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2岁朱祁镇被活捉,瓦剌首领不杀他,太后护着他,公主差点嫁给他

22岁朱祁镇被活捉,瓦剌首领不杀他,太后护着他,公主差点嫁给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950 更新时间:2023/12/31 4:19:47

在古代,一国之君若是沦为敌国战俘,日子是非常凄惨的。

比如宋朝的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活捉后,就被扔到了边陲小镇,废为庶人,囚禁好几年,金人还肆无忌惮欺负他们的妻子、女儿。

徽、钦二宗一辈子都没能回中原,最终客死他乡。

但明朝皇帝朱祁镇,完全是个例外。

他是明英宗,人送外号“大明战神”,主要原因是,土木堡之变,他率军50万,却被瓦剌几千人给活捉了,还在史书上留下了“三百余名明军固守阵地,英勇顽强,宁死不退”(《蒙古黄金史纲》)的记载。在电视剧中,朱祁镇被抓走后,差点被瓦剌人整死,要躲到牛肚子里救命。

可在真实的历史中,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活,那叫一个舒坦。

瓦剌一族好吃好喝供着;瓦剌首领恨不能把妹妹嫁给他;

瓦剌太后发誓和他同生共死,瓦剌首领的兄弟和他称兄道弟;

一同被俘的手下,也拼了命保护他,用体温给他捂脚,没有半句奚落之言……

其他沦为战俘的皇帝,若是知道朱祁镇的生活这么舒坦,估计都能从坟墓里爬出来。

有人说,朱祁镇是人缘好,才得到了这么多的善待。

但我想,一个自视过高,听信宦官,带着将士们送死的皇帝,不应该有这样的个人魅力。

瓦剌之所以对他这么好,主要是利益使然。

第一,明朝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瓦剌根本不敢招惹。

为什么明英宗被活捉,是历史上最大的笑话之一?因为单论军事实力,大明军队可以把瓦剌吊起来打。

瓦剌是北元一分为二的产物,当年,朱元璋可以把元顺帝打得四处逃窜,就更别提这个小小的分支了。

别说朱祁镇没想到自己会被活捉,连瓦剌首领也先都没有想到能抓住明朝皇帝。

他最初的打算,只是骚扰下明朝的城池,拿点好处,抢点东西,然后回老家。

但他没想到,皇帝居然率军50万来攻打他。

也先这边满打满算也才几千人,根本打不过,只能智取跑路。

但朱祁镇没有行军经验不说,还非要听太监王振的瞎扯,最终,大军补给线跟不上,迟迟不能前进,而他又非常冒进,带着300人和大军脱离了联系,最后被也先包了饺子。但也先可不敢杀他,杀了他,明朝大军直接扑了过来,他也吃不消。因此,也先想来想去,就是拿朱祁镇和大明交换,看看能换点什么金银珠宝。

第二,无利不起早,朱祁镇就是行走的宝藏。对于也先而言,无论朱祁镇是明朝皇帝,还是明朝太上皇,都是一个香饽饽。当然,最初的也先,也想过,带着朱祁镇这个人肉盾牌,打入大明的都城。但大明这边直接拥立朱祁玉为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他们压根不管朱祁镇的死活,直接对瓦剌开火,最终,没办法的也先,只能带着朱祁镇回老家。当然,大明也没有不管朱祁镇,孙太后还派人给他送衣服、送日用品。后来,使臣来谈判,也先只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太上皇回明朝后,还能再当皇帝吗?”使臣回答:“大位已定,不会再换。”(《明史》:实归,善等至,致奉迎上皇意。也先曰:“上皇归,当仍作天子邪?”善曰:“天位已定,不再更。”)也先问这个问题,倒也不是真的关心朱祁镇,他只是想知道,这个朱祁镇,到底能换多少东西。当然,对朱祁镇好,也是一种政治谋略。当时的也先,正和脱脱不花争夺汗位,若大明能帮忙,他的汗位,就唾手可得了。

第三,瓦剌一心想要和明朝讲和。朱祁镇的运气是真不错,瓦剌对大明的多次骚扰,不仅没对大明有什么影响,还让瓦剌生产力大幅下降。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大家都想要休战,想要和明朝讲和,而讲和最关键的人物,就是朱祁镇。这就是个福娃,因此,瓦剌上上下下都对他特别好。

没有人能单纯靠着人格魅力,就征服一个国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瓦剌对朱祁镇特别好,关键原因是有利可图,对他好才有价值,若是把朱祁镇给杀了,大明军队打了过来,他们也吃不了兜着走。至于瓦剌的母亲,即瓦剌太后护着朱祁镇,就比较单纯了。她是明朝苏州人,年轻时跟着丈夫戍边,被也先的父亲抓走,生了也先。她一直认为自己是明朝人,而作为明朝子民,若是杀了皇帝,就只能以死谢罪。为了母亲,也先也不会要朱祁镇的命。甚至,为了谋求更多的好处,也先还想尽办法,想要把妹妹嫁给朱祁镇。关于这件事,不同史书的记载不同,有的说朱祁镇屈服了,有的说朱祁镇保住了自己的清白。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道衍和尚帮助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为何百年后会被移出太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棣靖难成功后去太庙,道衍为什么要帮朱棣,道衍为什么被移出太庙

