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乐毅伐齐真的是一件不利于燕国的天大蠢事吗?

乐毅伐齐真的是一件不利于燕国的天大蠢事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951 更新时间:2024/2/6 8:39:30

五国联军在乐毅的指挥下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直入齐国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当年齐国对燕国所施加的痛苦,最终也被燕国加倍奉还。

经此一战,齐国几近亡国,国土沦丧大半。只剩下齐国五都中的莒和即墨两城还在顽强抵抗。乐毅知道这两城乃是齐国重镇,倘若强攻反而会损兵折将最终得不偿失,于是采用攻心战术,对它们围而不攻,于是这一围城就是三年。

但是燕昭王的突然病逝打乱了乐毅的计划,新的国君燕惠王世袭王位。他素于乐毅不和,对他围而不攻已经有了很大的意见,怀疑乐毅已经有不臣之心。恰巧即墨城内的齐国名将田单利用这一点,在燕国造谣生事,燕惠王派遣骑劫代替乐毅。

乐毅担心回国后被杀,于是前往赵国寻求庇护,乐毅的离开让燕军军心涣散。最终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举收复齐国大片土地,骑劫被杀,乐毅数年的努力一朝化为乌有,可是齐国也经此一战之后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和西方的强国秦国抗衡的能力了。

乐毅,是战国初期名将乐羊的后代。乐羊在战国初期帮助魏文侯灭中山国,魏文侯感念于他的功绩,将他的封地定在灵寿。也因此乐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后来中山国再次复国,乐毅也就成为了中山国人。但是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知道中山国一日不除,中山国就是赵国的心腹之患,因此大力发展军事对中山国连番打击。最终中山国被赵国所灭,乐毅又从中山国人变成了赵国人。乐毅精通兵法,晓军事,本可在赵国有一番作为。可是赵武灵王的死让他无用武之地,于是离开了赵国。恰巧闻听燕昭王求贤若渴,最终去了燕国受到重用。乐毅这一生就打了一仗,可是就是这一仗乐毅以弱胜强,因此遭到后世无数兵家的敬仰。后世唐肃宗更是将他列入“武庙十哲”之一。

后来许多史学家认为燕国此举无疑是自掘坟墓。因为就是五国攻齐事件才让秦国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从此秦国崛起已经不可阻挡,最终秦灭六国。他们认为当时的燕国国君没有战略眼光,的确齐国的灭亡的确和燕国有很大关系。

[var1]

可是换一种看法齐国又何尝不是咎由自取呢?若不是齐国动了其余诸国的奶酪怎么会引起五国的群起而攻之,所以乐毅的伐齐是一个必然性的事件。就算没有乐毅伐齐,后面也还会有挑事人,只不过因为燕齐的世仇让燕国提前动手了而已。那么乐毅伐齐真的是一件天大的蠢事吗?非也。就如王立群老师所说:灭齐是一把双刃剑,其对燕国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

其一,燕齐矛盾已经无法化解,伐齐可以一雪前耻

燕齐矛盾说的就是当年齐国借“子之之乱”假借助燕平叛之名最后行灭国之事。

当年燕王哙昏庸无能,他当时年老昏聩,朝政就由子之把持着。子之是燕国国相,他在任国相期间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得到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

但是子之并不满足这一切,他此时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利。也因此就怂恿手下对燕王快说让燕王哙学舜一样进行禅让之举,定能为自己赢得贤名,而偏偏燕王哙就听信了这一套鬼话,于是这年老昏聩的燕王哙将燕王禅让给了子之。

《史记》: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於子之,子之大重。

但是子之执掌燕国三年导致燕国大乱,百姓每天都活在恐惧之中。

《史记》: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

燕王哙的禅让让太子平愤愤不平,本来这燕国的王位是他的最终却被子之夺取。因此他和将军市被联合密谋除去子之,开始召集燕国兵将去攻打子之。

太子平和子之的这场大战打了几个月,最终燕国死了几万人。而太子平和燕王哙也最终死于这场乱战之中。而此时的齐国看到燕国内乱知道这是可趁之机,于是齐宣王命令齐国名将匡章率领齐军十万入燕。

本来齐国军队来到燕国帮助平定子之之乱是非常欢迎的,也因此燕国各地大开城门欢迎齐军入城。

可惜在帮助燕国平定了子之之乱后,燕国开始无比痛恨齐国,从此燕齐变成了世仇。为何呢?

