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天子守国门很感人,其实是朱棣放弃大宁,使北部防御失衡所致

明代天子守国门很感人,其实是朱棣放弃大宁,使北部防御失衡所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537 更新时间:2024/1/30 19:07:27

古代因为交通通、讯不发达,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军队又最容易造反,所以皇帝所在区都会部署大量军队,这些军队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直接受到监控,这样皇帝的安全系数就会增大,即所谓强干弱枝政策。中国历史上只有明朝(朱棣以后的)将国都放在临近边境的地区上,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因为明代的国防威胁始终来自北方,而天子所在区集合了数十万大军,便于调集,但这种天子守国门的出现,其实和朱棣为造反而放弃原明朝北部军事重镇大宁,进而造成明朝北部防御体系失衡密切相关。

一、明初北方重镇大宁都司

朱元璋立国后,曾命大军北伐,东北、外东北全部脱离蒙古统治而归入大明版图。随后明朝开始国内建设,在边境修筑长城,对草原进行防御政策。当时明朝首都在南京,可东北广袤的土地朱元璋也没有放弃,所以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设立了大宁都指挥使司,简称大宁都司、大宁。大宁都司治所在大宁卫(内蒙古宁城),大宁都司管辖疆域南起长城喜峰口,西到西拉木伦河,北涵黑吉二地,东至辽东,共管辖塞上90余城,军士8万余人,称为“巨镇”。大宁都司遏守草原东部地区,将草原和东北切割开来,使得蒙古人和东北民族不能沟通,这可以看作是断草原左臂。

朱元璋又封诸子为王,诸子之中,尤其以三子晋王驻守的太原、四子燕王驻守的北平、十三子代王驻守的大同、十七子宁王驻守的大宁为重,因为他们处于直面蒙古的第一线。四王之中,直接管辖草原地区和蒙古人的就只有宁王的大宁都司,而大宁都司是阻挡蒙古南下中原的关键点,加上大宁都司麾下蛮族士兵众多,所以战力最为剽悍。大宁的蛮族士兵中又以朵颜三卫为最,所以大宁都司还是明初边军中防御蒙古的主要力量,大宁都司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二、为造反而放弃大宁

明朝中期以后,北方威胁加大,明朝中央穷于应对,于是开始反思北方防线问题。孝宗时期,兵部尚书马文升给孝宗上过《为经略京便以预防虏患事疏》,他谈到今天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永乐时期放弃了大宁都司,而关于永乐帝放弃大宁的原因,他说:永乐帝靖难之后,遂将大宁都司内迁至保定,宁王改藩于江西,究其原因是“以酬三卫之功”,这种做法使得“中国之险失”。在马文升的这段话里我们捕捉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即“靖难”和“酬三卫之功”。

按照马文升的话,结合明人屠方叔的《建文朝野汇编》(成书于万历朝,是明代记录建文朝史实最全面的史书),再参考日本人和田清的《兀良哈(朵颜)三卫之研究》所说,我们大致推断出朱棣放弃大宁的基本情况:燕王朱棣在北平靖难造反,但造反之初,朝廷还牢牢控制着北平的北方、西北方向防备草原的边军,这些边军随时可能南下一起夹击靖难军,为此朱棣就煽动宁王朱权下辖的朵颜三卫,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劫夺朱权对大宁的控制权,以便朱棣保证自己后方的安全,而大宁都司即赏赐给三卫。再根据以后的史实来看,朱棣登基后,的确将大宁都司治所内迁,以后朱棣五次北伐,但都没有再恢复大宁都司,而宁王也被彻底改封江西,这实际上意味着明朝丢失了大宁都司。

三、丢失大宁的严重后果

在永乐一朝,因为永乐帝武功神勇,蛮族咸服,朵颜三卫基本满足于明朝所给予的优待,安稳地待在大宁旧地放牧,甚至派兵协助明军北伐,比如1410年朱棣第一次北伐时,朵颜三卫就派兵协助作战。所以朱棣才在北伐回来的路上对随军出征的明朝首届内阁学士金幼孜兴高采烈地说:“今灭此残虏(蒙古)”“开平、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可永无事矣”。在这段话里,很明显朱棣把大宁仍当作明朝能控制的国土,其地位如同九边。可实际危害远比朱棣想的要糟糕。

