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可能是当皇帝之前生活过得最惨的一位帝王了,小时候差点因为饥荒饿死不说,他的童年时期,给地主家放过牛、耕过地、当过几年乞丐,还当了几年的和尚,要怪就怪当时元朝统治太过黑暗,各地百姓都已经无法过活,朱元璋做过这么多的行当,无非就是为了保全一条性命而已。
但是,前半生的命苦并没有把朱元璋的锐气给磨掉,相反他立下壮志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于是朱元璋找了个机会加入起义军,逐渐立起了自己的大旗,带着一帮兄弟推翻了元朝,赶走了外族统治者,让华夏大地重归了和平。
草台班子,一路壮大
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过程,是十分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为什么?因为这一团队就没有几个出身高贵的人。皇帝是叫花子出身,将军是种地杀猪的,文臣集团就更加凄惨,基本都是一穷二白的乡野村夫。这时候有人心里就会有所疑问:在古代没受过教育的人很难出人头地,而这一支农民和商贩出身的起义军,是怎么做到全员草根还能总打胜仗的呢?
我们不妨举举例子,先试试徐达,徐达在参加起义之前一直务农,然而此人却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半个天下,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最为有力的竞争对手,都是被徐达给活活打垮的,光肃清了国内的对手还不够,徐达还受朱元璋之命,向北直接一路挺进攻下了元大都,先把元朝势力赶出了国界,后来又追了出去将他们歼灭大半,确保了大明江山在未来不会再受到草原部落的侵袭。
常遇春也是朱元璋十分重要的左右手,而他也同样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出身,是大明王朝的一位开国将领,他在对外的战争之中每次都愿打头阵、冲在最前面。常遇春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领兵作战十分在行,他与徐达二人合作,打赢了许多经典的大战,为朱元璋的江山稳固做出了无数的贡献。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五》:洪武二十年九月……丁酉,郑国公常茂坐前惊溃虏众罪当诛,上念其父开平王之功,绎之,安置于广西之龙州。二十四年卒于谪所。
不可否认的天才本领
要知道,想要取得成功的话,有很多条路线可以走,人可以通过勤奋努力来提升自我,还可以凭着高强的天赋来取得优势,而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位明代开国大将,就属于不折不扣的战争天才。历史上一出生就在某一方面优于他人的天才,并不少见。战国名将白起,同样也是出身低微,但是白起就属于天生适合打仗的将帅之才,这种类型的人才放在人堆里可能并不显眼,但是待到有机会展现实力的时候,他们也丝毫不会客气,白起如此,徐达和常遇春二人也是如此。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农户出身,从小就只和庄稼农具打交道,就别说受教育了,很有可能自己名字写在墙上都认不出来。再说元朝末年到处动乱,人们吃顿饱饭都是一种奢求,脑子里想的基本都是如何吃饱饭和活命,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其他事情,所以说这二人是没有机会接触任何军事相关的人物或是书籍的,论其战无不胜的原因,只能说是实力非常,再加上非凡的战斗天赋。
《智囊全集·上智部》: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一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
善于在实战中总结经验
想要成为名将,光有天赋也是不够的。徐常二人自打朱元璋刚刚举事、势单力薄的时候就已经跟随在他左右征战,而对手一个比一个凶悍,面对经常要以少打多的局面,他俩早就已经经历了足够的磨练与挑战,在这一场场的恶战之中,徐达和常遇春也必然对自己的战术做过不少的改进和总结,打仗就如同学习一样,如果不在一场场的胜败之中总结和提升的话,那么最后一定都会败得很惨。
他们二位将领作战能常打胜仗的另一大原因,就是作战之中带头冲锋,激励手下。虽然这就伴随着受伤甚至阵亡的风险,但是带来的收益是远大于此的。一位亲临战场作战的将军不仅能够振奋整个军队的士气,更便于观察局部战场的细节和动态,这样才便于调动兵力、排兵布阵。
当然,讲了这么多有关将领的事迹,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历史并不是由一个人或是几个人书写的,能够成功建立王朝的领袖人物,手下一定都有着一支作战勇猛、不怕牺牲的军团,正是因为有着无数的民族英雄加入起义军对抗元朝,才有了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因此朱元璋的江山不单单只是徐达和常遇春帮助他打下的,而是数以万计的英雄出生入死才从元朝侵略者手里夺回来的。
《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总结
就是这样一群草根出身的农民义军,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天赋加上些许的幸运,这才有了国运二百多年的明朝。而他们的事迹也一直在激励着人们:无论你的出身如何,只要有着拼搏的动力,就一定能够建功立业,打出属于自己的天下。
参考资料:
《簪去楼杂记》《智囊全集·上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