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为何遭凌迟处死?凌迟是什么意思?

袁崇焕为何遭凌迟处死?凌迟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202 更新时间:2024/1/19 1:40:33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将领,曾在对抗清军的战役中多次获得胜利,但他的下场却是被处于凌迟而死。凌迟是古代一种十分残酷的刑罚,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被千刀万剐,将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据说袁崇焕一共被割了3543刀,可想而知最后的场景是有多么的惨烈。实际上袁崇焕是被冤杀,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导致他认为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因此对他失去信任,一代抗敌名将就这样死了。

一、被凌迟处死的袁崇焕

明末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御边有功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罪名有二:其一、擅杀抗后金的大将毛文龙;其二、与后金有不正当关系,有背叛谋逆之嫌。

于是,无论是朝中臣僚还是京城的老百姓都恨之入骨,痛骂这个卖国贼。

凌迟之日,老百姓群情激愤,不断向袁崇焕投抛烂菜头与臭鸡蛋。

而袁崇焕从容就死,口占一首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一刀一刀割在袁崇焕身上,袁崇焕毫无惧色,面对愤怒的一张张面孔,透出浩然正气,当“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乃止,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这场面有点恐怖,惨不忍睹。

为什么从崇祯皇帝到老百姓对袁崇焕恨到如此程度,争相买他的五腹六脏做下酒菜?为什么袁崇焕却能大义凛然就死,口占言志诗?这是多少矛盾又血腥的场面,真有点令人百思不解呀,反差太大了。

究竟袁崇焕是什么人?他都做了什么?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还是崇祯自毁长城,怨杀忠臣?

还是让我们梳理一下袁崇焕的事迹吧。

二、袁崇焕宁远大捷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石碣人,出生于1584年,进士及第走上仕途,自小就胸怀大志,与众不同,聪明又善辩。

明末,明廷政治腐败,烽火四起,崇祯继位很想重振山河,励精图治,但他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忠奸不分,勇气有余,而能力不足,社会矛盾加深。

明天五年(公元1625年),朝堂党争,镇抚辽东能臣孙承宗被陷害免职,依附宦官的高第赴辽阳经略辽东。

高第尽撤锦州、右屯卫、大凌河等重要关隘的守军,放弃关外四百公里的军事重地。

当时袁崇焕毛遂自荐到辽东边关,守卫宁远城(今辽宁彰武县),坚决反对撤兵,誓言与宁远城共存亡。于是,宁远成了挺立在关外的孤城,城中共有两万左右守军,周边没有可以支援的明军。

后金努尔哈赤面对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整顿兵马,率大军冒着凛冽的寒风,在诸贝勒与将领们的簇拥下,几乎倾巢而出,统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雄赳赳直扑宁远城,志在必得。

一路所向披靡,下锦州,克凌河,夺杏山,拿连山,占塔山,浩浩荡荡杀到宁原城下,派人给袁崇焕递了一份劝降书,许以高官厚职,共享富贵,如若不降,踏平宁远城。

袁崇焕早就做好了守城的准备,回复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誓死守卫宁远城,将士们也万众一心,与城同在。

努尔哈赤见袁崇焕不降,勃然大怒,发誓一定攻下宁远城。便亲自指挥八旗子弟攻城,一时间号角连天,杀声震耳,无边无际的八旗兵马蜂拥而上,与此同时,宁远城头也是金鼓大振,炮声起伏,一颗颗炮弹在八旗军中炸响,硝烟四起,激战从清晨持续到子夜,酣战不止。

第二天,八旗兵马的攻势不减,一波接一波,依旧没有进展,攻与守持续了几日,宁远城仿若铜墙铁壁,十几万大军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根本攻不破,努尔哈赤无奈下令收兵,撤围而去,据说撤兵的原因是努尔哈赤在城下指挥中炮受伤,不得不退兵,后来炮伤加重,一代枭雄随后去世。

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崇祯皇帝十分高兴,破格提拔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蓟、辽,经略辽东防务,由于位高权重,自然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三、袁崇焕之死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一月,后金皇太极率军进攻明朝,此次没有选择从山海关等处进军,而是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可把崇祯皇帝吓坏了,连忙派人勤王,袁崇焕也急忙率部支援京城,虽然最终皇太极撤兵返回,这让那些与袁崇焕积怨颇深的官员们不满,都认为是袁崇焕放皇太极入关,诽谤他与后金勾结,“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引起崇祯的不满与怀疑。

同时宦官魏忠贤余党王永光、袁弘品、高捷等人早就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借机联名上奏了袁崇焕擅杀大将毛文龙,私自与后金谈判议和等罪名(此前袁崇焕除掉了不听命的大将毛文龙),将袁崇焕推上万劫不复之地。

崇祯皇帝本来就生性多疑,把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皇太极突然出现在京城外等事联系到一起,这袁崇焕分明就是一个奸佞之臣,是汉奸,是卖国贼呀,于是,袁崇焕以通虏谋款;擅主和议、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家人流放三千里。

后金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都曾与袁崇焕过招,没有得到便宜,一直顾虑袁崇焕的存在,“袁不死,后金难入”,如今,明朝自取灭亡,杀了自己的主要对手,让明朝“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方决矣”!