明朝失去大宁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大明北部防线的全面失衡。如前所述,大宁临近北京,大宁都司存在之时,大宁就像插入草原的一把刀,既切断了草原和东北的联系,明朝还能依靠大宁为前哨基地,数万军队时不时扫荡沙漠,革除不臣。这种情况下,大明卫所可以向长城以北推进,这是一种积极防御;而且大宁还有监视东北蛮族的作用。九边长城则更像是大明的第二道防线,是大宁的后勤基地,如此长城沿边的压力可大大减轻,很少会出现草原骑兵蹂躏九边的情况。

但放守大宁之后,情况就不妙了。首先,大宁旧地出现权力真空,朵颜三卫人少,不能完全占据该地,结果诸多部落涌入大宁,给明朝留下了巨大隐患,他们也开始频繁南下掠夺,面对此种情况,朱棣只能羁縻,多置蛮夷卫所,以酋长为指挥使,减少他们南下的次数,但这又反过来刺激了蛮族的野心。其次,明朝第一道防线就变成了九边卫所,大明的防御力量撤退到了长城以南,九边成了草原兵锋直指之地,九边烽火迭起,明朝国防遭受了巨大压力。

四、迁都

关于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很多,在此文史君再提出一点:巩固边防。天子守国门是朋友们对明朝皇帝特点的一个直观看法。可为何天子守国门呢?同其他汉人强盛的朝代相比,汉唐的长安、洛阳并非直面凶险的边防一线,长安、洛阳之外有层层城市保护,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即便敌人想打过来也需要一段时间。而明朝却将首都直接放在了临近边境的城市,结果就是土木堡之变也先旋即围困京师,嘉靖庚戌之变俺答再围京师。离边境太近是明朝选址的失败吗?其实不是。

古代交通、通讯不畅,这就造成皇权控制力下降,军权又是皇帝最忌惮的权力,而明朝的大患始终来自北方,如果北方部署太少军队就无法抵御外敌;如果部署太多军队,皇帝又担心强枝弱干,唐代不就因强枝弱干而亡吗。所以宋代以后,受到皇帝直接监控的京军要占据全国军队的绝对数量,朱棣登基后组建京军三大营,有兵力15万-20万。而此时的北方,大宁丧失之后,永乐迁都之前,北京所在地就成了长城沿线的薄弱环节,自大宁攻破喜峰口就能直达北京,北京又没有太多军队,所以蒙古骑兵就能长驱直入蹂躏中原。因此,以十几万京军填补北京战力缺失,巩固边防的策略是合理的,这也就是天子守国门的来历。而究其根本就是朱棣弃守大宁,造成九边防御的失衡。

文史君说

我们不能过分苛求朱棣为何放弃大宁,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除了朱棣想要造反取得朵颜三卫的支持外,给草原运输粮草的庞大消耗也是明朝所不能承担的。按照《太宗实录》所说,仅临近长城,位于草原最南方的开平卫一卫,士兵千人,就需要不断运输粮草,比如永乐十八年,朝廷一次给永平卫运粟3万石,但永乐二十年,又给永平卫补充了1.2万石粮草,所以朱棣感叹“徒耗粮饷”。这种巨大的消耗,明朝无力承担,这也是朱棣撤销大宁都司一个不得已的原因。

参考文献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

张士尊:《明代辽东边疆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更多文章

  • 南宋时期,朝廷并无实权,如何架空“中兴四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宋4大中兴之将,南宋谁是真正的中兴四将之首,南宋中兴四将有哪些功绩

    所谓的“中兴四将”真的有中兴之意?恐怕除了岳飞、韩世忠两人,其余的张俊、刘光世算的上中兴四将?看看刘光世,行军打仗从来不敢正面对抗金国铁骑,更多的时候,未战而退,收拢流寇、叛军,壮大自己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倒是一把好手。再看看张俊,前半生颇为精彩,力抗金兵,拥帝定国,可谓是数一数二的中兴战将。可是,没

  • 朱祁钰有多倒霉,一件坏事没做还拯救了明朝,却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朱祁钰现状,历史上朱祁钰有多厉害,历史上朱祁钰对朱祁镇做了什么

