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道衍和尚帮助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为何百年后会被移出太庙?

道衍和尚帮助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为何百年后会被移出太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72 更新时间:2024/1/21 1:46:59

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炆上位,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在此之前,朱元璋已经为朱允炆做了一切他能想到的事情,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朱棣真的敢反,而且可以成功,因为朱元璋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

对于抢夺侄子的皇位,朱棣有想法,也敢于付出行动,但他却没有必胜的把握,直到道衍和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何不直取南京”,他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明朝未来的局面。

相遇

道衍和尚出家的名字叫做姚广孝,他是一个守本分的和尚,自从出家后吃斋念佛,对于佛家的规定毫无保留地遵守,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不本分的和尚,除了佛法,兵法、道术,治国之道无一不精,即使诸葛亮司马懿在世也不过如此。

不过道衍和尚在元末明初并没有展现出自己的实力,他其实已经来到了朱元璋的身边,但也许朱元璋并不是他的真命天子。

他只是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普通的和尚,进入了皇家的和尚队伍当中,负责为皇宫中去世的人进行诵经祈福。

难道道衍和尚就要这样籍籍无名,走完自己的一生吗?在马皇后去世时,道衍和尚终于遇到了人生中的最佳搭档,即有皇帝之相,却只有王爷之实的朱棣。

在朱棣即将离开南京的时候,道衍和尚拦住了他,轻轻地说了一句:“若有机缘,送大王一顶白帽子。”

难道这是在咒骂朱棣,要送他一场“白事”吗?非也,道衍和尚的话里大有深意。

若只看后半句,着实让人误解,可加上前半句就不同,大王加上一顶白帽子,分明就是让他的王变成皇,于是朱棣在回到北平后,立刻邀请道衍和尚入宫,从此两人便走到了一起,密谋夺取天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朱棣没有遇到道衍和尚是很难成功的,因为朱棣本身也是一个纠结症患者,在朱允炆削藩的时候,朱棣也曾考虑交出兵权,接受削藩,但是道衍和尚却很果断,他立刻劝朱棣出兵,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这次出兵不但打了朱允炆一个措手不及,也获得了和很大的主动权,但麻烦也接踵而至。

由于路途遥远再加上朱允炆有多方协助,朱棣的大军很不顺利,被卡在了半路上,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朱棣只有被围剿的份,这个时候道衍和尚又一次出现了,他用一句话点醒了朱棣:“何不直取南京?”一语道破万机。

一直以来,朱棣都是传统的战争思维,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打,可朱棣现在不是在抢地盘,如果放弃目前的城市,绕路直接进攻南京,不但节省时间,还可以减少敌人的数量,事实证明,道衍和尚的话千真万确,朱棣很快就夺得皇位。

进入太庙

朱棣能够拿到皇位,道衍和尚功不可没,而朱棣也准备了大量的赏赐给他,在朱棣的心里,道衍和尚的地位仅次于他。

但就在这时,道衍和尚的决定让朱棣大吃一惊,他不要权,也不要钱,而是一心回到庙里去当和尚,难道道衍和尚是看不上朱棣的赏赐吗?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道衍和尚对于朝堂之上不闻不问,一心诵经念佛,在此期间,朱棣换着花样的来奖赏道衍和尚,可道衍和尚却一直保持拒绝的态度。

直到死前,道衍和尚才说出自己唯一的请求,让朱棣放走曾经涉嫌包庇朱允炆的另外一个和尚。

而这个请求也不是道衍和尚本人的需求,他是为了让朱棣放下心结,对于这样一个人,朱棣实在想不到奖赏他的方式,不过在朱棣死后,朱高炽将道衍和尚的灵位放入太庙,日后明朝万千子孙都要来祭奠他,才最终完成了对道衍和尚的封赏。

移出太庙

在朱棣死后,道衍和尚的灵位就在太庙中整日接受皇室的香火,直到嘉靖皇帝下令,才将道衍和尚的灵位移出太庙,那么嘉靖皇帝为何会这样去做呢?

