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从小天生丽质,又喜好诗词歌赋,在封建社会,女的既要长得好看,又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在古代虽然也出了不少女才子,但是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普通老百姓家,能够让女孩子识文断字,说明他们的父母非常有眼光,但是大部分人没有这个待遇。
别说在古代,如今现代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是非常强的,虽然王昭君是住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县城,叫秭归县。足以说明王昭君家里在这个县城里的背景还是比较好的。
王昭君的父亲,是一位多才的雅士。不喜欢走官宦之路,跟很多才子的个性一样,喜欢自由自在,在平凡中度过一生。王昭君之所以那么有才呢,全靠她的父亲从小培养她。但也因此让王昭君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昭君从六岁时开始读书练字,特别爱好学习,在父亲的帮助下,进步神速,不到十岁就能够吟诗作文。但是王昭君的个性,不像她父亲那样喜欢平淡的生活。她曾经感慨自己并不是男子,否则的话一定要成为国家社稷栋梁之才。每当王昭君有这样的感慨,她的父亲都不以为然。
王昭君还有一个弟弟,但是她的父母对她的溺爱,要远远超过年幼的弟弟。俗话说,女人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社会,这就是至理名言。至少是大部分人认同的观念。
王昭君既长得漂亮,又有才华,注定不是一只金丝雀。肯定会飞上枝头变凤凰,至少跟她的性格非常的符合。
王昭君15岁的时候,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才貌双全的王昭君,这个时候呢,在这个小县城内,早已经成为了红人。
古代的女子15岁出嫁,是一件非常符合常理的事情,如果在十五四岁还没有定下婚事的话,反倒会被人议论。王昭君到了15岁,也是到了婚嫁的时候。
所以当时上门求亲的人,从豪门到巨富,络绎不绝,都快把他们王家的门都踏烂了。古代的文人都有自己的傲气,王昭君母亲虽然是一个贤内助,但是他的父亲眼光非常高。
所以呀,对于自己家的女儿婚事特别看重,古代女子婚嫁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决定的,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昭君的父亲,非常看重自家女婿的人品才华,但是上门提亲的往往都是一些当地的豪门,或者是一些土财主家,根本不对他的口味。所以就这样一拖,两年时间过去了,这时候的王昭君已经17岁了。
17岁王昭君还没有出嫁,在当时算是大龄未婚女性了,在一些宋朝的史料中记载“女子15不嫁,家人坐之”,虽然是官府强制婚配,解决人口的一个政策。如果王昭君生活在宋朝,早就被别人拉去做老婆了。
在她17岁的这一年发生了一个大变故,改变了王昭君的命运。
这年汉元帝,要向民间征选宫女,王昭君当时在本地早已远近闻名,于是一下子便被州府负责征选宫女的官员,以最优的“良家女”选上了。
王昭君入宫以后最能表达她内心的一首诗,《怨词》.大美女王昭君所作。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在这首诗篇中,可以非常清楚的感受到,王昭君当时的愁嫁内心,感慨自己长得如此动人,却没人欣赏。感慨自己没有自由,无法像鸟儿一样飞翔,虽然生活锦衣玉食,感慨好事情总轮不到她头上。可见当时王昭君是非常想得到汉元帝的宠幸。
由于王昭君迟迟得不到宠幸,所以最后才毛遂自荐,选择和亲的道路,走上了她这一辈子最难忘怀的一条路。实际上王昭君也是一个普通女人,也想要荣华富贵。或许远嫁匈奴可能是她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