[var1]

其一:齐国借假借平子之之乱之名开始行灭燕之事,齐国名将匡章在进入燕境之后捣毁了燕国宗庙。宗庙是什么?古时候宗庙就是拜祭先祖的地方,这里面放着的都是先人的灵位,同时这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传承了几百年的文化。

你捣毁了人家的宗庙意味着让他们的先祖死后都不得安宁同时也等于是断绝了人家传承了几百年的文化,就这一点你觉得燕国和齐国你觉得能相安无事吗?当年伍子胥鞭尸的行为已经让天下对伍子胥无比痛恨,而此时齐国的所作所为不亚于伍子胥。也因此燕昭王对齐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其二,齐军进入燕境之后军纪开始败坏,随意杀人和掠夺宝物。匡章在进入燕国之后没有很好的约束部队,齐国军队在燕国随意烧杀抢掠,整个燕国一瞬间成为了地狱,他们此时虽然灭了燕国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认可燕国百姓为自己的子民。

齐国士兵随意杀戮燕国无辜的百姓,掠夺财物让每一个燕国子民饱受折磨。整整三年,燕国每天都生活在地狱之中。当时燕国每个家庭都体会到了家破人亡之痛,孩子失去了父母,老人失去了孩子。因此这样的仇恨岂是简简单单就能抹平的?从昭王即位的那天起燕国上下就无时不刻的想找齐国算回国破家亡的那笔帐,从国君到每一个燕国子民都是这场大乱的参与者。目睹了齐国的暴行之后,他们又岂能忍气吞声的咽下这口气呢?

倘若燕昭王真的忍下了这口气,恐怕燕国会再次大乱,燕国内部反叛他的人恐怕会此起彼伏,因此乐毅伐齐是燕昭王不得不做的事。

[var1]

其二,齐国滥用武力导致五国自危,伐齐壮大了燕国自身实力

齐国自齐威王时代开始崛起,马陵之战大败魏国后更是中原一霸,到齐湣王时期齐国称霸中原也已经有将近几十年了。

可是齐国在威王时期做的还不错,懂得和各国发展好关系。但是齐宣王和齐湣王时代齐国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首先因为子之之乱和燕国彻底结下死仇。

前314年,齐楚结成联盟,秦国派张仪去楚国,以秦国六百里土地为诱饵挑唆楚王与齐国断交。后来当楚国得知自己上党受骗之后希望可以和齐国恢复联盟,齐宣王没答应。齐湣王即位后,齐将匡章在垂沙之战中大破楚军主力。此举导致楚国怀恨在心。

后来秦国企图称帝,秦昭襄王邀请齐湣王共同称帝,让山东诸国寒心。后来更是在五国伐赵事件上得罪了赵国,齐赵关系破裂。

但是真正的导火索却是齐湣王灭宋事件,齐国灭宋彻底点燃了诸国的怒火。此时燕国发起了五国攻齐,除楚国外所有的国家都参与了,但是五国攻齐对燕国来说并非仅仅只是为了报仇这么简单,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伐齐保障自身安全

齐国这些年凭借武力攻伐诸侯列国,已经把列国都得罪了个遍。只不过三晋则需要齐国来做山东六国的后盾来抵抗秦国,因此对于齐国做的这一切敢怒不敢言。

但是灭宋事件则是诸国是所不能容忍的,不单单是因为宋国是天下最富有的地方,齐国独吞了它让诸国眼红。更重要的是,灭宋事件是以武力伐无罪之国,战国时期虽然列国互相征伐,但是他们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出兵的,他们会找一个师出有名的借口。

齐国吞了宋国之后,国土面积和军事实力极速扩张引起了诸侯的恐慌。燕国和齐国本来就是世仇,燕国怕齐国再一次入侵重现燕国当年的惨剧,因此除了复仇之外,燕国其实也应该有想要保障自身的考虑,毕竟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将不会在对燕国造成威胁。

[var1]

其二:灭齐可以壮大燕国实力

燕国所占国土位置位于今天的河北、北京和东边一带。燕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奭的封地,因此燕国也是七雄之中唯一的一个姬姓公侯。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给燕国带来便利,当时燕国的封地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开发,因此还处于穷乡僻壤。并且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导致燕国人烟稀少,燕国国力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所以当年齐军入燕之时,燕国无力反抗齐军的暴政。因为其军力孱弱,人口稀少,经济又不好怎么可能和强大的齐国对抗。若非赵武灵王的介入,燕国可能在燕王哙时代就灭国了。

