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个英年早逝的隋朝儒生,却教出贞观之治班底,思想影响后世千年

一个英年早逝的隋朝儒生,却教出贞观之治班底,思想影响后世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277 更新时间:2024/1/18 6:16:54

关于隋唐时期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其实在这个动荡混乱、英雄辈出的时代里,还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才智和影响力上几乎没有人可以望其项背,当时的许多精英都是他的门生,但是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他就是隋唐第一智者王通。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子,籍贯河东郡龙门县(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出生于儒学世家,隋炀帝在位时他一举考中秀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科举制度此时才刚刚兴起,“秀才”已经是最高级别的头衔了,在王通之前获得“秀才”头衔者只有林正玄一人,其含金量甚至要比后世的状元还高。

王通能有如此成就,自然离不开他的家庭教育。王通之父王隆为山西大儒,隋文帝时做过“待诏云门龙”,算是隋文帝的“私人秘书”。王通则是青出于蓝,年纪轻轻就做了大儒。二十三岁,他还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召见,任命他为蜀王侍郎。不过王通做得并不如意,所以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讲学了。

王通回到家乡后开设学馆招收门徒,同时精研儒家著作。在隋朝灭亡的前夕,年仅三十七岁的王通撒手人寰。从这些事迹来看,王通的人生似乎有些抑郁,也就是一个不得志的儒生,一个靠讲学为生的穷酸秀才。然而,睡也不会想到,在这平凡的外表之下,他实际上却是一个王朝的精神导师。

在那个时代,王通是名扬数省的“国学大师”,人送雅号“王孔子”,可见其建树之硕。王通在研习完《六经》之后,写了本《续六经》。这本书里记载了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王道思想。在王通看来,衡量国家统治者是否正统,最关键的在于统治者是否施行“王道”。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唐朝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常把“王道”挂于嘴上。

除了“王道”思想,王通还有一大主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三教合一”。王通觉得,释儒道三家其实是一脉传承,当以儒家文化为主,三家互相包容促进。在当时三家争斗不断的背景下,王通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兼收并蓄了三家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流派发展、传统文化延续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王通开设的学馆之中,他的学生既有游学的儒生,也有苦修的僧侣,更有游方的道士,他的学派成为了不同流派之间都可接纳的学术圣殿。

唐朝时,中国统治者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的胸怀,各家文化,争相斗艳,都与王通的“三教合一”思想有关。儒家之所以能在后世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非但没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消亡,相反还博采众家之长,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都源自儒家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而王通则是其开拓者。正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王通去世后以“先儒”身份从祀孔庙东庑。

隋唐之际,王通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都创造了不朽的功业。然而,这些人都被王通的学识才华所折服,争相拜在他的门下,更有许多学子,不远万里来拜王通为师。关于王通的门徒,不妨列一个名单,那将是一个很长的花名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陈叔达李密、李世绩、张玄素、温大雅……王通的门人,几乎构成了后来“贞观盛世”的名臣班底。什么叫智者?非止建国立业者,亦非才智妖孽者,而是王通这样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好几个朝代的人。“隋唐第一智者”的称号,王通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隋书》《旧唐书》

更多文章

  • 富甲两宋的江西为何后来衰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开元21年(733年)唐玄宗设置江南西道(今湖北省、安徽省长江以内地区和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前,江西与其他南方省区一样,都被中央视为蛮夷——古代江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并无任何优势。之后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情况,直到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江西伴随整个长江中下游崛起,最终在两宋开始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省

  • 晋王朱棡做了一件事,朱元璋训斥儿子:我23年都不敢做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棡和朱樉是被朱元璋杀掉的吗,晋王朱棡临死前送来兵马,晋王朱棡多大死的

    他一生有42个孩子,这个数量在古代皇帝中也算是很不错的,况且朱元璋还是开国皇帝,打了那么多年的仗,有那么多国事要做,这身体怎么说都是很棒的。在这42个孩子中,有26个是儿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懿文太子朱标和明成祖朱棣。而朱标、朱棣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在《明史》中都记载是马皇后所生,但这种记

  • 据说朱棣靖难时攻入皇宫,杀了不少宫中美女,有这可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靖难杀了多少人,朱棣靖难后发生的事情,朱棣靖难合集

