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大家听惯了朱元璋的野段子,习惯了他是杀人灭霸狂魔?
朱元璋也不想啊,杀顺手了嘛!不杀对不起段子手,更对不起引颈期盼的老百姓啊。
反正杀一万个不多,十万个不少,不就是“在场官员全部处死”嘛。
听段子是能达到高潮,可是我们也要尽量动一下脑子,这么个杀法,最后还有人帮朱元璋扛活不?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草根皇帝,幼时贫穷,曾为乞讨,地主放牛为生,后来从最底层一步一步坐上了高位,所以对他的争议也是很大,有人说他是一个民君,爱护百姓,解放奴婢,减轻赋税,严惩贪官,可是也有人说他心狠手辣,成功之后,对他曾经陪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们展开杀戮,手段极其残忍不堪。
今天这个段子的主角,是一个叫孙藚的小角色,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广东人,出口成章,擅长做诗,写诗都不用打草稿,直接挥笔而成,被称为“岭南诗宗”,后来仕途中了举人,当了一名小官,也很爱护百姓,是一个清官。
后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也认识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最后与宋濂、刘伯温和高启三人,合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慢慢的受到宋濂的赏识,被提携到了翰林院任职。
可是后来的官途就很坎坷了,在胡惟庸案中,宋濂一家遭祸,宋濂的儿子都被杀害了,朱元璋本来也想杀了宋濂,幸得皇后与太子的求全,宋濂才得免一死。
这本来与孙藚并无瓜葛,只是因为他与宋濂走的比较近,于是因此被牵连受罪,被罚派去修城墙。
孙蕡天生是个乐天派,没怎么放在心上,劳动改造一下也没什么,修城墙就修城墙吧,我是不会做哭哭啼啼的孟姜女。也没当回事,还是发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续搞诗歌创作,干活的时候还编成粤曲哼哼,大家听不懂他的鸟语,以为他以歌咏志图谋不轨,看守他的人将这件事上报给朝廷,朱元璋就召他来质问诗歌的意思。
孙蕡把所唱的歌词慢慢说给老朱,老朱一听,没问题啊,三观很正啊,挺有才啊,就将他释放了,还让他去苏州当了个小官。
然而他坎坷的人生还并没结束,更倒霉的事又发生到他身上了,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生了,蓝玉想要谋反却未成功,与其有关的人都要被诛杀,受到牵连而被诛杀的有15000多人。
孙蕡当初也是京官,说与蓝玉有交情那是太高抬他了,蓝玉连眼皮都不会夹他,但同朝为官,也不可能一点人情往来都没有,他曾经送给蓝玉一幅画,上有他的题字。
朱元璋手下办事的人去抄蓝玉家的时候见画上有孙蕡题字,就认为与他有瓜葛,结果这哥们又躺枪,最后也面临杀头命运。
孙蕡在临死之前,看了一眼这萧索世界,叹了一口气,题了一首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诗文大概意思就是在一个日落黄昏中,在一段急促的鼓声中,我即将要成为了一个在黄泉路上无家可归凄凉的孤魂野鬼,赴黄泉的路上都已经没有了可以住宿的旅店了,今夜我还能露宿谁家呢?
感叹一番,也没来得及把它哼成小曲,引颈就戮。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这回感叹的轮到老朱了,朱元璋认为就凭一张画中题字就把人杀了,似乎是有点草率啊,能做出如此佳作,实属人才,那些监斩的官员都是干什么吃的?为毛不来上报此事?于是启动问责机制,把监斩官们全“咔嚓”了。
这种野段子听听就好,当不得真。
要是监斩官员在刑场一次性杀几千口子人的时候,遇到一位吟一首诗,就赶紧停止行刑,上报朝廷,请示完再回去杀,两个月就过去了。再次执行的时候又跳出来一位唱一首歌再度终止去上报,这刑场还有一丢丢严肃氛围不?玩儿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