首先,嘉靖皇帝这样做和自己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朱元璋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和尚,所以明朝的前几位皇帝大多信佛,但是到嘉靖皇帝这里完全不同,嘉靖皇帝是一个道教的坚实拥护者,他对于道教的推崇基本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大部分皇帝。

在他看来,一个佛教徒怎配进入太庙接受后代的香火呢?所以便以道衍和尚是佛教中人,且没有上过战场杀敌为由,将他移出了太庙。

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道衍和尚因为主导了朱棣的靖难之役,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被移出了太庙。

从朱棣的角度来说,道衍和尚帮助他拿到了皇位,但是对于整个皇室来说,道衍和尚是帮助一个藩王夺取皇位的,这并不是一个光辉的想象。

如果对这种人进行推崇,势必有很多的藩王会学习朱棣进行反叛,无独有偶,清朝时期在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也禁止道衍和尚的作品入内,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那么该如何看待道衍和尚的为人和他做的事情呢?从个人角度来说,辅助自己认可的人达到更高的成就,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也许他的行为确实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可没有他,有些事情依旧会发生。

如果当时没有道衍和尚,朱棣大概率依旧会反叛,但是这次反叛将会带来更多的死亡,明朝的未来也许不会达到如今的成就。

相比起朱允炆,朱棣显然更适合做皇帝,在朱棣做皇帝期间,不仅明朝国力大幅度上升,其接任者朱瞻基更是将明朝带往一个新的高度,这点朱允炆是做不到的。

作为朱元璋的身边人,道衍和尚显然接触朱元璋和朱允炆要早,如果朱允炆的确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或许道衍和尚不会离开,而他主动接触朱棣,恰恰说明在道衍和尚心中,朱棣更适合来管理这个国家,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嘉靖皇帝虽然将道衍和尚的灵位移出了太庙,但却从来没有诋毁他,毕竟没有道衍和尚,就不会有嘉靖这位朱棣的后人。

更多文章

  • 明朝和蒙古战乱时,陕西地方粮饷在自给方面,有何困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军队粮饷,明朝陕西,明朝后期财政怎么解决

    陕西地区的防御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关及到明朝的社会秩序稳定与国家政权的安全与存续等紧要问题。明朝面对蒙古诸部连年不断的侵扰,保证国泰民安而采取的治边策略与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而陕西地区边饷、粮饷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积弊既久且深,久而久之,边政日趋败坏。粮饷供给问题是支撑陕西四镇边防的重

  • 在继承人问题上,朱元璋为何看中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为啥朱元璋传位朱允炆,建文君允炆,朱元璋会怎么看朱允炆

    公元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逝世,时年仅三十七岁,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洪武帝朱元璋悲痛不已,然而人死不能复生,对于新建立的明帝国而言,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选择新的储君,以确保大明社稷后继有人。按照中国帝制时代历朝历代的传统,假如太子去世或者被废,新的太子就应该从太子的兄弟中产生,然而朱元璋却

  • 成吉思汗曾令日本人闻风丧胆,而抗战时期,他的后代又如何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成吉思汗后代图表,成吉思汗当年有多厉害,成吉思汗当时有多残忍

    成吉思汗统治蒙古时期,是蒙古最繁荣的时期,他带领着草原“雄鹰”,踏平了中原,成为中国的霸主。而且,他的蒙古大军,甚至跨越到了欧洲,当时很多国家,都害怕蒙古铁骑。可以说是闻风丧胆,辉煌的曙光,让这个朝代,被世界瞩目。但是他的灭亡,像崛起一样迅速,不到百年的时间,这个辉煌一世的朝代,没落了,仿佛一瞬间,

  • 袁崇焕下场有多惨?崇祯下令凌迟3000多刀,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袁崇焕死得有多惨,袁崇焕不死明朝还能坚持几年,袁崇焕有多少条罪状

