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双雄同宗同族,却相爱相杀,解密他们从发家到分道扬镳的历程

战国双雄同宗同族,却相爱相杀,解密他们从发家到分道扬镳的历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400 更新时间:2024/2/10 13:34:05

战国后期,秦赵大战之惨烈,亘古未有。尤其是长平大战,双方前后投入兵力上百万,秦军阵斩、坑杀赵军四十多万,自身也伤亡过半。

然而,就在四十多年前,秦惠文王死后,诸子争立,在赵武灵王的主持下,正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得以回国即位,是为秦昭襄王。按理说,赵国对秦昭襄王有恩;但是,长平之战恰恰就发生在秦昭襄王的晚年时期。秦赵从相爱到相杀,不过短短四十年。

[var1]

长平之战

然而,秦赵王族之间的渊源,却远比赵武灵王与秦昭襄王的交情长远得多,要知道,秦赵王族都是一个姓氏:嬴姓赵氏。

秦赵有共同的祖先,那么,他们又是何时分道扬镳的呢?

故事还得从他们共同的祖先说起。

秦赵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黄帝的五世孙伯益,也叫大费,就是被夏抢去王位的那个人(启代益作后)。伯益曾追随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嬴,这就是嬴姓的由来。

夏末商初时,伯益次子若木的后裔费昌不满夏的残暴,投奔了商汤,为其驾车,成为商朝开国功臣。后来,伯益长子大廉的后裔中衍又为商王太戊驾车。从此,嬴姓后裔世代辅佐商朝,成为贵族。驾车、养马的特长,又使得嬴姓家族得以屹立多年而不倒。

[var1]

伯益

商末时,嬴姓后裔飞廉生有恶来、季胜两子。武王伐纣时,飞廉、恶来为商纣王效力,后被周武王、周公所杀。恶来一系因为对商朝的愚忠,很被周王看不起。

恶来的弟弟季胜则没有那么愚忠,他的儿子孟增受到了周成王的宠信。孟增的孙子造父继承了祖先驾车的特长,他驾着千里马载着周穆王平定了徐偃王叛乱,立下大功,被周穆王封在赵城(山西洪洞),造父的家族开始自称赵氏。这就是赵氏的由来。

恶来的后裔大骆居住在犬丘(陕西兴平),按辈分,大骆是造父的侄子。但是恶来一族因为对商朝的愚忠,一开始在周朝没有地位,因此大骆实际上是依附于赵氏造父一系的,因此同属于嬴姓赵氏。

大骆之子非子被周天子安置在汧河、渭河一带养马。因为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地(甘肃天水),后人叫他“秦非子”,他的家族开始号称“秦嬴”。

[var1]

秦晋

秦非子的曾孙秦仲继位后,正值周厉王时期,犬丘大骆全族死于西戎叛乱。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讨伐西戎,却被西戎所杀,他的儿子赵其继位,就是秦庄公。秦庄公打败了西戎,收复了犬丘,于是秦国兼有秦(甘肃天水)、犬丘(陕西兴平)两处封地。

周宣王讨伐西戎时,造父的六世孙奄父为其驾车,在千亩之战中救出了周宣王。奄父的儿子叔带因为不满周幽王的昏庸,愤而离周,去晋国,成为了晋文侯的臣子。从此,赵氏叔带一族在晋国落地生根,成为晋国卿族。三家分晋后,赵氏成为诸侯。

因此可见,秦赵的分家是从飞廉的两个儿子恶来、季胜开始的。季胜后裔发展为晋国嬴姓赵氏,恶来后裔发展为秦国嬴姓赵氏。

[var1]

秦赵分家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战国最牛的三个倒霉蛋,鼓捣了三场战争,却使秦国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战争时期,各国实力发展不均衡,楚国是老牌强国;魏文侯率先变法图强;秦国效仿魏国以商鞅变法;齐国也曾一度称雄,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更是成为抵抗秦国大军的中流砥柱。但是,战国时期居然有三个倒霉蛋,鼓捣了三场战争,这三场战争分别削弱了战国三个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从而使得变法后的秦国异军突起,最终赢得了天下。[

  • 战国时一12岁小孩,一次性为秦国拿下16座城池,直接被封为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秦国四大将军,战国时期将军带着小孩挑城,战国几次合纵攻打秦国

