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屈原活在当下,是否依然怀才不遇?

如果屈原活在当下,是否依然怀才不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507 更新时间:2023/12/7 1:08:11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除了包粽子和赛龙舟,人们还会纪念千年前的屈原,对于端午和屈原到底有没有关联,史学界也是说法不一。

不过,依照国人的习惯,端午就是纪念屈原,这是多数人的共识。

屈原抱石投入汨罗江的那刻,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跳江的日子五月初五会成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

也不会想到,他的遭遇,汇集成后人经常使用的词语,就是“怀才不遇”。

历史如白驹过隙般飞梭,斯人已去,汨罗江依然哺育着湘楚大地。然屈原“怀才不遇”的故事仍然给我们如今的职场,带来一些深入的思考,我们从屈原这个人开始说起。

01

愤然离世

先秦时期,才华横溢的人很多,但作家余秋雨评价高的,一位是庄子,另一位就是屈原。

前342年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天的湖北宜昌),前278年,屈原抱石投汨罗江(今湖南岳阳附近),享年64岁。

屈原在投江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路程,窦学欣在《大地悲歌》中是这样描述的:

被流放的屈原,满怀痛苦的游走在汨罗江边,一个渔夫认出了他,问他为落魄成这样,屈原说:

“这个世界如此浑浊,而我偏要保持清正;众人都已经迷醉了,可我还独自保持清醒,因此,才被流放此地。”

渔夫劝他说:

”聪明的人是会根据世情变化而变化的。要是这个世界都浑浊了,你为何不随波逐流?要是大家都醉了,你为何不跟他们一起喝醉呢?你这样深思高举,与众不同,当然会被他们排挤流放了。“

屈原是如何回答的呢?

“我听说刚刚洗完头的人会弹一弹帽子上的灰再戴在头上,刚刚洗完澡的人会抖一抖衣服再穿上。一个洁净的身躯,怎么会受外物的玷污?一颗高洁的心灵,又怎能接受俗世的污染?我就是宁愿跳到江水里葬身鱼腹,也不能让我的皓皓之白蒙上尘世的尘埃。”

屈原回到寓所,写下绝唱《怀沙》后,带着满腔的悲愤,抱石投入汨罗江。

如果屈原活在当下,是否依然怀才不遇?

02

屈原真的是怀才不遇?

在余秋雨译写《离骚》中,开头语是:

我是谁?为何忧伤?为何孤独?为何流浪?

通览《离骚》全译,其实就是一部屈原的自传体,描述的就是上面的四个问题,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而《离骚》是屈原被流放汨罗后,书写众多传世杰作中最知名的一篇。

读懂《离骚》就读懂了屈原的一生。

但看屈原的上半生,并非是怀才不遇。

屈原出生于官宦家族,自然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强大的家族背景。

年轻的屈原满怀抱负,致力于强国强民,让楚国成为列强中的强国。

楚怀在位前二十年间,对屈原也是重用有加,予以权力和地位,让其施展抱负。

屈原也是对楚怀王投桃报,主要有两大贡献:

1、提倡和实施“美政”,主张法制明度、任用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力行政治开明,广纳百言,一时楚国政治明达,经济繁荣,军力强劲,呈现中兴之势,在屈原等的力行之下,楚国国力得到极大提升。

2、屈原除了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优秀的外交家,面对强秦,屈原游说各国,六国结盟,楚怀王被推为盟主,遏制了秦国的扩张,为楚国赢得了荣誉和利益。

彼时,屈原深受楚怀王重视,一人独揽内政外交,可谓春风得意,事业发达,丝毫没有怀才不遇之说。

如果屈原活在当下,是否依然怀才不遇?

