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史慈竟然是一方诸侯?他的真实地位是什么?

太史慈竟然是一方诸侯?他的真实地位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172 更新时间:2024/1/21 22:24:29

太史慈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多人大概都会非常敬佩他的舍生取义吧,印象中的太史慈应该是一个非常豪迈的人,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言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不过他的身份,很多人只认为他是一位江东猛将,地位就算再高也是别人麾下的将军。但其实,如果真的从他的地位而言,或许他可以称得上是一方诸侯。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起来看看。

提起太史慈,或许读者们都记得他和孙策单挑战成平手的精彩场景,以及他在演义中临死前说的一番豪情万丈的遗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三国志》注引《吴书》原文为:“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后世对于太史慈的印象,基本都是重义轻生,慷慨豪迈的一员猛将。但笔者今天无意间翻看《三国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太史慈的身份,似乎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员猛将,而更像是一方诸侯。

生平经历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电视剧以及游戏中太史慈的形象要么留着一撮小胡子,要么是个小白脸,而实际上太史慈应该是个大胡子。(其实古人都有蓄须的习惯,差别只是胡子多少与美观。)

太史慈青年时曾在东莱郡任主奏议事的属官,东莱郡太守与青州刺史有嫌隙,互相上书攻讦,谁的奏折先到就会在朝廷那先入为主留下好印象,州里的奏折已经先走一步了,于是郡中派遣太史慈去当投书的使者,赶快追赶。太史慈在洛阳公车门前碰到了州里送奏折的人,于是诓骗那人拿出奏折,检查一下署名题头之类的是不是都写好了,结果那人拿出来之后就被太史慈给毁掉了。然后太史慈继续骗他,说你把奏章拿出来给我看的,就算你去告状自己也有责任,要不然咱俩一起逃跑吧。那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和太史慈一起跑了,然后太史慈又偷偷跑回洛阳,将郡里的奏折递交上去,州里知道后再次上奏已经晚了。因为走章先到的关系,朝廷站在了东莱郡的一边。太史慈因此得罪了州里,避祸辽东,那年仅仅二十一岁,但也由此可见太史慈之心智机谋。

箭无虚发的太史慈

孔融在任北海相的时候,听说了太史慈的很多逸事,于是几次派人去太史慈家中慰问他的母亲。后来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正好太史慈从辽东回到家中,在母亲的告知下,决定去助孔融一臂之力。太史慈趁着围困不严密的时候混进城中,见到孔融后本来太史慈想趁着敌军不多,与对方交战,但孔融不听,后来敌军越围越多,已经打不过了,只能请救兵。于是太史慈每天早上出城,到城墙外面练习射箭,射完就回城,以此迷惑敌人,刚开始敌人还比较警觉,后来太史慈出来的次数多了,就不怎么注意了,于是有一天太史慈出城后,突然射死几个敌人,冲出了包围圈,请来刘备的援兵,拯救了孔融与北海。太史慈救孔融,孝义完备,智勇双全,堪称完美。

北海救孔融

后来太史慈的老乡刘繇在江南任扬州牧,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太史慈决定暂时去刘繇那里看看有没有好的发展,正好赶上孙策攻打刘繇,于是太史慈义不容辞就帮老乡对抗孙策。后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太史慈单骑外出侦查,正好碰到孙策领着几个人也出来侦查,于是一番激烈的打斗,孙策夺了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算是平手。要知道孙策号称江东小霸王,武艺超群,太史慈与孙策战成平手,可见其身手也是非同一般。再之后,太史慈和刘繇跑到豫章郡(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先藏到芜湖里,后又躲进山中。

孙策继续进讨,终于俘获了太史慈。太史慈此后效忠孙策,帮助他收拢刘繇死后(刘繇自己病死的)的败兵散卒,别人都说太史慈去了不会回来,但孙策很相信太史慈。果然太史慈在期限内顺利收拢残部,按时返回,其重义守信可见一斑。后来又抵抗刘表的骚扰进攻,将刘表的侄子刘磐打服了,不敢再来侵袭。太史慈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于屯里城楼上毁骂孙策军,并以手挽著楼棼(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竟然贯穿手腕,牢牢钉在楼棼上,其勇武善射大抵如此。甚至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威名后,都曾经亲自写信招揽。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地位之谜

