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文帝杨坚初创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隋朝科举详解

隋文帝杨坚初创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隋朝科举详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668 更新时间:2024/2/3 22:02:54

隋文帝杨坚舍弃了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从而推进了朝廷选官机制的公平性,也提升了各个官府的办事效率。科举制在古代一共长达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彻底废除。科举制不仅影响了中国,就连外国也曾借鉴这种选拔制度。不过想要彻底推行科举制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中间还有很多利益问题,那为何隋文帝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举制呢?实际上这也跟当时的环境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隋朝的科举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一、隋朝为什么要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其实是一种选官制度。在科举考试确立之前,各个朝代实行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呢?大概有世卿世禄制、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等。

世卿世禄制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带有世袭性质的选人制度,在秦朝以后已经绝迹,对隋朝的制度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意义。

察举制是汉朝以来最流行的选官方式,基本方法是各郡国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由中央进行甄选任用。其弊端到汉朝后其渐渐显现,因为察举推荐之权,相当大的比重在基层,所以时间久了,地方州郡只推荐自己的关系户,这就导致政治大族的出现。汉末袁氏、杨氏都是所谓的几世几公,大姓高门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几乎和皇帝分庭抗礼,朝廷却干瞪眼没办法。

鉴于这些弊端,三国时代改行九品中正制。虽然仍是察举、推荐,但负责推荐的大中正官员由朝廷派出,地方上的豪门大族无法再垄断推荐权了。这一项制度的弊端是过于看重门第出身,实行到后来,中正官“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没过多久,原本就掌握着舆论和选举权的豪门大族,通过把持中正品评的权力,再次实现了家族与政治的合流,出现了所谓的“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这种现象在东晋时代登峰造极,王、谢、庾、桓等大家族轮流当轴执政,干脆架空了皇权。在对权力无比贪恋和崇拜的隋文帝眼里,这种靠地方政府和私人势力左右的制度,真是一天也不想让它多活。

军功制起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朝,到了汉朝本已被消灭。但到了五胡乱华时代,因胡族政权的特殊性,又意外地复活了。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武人得势,大量立了军功的武将,可以直接在本州任职。经过数百年的积累,隋朝初年这种积习仍然持续着。武将当刺史,不光能力不副其位,还因其出身行伍,品德修养和境界难免不如文士,往往把官位当做战利品,为所欲为,横行不法,严重地扰乱了隋朝基层的统治秩序。

总而叙之,到了隋朝,传统选官制度都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科举制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炉的。

二、隋朝科举的基本情况

要品评科举制如何,先得了大概了解一下隋朝科举的基本情况。

隋朝科举包括常科和特科两大类项目。常科是指常年定期举行的考试科目,特科是临时指定的科目。

常科大致分为秀才科、孝廉科(后改为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一年举行一次。考试的方式分为口试、策试、试杂文。其中策试最为重要:吏部指定一个与时政有关的难题,由考生作答。隋文帝就曾因土地不足、难以彻底推开均田制为题,让考生阐述对策;试杂文则是命题作文,作文种类包括箴、铭、赞、赋、论、颂、誓等文体,因其种类杂别,故称为“杂文”。每科的考试结果分为甲乙两等,成绩合格了,才能交给吏部铨选授官。

特科隋朝共举行了3次,分别是隋文帝的“二科”和隋炀帝的“十科”“四科”。“二科”是指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个选拔科目。“十科”分别是: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四科”分别是: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

特科是常科的补充,类似于特长生选拔,只要各方面能力差不多,简单一考试,就赶紧授官。出台这么多特招生,为啥呢?不外乎当时隋朝各种大工程齐头并进,长城、运河、直道、征吐谷浑、打突厥、攻高句丽,对人才的需求十分紧迫,文、炀二帝恨不得每天变出来一大批干部,投放到帝国各条战线。

以上就是隋朝科举的基本概况。

三、浮皮潦草的新科举制度

那么此种制度下,隋朝人才选拔成效如何呢?一言以蔽之,非常不理想。

原因有二,其一是先天不足,其二是后天乏力。

先天不足,指的是社会文化基础不行,应考者很少。隋朝上承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大乱,社会基础教育很是薄弱,虽然造纸术已经大量普及,但以儒家经典教育为主的文化教育资源,一直牢牢掌控在世家望族手里,普通社会人没有资本也没有机会接触教育。从国家层面看,选才的人口基数很少。