    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炆上位,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在此之前,朱元璋已经为朱允炆做了一切他能想到的事情,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朱棣真的敢反,而且可以成功,因为朱元璋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对于抢夺侄子的皇位,朱棣有想法,也敢于付出行动,但他却没有必胜的把握,直到道衍和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何不直

  • 明朝和蒙古战乱时,陕西地方粮饷在自给方面,有何困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军队粮饷,明朝陕西,明朝后期财政怎么解决

    陕西地区的防御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关及到明朝的社会秩序稳定与国家政权的安全与存续等紧要问题。明朝面对蒙古诸部连年不断的侵扰,保证国泰民安而采取的治边策略与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而陕西地区边饷、粮饷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积弊既久且深,久而久之,边政日趋败坏。粮饷供给问题是支撑陕西四镇边防的重

  • 在继承人问题上,朱元璋为何看中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为啥朱元璋传位朱允炆,建文君允炆,朱元璋会怎么看朱允炆

    公元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逝世,时年仅三十七岁,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洪武帝朱元璋悲痛不已,然而人死不能复生,对于新建立的明帝国而言,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选择新的储君,以确保大明社稷后继有人。按照中国帝制时代历朝历代的传统,假如太子去世或者被废,新的太子就应该从太子的兄弟中产生,然而朱元璋却

  • 成吉思汗曾令日本人闻风丧胆,而抗战时期,他的后代又如何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成吉思汗后代图表,成吉思汗当年有多厉害,成吉思汗当时有多残忍

    成吉思汗统治蒙古时期,是蒙古最繁荣的时期,他带领着草原“雄鹰”,踏平了中原,成为中国的霸主。而且,他的蒙古大军,甚至跨越到了欧洲,当时很多国家,都害怕蒙古铁骑。可以说是闻风丧胆,辉煌的曙光,让这个朝代,被世界瞩目。但是他的灭亡,像崛起一样迅速,不到百年的时间,这个辉煌一世的朝代,没落了,仿佛一瞬间,

  • 袁崇焕下场有多惨?崇祯下令凌迟3000多刀,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袁崇焕死得有多惨,袁崇焕不死明朝还能坚持几年,袁崇焕有多少条罪状

    最终袁崇焕只剩下一副骨架子,结局何其的悲凉,何其的凄惨。所以袁崇焕到底犯了什么滔天之罪,才会受到崇祯如此待遇?其实是因为袁崇焕背上了叛国的罪名。明朝一向律法森严,统治者整治起朝堂的官员,常常不留任何的情面,所以当时明朝的大臣们,都战战兢兢,夹起尾巴做人,不敢犯错。皇太极就是利用这样的心理,来对待袁崇

  • 宋朝女伎李师师和皇帝的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一代名妓李师师有多美,宋朝李师师真实照片,宋徽宗和李师师最肉麻的一首词

    李师师被迫入红尘李师师自幼家庭便比较贫困,在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父亲死后没多久,母亲改嫁,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当时一个妓女叫做李媪,把她带了回去,亲自抚养。在抚养期间教会了李师师女工和琴棋书画,同时也请著名的音乐家周邦彦训练,所以在唱歌方面李师师也是唱得特别的好的,一入红尘深似海,跨入了这个行业

  • 兄弟三人投奔朱元璋,下场如何?聪明的两个死了,蠢的却活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跟随朱元璋的十八个兄弟结局如何,投奔朱元璋的两个人,朱元璋干娘投奔朱重八电视剧

    一直到朱元璋晚年,曾经的一大批开国功臣所剩无几,留给皇孙朱允炆的辅政大臣都没有几位,这才使得没有政治经验的建文帝被老谋深算的燕王朱棣夺了天下。不过在朱元璋的清剿活动中,还有几位“漏网之鱼”,比如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大将耿炳文,此人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建国后,他仍然多次

  • 大明王朝共有16位皇帝,为何却只有“明十三陵”?另外3个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16位皇帝为何只有明十三陵,明朝哪些皇帝没葬在十三陵,明朝十三陵是哪十三个皇帝

    可是,能够成为一代帝王纵然是古代多少英雄人物一身所求,但能否长治久安却也要花费他们半生心血。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追逐,才使得历史能够不断的向前推进,人们也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成长起来。当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最不缺乏的那便是朝代的更替变迁。这些朝代存在时间或长或短,有的经营百年,有的却也二世而亡。但

  • 明末清初最爱掀桌子搞事情的三个人,除了崇祯李自成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崇祯上吊后李自成怎么了,史上李自成真实的下场,李自成与崇祯是朋友吗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崇祯哪里肯用他,于是,登基仅仅两个月,就对皇兄极其信任的魏忠贤下了死手。按说,这也不算昏招,但是,你得有破有立啊!杀完魏忠贤,再立一个张忠贤!可是,崇祯没按正常思路走,他掀桌子了。崇祯在杀完魏忠贤之后,竟然又对各地太监进行清算,不许他们掌兵,这就打破了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微妙平衡

  • 包拯六十大寿,皇帝来参加,他还是不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包拯60大寿感慨膝下无子,包拯铡皇帝,皇帝杀包拯完整版

    想起儿子和孙子都已去世,包家后继无人,包拯不免有些伤感。正在这时儿媳忽然跪下说到:“您今天过寿,我也没什么可送的,就送您一个儿子吧,他已经2岁了。”包拯听完大惊失色,这个儿子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这话还得从头说起,包拯天资聪颖,善良耿直,28岁考中了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知县。但没干多久,为了照顾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