关于太史慈的地位,不能仅仅把他当成孙策、孙权手下的一员猛将看待。通过《三国志》上的种种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太史慈也是汉末三国中的一方诸侯。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太史慈在《三国志》里是和刘繇、士燮合传,并且是单独具名成传。位于后妃宗室列传的前面,而大都督周瑜、鲁肃,以及所谓的十二虎将等等,列传都在宗室之后。我们知道,刘繇是东汉朝廷任命的扬州牧,是孙策在夺取江东之前这一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在汉末曾是一方诸侯,而士燮则是交州牧,是统领着广东广西以及云南、越南部分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后来投降孙权,使得吴国占据了交州广大的土地。同时这一章节里还提及了江东曾经的一个小诸侯笮融,属于刘繇的敌对势力,后被刘繇击败。那么太史慈和这几个人放在一起,很显然他也是一方诸侯。

有人说太史慈是刘繇的部下,所以和刘繇放在一起说,但太史慈后来也投降孙策了,《三国志》中其他的降将,比如张辽、张郃、马超等也没单独立传或者和旧主的传在一起,怎么单单太史慈这疏忽了呢?况且古人写史书的时候是很注意身份地位的,陈寿在身份地位这方面拿捏得很准确,比如说《魏书》中在记叙玩曹魏历代帝王后,接着就写了曹魏领土上曾经出现过的诸侯,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吕布等等,这其中也有投降的割据势力,比如黄巾军残余势力的领导张燕,曾经差点杀掉曹操的张绣,以及割据汉中一心修道的张鲁。同样,《蜀书》中,在写刘备之前,先将四川的前任统治者,刘焉刘璋父子合传放在最前面。因此,太史与刘繇、士燮合传,就已经说明了他的地位。

据我个人的猜测,很有可能是太史慈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出了很大力,甚至两人最开始只是盟友关系,后来太史慈分析形势与自身实力,以及有感于孙策的个人魅力,才正式向孙策称臣。孙吴的后人为了凸显孙策高大形象与出众的能力,刻意隐去了太史慈的很多功绩与历史地位,但陈寿出生距离太史慈去世还不到30年,因此很多事虽然没有书面文字,但仍在口口相传,于是陈寿根据事实,将太史慈放在了一方诸侯的地位。

那么我的这种猜测有根据么?我们还是在《三国志》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首先,太史慈见刘繇时,提到了他俩是老乡,陈寿提这样一句,我觉得是为了显示二人的平等地位,而不是上下级。原文中还有一句“(太史慈)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一个“暂”字说明了,太史慈来江东只是临时起意,看看老乡,并没有投靠的意思。后面“未去”也说明了这一点,太史慈想走但还没来得及离开的时候,正好赶上孙策攻过来了,出于朋友义气,才帮刘繇对抗孙策,并不是将刘繇当成主公了。刘繇手下也有人劝他让太史慈当大将军,只不过因为太史慈没有得到过当时风评人物出名的徐子将的夸赞,刘繇没同意,只是让太史慈帮着侦查一下敌情而已。因此,在刘繇那里,太史慈就只是作为朋友、盟友出现,而不是部将。

后面太史慈和刘繇一起逃亡到豫章的山里,“称丹阳太守”,这里也很值得琢磨,如果他统属于刘繇,应该是刘繇封他为丹阳太守,而一个“称”字说明,这个太守是他自封的,并不归刘繇管,即使两个在一块逃亡。随后太史慈被孙策抓获,孙策大笑对太史慈说,“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居然要和太史慈一同打天下,且不论这话的真假(基本是假的),但孙策这一番话是把太史慈摆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而非手下败将,这只能说明,太史慈手下有很强的实力,他本人在江东很有威信,这才值得孙策以平等的姿态对他。这让我想到朱棣忽悠宁王朱权,要与他中分天下的鬼话,而那个时候朱棣和朱权是平等地位的藩王。

再往后看,刘磐经常出兵骚扰江东,“策于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拒磐”。分六个县给太史慈,又统帅其他将领,这其实相当于在江东小天地里封了一个诸侯王,如果太史慈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领,怎么会有这种待遇。后面孙权继位,“遂委(太史慈)南方之事”,孙策孙权基本上都给了太史慈高度的自治权,自主权,而后面的周瑜陆逊等人并没有这样的自由。太史慈很像是刘邦封的韩信彭越、黥布几个异姓王,有事商量着来,自己拿主意,听调不听宣,当然只是由于太史慈很听话,忠诚度很高,因此给人以只是孙吴治下一员猛将的感觉。

