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500年前郑和远航,一场繁华终成了脆弱的喧嚣,一切其实早已注定

500年前郑和远航,一场繁华终成了脆弱的喧嚣,一切其实早已注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26 更新时间:2024/2/7 19:18:07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项空前的盛举,它是中国古代航海史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外交流史上的重大成就。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作为15世纪以来最庞大的船队,横渡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了亚、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航海史和中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郑和其人

郑和本姓马,初名为三保,明成祖赐姓郑之后,改名为郑和。对于郑和的家世,郑一钧先生根据墓志铭和一些文献记载,推断出郑和祖先出自西域,世代侯,信仰伊斯兰教,对西方文化有所涉猎。这种渊源对郑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的先辈都曾是掌管一方的领袖,他们的才识为郑和所继承。[1]

明朝初年,朱元璋兴师云南梁王时,郑和被明军掳去做了时为燕王的朱棣的近侍。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因屡建奇功而成为了成祖朱棣的重要亲信。靖难之役后,朱棣为郑和赐姓并将他提升为内官监太监。郑和因自己的家庭熏陶、明成祖的赏识以及自己的才干而成为下西洋最合适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二、郑和为什么能下西洋?

能够促成郑和七下西洋的原因除了郑和本身的才识之外,与明朝初年的政治、经济形势、航海技术以及统治者的个人目的息息相关。

在政治方面,明朝初年采取了废除丞相制度,采取内阁制的重大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经济方面,明朝初年实行了一系列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如释放奴婢、减免徭役、开垦荒地、种植经济作物、鼓励发展手工业、减轻商税等,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

在对外政策方面,明成祖重视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在朝贡体制中为了凸显自己的政治权威而采取了“厚往薄来”的政策,海外诸国都乐意与明朝进行交往,出现了中外交流史上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航海技术方面,明朝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丰厚遗产,掌握了全天候的磁罗盘导航技术,他们能够通过观测天体的方位与高度来判定船舶所在的纬度,这种天文定位技术与地文定位技术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运用到了极致。

郑和下西洋目的是寻找建文帝以及宣扬政治权威。《明史·宦官·郑和传》载:“帝疑建文帝遁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认为他避往海外了,因此要去寻找建文帝。能够促成郑和下西洋最重要的政治目的就是宣扬政治权威。明成祖即位后,想要威至万方,确立起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制。

三、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着27800多人,乘坐长约138米、宽约56米的声势浩大的船队,开始远航西洋。[2]他们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入海至福建,从福建五虎门(今福建长乐)南下至占城、爪哇、苏门答剌、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至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在古里,郑和立有石碑,是中印友好往来的象征。永乐五年,郑和回到南京,一起随行的有古里、苏门答腊等国的使臣。

同年,郑和开始了第二次下西洋的活动,他率领舟师到达了占城、爪哇、南巫里、锡兰山、柯枝(今印度柯钦)、古里等国。郑和在锡兰山用汉文、阿拉伯文、泰米尔文三种文字立碑勒文,用金银织锦、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布施锡兰山寺。通过此次的访问,渤泥国遣使来华,明成祖赐以银缸、银盆、白罗伞、白罗扇以及绮罗、绫绢衣等豪华依仗。

永乐七年,郑和率领船队前往占城、爪哇、苏门答剌、锡兰山、古里等国开读赏赐,赐其国王锦绮纱罗。占城国王“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贡方物”[3]。在锡兰山,俘获了不听劝告的锡兰山国王阿列苦奈儿,另立耶巴乃为国王,为郑和继续西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满剌加,郑和代表明成祖对拜里迷苏剌举行了封王仪式。满剌加在明朝的庇护之下独立有117年之久。

永乐十年,郑和开始了第四次远洋航行,他统领宝船前往西洋诸国开读赏赐,这次航行的国家大大增加,除了前三次访问的国家,增加了彭亨、孙剌、比剌、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三年,郑和回国。

