理之人,当他发现汉武帝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后,自然会选择放劝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