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战败是纸上谈兵的错?其实不然,这口锅不应该赵括全背

长平战败是纸上谈兵的错?其实不然,这口锅不应该赵括全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786 更新时间:2023/12/19 23:40:04

[var1]

一、被防守掏空,赵国急于结束战争 人们总是认为赵王更换将领是受了秦国留言的影响,在此之中,我们并不能说留言没有起到作用,但是赵国换将更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留言,而是因为赵国自身的发展实力因素。 我们都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变法,经历了这场变法的赵国在军事实力上有了长足的突破,甚至能够与秦国相提并论,但是在经济和行政等各个方面却都是十分薄弱的,可是像长平之战这样的旷世大战,对抗的绝对不仅仅是军事实力,还有整个国家发展的整体因素。 在真正的战争到来之前,赵国和秦国是经历过三年的对峙的,在这三年里,国家需要往军队前线提供大量的后援支撑,在此处比的是国家的生产力,是国家的整体运作能力。 显然,在这些方面赵国是比不过秦国的,那怕是强盛的秦国,最终也只能够通过从巴蜀地区运送粮草来支撑军队的补给,可想而知,赵国国内的生活有多么艰苦了。 所以说三年的对峙对赵国国力的消耗是巨大的,对于当时的赵国来讲,再继续对峙下去,其必定会成为最先摔倒的国家。因此,那时的赵国是急于结束这场战争的。

[var1]

可是当时的廉颇采取的是防御政策,如此便不能在短时间内拥有结果,但赵国却已经耗不下去了,所以赵王也只能寻找一个立足在进攻方面来领导的将领,对于这一点,更换赵括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实对于赵国来讲,结束战争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战胜还是战败,而如果长平之战只是一场普通的战争,那或许人们对于赵括就不会太过纠结了,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整个战国时代的败军之将也不仅赵括一人,而赵括之所以会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还有长平杀降事件对他的影响。

二、战局的惨烈放大了失误 后世人批评赵括的最主要因素是因为赵括带兵作战的失败导致了长平之战中40万降卒被坑杀,这张赵国几乎一夜缟素,历经几代人积累起来的军事实力几乎消耗殆尽,而且赵国本身是当时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赵国的崩溃宣告着山东六国抗秦事业的举步维艰,所以赵括面对的其实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一旦失败便是万劫不复。 但是我们细想一下,长平杀降事件是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的,这一点谁都无法去预料,而如果将长平杀降事件抹去的话,赵国结束战争的选择其实并没有错,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大程度上保全赵国的国家实力,才能接受当时面对的慢性死亡的局面,毕竟一场战争失败可能会丢失部分领土,损失部分人口,但整个战国时代的所有战局不都是如此吗? 诸侯国本身就是这么经历过来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不涉及到骨子里的痛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当长平杀降事件爆发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本身失败并不涉及赵国的发展核心,可是40万降卒被坑杀之后,赵国也基本等同于瓦解了。

[var1]

所以这样惨烈的结局其实放大了赵括或者赵王的失误,换句话说,哪怕当时赵王不更换将领,廉颇的政策给赵国带来的损失其实更大,而且长平之战中的赵国本身处在不易的一方,面对秦国的孤军奋战,战败其实并不出乎意料。

三、孤军奋战,战局已定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因为赵国私自吞并了秦国攻打所获得的领土,等同于侵占秦国的国土,引起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必然的。 由此来看,赵国其实是不占理的一方,而且本身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就是最为强大的国家,其他的国家都要避其锋芒,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支援原本就非常困难,而且在这场战争中,赵国还是不占理的一方。 所以从一开始赵国其实几乎就没有获得其他国家支援的可能,这对于赵国来讲,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虽然赵国的军事实力比较强,但是在综合比拼上,他依旧比不过秦国,时间线拉的越长,赵国失败的可能就越大。 我们上面也说到过,秦国对峙到最后都是国无余粮的地步,更不用说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赵国了。所以无论是谁领兵作战,最终的失败其实都不是出乎意料的情况。

[var1]

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说廉颇是幸运的,因为他被更换了下去,其实如果廉颇没有被更换的话,最终恐怕也是以失败而告终,那么我们今天需要批判的,可能就不再是赵括了。

小结: 所以我们综合上市的叙述来看,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在此其中,我们并不能将之全部归结在赵括身上。 当然,赵括作为主帅,势必要为军队的失败负起一定的责任,赵王作为一国之君,战争的失败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我们却不能不经过理性分析随便甩锅,而且长平之战的影响之所以大,是因为长平杀降事件的存在,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对战局有着绝对性的评判,毕竟胜败是兵家常事。 尤其是像战国这样的天下大争的年代,国与国之间的诸多利益纠纷都是要通过战争来结束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谁可以取得永远的胜利,我们总说是因为失误才导致了失败。 但其实这是我们后来人站在上帝视角上所拥有的感受,当我们身临其境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战局是瞬息万变的,没有谁能够拥有超前的预判能力,所以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var1]

而且当时赵括面对的是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并且在赵括统兵之前得到的情报是白起并没有参战,秦军的统兵将领是王龁,对此,赵括制定的作战方针必定是有针对性的,当突然发现秦军将领变成白起的时候,慌乱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白起不是普通的将领,他在那个时代有着绝对的威慑力。 所以说长平之战的战局我们需要理性来分析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赵国的总体实力发展比不上秦国,这一点我们需要询问的是赵国的历代国君。 因此,我们不能将战争的失败完全归结在一个人身上,就好比一个王朝的灭亡一样,必定是诸多因素聚集在一起才造成的必然结果,绝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秦军围困赵军的重要武器,秦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长平赵军,秦弩图片,白起围困四十万赵军