以秀才科为例,从大约开皇七年创立,到隋朝灭亡,科考的秀才及第者只有11人。而据有关统计,隋朝常科、特科及第的总共只有89人。区区不到百人的及第者,在中央政局既起不到什么作用,对民间的示范效应也几近于无。

后天乏力,指的是推动力度虎头蛇尾。

既然应考者数量不足,就该大兴文化教育,多办点学校培养人才,不能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人。隋文帝起初也确实下诏办学,一方面是健全国子学,设立国子、太学、四门、书、算五学,召入大量学生进行深造学习。另一方面是大规模聘请各地的通儒,到朝廷来充当学术顾问。起初确实营造出文治灿然的氛围,常年有大批优秀的学子在国子学培养深造,中央也经常举行讲授经典的大型活动,但没过多久就现了原形。

由于几百年分裂割据,儒学的学术水平也遭到不小的影响,真正的儒学大师少之又少。但隋文帝为了追求轰动效果,一口气请了一堆水平一般但名头大的吓人的“专家”,例如原北齐故地的“六儒”马光、张仲让、孔笼、窦士荣、张黑奴、刘祖仁几个人中,只有马光有真才实学,其余诸人都是粗鄙、不懂礼数、没有知识分子气度的寻常人。隋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灰头土脸地辞退了除马光以外的5人。复兴儒学的努力化为泡影。

学校也没办多久。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对国子诸学培养人才的进度开始不耐烦起来,他预想中的一开学校,人才马上就会井喷、科举事业马上就会大兴的局面并没有出现,那要学校还有什么用?于是一纸令下,除了国子学留下72名太学生,其余中央、地方各级学校统统裁撤,学生全部就地解散。全国学子们顿时傻眼。刚刚起步的科举基础工程,被这一脚急刹车彻底拦死。

四、为啥隋文帝这么不用心

好好的一个科举制度,而且是自己一手发明出来的,隋文帝为何不用心推广呢?其实文帝的本心,或许根本就不在发扬光大制度本身,而在于,用制度实现其他目的。

文首之所以引用杜佑的话,就是因为杜佑真正戳中了隋文帝的本心:夺回官员任命权!

南北朝及以前的朝代,中央政府的选官权只到达州郡长官这一级,自州郡以下的属吏,比如刺史的副手长史、司马,以及各部门执行人员诸曹参军,都由州郡长官自行选拔。这样会带来什么恶果呢?地方上容易割据。州郡长官是本地官吏真正的父母官,举之使之升天,按之使之入地,谁也不敢不听长官的,朝廷的权威却极度弱化。

现在隋朝中央要收回任命权,本身也算不得错。但是收就收呗,光明正大地下旨干,想来也没多少人反对。这事换在汉朝、唐朝,都没问题,但是隋文帝没这个底气。

北方原本是北周的天下,许多原北周勋臣盘踞在地方上。篡了宇文氏天下,他们忍了,现在又来夺他们的口里食,谁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南方在文化上隔绝了两百年,隋文帝灭陈后强行推广北朝文化,曾经引起激变。所以贸然夺回全体官员的任命权,无异于火上烧油。

科举制相当于隋文帝想出来的折衷办法。隋朝通过科举考试者,由吏部统一铨选授予官职,其中六品以上的供选者,由吏部尚书亲自甄选分配,六品以下的由吏部侍郎负责分配。选官权一下子从地方州县上交到中央。倏忽之间,选官权以另外一种面貌,悄悄地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转移。

从这个角度理解,一切都豁然开朗。

那么为啥隋朝的科举选人这么少?人少不会引起地方官的警觉,国家只选寥寥几个官,地方州郡的利益没有被大量分割。反对声音肯定小。

而明明实行了科举制,士子们还得地方官先推荐,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老路数,其实也是消减地方上的警惕心,造成一种地方官仍然有选官参与权的假象。

但等到大面积推开,木已成舟,他们想反对也晚了。

所以说,在这个潦草的、皇帝不怎么重视的制度背后,是隋文帝苦心孤诣的夺权计划。他明白暴力并非万能,又想控制一切,所以只能靠权术慢慢渗透。皇帝和臣民们玩成这样,确实少见。

而隋朝刻薄对待功臣、制定呆板的礼乐体系、设置刮地皮的义仓等等制度,无不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每一道诏令的字里行间,每一项政策的角角落落,都充斥着心眼与权术。一不留神,你就中招。