永乐十四年,郑和五下西洋,他先护送各国使臣回国,他先到占城、爪哇,经旧港、满剌加、彭亨、南巫里、苏门答剌,向西至锡兰、柯枝、古里。再由古里向西北行至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再横渡阿拉伯海至剌撒(今也门亚丁附近)、阿丹,经曼德海峡至麻林等东非国家。再由麻林东航,横渡印度洋,经苏门答剌等过回国。[4]

在柯枝国,赐可亦里印诰,并封山勒铭,碑文由明成祖亲自题写。忽鲁谟斯、阿丹等国进献了狮子、麒麟、骆驼等珍贵禽兽。苏禄国王来华访问,在归途中去世,明成祖命祭葬如王礼,赐谥“恭定”,并亲自写了祭文。墓碑在今德州陵县,象征着明朝与苏禄的珍贵友谊。

永乐十六年,郑和六下西洋,护送十六国使者回国,并对沿途国家进行了访问,置办珍宝,与祖法儿等国进行了贸易往来,用丝绸等换取香料、医药、珍贵玩物等等。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明仁宗即位。洪熙元年(1425年),郑和归国,由于明仁宗的反对,郑和船队被封。明宣宗即位后,于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率船队从南京龙江开船,经刘家港、长乐港南下西洋,访问了忽鲁谟斯、古里、锡兰、苏门答腊等24个国家。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归国。

四、脆弱而短暂的繁荣

郑和历时28年七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最远的航路,他从东海之滨出发,横跨印度洋直通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东非海岸到达了南半球的麻林等地。郑和率领的船队可以通过多条航线到达古里、锡兰、苏门答剌等地。这说明了在明朝时期,我国已经充分的掌握了西太平洋和被印度洋的航路,为世界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东方航路。

郑和船队的下西洋之行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中国与亚、非国家得以友好往来,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化,促进了当地发展。明朝皇帝一直追求的“德泽洋溢乎天下,施至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视,执圭捧帛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即使前代所不宾者,亦皆奉表献琛,接踵中国”[5]的万邦来朝的理想终成现实。

郑和下西洋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宣扬政治权威以祈求万国来朝而进行的官方外交活动。他所进行的贸易都带有藩属的特色。也就是说,“尽管中外人民之间都有扩大彼此间贸易往来的需求,但明朝政府处于‘宗主国’的地位,从国内政治需要出发,可以不顾‘藩属国’方面的这种要求,将中外贸易控制在官方贸易的范围之内。海外诸国……却要尽量迎合郑和使团的需要,为郑和使团充分开展贸易活动大开绿灯”[6]。这种基于政治活动的经济贸易是脆弱的,在郑和船队停航以后,这种贸易关系也就结束了。

注释:

[1]参见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2]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里面发现了非常完整的墓志,上面刻满了铭文,介绍到了郑和下西洋。铭文写到:“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洪保作为郑和船队的副手,乘坐的应该就是郑和宝船了。这艘宝船叫“大福号”,能容下“五千料”。料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

[3]费信:《星搓胜览·占城国》。

[4]参见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299页。

[5]马欢:《瀛涯胜览·序》。

[6]参见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页。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博士)

本文为文史类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你怎么看郑和下西洋呢?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更多文章

  • 南宋的开禧北伐,大好形势,宋军为何兵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宋开禧北伐之谜,南宋开禧北伐的真实故事,宋军北伐路线

    北伐前期,南宋臣民牛皮吹得震天响,似乎真的能够以犁庭扫穴的姿态一举荡平金国铁骑。结果,雷声够大,雨点也够小,到头来签订了更加不平等的和议,倒贴的更多的钱财。所谓的开禧北伐,可谓是得不偿失。开禧北伐的背景发生在隆兴议和之后,这期间,宋金长达四十多年未经战事,而北方的蒙古部落逐渐强大,金国在北部边塞疲于

  • 南宋王朝突发“淮西军变”,怎样影响着宋金两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淮西是现在的哪里,南宋初期宋金兵力分布图,淮西军打仗厉害吗

    先说说当时南宋的防御战区。在南宋和金国数年兵戈相向的过程中,金国一向秉持“宋人治宋”的理念,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这便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大齐政权”。大齐政权的皇帝是刘豫。刘豫的大齐政权恰好处于宋金交战区的中间,他可以很好的为金国提供战略屏障。南宋五大防御战区,分别为京湖、四川、淮东、淮西、池州。这五大

