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时期,朝廷并无实权,如何架空“中兴四将”?

南宋时期,朝廷并无实权,如何架空“中兴四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562 更新时间:2024/1/15 16:34:54

所谓的“中兴四将”真的有中兴之意?恐怕除了岳飞韩世忠两人,其余的张俊刘光世算的上中兴四将?

看看刘光世,行军打仗从来不敢正面对抗金国铁骑,更多的时候,未战而退,收拢流寇、叛军,壮大自己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倒是一把好手。

再看看张俊,前半生颇为精彩,力抗金兵,拥帝定国,可谓是数一数二的中兴战将。可是,没操守!

这样的人,压根不配有这个称呼。

南宋从开封一路南逃立国之后,整个南宋疆域内,主要的防守战区共有四个:

四川战区、荆襄战区、淮西战区、淮东战区

其中,荆襄战区、淮西战区、淮东战区都是重要的抗金前沿阵地。地处前沿战线的军队,相对而言,其军队的战斗力最为强悍,这一点其实在“岳家军”的身上可以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然,岳家军战斗力的爆表,依旧离不开岳飞的统一调度和完美指挥。

南宋朝廷在偏安临安一地之后,真正的朝廷禁军更多的时候是守卫临安,并不会亲临江淮战场。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他们四个人带领的大军其实就是真正的地方军。

只不过,这些地方军的忠诚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乱世之中,拥兵百万的地方军没有揭竿而起,一脚踢开赵构,着实不容易。

整个两宋王朝所倡导的忠君爱国理念要远远超过其他王朝,就算是汉唐、明清两大王朝,这些王朝的忠君爱国理念尚不具有可比性。

绍兴九年,九月。

再次之前,岳飞四路大军在开封南翼疯狂冲击,几乎已经逼近开封城。

岳飞十年北伐功业即将大圆满之际,宋高宗赵构的夺魂诏书火速传到了荆襄战区,岳飞被勒令撤兵南返驻地鄂州。

那一刻起,赵构“以战请和”的目的终于实现!

削夺兵权,收归朝廷。

这是他在南渡长江之后,最为惦念的一件大事。毕竟,作为帝王,没有真正的军政大权集于一手,换做谁也不会放心。

尤其,身处乱世中的各地前线战区的统帅。

此时的中兴四将,刘光世已经出局,其余三将的命运也随着赵构削夺兵权的念头,开始一步步的跌下神坛。

赵构先是鼓励秦桧收买张俊,表示收归权力之后,全权交由张俊统一指挥,这也代表着张俊从地方大将,变成了朝廷军队总统帅,这样的诱惑太大,任何一个久经战场的武将可能都抵挡不了。

张俊成功被秦桧拖下水。

他比较幸运的是:

他足够听话。

收拢张俊之后,赵构下诏让三将前往临安,宣召进朝。

宋高宗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肆提拔这三大主将:

枢密院枢密使:张俊、韩世忠枢密院副枢密使:岳飞两宋的枢密院主管全国军政大权,他们三人进入中央军政中心,也同时宣告着地方军政不复存在。宋高宗火速下令撤除地方上的军政指挥部门宣抚司,彻底让他们三人无法染指地方军政大权,关于地方军队的调度要统一听从朝廷的安排。

也就是说,朝廷不下令,他们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曾经地方上拥有宣抚司的时代彻底终结。

宋高宗赵构的这一招不仅掏了心,还带出了血。

流血最为严重的当属岳飞。

张俊因为听话有配合,生活反而过得美滋滋。韩世忠后半生都在做无畏的挣扎,他的淮东战区中,最为精锐的背嵬军被调回临安驻防,其余军队则南下镇守镇江。

没有军政大权的他,面对被诬陷的岳飞,也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岳飞收到的制衡最为惨烈,朝廷派遣秦桧心腹林大声为湖广总领,刘锜为荆南知州,镇守江陵,同时可以调度岳飞在鄂州一带的驻军。

这意味着什么?

林大声控制岳飞大军的财政,刘锜则制衡岳飞大军的军政。

刘锜是中兴四将之后最为勇猛的战将,他驻军江陵的意义非凡。

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政治信号,意味着赵构已经准备对岳飞进行一刀切。

果不其然,岳飞在朝廷上屡屡遭到弹劾,岳家军嫡系将领全部被整垮。

岳家军被顺利肢解之后,岳飞在大理寺正堂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那一刻,大理寺风波亭成为了他最终的宿命之地。

最终,绍兴议和正式达成,双方以淮河和大散关为界,平分中原大地。

赵构架空四将的手段颇为柔和,至少对于百万朝廷大军没有更多的流血,只不过背上了不少骂名。

其实,作为帝王,面对朝廷大臣的风言风语,面对山河破碎的惨状,谁不思变?

毕竟,人心未必可信!

