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武功都很有优秀的成祖已经是很勤奋了,但是仍需要他人的帮助,毕竟工作太多,而且他还经常带兵出去打仗,慢慢地内阁出现了,这帮读书人开始逐步掌握权力。到了宣宗接手,他发现文官的权力已经很大的,必须要遏制,他便扶持太监读书来克制文官的权力。不过毕竟太监的能力有限,而且对于太监有很多限制,比如不能出宫、不能出去逛街买东西等等。就算混到刘瑾、魏忠贤的地位,只要皇帝一声令下,这些太监全得玩完。
宦权出自于皇权,如果没有皇权作支撑,那么太监根本成不了事。大臣就不同了,他们手中可以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可以超越皇上,有的时候还有废立皇帝的权力。正德死的早,这位皇帝在位的时候没干什么正经事,只知道玩,所有的国家大事全靠着杨廷和。正德帝死后,还没有儿子,后来的嘉靖是杨廷和任命的,大臣任命皇帝的事实在少见。
还不只如此,杨廷和在正德死后的一个月内,是大明真正做主的人,他行驶的权力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杨廷和最后选中了嘉靖。嘉靖是个聪明人,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在嘉靖后期他的才智也不再管用,徐阶和严世藩都把这个皇帝当做成了手中的工具。徐阶和严世藩可都是文臣,只不过立场不同,最后徐阶获胜,严党倒台,嘉靖皇帝几乎被架空。
不是嘉靖皇帝不聪明,只是下面的人才太厉害,徐阶把皇帝的心理揣摩得十分透彻,甚至在嘉靖晚期,还限制种种皇帝的不良行径,嘉靖也无可奈何。而到了万历时期,这皇帝做的就让人无语了。本来隆庆皇帝就比较窝囊,朝廷的大事小情全部要听高拱的,但高拱好在还算是实在人,没有做得太过分。
到了张居正时代就更不同了,他当上首辅的时候皇帝还太小。从皇帝小的时候张居正就是他的老师,在明帝国,太子的老师是前途非常光明的职务,一般来说朝廷首辅都是皇帝从老师中挑选,杨廷和是这样、高拱、张居正都是这样。
然而由于隆庆死得早,万历还那么小,加上李太后也非常信任张居正。张大人在皇帝面前就不当外人了,在皇帝读书习字之时,只要皇帝出现错误,张居正会就大声训斥,简直就像训教自己的儿子。也许张居正对待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万历在小的时候也着实比较怂,他害怕他母亲李太后,最怕的却是张居正,几乎对先生的话言听计从。
万历皇帝年龄小,也一点主见也没有,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问张居正,万历和他爷爷年前时还是有差距的。万历小时候的心态就是这样,张居正就像他的父亲,他的长辈,长辈说话晚辈当然听了。也是因为如此,张居正才能大大方方得执行他的改革新政,并且效果显著。
万历怂也许是性格问题,但是张居正严格要求也是有原因的,张先生想培养一个真正的明君,他希望在他死后,明帝国仍能够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