    朱祁钰的父亲是明宣宗朱瞻基,母亲是吴贤妃。他是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不过他从生下来就不被朱瞻基待见。因此,朱祁钰出生之后和自己母亲吴贤妃一直居住在宫外,他基本上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可以说这孩子从小还是比较可怜的。个人觉得朱瞻基之所以这样做和他的皇后有直接关系。朱瞻基的原配是胡善祥,这两人从小青梅竹马,这

  • 从历史到现实:明朝的军屯,798工厂区,一群韩国人和今天的望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望京位于北京东北四环、京密路、东北五环以及京承高速四条主干道交叉形成的区域内。西是大屯,南是798艺术区,北是来广营,东是环铁。现在的望京,是北京最年轻且具有活力的社区之一和著名的美食圣地、互联网创业摇篮。可你知道现在的望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吗?这一切还得从明朝说起。一、望京的诞生望京的构建,于谦功

  •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是必然的?文化人打不过如尘世的和尚这是定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陈友谅为何斗不过朱元璋,朱元璋陈友谅之妻吻戏,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

    陈友谅可以说是元朝末年的一代枭雄了,曾经割据一方,建国封号,自立为王。可以说是比朱元璋得势更早。历史的胜利者从来不是按照先来后到安排的。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时势。公元1363年,距老朱建立明王朝还有五年。这一年,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老朱在鄱阳湖上用20万兵力打败了有60万兵力的陈友谅。一个打

  • 明朝官场每六年都要上演一出闹剧:大臣拼命辞职皇帝死活不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就像如今上班族要写工作周报、月报和年终总结一样,明朝的官员们也面临着KPI考核的压力。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明朝规定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则会被直接罢黜,削职为民。制度的设想是

  • 杯酒释兵权,真是一顿饭就夺取兵权了吗,提前都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杯酒释兵权到底有多可怕,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夺取兵权

    赵匡胤对武将的担忧在宋朝刚建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刚建国之后,他就问宰相赵普“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宰相给他说的办法中,其中有一点就是剥夺武将的军权。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赵匡胤就有这个打算了。当然,赵匡胤

  • 《清明上河图》里面有一份职业,现在上班族都喜欢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明上河图上的人物都在干什么呢,上班族是什么职业,清明上河图中的人在干啥呢

    《清明山河图》里面有一个画面,就是饭店门口一个人两只手都端着两份菜,准备给谁送去。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送外卖记录了,这个人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卖小哥了。有人以为这只是画里面记载的,其实并不是。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官员在上班完了之后,回来不想做饭就会点外卖。不过他们定外卖是自己的小人去店

  • 清朝沿用明朝的皇城真的是因为懒吗?不是懒,这块宝地很有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皇城布局图,明朝最大皇城在哪,皇城宝地

    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风水都是十分注重的,而中国古代帝都的选址,修建也十分考究,“风水”的却很玄,但是通俗的将讲就是“顺风顺水”,人居住在这种地方,能够“顺天、顺时、顺运、顺事”讲究的是“诸事顺利”。从科学角度来讲的话,就是建筑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堪舆学”。今天搜史君就带大家来

  • 明朝贡生大多不能当官为何此人却是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的贡生分几种,明朝为什么有人当官,明朝武将能当官吗

    话说嘉靖年间湖南永州有一个贡生叫杨成章。为了更好理解后面发生的事情,这里先简单介绍下贡生是什么。贡生其实就是秀才。按明朝的科举制度,考中秀才以后需要到县学、府学或州学就读,参与统一培训,然后朝廷不定期会从各地府、州、县学的秀才中择扰选择一些去国子监读书,其中每年固定从各地选择的贡生又被称为岁贡生。在

  • 朱标的太子之位为什么这么稳?连朱棣都生不出争夺之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如何对待朱标,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朱标与朱棣

    朱标为嫡长子,宗法传承,太子之位稳如泰山首先最重要的先说朱标的身份,封建社会中在皇帝的传承问题上,宗法传承制度一直都是首要考虑的标准,朱标既是朱元璋的长子,生母又是马皇后,正了八经的嫡长子,在朱标的身份上,他首先就比朱元璋的其他二十几个儿子都要尊贵,这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我们常说封建社会中母凭子贵,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