更多文章

  • 朱祁钰有多倒霉,一件坏事没做还拯救了明朝,却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朱祁钰现状,历史上朱祁钰有多厉害,历史上朱祁钰对朱祁镇做了什么

    朱祁钰的父亲是明宣宗朱瞻基,母亲是吴贤妃。他是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不过他从生下来就不被朱瞻基待见。因此,朱祁钰出生之后和自己母亲吴贤妃一直居住在宫外,他基本上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可以说这孩子从小还是比较可怜的。个人觉得朱瞻基之所以这样做和他的皇后有直接关系。朱瞻基的原配是胡善祥,这两人从小青梅竹马,这

  • 从历史到现实:明朝的军屯,798工厂区,一群韩国人和今天的望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望京位于北京东北四环、京密路、东北五环以及京承高速四条主干道交叉形成的区域内。西是大屯,南是798艺术区,北是来广营,东是环铁。现在的望京,是北京最年轻且具有活力的社区之一和著名的美食圣地、互联网创业摇篮。可你知道现在的望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吗?这一切还得从明朝说起。一、望京的诞生望京的构建,于谦功

  •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是必然的?文化人打不过如尘世的和尚这是定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陈友谅为何斗不过朱元璋,朱元璋陈友谅之妻吻戏,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

    陈友谅可以说是元朝末年的一代枭雄了,曾经割据一方,建国封号,自立为王。可以说是比朱元璋得势更早。历史的胜利者从来不是按照先来后到安排的。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时势。公元1363年,距老朱建立明王朝还有五年。这一年,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老朱在鄱阳湖上用20万兵力打败了有60万兵力的陈友谅。一个打

  • 明朝官场每六年都要上演一出闹剧:大臣拼命辞职皇帝死活不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就像如今上班族要写工作周报、月报和年终总结一样,明朝的官员们也面临着KPI考核的压力。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明朝规定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则会被直接罢黜,削职为民。制度的设想是

  • 杯酒释兵权,真是一顿饭就夺取兵权了吗,提前都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杯酒释兵权到底有多可怕,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夺取兵权

    赵匡胤对武将的担忧在宋朝刚建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刚建国之后,他就问宰相赵普“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宰相给他说的办法中,其中有一点就是剥夺武将的军权。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赵匡胤就有这个打算了。当然,赵匡胤

  • 《清明上河图》里面有一份职业,现在上班族都喜欢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明上河图上的人物都在干什么呢,上班族是什么职业,清明上河图中的人在干啥呢

    《清明山河图》里面有一个画面,就是饭店门口一个人两只手都端着两份菜,准备给谁送去。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送外卖记录了,这个人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卖小哥了。有人以为这只是画里面记载的,其实并不是。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官员在上班完了之后,回来不想做饭就会点外卖。不过他们定外卖是自己的小人去店

  • 清朝沿用明朝的皇城真的是因为懒吗?不是懒,这块宝地很有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皇城布局图,明朝最大皇城在哪,皇城宝地

    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风水都是十分注重的,而中国古代帝都的选址,修建也十分考究,“风水”的却很玄,但是通俗的将讲就是“顺风顺水”,人居住在这种地方,能够“顺天、顺时、顺运、顺事”讲究的是“诸事顺利”。从科学角度来讲的话,就是建筑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堪舆学”。今天搜史君就带大家来

  • 明朝贡生大多不能当官为何此人却是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的贡生分几种,明朝为什么有人当官,明朝武将能当官吗

    话说嘉靖年间湖南永州有一个贡生叫杨成章。为了更好理解后面发生的事情,这里先简单介绍下贡生是什么。贡生其实就是秀才。按明朝的科举制度,考中秀才以后需要到县学、府学或州学就读,参与统一培训,然后朝廷不定期会从各地府、州、县学的秀才中择扰选择一些去国子监读书,其中每年固定从各地选择的贡生又被称为岁贡生。在

  • 朱标的太子之位为什么这么稳?连朱棣都生不出争夺之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如何对待朱标,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朱标与朱棣

    朱标为嫡长子,宗法传承,太子之位稳如泰山首先最重要的先说朱标的身份,封建社会中在皇帝的传承问题上,宗法传承制度一直都是首要考虑的标准,朱标既是朱元璋的长子,生母又是马皇后,正了八经的嫡长子,在朱标的身份上,他首先就比朱元璋的其他二十几个儿子都要尊贵,这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我们常说封建社会中母凭子贵,但

  • 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元气大伤,为何地区没反叛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土木堡之变之后的明朝,明朝没有土木堡之变能维持多久,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北部的影响

    王振何许人也?由秀才到首席大太监的“逆袭”王振本来是一个落寞的秀才,为了生计教书养家糊口,但是在儿女双全的时候,决定干一件大事,那就是自宫到明皇宫里去当太监。但是当时太监的识字水平有限,所以王振也算“矮子里拔将军”,引起了朱瞻基的注意,服侍太子朱祁镇,朱瞻基害怕宦官干政,所以临终前留下了“三杨”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