越剧《屈原》

03

悲惨的下半生

一心强楚的屈原,致力于扫清楚国各种弊端,触及了贵族的利益,加上其性格耿直,宁折不弯。

屈原被以公子子兰为首的权贵污蔑挑拨离间,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只到弃用。

经历了两代楚王的弃用流放,屈原悲痛至极,心怀天下,却报国无门。

屈原只好寄托于楚辞,以诗歌的形式抒怀心中悲痛和抱负,也自此留下了众多的千古绝唱,成就了诗人屈原,这个打上悲痛符号的下半生。

于是后人根据屈原悲痛的经历,总结屈原的一生是怀才不遇的一生,即使如此,也难免有偏颇之意。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屈原上半生事业春风得意,下半生怀才不遇。

04

如果屈原在今天,还会怀才不遇?

了解了屈原整个一生的简单概括,由此有个猜想:如果屈原放在当下,是否会发生如下半生的怀才不遇的境遇?

如果把楚国当成一家企业,屈原当成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话,在今天复原一下会是怎样呢?

屈原自小才华横溢,应聘到楚国这家企业,楚国的情况是老员工众多,公司内部山头林立,保守派占据上风,而改革派处于下风,楚王作为老板,眼见公司状况日下,非常烦恼。

此时,屈原得改革派推荐,应聘上岗,整顿公司内部文化和制度,一扫过去雾霾,一时公司呈现欣欣上的风貌,能取得如此成果,最重要是得到了老板和改革派的支持。

此外,屈原为扶老板上马,还联合其它同行,成立行业协会,推举楚王为协会会长,共同对抗强大的对手秦国,一时,屈原在公司里的权威极盛,一人之下,万人之下。

但是屈原的所作所为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但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屈原忽视了保守派的实力,力主抑制公司这些老人的利益,结果,保守派群起而攻之,老板寻思,现在反正公司也强大了,保守派这些人都是当时一起打江山的,得罪不起,于是就把屈原的权力架空了。

飞鸟尽,良弓藏,屈原被架空到一个无权无位的清闲部门,每日行尸走肉般的度日,公司因为保守派当权,业绩一日不如一日,终于被秦国吞并,屈原眼看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公司大势已去,却无法作为,只有一走了之。

如果屈原活在当下,是否依然怀才不遇?

有没有发现,如果屈原放到今天,答案有了没有?

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屈原仍旧是怀才不遇。

其中的关键在于什么?

千年前在于楚王听信谗言,今日,屈原的命运还是在老板手上。

但是有一点,放到今天,屈原可以抛弃那种愚忠的思想,遇人不淑的话,可以选择更好的公司,谁叫屈原有才呢?

有句话说:世有伯乐,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讲得就是做伯乐的不容易,如楚怀王般伯乐做不好,像屈原这样的千里马,就被废掉了。

[var1]

更多文章

  • 楚穆王的忧伤:过渡期间的楚国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楚穆王在位几年,楚穆王与楚庄王的关系,战国楚穆王

    今天我们来读楚穆王。楚成王一代雄主,却没有善始善终。选择储君的问题上,一旦有了犹豫不决的心理,往往会出现乱局。楚成王的问题就出在储君人选的问题上,嫡长子商臣由于对未来的变化产生了担忧,便是与臣僚潘崇发动宫廷政变,弑杀楚成王而自立为王。商臣也即楚穆王。有的人,天生就是一幅反骨。在古时候,有很多面相师们

  • 申不害变法后,韩国历经6位君主,大多碌碌无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魏赵韩变法,申不害变法给韩国的影响,韩国变法真实历史

    [var1]一、韩昭侯韩武(?-前333年),姬姓韩氏,韩懿侯之子,战国时期韩国第6位国君。韩昭侯在位初期,韩国内部混乱,律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公元前355年,韩昭侯决定变法图强,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主张以“术”治国。诚然,申不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

  • 古籍中发现白起水淹楚国背后隐藏重大阴谋,史书中都不敢记载此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白起水淹鄢城之战视频,大秦帝国白起水淹郾城,战国时期白起简介