    朱棣率大军攻陷南京城,之后进入皇宫时,当时皇宫内已是相当混乱,并且到处是大火,而建文帝朱允炆却已不知所踪。扑灭大火后,朱棣发现其中有几个人的遗骸,但因尸体被大火烧焦,不能辨认,于是朱棣询问宫中之人,据一些太监说道尸骨为皇帝、皇后和其长子朱文奎的尸骨。朱棣为了名正言顺的登基也只好对外宣称朱允炆已被烧死

  • 崇祯提拔武举人为言官首领,因他指出朝政三大病根,科举是头一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崇祯年间几次科举,崇祯时期武举人,科举殿试崇祯连问8个时政难题

    崇祯九年正月,崇祯皇帝提拔淮安卫三科武举陈启新为吏科给事中,成为言官的首领之一。而陈启新之所以能够得到崇祯皇帝的青睐是因为此前的一封奏疏。陈启信看到朝政的弊病,写了一封奏疏,揭示了明朝当时的三大政治弊病。第一个,陈启新将矛头直指科举,认为朝廷只凭借科举的名次来选拔官员是有弊端的。陈启新认为,考科举、

  • 如果李自成派一员嫡系大将前去镇守山海关,中国的历史将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自成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地位,李自成与清军山海关大战

    李自成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是山海关之战,而关键人物则是辽东总兵吴三桂。在人们对于吴三桂的认识上,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吴三桂之所以能够占据山海关并放清军入关,是因为吴三桂是山海关总兵,其实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吴三桂并不是山海关总兵,而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和山海关总兵并不是一回事,那么吴三桂为何

  • 明朝文官权势滔天的本相:为皇权服务的工具,声势浩大不外乎错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对比前朝,明朝确实加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但内阁从来都不是类似于西方的民主内阁,也做不到跟前朝那样跟皇权相争。毕竟把一个权势熏天的首辅打倒只是一纸诏书的事儿。01就算文官集团联合了又怎么样?就算众正盈朝又怎么样?短短几年全军覆没,而不结党的温体仁却能在人事调动频繁的内阁待上八年且还有可能待更久。所

  • 北宋此将领功绩赫赫,征战半生伤痕50处,其中一个令他被后世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十大隐藏名将,北宋最感人的名将,宋朝最勇猛的将军

    纵观历史,文官争于朝堂,武官战于沙场。如果说文官可以用笔墨来记载荣耀,那武将身上的伤疤就是无言的“军功章”。在冷兵器时代,将士们基本都是近身搏斗,刀剑无眼,身手最好的将军也不可能一辈子在战场上都全身而退,越是勇猛的将士就越是冲在前头,受的伤就越多,相应的功勋自然也就越大。比如唐朝初年,有人诬陷大将尉

  •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是太监吗,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贡献

    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来,从明成祖到明宣宗,两位皇帝对郑和而都是非常支持的。明成祖这边不用说了,航行的想法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对于完美贯彻自己命令的郑和态度一直非常好。而明宣宗这边待郑和也不薄。郑和因为建造“龙船”受到了明宣宗的赏赐,准许了他修建净觉寺的请求。至于郑和没有被后来的皇帝针对,这其实不难理解

  • 赵匡胤扭转了五代十国武将篡位的局面,仅仅只靠杯酒释兵权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夺取统治权,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历史小故事

    赵匡胤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当了皇帝,因为皇帝在五代十国时期根本不值钱,三五年就换一个,赵匡胤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终结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篡位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一个节度使要是权倾朝野,他要是不篡位大家都替他着急,比如李嗣源、石敬瑭、郭威等,他们都是权势大到一定地步之后造反或者篡位建立新朝,为什么赵匡胤能够

  • 明朝究竟亡于哪一年?史学界众说纷纭,但肯定不是1644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644年明朝虽然首都北京失守,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但是明朝还掌握着中国大部分的领土,只是北方被大顺军和入关的清军占领,天下究竟鹿死谁手,1644年绝对没有分出胜负,不管是李自成、多尔衮还是南明都有机会。历史上多次有过国都沦陷、政府南移的先例,比如西晋、北宋,政府南移后又有了新的政府,虽然从后人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