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的防御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关及到明朝的社会秩序稳定与国家政权的安全与存续等紧要问题。
明朝面对蒙古诸部连年不断的侵扰,保证国泰民安而采取的治边策略与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而陕西地区边饷、粮饷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积弊既久且深,久而久之,边政日趋败坏。
粮饷供给问题是支撑陕西四镇边防的重要内容。明朝政府采取多样的措施解决粮饷的供应。
首先,各镇通过镇内自给的方式来补充粮饷,依托于陕西区域内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传统农牧业发展以及屯田方式以筹措粮饷支撑驻军的基础生活所需,其中各镇中的屯田生产是粮饷供应的主要来源。
稳定的粮饷供应是边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陕西边防发展中极受重视。陕西四镇以自身相对薄弱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承担着当地粮饷供给的重任。
宁夏镇地处宁夏平原,拥有农业经济区;甘肃镇地处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固原镇依赖于固原盆地以及平凉地区;延绥镇虽境内农耕条件比较薄弱,但可依靠河套南部农牧区的粮食产量的供给。陕西地区的屯田经济在洪武初期便兴起,到洪武六年(1373),卫所、州县的军民皆事垦辟。
洪武年间,陕西各镇屯田经济发展势态良好,此后各朝也下达各项规定促进陕西屯田经济发展,“诏陕西诸卫军士留三分之一守御城池,余皆屯田给食,以省转输”。
特派官员巡视督察陕西屯田开垦效益及情况,“诏遣延安侯唐胜宗、长兴侯以耿炳文巡视陕西城池,督军屯田”。
成化年间对陕西境内屯田也多有经营,“诏陕西延绥开屯田,……榆林一带营堡原无额设田地……令陕西三司督令营堡委官,通将沿边田地丈量,分拨官军耕种,每岁秋之后,量征谷草入官,人田百亩”,在地阔人稀的荒闲地上不断开荒新的屯地。
但屯田制在历代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败坏现象,宣德以后屯制渐废弛,屯丁多逃徙,屯粮大幅度减少。
至成化、弘治,屯田制已败坏,渐渐因官豪侵占、军士逃亡现象加剧,屯田发展情况逐趋恶化。镇内屯田供给边军粮食越来越少。
正德年间任陕西三边总制的杨一清分析屯田情况,认为屯地多侵没于将领豪右之家,以致屯军终岁赔粮。有贫丁以田假佃于人者,有田隔远硗瘠,无人愿假,不得已终岁佣身以输粮而不足者。
即田地多为权豪霸种、侵占的现象变得普遍,肥沃屯地大量被豪强势力侵占,屯军只剩贪瘠之地可耕,此种情况下,如期交纳屯粮、输粮任务紧紧压迫着屯军,因此屯军大量逃亡事件频繁发生,继而形成无丁壮,屯田无人以耕的恶性循环。
嘉靖年间,屯制更是加剧败坏,杨一清关于陕西屯政曾奏言,“国初以本镇屯粮供本处军马,后屯政积弛,屯粮种不广,召买无法,故边方日困”。
陕西地区边镇屯粮也受到屯政败坏的影响,延绥镇在国初屯田约有37756顷22亩,粮65845石,草43372束,地亩银1124两。
在蒙古诸部过河套之前,军士能够在套内耕牧,更以樵采围猎之利作为补充,地方丰庶,延绥镇屯田发展态势良好。
但自弘治十三年(1500)以后,蒙古诸部占据河套,使得当地诸利俱失,镇城田望黄沙,不产五谷。后虽然几经抚臣清查整治,而军马日增,屯政不举。延绥镇一切刍粮,都仰给腹里供应。
宁夏镇因屯田、渠坝流通,夙有膏腴地之称。在永乐间屯田约有15624顷76亩,征粮187497石有奇。正统四年(1439)以后,在屯田失原额的情况下,税粮却反倍增,于是曾屡次向上请求清勘减免税粮。至弘治年间,田粮额数俱减少。
正德、嘉靖以来,又因河崩沙压,再次有减征、免征之议。正统以前,官豪势要之家曾占屯地为己业,欺蔽税粮。在兵部侍郎徐晞的提议下将甘肃镇屯田通行挨勘,其后屯额稍渐恢复。
至嘉靖年间,本镇原额屯地为因亦卜剌达贼占据西海,以致耕种荒闲,粮草递年拖欠,实际屯额数量较初期有所减少。
固原镇屯田据国初、永乐间约有80700余顷,屯粮324600余石,折色银38300余两,屯草229700余束。至嘉靖初年,粮增至445000石有奇,草583000束有奇,边饷稍稍称给。
其后屯政渐废,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虽经清查,至隆庆五年粮额更加减缩,嘉靖间额数较国初原额相比则有所减少。
明朝初年陕西边镇的军饷供应主要来自镇内屯粮,屯军所种屯田之粮足以赡军用,后伴随陕西边患形势严峻化,主兵不足以防御蒙古愈加猛烈的侵扰,增以募兵与客兵等兵备,紧急情况下,又多调集军兵于陕地,驻军人数激增,坐食者愈众。
且到明朝中期以后,屯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屯政废弛,屯军逃亡不在少数,致使陕西当地屯粮严重不足,镇内自给粮饷困难。
明朝至嘉靖年间,陕西屯田发展早已陷入困境。屯田的经营陷入征科繁苦与豪强兼并的困顿境地。嘉靖年间,陕西一带蒙古诸部侵扰不断,边警频繁,屯政败坏,屯田经济破坏,屯地流失、抛荒现象严重,屯丁苦于补赔相继逃亡,田亩日荒,陕西供输之费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