    [var1]在白起率军攻打楚国之时,曾经发生了最为激烈的鄢城之战,此战惨烈不下于秦赵长平之战,但是却被很多人遗忘,世人只知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余万,却不知鄢城之战之惨烈。此战之后,偌大的楚国形势逆转,再也没有了当年楚庄王时的辉煌盛况。[var1]鄢城之战发生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79年。在

  • 秦始皇为什么能兼并六国?这3样东西,本不应出现在2000多年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能灭六国,秦始皇是如何一步步吞并六国的,秦始皇当年为什么只统一了六国

    秦国本是周朝下面的诸侯国之一,且最初的实力并非很强,但它却最终完成了第一次统一中国的这一创举。对于“秦国为何能够兼并六国,完成大一统并最终建立秦朝”这个问题,有人将其归功于秦国历代君王的努力,也有人将其归功于“商鞅变法”,还有人将其归功于秦始皇的文治武功。虽然不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

  • 范蠡那么爱西施,为何还要狠心割爱,把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范蠡最后把西施杀了吗,西施和范蠡夫差,西施秘史西施范蠡

    [var1][var1][var1]范蠡可以说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奇才,他不仅才智过人,非常了解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而且范蠡在越国称霸之后就开始隐退于江湖,更神奇的是范蠡隐退之后开始从商,还成为了春秋时期非常有名的富商,被人称之为陶朱公。可见范蠡的一生也非常的传奇。[var1][var1][va

  • 图解楚汉战争:楚汉对峙,韩信出兵齐国,击溃20万齐楚联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楚汉战争韩信,图解楚汉战争刘邦引兵,楚汉之争韩信攻打齐国

    项羽回援彭城之后,再度引兵北上,一举荡平刘邦所倚重的荥阳-成皋防线,对刘邦的关中大本营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刘邦在荥阳-成皋防线被攻破之后,连忙将据点后推,在巩县重新增设防御据点,以图阻止项羽大军进入关中。刘邦这种持久消耗战,极大的扼制了项羽兵锋,让其一度停留在河南地区无法真正的染指其关中大本营,而项羽

  • 曹魏、蜀汉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那么吴国的机会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魏和蜀汉,蜀汉统一吴国的机会在哪里,周瑜不死吴国会统一吗

    其实从中国历史上来讲,江南地区和四川盆地一般都是割据政权,极少能诞生一统天下的存在。其中仅仅有两个例外。[var1]一个是从汉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汉高祖刘邦。一个是从乞丐白手起家建立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而刘邦和朱元璋在所有的开国之君中也是极为厉害的存在。历史大家孟森在《明史演义》中说到:中国自三代(

  • 古代君主都在为制度发愁,秦国没解决,魏晋能解决吗?不好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国奖罚制度,魏晋政治制度,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实施,在秦朝就已经展开讨论了,而且持续了近千年。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此发表了很多见解。“臣闻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亲,必树异姓以明贤。”——《六代论》这句话强调了分封制,在兴盛之时各地诸侯共同治理天下,衰败之时共同守卫王土,天下安定之时诸侯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天下危机之时一同

  • 三国时期,魏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蜀国进攻魏国,三国后期魏国进攻蜀国路线,为什么魏国不主动进攻蜀国

    当年,汉中战役曹操一战而败,从此放弃了南下进攻蜀地的打算。原本,汉中由曹军大将夏侯渊镇守,可以说是曹军南下进攻蜀地时,极其重要的一块大本营。汉中战役爆发大抵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

  • 隋唐四任雄才伟略的皇帝,为什么都拼了命要灭亡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太宗为什么选择高句丽,唐太宗在位期间灭了高句丽吗,历史上杨广几次征高句丽

    高句丽位处朝鲜半岛,渔猎、农耕、游牧三种文明集合一体,极盛时期的疆域达到东临日本海、南制汉江、西北越辽水、北到辉发河。他们不仅有土地资源,还有无人争夺的海洋资源,每一年的一个特殊几天,都会有成群结队的鱼儿逆流而上供他们捕捉。高句丽的文化和中国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很早就建国,从部落文明走向封建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