    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就有一神童,叫甘罗,本来也是名门之后,后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做门客。[var1]一次,吕不韦想联合燕国攻打赵国,已夺取赵国的领土来扩张自己的封地。为此他派秦国将领张唐去燕国做相国,但是张唐因为曾经攻打过赵国,被赵国百姓怨恨,害怕此行不利,便不愿意去。吕不韦很是生气,但是也没办法

  • 河西走廊曾为大月氏故土,被匈奴夺取,汉武帝经河西之役后纳入疆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而这个地方,最初其实是从匈奴手里抢来的。所谓的河西走廊,位于今甘肃省的祁连山、北山之间。从形状来看,它是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就像一条横亘在南北山脉之间的走廊,外围则是条件恶劣的山脉、沙漠;而从地理位置来看,它处于华夏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以西,所以得名“河西走廊”。在汉武帝之前的千百年

  • 汉朝时乌孙成为汉匈双方争夺之地,随后乌孙不断与其他民族同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乌孙人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在放牧的同时还常常狩猎。他们住在毛毡帐篷里,以牛羊肉为食,以牛羊奶为饮品,风俗与匈奴族一样。乌孙国的马最为著名,当时富人养的马多达四五千匹。在汉朝人眼中,当时的乌孙人是一群性情刚烈暴躁、贪婪狠毒、不讲信用的人,经常兼营强盗的营生。有关乌孙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大宛传

  • 战国十大名将:廉颇排第八,王翦排第三,排前两位的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不过虽然是7大国家,且战国时期盛产名将,但各国的名将分布其实并不平均,名声最盛的当属秦国跟赵国,其次是齐国。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战国十大名将分别是哪十大,又属于哪些国家吧。[var1]十、蒙恬相信大家都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其中那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 汉文帝看似文弱实则也有狠心,且汉初并无威胁皇权的权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西汉初的“权臣”,只是一种假象,汉文帝的懦弱,也不是绝对的真相,看似笑嘻嘻的老好人汉文帝,内心里藏的东西可不少。作为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出身”不怎么样,因为他的生母薄姬是个“二婚女”。当年薄姬还是魏王豹爱妾的时候,就有人给薄姬算命,说薄姬脸上有“天子之母”的面相,这句话让魏豹高兴坏了,可没

  •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单单只从秦、赵两国诞生,其他五国没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将”,那肯定是:翦起颇牧了。[var1]但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所说的战国四大名将其实并不是当时人们公认的,甚至也不是《史记》里明确说明的。最早关于四大名将的说法,诞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编撰《千字文》之中。而关于这四大名将的描述也只有短短的16个字:翦

  • 汉宣帝追谥刘据为“戾太子”是对礼法的尊重也是不能自我否定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简而言之,封建政治是有“规矩”的,连皇帝也得遵守,否则就是自毁长城。至于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刘病已)为啥将爷爷刘据追谥为“戾太子”、而不是像后世的明世宗那样把父亲追尊为帝,是出于对以下两大政治规则的尊重。统治者不能自我否定、推翻当初的巫蛊之祸,刘据虽然被证明是冤死,汉武帝也体现出了后悔之意、并处理了

  • 孔子的嫡系子孙,被封为衍圣公,待遇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推行过两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策:一是推恩令;二是独尊儒术。推恩令降低了藩王们的待遇,独尊儒术提高了孔家的待遇。[var1]▲孔子画像从此之后,孔家嫡系世袭礼遇,后来的大多数朝代,皇家对孔家都是非常尊重的。汉朝时将孔子的第八世孙孔腾,任命为奉祀官;唐朝时孔子被封为文宣王,他的嫡系后人被称为文宣公

  • 叔孙通以阿谀奉承博富贵,因帮刘邦设计礼仪获赐五百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就是叔孙通,有人称他是“专门以阿谀奉承博富贵”的儒生败类,更多人却尊其为“汉家儒宗”。叔孙通是鲁地薛县人。春秋战国以来,鲁国身为周王室的直系封国,有着“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的说法;所谓“周礼尽在鲁矣”,鲁国被视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因此,儒生,也就成了鲁国的最大“特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