其后,燕昭王虽励精图治,可是齐国的底蕴不是燕国能想象的到的。就算燕国卧薪尝胆三十年,可是齐国的强大还是他们无法对抗的。

而借着五国攻齐的事情,燕国的确小小的崛起了一把。乐毅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之后,燕国把这些城池都划入了自己的版图。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但是乐毅不单单是一个军事家,他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知道光凭占领齐地则不能彻底的收复齐国,因为其人心未收服的话,到最后一切都会空谈。所以乐毅在齐地废苛政,保护齐国的风俗文化。而燕昭王对乐毅也极其信任,就在这君臣同心的局面之下燕国借助齐国的力量开始在战国时代扬眉吐气了一把,燕国由此强盛。

可惜列国不会希望另一个强国的崛起,因此在打垮齐国主力之后列国相继撤军。而仅凭燕国一国之力是不可能灭得了齐国的,因此最终一切都功亏一篑。

[var1]

也从上述可以看出,燕国灭齐让燕国彻底的报了仇并且也保障了燕国从此不受齐国的侵犯,因此燕国伐齐对燕国自身来说还是很有利的。

但是之前也说过,燕国灭齐也有弊,那么弊在于哪里呢?最大的弊处则就是让秦国从此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而燕国也最终因为秦国少了这么个大敌最终被秦所灭。

[var1]

可以说在战国后期,唯一能让秦国忌惮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就是赵国,一个则是老牌强国齐国。

可是赵国只是强在他的军事实力,而齐国各方面都可以和秦国并驾齐驱。齐国名将匡章更是率领联军攻破过函谷关,秦国一旦对三晋有动作,齐国肯定会间接的帮助他们来抵御秦国的侵略。

五国攻齐之后,齐国虽然成功复国,可是许多国土都已经被他曾经帮助过的列国瓜分了。尽管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国还是一等一的强国。

可经过这次事件之后,齐国对山东六国彻底的失望透底,从此之后开始闭关锁国。对山东六国的事不在过问,以至于秦国从此以后肆无忌惮,开始逐步的蚕食六国的领土。长平之战时,倘若齐国能够借梁给赵国,那么便不会有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被坑杀的事情,秦国也最终不可能统一天下。

但齐国国君忘不了当年五国攻齐的仇恨,最终山东六国中唯一一个能够抗衡秦国的赵国也从此一蹶不振,而赵国的一蹶不振对于燕国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赵国一旦被秦国所灭,那么燕国也将不保。因此燕国灭齐事件是间接地做了一件不利于燕国的事情。

也因为这件事很多人认为燕昭王没有战略眼光,灭齐让秦国从此肆无忌惮,认为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可是秦灭六国是在秦始皇嬴政时期,此时距离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还有将近几十年的时间。燕昭王又如何能够预知几十年后的事情呢?

此时的秦国虽然强大,但是并非不可抗衡的。后来的邯郸之战可以证明,列国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能打退秦国的进攻,可见只要六国同心协力秦国并非不可战胜。

[var1]

因此燕昭王灭齐虽然对燕国有利有弊,但是并没有夸张到自掘坟墓的地步,这一战虽然有过错但是并非愚蠢。

更多文章

  • 教科书为什么没写,卧薪尝胆的后续?老师:因为勾践太不要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勾践卧薪尝胆用了几年,勾践真的有过卧薪尝胆吗,卧薪尝胆勾践有什么品质

    [var1]吴王阖闾先是以孙武为帅,伍子胥为相让吴国得以崛起,并在此之后发动对楚战争,以3万人击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趁机攻入楚国都城郢都,确立了吴国的霸主地位。可惜的是吴王阖闾英雄一世,最终败在了越王勾践的手里,而之后夫差继承了吴王的位置在不久之后打败了越国。如果说当初的勾践有多疯狂,那么被夫差大败

  • 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之原因深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长平之战赵国必败吗,长平赵国骑兵优势

    现在在后世看来,此战是因为主帅赵括的无能,光会纸上谈兵不顾战场实际情况胡乱出击却遇上了秦国赫赫有名的武安君白起。可是平心而论,此战就算秦国没有中途换将,主帅依然是廉颇,难道赵国真的可以赢秦国吗?小编在此看来,就算主帅依然是廉颇,赵国也很难赢。长平之战打了整整三年,已经不是一场战役了,可以说是一次战争

  • 他曾亲手托起悬门,他70岁娶妻而且还生了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孔子为何要将女儿嫁给一个囚犯,孔子的几段婚姻,唯一与孔子心契神合的弟子