    最终袁崇焕只剩下一副骨架子,结局何其的悲凉,何其的凄惨。所以袁崇焕到底犯了什么滔天之罪,才会受到崇祯如此待遇?其实是因为袁崇焕背上了叛国的罪名。明朝一向律法森严,统治者整治起朝堂的官员,常常不留任何的情面,所以当时明朝的大臣们,都战战兢兢,夹起尾巴做人,不敢犯错。皇太极就是利用这样的心理,来对待袁崇

  • 宋朝女伎李师师和皇帝的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一代名妓李师师有多美,宋朝李师师真实照片,宋徽宗和李师师最肉麻的一首词

    李师师被迫入红尘李师师自幼家庭便比较贫困,在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父亲死后没多久,母亲改嫁,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当时一个妓女叫做李媪,把她带了回去,亲自抚养。在抚养期间教会了李师师女工和琴棋书画,同时也请著名的音乐家周邦彦训练,所以在唱歌方面李师师也是唱得特别的好的,一入红尘深似海,跨入了这个行业

  • 兄弟三人投奔朱元璋,下场如何?聪明的两个死了,蠢的却活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跟随朱元璋的十八个兄弟结局如何,投奔朱元璋的两个人,朱元璋干娘投奔朱重八电视剧

    一直到朱元璋晚年,曾经的一大批开国功臣所剩无几,留给皇孙朱允炆的辅政大臣都没有几位,这才使得没有政治经验的建文帝被老谋深算的燕王朱棣夺了天下。不过在朱元璋的清剿活动中,还有几位“漏网之鱼”,比如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大将耿炳文,此人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建国后,他仍然多次

  • 大明王朝共有16位皇帝,为何却只有“明十三陵”?另外3个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16位皇帝为何只有明十三陵,明朝哪些皇帝没葬在十三陵,明朝十三陵是哪十三个皇帝

    可是,能够成为一代帝王纵然是古代多少英雄人物一身所求,但能否长治久安却也要花费他们半生心血。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追逐,才使得历史能够不断的向前推进,人们也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成长起来。当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最不缺乏的那便是朝代的更替变迁。这些朝代存在时间或长或短,有的经营百年,有的却也二世而亡。但

  • 明末清初最爱掀桌子搞事情的三个人,除了崇祯李自成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崇祯上吊后李自成怎么了,史上李自成真实的下场,李自成与崇祯是朋友吗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崇祯哪里肯用他,于是,登基仅仅两个月,就对皇兄极其信任的魏忠贤下了死手。按说,这也不算昏招,但是,你得有破有立啊!杀完魏忠贤,再立一个张忠贤!可是,崇祯没按正常思路走,他掀桌子了。崇祯在杀完魏忠贤之后,竟然又对各地太监进行清算,不许他们掌兵,这就打破了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微妙平衡

  • 包拯六十大寿,皇帝来参加,他还是不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包拯60大寿感慨膝下无子,包拯铡皇帝,皇帝杀包拯完整版

    想起儿子和孙子都已去世,包家后继无人,包拯不免有些伤感。正在这时儿媳忽然跪下说到:“您今天过寿,我也没什么可送的,就送您一个儿子吧,他已经2岁了。”包拯听完大惊失色,这个儿子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这话还得从头说起,包拯天资聪颖,善良耿直,28岁考中了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知县。但没干多久,为了照顾父母,

  • 赵匡胤哥俩兄终弟及,金国同样如此,但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匡胤演义92-100,赵匡胤下南唐,刘兰芳赵匡胤60集

    兄终弟及,是一种继承制度,王位由哥哥传给弟弟继承,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历史上兄终弟及并不稀奇,大部分情况是因为皇帝没有子嗣,无奈的一种选择而已。但往往事情没有那么绝对,有些皇帝,明明自己有亲生儿子,却偏偏把皇位传给了弟弟,今天我们要说的两位都是这样。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在他50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