大黄评论:通过《三国志》里种种迹象表明,太史慈应该算是东汉末年江东地区的一个小诸侯,他以入股加盟的身份,半合作半效忠的听命于孙策、孙权,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利,其地位在周瑜等高级将领之上。但不论如何,太史慈智勇双全,忠义无双的形象并没有改变。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个人分析,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如果觉得我有道理,那我这篇文章写得就很成功了,如果觉得我是胡说八道,也欢迎交流不同的意见。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愉妃和乾隆皇帝关系如何?79岁依然受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愉妃是乾隆皇帝贵妃,可能多数朋友了解愉妃都是通过影视剧,历史上对她的记载并不算多。愉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五阿哥的母亲,五阿哥从小勤勉好学,而且多才多艺,深得乾隆的宠爱,还一度要把五阿哥立为太子。只可惜五阿哥英年早逝,最终无缘皇位。愉妃和乾隆之间的关系也令人好奇,据说愉妃79岁高龄时还被乾隆翻过牌子,可

  • 乾隆真的培养专门盘核桃的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其实是很难说的,可能任何一个观点都会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比如有人说,乾隆曾经养过一些专门为他盘核桃的太监,说的煞有介事,用了很多看上去很专业的词汇,而这些恰好又不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可能真的相信了。但也有人指出,这明明就是骗人的,同样也用了很多例子来进行反驳。那

  • 北宋极其重用宦官,为什么从没爆发过宦官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宦官原本只是专门服侍皇室贵族的官员,但有些朝代也会赋予宦官很多其他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用不好可能会刺向自己。例如东汉后期、唐朝后期、明朝等都出现过很严重的宦官专权事件,所以皇帝想要控制住这些宦官也需要一些手段。但北宋时期似乎是个例外,北宋就曾赋予宦官较高的权利,但从没爆发过宦官之乱

  • 虞翻为什么得不到孙权重用?一位被小看的三国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曾到东吴舌战群儒,好像整个东吴就没有口才厉害的人一样。实际上孙权身边也有很厉害的学者,虞翻就是其中一位。虞翻早年是王朗部下,后来转投孙策,他可谓是文武双全之人,而且还懂医术,连孙权都称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但虞翻有个不太好的毛病,就是他的性格太直,对于任何事都不会轻

  • 吕后真的和审食其有什么关系吗?刘邦有没有被戴绿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对吕雉和审食其之间有不可告人的关系的传言深信不疑,认为,当初刘邦外出,家里无人照看,当时还不是吕后的吕雉,就与审食其有了非一般的关系,等到刘邦夺得天下,吕后与审食其也依然没有断了来往,而是一直背着刘邦偷偷来往。只不过,如何能确定这是真实的历史真相?吕后当年究竟有没有和审食其有私情?今天我们就

  • 朱棣为什么要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靠儿子赢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朱高炽是朱棣长子,但朱棣还是更喜欢次子朱高煦一些。朱高煦曾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诸多战功,而朱高炽因为体型肥胖只能留守大本营。那为什么在这场储子之争中,最后反而是朱高炽胜出了呢?实际上,朱高炽虽然身体不如朱高煦,但他为人宽厚,言行识度,为以后的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朱高煦为了夺得皇位,不肯回到自己

  • 王安石游褒禅山为何半途返回?真是因为巨石挡路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游褒禅山记》作为课本上的一篇文章,不知道还有多少离开学校的人还记得呢?这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写,记载的是他与朋友们一同游览褒禅山时候的一次感想。然而在这次游览过程中,最让他感到后悔的,就是他们走着走着火光快要熄灭,可是路还是没有尽头,所以不得不选择退回来。虽然写明了原因,但是王安石真的就是因

  • 勾践如何对待功臣?看范蠡、文种下场便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之一,关于他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那勾践成功复国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那些功臣的呢?勾践被释放回国后,重用了两位此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范蠡和文种,其实从他们二人的下场就能看出勾践对待功臣的方式。越国灭吴后,文种自觉功高,最后被勾践赐死。而范蠡就懂得急流勇退,此后经商成为

  • 黎逢参加科举迟到为何还能成为状元?黎逢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黎逢是唐朝中期科举状元,不过黎逢这个状元头衔来的比较具有戏剧性。当时黎逢参加考试时,因为一点事迟到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檐前设席应考,并且显得一副胸有成足的样子。这让当时的主考官感到诧异,感觉黎逢并非常人,便派人在一旁观看。结果黎逢的考卷果然让考官连连称奇,最后是被拔为状元。黎逢的经历也算神奇,下

  •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谁该负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晚年,大清国被西方的列强各种欺负,为了能够改变大清国被列为鱼肉的局面,光绪帝任用了大批的维新党派。由于这一次改革破坏了保守派的利益,因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老旧势力迅速给予了致命的打击,最终光绪帝被囚于瀛台,维新派领导康有为出逃海外。因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故又称“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