    [var1]这叔梁纥可是力大无比,武力绝伦。在偪阳之战中,因为逼阳人先打开城门放将士们进攻,后又突然放下城门想要困杀这些将士。但是就在危难关头叔梁纥用自己的双手撑住了城门,等里面的将士都出来才撤退。那你要想啊,古代那城门动不动就是几百斤,几千斤的。叔梁纥能双手举起,那可真是力大无比。[var1]叔梁

  • 教科书为什么没写,渑池之会的后续?老师:赵国输的实在太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渑池赵国照片,秦国赵国渑池会盟,渑池之会赵国得以胜利原因有哪些

    而战国中期齐秦双雄鼎力的局面在这之后成为秦、赵、楚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公元前279年当时的秦国和赵国在赵国边境的渑池之地举行了一次会盟,历史上将这次会盟称之为“渑池之会”。[var1]这一次会盟奠定了之后秦赵争霸的格局,也是赵国崛起的一部分,而此次会盟呢?秦国是输得灰头土脸,秦王在会上是面子都没挣到

  • 秦凭借军功爵制灭掉六国,六国为何不能如法炮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灭六国时的兵力,秦国20级军功爵制,秦统一六国的九大功臣

    秦民可以凭借军功改换门庭,担任朝廷官吏或跻身于有爵的新贵。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格局由此被打开缺口,无数秦国的布衣之士与山东宾客为了功业富贵而成为虎狼之师的将相兵吏。布衣将相的不断涌现,为后来的秦汉帝国奠定了基础。早期军功爵是商鞅变法时期确定的,分为两个序列。第一个序列是赐给军队中勤杂人员的爵位,由“小

  • 渑池之会的博弈:暴露的是秦国的野心以及赵国的战略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渑池之会赵国得以胜利原因有哪些,赵国楚国秦国渑池之会,渑池之会的秦国大臣

    就在赵惠文王这两面为难的情况下,赵惠文王身边的一个贤宦缪贤就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蔺相如。于是蔺相如就身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赵国使者出使秦国。果然如赵王所预想的那样,秦王在得到和氏璧之后决然不提以城换璧之事,蔺相如就使计拿回了和氏璧。总之在这之后的事历史课本上估计都有讲,因为篇幅原因便不多做介绍了。总之蔺相

  • 花园野果无数,秦昭襄王宁可放坏也不给灾民,之后给秦国带来昌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昭襄王收复赵国了吗,秦昭襄王领土变化,秦昭襄王民间故事

    废什么话啊,当然是赶紧救灾了!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事实上,历史的选择和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赶紧赈灾。如果赈灾不力,那么百姓大面积饿死,或者发生李自成这种农民起义,不说朝廷要焦头烂额,最起码在史书上肯定会留下一笔骂名。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牛马”与众不同,他们的选择就是让你看不懂,以至于感

  • 吴越争霸背后的“国际力量”:春秋末年的局部战争与大国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越争霸后的历史,吴越争霸是局部战争吗,晋楚争霸与吴越之战

    晋楚争雄:美女引起形势逆转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其中晋楚争霸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成为吴越争霸的滥觞。[var1]公元前636年,晋献公长子重耳在秦军护送下,带领狐偃、赵衰等心腹回国,除掉了侄子晋怀公和一干佞臣。重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大权在握,封赏功臣,建立三军

  • 孔子被人偷走一只鞋,小偷仔细一看,马上送到国库,被珍藏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临死前预言,孔子金言10句,历史人物故事50字孔子

    我们都知道孔子会拽文,但倘若让他来习武,必定也是可造之才,为啥?因为孔子的身材高大威猛,不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史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七尺男儿都够魁梧的了,而孔子却有九尺六寸,相当于2.21米,如果去掉单位换算的误差比,怎么也有两米以上,所以孔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东

  • 大秦一统天下的道路上秦国国君都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国一统天下谁功劳最大,秦国错过的一统天下之机,秦国什么时候有一统天下的能力

    首先秦孝公无可厚非,让秦国变强的第一人。他即位时正值秦国最积贫积弱的时候,而且又在河西之战遭遇新败割地赔款给魏国。此时的秦国不适合再和中原六国交战,只有强大国力方位上策。于是才有了之后的秦孝公的求贤若渴,各国才俊纷纷前来投靠,其中商鞅就是最著名的。秦孝公重用商鞅奉为上宾,正是因为国君都无条件信任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