皇帝拐弯抹角变着法的和下面人争权,在政治策略上耍心眼抖包袱,看似一步步取得成果,伤害却是隋朝社会的凝聚力。等地方州郡明白过味来,后果只有一个:人心离散。故而知世郎王薄振臂一呼,天下群起响应。隋末各地政府、军队星落云散、毫无凝聚力,甚至许多官员都加入起义行列。

种其因时,已征其果。隋文帝玩弄权术之时,可曾想到这一层?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邦四十八岁起兵之前在干嘛?真的是个混混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觉得,刘邦在正式从起义军中走出来,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皇帝之前,在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小混混,每天好吃懒做,和一帮人混在一起,吕太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也实在是够委屈的。不过,尽管史书上是这样记录的,但事实果真就是如此吗?刘邦在起义之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些什么呢?一、刘邦出

  • 夹谷会盟齐国为何会败给鲁国?孔子一句话让齐景公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年间,齐国国君齐景公想要联合鲁国一起对抗吴国,致力于恢复齐桓公的霸业,所以同鲁定公约定在夹谷会盟。当时鲁国派出孔子担任相礼,参与会盟大典,不过在会盟台上,齐国的乐队却手持各种兵器,喧嚣而上,这让孔子感到大为不妙。于是告诫齐景公这些人是在戏弄诸侯,齐景公理亏只好将这些人斩首,此后更是把占有鲁国的国

  • 党锢的意思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党锢这个词,可能很多小伙伴们还不是很熟悉,比较陌生。这是指在古代禁止某一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166),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宦官五侯掌权以后,跟梁冀一样胡作非为。他们

  • 商朝为何会突然走向灭亡?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商朝的最后意外皇帝是商纣王,由于自己的暴政导致起义,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历史上的商朝回合突然一下就走向了灭亡呢?下面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汤伐桀,商革夏命之后,并没有对夏后氏赶尽杀绝。商部落留下许多人在夏朝故都开始战后重建,而商汤自己

  • 蒲松龄参加科举44年,为什么连举人也没考上?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蒲松龄大家都知道,他的《聊斋》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些稀奇古怪的神话传说故事,妖魔鬼怪都在其中,人们如果看多了人世间的事情,去看看这些神鬼传说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蒲松龄虽然很出名,他的一生基本上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却连一个举人都没有考上,蒲松龄难道真的就是没有才华吗?但是为什么没有

  •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心腹下场怎么样了?李世民并没有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有很大的争议,因为李世民等于是通过大义灭亲的方式强行上位,甚至还威胁到了皇帝李渊的位置。但李世民又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所以玄武门之变并没有被强烈的抨击。虽然李世民对自己的兄弟能下狠手,但他也有宽心的一面,因为李建成有几位心腹,李世民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四

  • 春秋战国时期隋国是如何灭亡的?隋国曾是楚国的保护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西周初期,湖北随州封了一个姬姓诸侯国,名为隋国。隋国早年是周天子在南方的重要邦国,专门负责替周室控制金属资源的运输,还要遏制南蛮的发展。巅峰期的隋国曾是楚国的保护国,吴国伐楚,楚昭王就曾逃到隋国避难。不过隋国最后却在战国初期亡于楚国之手,当时楚国晋升为五霸之一,对于周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亚致力。下面

  • 关羽和赵云为何很少同时作战?两人风格并不搭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和赵云都属于三国中十分著名的人物,两位也都是蜀汉五虎将之一。不过细数蜀国的战役,会发现关羽和赵云很少同时作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说两人的武力值应该不分伯仲,只是关羽地位肯定还是在赵云之上。有人觉得赵云天生不适合团体作战,这肯定是对赵云的误解。关羽虽然性格高傲,但是对赵云应该没有太多想法。而且在

  • 楚怀王为什么会死在秦国?楚怀王竟成了敌国的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觉得楚国的衰落就是从楚怀王开始的,楚怀王在位29年,他亲眼见证了秦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强大起来的。不过楚怀王继位早期,还是推行了一系列的良政,而且重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此后进一步扩充了楚国的疆土。但在后期楚怀王开始犯糊涂了,他被秦昭襄王扣押在秦国三年,最后还客死他乡。不过楚怀王致死都没有做出对楚

  • 商山四皓指谁?为何刘邦都要听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吕后能够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还要多亏商山四皓的帮忙。正是因为有商山四皓出面说服刘邦,才让他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想法,那这个商山四皓究竟是什么来头呢?商山四皓是汉初十分有声望的四位隐士,既然称为隐士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意露面的。商山四皓信奉黄老之学,各个都学识渊博,所以刘邦也要敬让他们三分。下面就为大家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