    [var1] 两千的秦骑兵跟现在骑兵不同,因为那时古人还没有发明马蹬,在没有马蹬的战马上,骑士无依无凭的身体很难保持平衡的。所以,当时长平战场上直冲赵军大本营的五千骑兵不是像后来的骑兵一样,挥刀枪冲向赵军的。也就是说,秦军骑兵部队在用秦弩在马背上作战。 [var1] 这是一支让人敌人胆战心惊的部队,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杀40万人?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长平之战白起真实杀了多少人,长平之战白起为何坑杀40万战俘,长平之战白起有多厉害

    [var1] 有文献说当时3000为万,坑杀40万实际12万。即便这样,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古代杀降的事情不是没有,但是像白起这样大规模杀降的事情,还真没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需要这样做呢?原因真的让人瞠目结舌。 [var1]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40万人,要么杀,要么放。收编肯定不可能,毕竟

  • 长平之战后,面对被打残的赵国,杀神白起为何宁死也不愿再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白起长平战争演示资料,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白起赴长平

    [var1] 既然长平之战的胜利彻底使得统一天下的天平倾斜向了秦国,那么为何武安君白起自长平之战之后并没有再大举进攻赵国呢?要知道长平一战,赵国的所有青壮年都被杀戮殆尽,秦军理应乘胜追击,灭掉赵国的,可是白起却在关键时刻反对了秦国对赵国都城邯郸的进攻,这是为何?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赵国举国之力抗

  • 长平之战后白起让胜利冲昏脑子执意灭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白起长平战争演示资料,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白起赴长平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记载这事,以苏代贿赂范睢劝说灭赵后白起的功劳就大过自己,范睢劝说秦昭王只要求韩赵割地求和罢兵,白起知道范睢从中作梗阻止了他的灭赵计划后就结下了仇怨。从此事看来,白起灭赵果真可行吗?在笔者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赵

  • 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有责任,胡服骑射模式也有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之战赵括兵败原因,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长平之战赵括与赵军

    [var1] 咱们先来看一下长平之战的前后始末。 赵国与秦国的纠葛由来已久,公元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赵奢击败。 阏与之战是前所未有的胜利,在此之前,无论哪一国都没单挑打赢过秦国,秦军不得不正视“胡服骑射”战略武装起来的赵军强劲战力。赵奢本人,也因此战功跻身名将行列,

  • 儒家不甘为统治者工具的反抗:春秋学派的“存三统”学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时期儒家的地位,春秋儒家和宋明儒家,春秋晚期儒家

    [var1]始终奉行仁德爱民之道的儒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苦苦思考,终于想出了一套解决之法——“存三统”,他们希望通过这套方法,实现朝代的和平过渡,而不再通过战争的方式。“存三统”思想诞生于西汉,由儒家春秋学派提出,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曾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它是因何应运而生的呢?[var1]一、推翻到被

  • 藩王制度的弊端朱元璋难道看不出来?范蠡一语道破野心家朱棣心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晚年如何制约藩王,朱元璋封藩王的恶果,朱元璋为啥要大封藩王

    这位赤脚贱民出身的皇帝,放过牛、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参加过红巾军的造反运动,其彪悍的人生成长轨迹宛如一部励志大片,冠绝于历代帝王的漫长称帝心路。而朱元璋尚未发迹前,在苛政猛如虎的元朝末年,其曾祖父至父辈作为破产的流民四处乞讨过活,朱元璋的童年就是在这样颠沛流离遭人白眼中艰难度日。比至1343年,濠州

  • 重耳:被亲爹追杀,逃亡19年,饿到讨饭,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重耳的逃亡过程,重耳逃亡的真实例子,重耳逃亡历史背景

    [var1]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出来后,大家都在热议“齐桓公”,与其并称“齐桓晋文”的是晋文公,晋文公重耳的道路与齐桓公小白的人生轨迹很相似,都是非嫡长子因内乱流亡国外后回国做上国君,并且任人唯贤、心胸豁达、重振朝纲、励精图治,当上了中原霸主。 而且,晋文公的流亡之路更加坎坷艰辛,在流亡的过程中,重耳

  • 人们为何热衷与三国而非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与战国的区别,战国历史为什么没有三国出名,战国和三国谁厉害

    [var1]首先,在笔者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如果只依赖史官惜墨如金的记载,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度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配合上民间文学著作的宣传,其传播效果很可能达到妇孺皆知的效果。而对于描述三国时期的《三国演义》和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列国志》,不仅罗贯中名声要高过冯梦龙,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更

  • 欧冶子铸龙泉宝剑,成就千年不朽传奇:楚王一挥剑,晋国死伤无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欧冶子八大名剑,欧冶子个人资料简介,欧冶子电视剧

    当黄河上中游最初以部落联盟存在,首先崛起的东进炎黄部落与西扩的蚩尤部族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后,双方在涿州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动,黄帝九战九败始终不是兵强马壮的蚩尤部对手,后来黄帝部族在玄女族的帮助下制造了指南车,并及时抓住战机,一战定乾坤,砍下了蚩尤的头颅,至此以黄河流域为主题文化的华夏民族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