当时义士程本直就上书崇祯:“崇焕冤死,本直义不独生。伏乞皇上骈收臣于狱,俾与崇焕斩于市”,可见当时还是有明辨是非之日,为袁崇焕鸣不平。

然而崇祯这个人怨人不怨己,就是错杀了袁崇焕,也认为杀的对,袁崇焕是有罪的,曾经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大臣身上,洗白自己,这样的崇祯皇帝,不亡国才怪。

四、清乾隆为袁崇焕平反

袁崇焕一代抗后金名将,含冤而死,一直遭受人们的误解,背负着骂名,被蒙蔽的老百姓也不知真像,以讹传讹,袁崇焕成了明王朝的罪人,种种罪名,无法洗清。

转眼大明王朝落幕,满清王朝上台,到了清乾隆年间,是清朝皇帝乾隆给袁崇焕正了名,让人们知道了事实的真像,冤死的英魂,得到安稳。

乾隆在《清高宗实录》中说:“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磬其忧悃,以致身羅重辟,深可悯恻。”

行文至此,不由感谢乾隆,为冤死的袁崇焕正名,是崇祯昏庸无能,朝中一帮宵小得势,葬送了大明江山,让袁崇焕冤死。

袁崇焕一生刚直不阿,尽心尽力为大明社稷,从不苟且妥协,因此一生犯小人,正义的心碰上了厄运,惨遭凌迟。

想想自古而今,那些用卑鄙的手段,用污秽的伎俩,用出卖灵魂的行径的小人们,或许得到富贵或者拥有了权力,但他们为了这权这财,日思夜想整人,自己更是坐卧不安,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最终留下千古骂名。

维护尊严,伸张正义,让我们记住值得记住的人。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曹参和陈平谁成就更高?为什么萧何更看好曹参?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曹参和陈平都是西汉开国功臣,实际上他们都有机会在萧何之后成为汉朝第二位相国。不过萧何最后却是推荐曹参而不是陈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若是比功绩,成就,两人算是旗鼓相当,曹参可能要略高一点。毕竟刘邦定都长安以后,论功行赏曹参排至第二,在萧何眼里,曹参也是比陈平更好的选择,陈平究竟输在了哪?下面就为大家分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为何毫无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玄武门是唐朝长安城皇宫大明宫的北宫门。李世民敢在皇宫之内发动兵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弑杀,那李渊身边的禁军为何毫无作为呢?李渊才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此番计划也会直接威胁到李渊的地位,为什么在这起事件中李渊的存在感会显得如此之低,实在令人费解。其实李世民早就就好了各项准备,毕竟如果失败,李世民和他的手下肯

  • 夏侯杰真的是被张飞吓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作为很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经典的情节,比如说到张飞就会想起长坂坡,当时的张飞只有几个人,但是面对夏侯杰的追兵,只能用计谋才能将他们吓退,而且张飞在长坂坡大喝一声,竟然将夏侯杰直接吓死了。夏侯杰虽然不是特别出名,但好歹也是一名武将,怎么就这着,简单就被吓死了呢?历史

  • 张居正为什么不愿重用海瑞?竟是担心海瑞太正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著写的《治安疏》曾扬名天下。万历元年,由张居正主持国政,他想要推行自己的改革,应该需要像海瑞这样刚正不阿的人。但意外的是海瑞并没有得到张居正的重用。当时多名官员推荐海瑞,但张居正始终不任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张居正正是惧怕海瑞的严峻刚直,这也是最令人矛盾的一点。海瑞的优点

  • 曹操没有废除汉献帝,改朝换代算不算不忘初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一步步称公称王,距离称帝只剩一步之遥,但他到死也没踏出这最后一步。其实以当时曹操的权势,他完全可以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帝,改朝换代,曹操为什么没这样做呢?这样一来是不是也可以证明曹操是一位不忘初心的人,既然答应一生侍奉汉室,就说到做到,把改写历史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操的确是差临门一脚,但

  • 李善长为什么被处死?真的是被胡惟庸牵连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的确是杀了不少自己的开国功臣,而且明初四大案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的有名,而其中的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这其中还包括了另一个很有名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李善长是被胡惟庸牵连才死的,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李善长为什么会被处死,朱元璋杀掉李善长的原因究竟为何?李善长是被胡惟庸牵连吗朱元璋出

  • 古蜀国为何神秘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大多数都是因为当时对一件事情没有记载,以至于后世人无从得知当时事情发生的真相,也就因此引来了众说纷纭。而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年代,有一个与三星堆有着很大关系的古蜀国,这又是历史上一个神秘消失的国度,李白曾经有诗中提到过两位古蜀国的君主,但是古蜀国的秘密,还有很多未曾解开。

  • 贾诩位列三公为何迎来孙权嘲笑?孙权是在笑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曹丕称帝后,拜贾诩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此举却引发孙权的嘲笑,孙权究竟是在笑什么呢?贾诩也算当时非常著名的谋臣,他曾帮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后来又帮助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曹操立嗣一事,贾诩力劝不可废长立幼,这才让曹丕顺

  • 考生参加殿试弃笔却被乾隆选为状元?揭秘乾隆的用才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科举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普通百姓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步入仕途,科举是他们唯一的机会。在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场殿试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有两位考生都有成为状元的实力,但状元毕竟只有一人,到底应该选谁这让乾隆犯了难。后来乾隆皇帝想了一个办法,给他们出了一道题,结果有一位考生选择弃笔,而这个人最终

  • 为何宋朝官员出差机会更多?宋代官员任官机制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在宋朝的选官、任官机制下,让地方官更换的频率大大增加,对于官员来说就有了更多出差旅游的机会。毕竟古时候交通非常不便,如果需要跨省,可能旅程最少也要半月左右,而且一般都是带着家人一起,所以等于来了一场家庭旅行。但其中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效率太低,对于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解析下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