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书生意气,少年轻狂,有这样一位书生自飘摇山河来,见惯了烽火狼烟的他,意识到诗词解不了百姓疾苦,于是投笔从戎,集结四方义士,揭竿而起,用一腔爱国热血冲锋前线,免百姓被金兵欺压之苦。
旌旗猎猎,战鼓雷鸣。一人、一剑,仿佛诗词中的无尽感慨都化作气力,刺劈撩挂,不休不止。书生的勇敢果断让朝廷侧目,宋高宗嘉其英勇,命他为江阴签判,自此,二十五岁的书生开始了他漫长而坎坷的南宋仕途。
书生想,堂堂七尺男儿,应志在收复河山,假使刀剑无眼,马革裹尸还,那也是无上荣耀。
请战的奏折夹着书生的少年热忱一封接一封地送往京中。朝廷说:你啊别着急,我们肯定会收复失地的,你等我们准备好了,就是你沙场驰骋,浴血奋战时。书生就这样等啊等,直到迎来了一位新帝王。
这位新帝王慷慨激昂,痛斥朝廷避而不战,一表要报仇雪恨、收复失地的决心,书生想,我的机会终于来了。1165年,书生将集结自己心血的《美芹十论》,呈上帝王桌案。这位帝王却像突然失去记忆一般,对与他“志同道合”的书生,视若不见。一次次失望终于让书生看透了朝廷的怯懦、退缩。
书生收起了种种抗金救国、收复失地、一统中原的幻想,将一腔壮志难酬的悲愤倾与诗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书生第二次出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同年十一月,受弹劾,被罢官。淳熙十五年(1188年),书生又陆续两次出山做官。绍熙五年(1194年),书生再次被罢官。
乱世出英雄,更埋英雄。无数热血少年以为靠着一身武艺,过人谋略就能驰骋沙场,报效国家。君可见,文韬武略者如过江之鲫,但史书上白纸黑字,名传千古的又有几人?
嘉泰三年(1203年),主战派崛起,早过花甲之年的书生终于被人记起了。虽年迈,但收复失地的壮志却丝毫不减。朝廷先后任命他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次年,其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被任命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
等了一辈子,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他重拾宝剑,驾着马匹,望向宋金边境,在他看不见阴暗角落射来了一支羽箭,笑容都还没来得及收起,就迎来了命运对他的致命一击。
朝廷谏官说书生的笔下的诗词有讽刺朝廷之意,于是书生的官职被一降再降,如同复明的盲人再次陷入黑暗,书生对自己的心说,算了吧,不等了。
开禧三年(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书生为枢密都承旨,但那时书生早已病入膏肓,只能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书生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这位书生姓辛,名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