  • 明代天子守国门很感人,其实是朱棣放弃大宁,使北部防御失衡所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棣北伐守国门图片,明朝朱棣为什么守国门,山河月明朱棣夜袭大宁

    古代因为交通通、讯不发达,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军队又最容易造反,所以皇帝所在区都会部署大量军队,这些军队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直接受到监控,这样皇帝的安全系数就会增大,即所谓强干弱枝政策。中国历史上只有明朝(朱棣以后的)将国都放在临近边境的地区上,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因为明代的国防威胁始终来自北方

  • 南宋时期,朝廷并无实权,如何架空“中兴四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宋4大中兴之将,南宋谁是真正的中兴四将之首,南宋中兴四将有哪些功绩

    所谓的“中兴四将”真的有中兴之意?恐怕除了岳飞、韩世忠两人,其余的张俊、刘光世算的上中兴四将?看看刘光世,行军打仗从来不敢正面对抗金国铁骑,更多的时候,未战而退,收拢流寇、叛军,壮大自己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倒是一把好手。再看看张俊,前半生颇为精彩,力抗金兵,拥帝定国,可谓是数一数二的中兴战将。可是,没

  • 朱祁钰有多倒霉,一件坏事没做还拯救了明朝,却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朱祁钰现状,历史上朱祁钰有多厉害,历史上朱祁钰对朱祁镇做了什么

    朱祁钰的父亲是明宣宗朱瞻基,母亲是吴贤妃。他是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不过他从生下来就不被朱瞻基待见。因此,朱祁钰出生之后和自己母亲吴贤妃一直居住在宫外,他基本上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可以说这孩子从小还是比较可怜的。个人觉得朱瞻基之所以这样做和他的皇后有直接关系。朱瞻基的原配是胡善祥,这两人从小青梅竹马,这

  • 从历史到现实:明朝的军屯,798工厂区,一群韩国人和今天的望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望京位于北京东北四环、京密路、东北五环以及京承高速四条主干道交叉形成的区域内。西是大屯,南是798艺术区,北是来广营,东是环铁。现在的望京,是北京最年轻且具有活力的社区之一和著名的美食圣地、互联网创业摇篮。可你知道现在的望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吗?这一切还得从明朝说起。一、望京的诞生望京的构建,于谦功

  •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是必然的?文化人打不过如尘世的和尚这是定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陈友谅为何斗不过朱元璋,朱元璋陈友谅之妻吻戏,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

    陈友谅可以说是元朝末年的一代枭雄了,曾经割据一方,建国封号,自立为王。可以说是比朱元璋得势更早。历史的胜利者从来不是按照先来后到安排的。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时势。公元1363年,距老朱建立明王朝还有五年。这一年,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老朱在鄱阳湖上用20万兵力打败了有60万兵力的陈友谅。一个打

  • 明朝官场每六年都要上演一出闹剧:大臣拼命辞职皇帝死活不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就像如今上班族要写工作周报、月报和年终总结一样,明朝的官员们也面临着KPI考核的压力。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明朝规定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则会被直接罢黜,削职为民。制度的设想是

  • 杯酒释兵权,真是一顿饭就夺取兵权了吗,提前都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杯酒释兵权到底有多可怕,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夺取兵权

    赵匡胤对武将的担忧在宋朝刚建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刚建国之后,他就问宰相赵普“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宰相给他说的办法中,其中有一点就是剥夺武将的军权。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赵匡胤就有这个打算了。当然,赵匡胤

  • 《清明上河图》里面有一份职业,现在上班族都喜欢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明上河图上的人物都在干什么呢,上班族是什么职业,清明上河图中的人在干啥呢

    《清明山河图》里面有一个画面,就是饭店门口一个人两只手都端着两份菜,准备给谁送去。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送外卖记录了,这个人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卖小哥了。有人以为这只是画里面记载的,其实并不是。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官员在上班完了之后,回来不想做饭就会点外卖。不过他们定外卖是自己的小人去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