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可以说是元朝末年的一代枭雄了,曾经割据一方,建国封号,自立为王。可以说是比朱元璋得势更早。
历史的胜利者从来不是按照先来后到安排的。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时势。
公元1363年,距老朱建立明王朝还有五年。这一年,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老朱在鄱阳湖上用20万兵力打败了有60万兵力的陈友谅。一个打三个,不只是体力上的较量,更多的是气势、心态的较量。老朱自幼贫苦,祖上至少三代贫农,给地主放过牛,出家当过和尚,只为了能混碗饭吃,不至于饿死。磨难造就了老朱,在差点活不下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老朱从此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造反。
这时候元朝气数将尽了,这天下不会太平了,就和秦末一样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汤和是老朱第一个战友,也是给老朱写介绍信去投奔郭子兴的军队的。老朱在这里很快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作战勇敢,沉着冷静,最主要的是很讲义气,这使得他在军队里很快有了崇高的威信。正符合了西汉时期的杨雄所说:君子要能屈能伸,刚柔并济,这样才能办大事。
老朱在军队里的种种表现都被老大郭子兴看在眼里,很是器重他。就把最疼爱的义女交给给了老朱,可见郭子兴对朱元璋的器重,这女子也就是朱元璋称帝后的马皇后。从此老朱势不可当,郭子兴这个小池子怎么能容下老朱呢,老朱太强了,老大郭子兴难免心生嫉妒,对老朱厌恶起来,老朱也是聪明人,很快找了个理由,离开郭子兴自己单干。
其实很多人都见不得部下的才能高于自己,显得自己无能,但是真正能够容得下比自己有才的部下,这样的领导,才能办大事。
打仗,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老朱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不仅在于自己的军事能力,更多的是识人的能力,老朱能够知人善任,对待下属好啊,下属就十分乐意为这么好的老板效劳。
我们接下来反过来看看陈友谅,陈友谅可是个文化人,当徐寿辉的部队来到陈友谅的家乡后,小伙子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老板徐寿辉的军队。徐寿辉就和一些江湖人一样最讲究兄弟义气,有最讲究义气的肯定就有对此嗤之以鼻的,丞相倪文举就是这么个人。此人虽然博学多才品质却不行,企图暗杀自己的老板,事情败露后只得夹着尾巴逃跑,跑到哪里去了呢?黄州,陈友谅的老家。倪文举可以说对陈友谅有知遇之恩,并且很相信他。
可惜投奔错了人,陈友谅表面友善地接待了他,而后为了讨好大老板徐寿辉,手刃了倪文举的头。徐寿辉本人没多少才能,身边的能人逐渐被陈友谅弄死后,自己也被陈友谅干掉了。讽刺的是,徐寿辉是愿意交出权力自己做小的,陈友谅这等心狠手辣之徒怎么可能放过他。陈友谅杀了徐寿辉取而代之,在风雨飘摇之时,登基称帝。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生死大战发生了鄱阳湖,水战。乍一看都会觉得老朱必败,陈友谅的兵力可以说是有压倒性优势。然而骄兵必败,陈友谅有强大的武器,众多的士兵,然而他已经丧失了战争中具有主导作用的因素-人心。手上沾满自己人太多鲜血的人是走不长的,士兵也是人,不是钢铁人,都有自己的感情,都希望自己有更好的选择。打着打着,陈友谅的部队人心不和,有的已经去投奔了老朱。
放眼望去,老朱这边有众多的优秀将领,谋士刘基这时候也加入了老朱的阵营。陈友谅败给老朱这就是必然的了,无论从哪方面看,陈友谅都在没有很朱元璋一争高下的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