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元史》充斥着汉精英,如何看待四种人现象

朱元璋《元史》充斥着汉精英,如何看待四种人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104 更新时间:2024/1/29 23:47:50

“四种人制度”首先,你从《元史》这样反元朝势力的对其各项制度的总结看,完全没有。“四种人”确实有,但“四种人”只是四种“地域”在元朝初期的政治制度上的好处,与经济上、文化上没有关联。

元朝赵孟頫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人只是四种“人类与地域的归结”。汉人说的是金人和汉人、契丹人以及所有生活在“金国”的人。南人也是南宋境内包括汉人在内所有民族的人。他们之所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与统治者关系远近和信任厚薄。

同样,没有民族关系,同一个民族也会如此。比如朱元璋信任安徽人,淮西人最受他的信任。同样,他对于江浙地区的人的不信任比江西还要深。

元世祖称帝后统一南宋后才是元朝

我们先看看三个大臣,西夏汉人、金国汉人、南宋汉人。可以说,《元史》中,元世祖称帝之前不能算作“元朝”。

因为元朝是蒙古帝国在中国内的汉化王朝,这和契丹、女真(元朝女真人官员、明朝女真人官员可以充分说明某些谣言——元朝屠光了金人是多么地没有历史脉络)、满族一样,都有“汉化政权”和“原本地区”两个部分。

例如女真族在金国地区那就是“汉化政权”,和女真族在东北甚至北海道、库页岛等地区那就是“原本地区”。

契丹族的汉化更彻底但也有“少部分原本地区”,女真族、蒙古族的“原本地区”都不少,满族就属于女真族的部分地区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而成。因此,这些地区都是在“汉化政权”下的“中国朝代”。

例如元朝的皇帝包括谥号在内有多少和汉族政权不一样?在汉诗、汉文的水平上也是如此,例如元惠帝,也就是朱元璋赠的元顺帝

他就写有两首汉文诗,诗文一:父疾精虔祷上天,愿将己算益亲年。孝心感格天心动,恍惚神将帝命传。母渴思瓜正岁寒,那堪山路雪漫漫。双瓜忽产空岩里,归奉慈亲痼疾安。

诗文二:《答明主》给洪武大帝:金陵使者渡江来,万里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圣恩无处不昭回。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总体上其汉诗有些词句还是可以的。

西夏、金人、南宋三大汉人系统的军事将领在元朝

A.西夏汉人的典型代表或说最高代表。

高智耀,窝阔台在位时主管:税收、教育、儒学医学等。

他建议忽必烈“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元世祖遵。高智耀死)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子高睿。累赠推忠佐理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宁国公,谥贞简。

其孙高纳麟,官至太尉、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大夫。

张弘范

B.金国汉人的典型代表或最高代表。

像最有名的当属张柔,咱们后面会说。其共有11个儿子,其中有张弘略、张弘范二人,他们兄弟三人是金国汉人灭南宋的最关键人物。

还有右丞相史天泽

另外,还有一员猛将叫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国汉人。因为扬惟中在河南、四川等地,调遣蒙古、汉军非常勇猛,他曾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其后元世祖更命其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

C.南宋汉人的典型代表或最高代表。

南宋地域汉人的元朝丞相。元惠帝时期。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名惟一,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仁杰之孙,胜之子也。

除此还有赵孟頫乃赵匡胤的后人,因此,死后被封为魏国公、谥文敏。。在元朝,和赵孟頫工作期间还有许多南宋朝臣,例如程钜夫,死后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袁桷,字伯长,庆元人,宋同知枢密院事韶之曾孙。

曹元用,字子贞,世居阿城,后徙汶上。

齐履谦,字伯恆,父义,善算术。

崔斌,字仲文,马邑人。

崔彧,字文卿,小字拜帖木兒,弘州人。

叶李,字太白,一字舜玉,杭州人。

燕公楠,字国材,南康之建昌人,宋礼部侍郎肃之七世孙。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

姚燧,字端甫,世系见燧伯父枢传。

刘赓,字熙载,洺水人。

李孟,字道复,潞州上党人。

其他还有许多,像能在《元史》中记录在案的这140年(灭西夏、金开始到元亡)里,汉人官员名录是蒙古族、回回族、女真、契丹等所有人一样多。基本上汉人和其他民族各占官员的一半,而这些人可都是高级官员。

综上所述

我们说“四种人制度”把问题简单化了以及扩大化了。只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些人,为了展现革命而不惜对历史进行了“升级”,将“这种现象、规则”上升到“制度”。

“四种人制度”其实就是“地域和人的归结”是为了统治的安稳,根据统治时间和根据自身关系远近而制定的。这和所有少数民族政权没有不同,例如金人、契丹都曾经这样过,清朝直到雍正甚至乾隆时期对于南方汉人都不信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江招安害了众位好汉?从这三点看,不招安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不管他们出自什么样的原因,自从逼上梁山的那天起,他们就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被剿灭是迟早的事情。看过水浒传的很多朋友,可能也会认同这个道理,他们虽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里面可谓是鱼龙混杂,充斥着很多杀人放火之徒,对于百姓来说也是极大的危害。比如说娶了扈三娘的王英,本来就是一个流氓成性的小混混。

  • 齐桓公:管仲差一点把我射死,我怎能重用仇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齐桓公重用管仲的影响,齐桓公管仲完整版,齐桓公与管仲谁厉害

    齐桓公准备拜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极力推辞,并推荐管仲。他说:“管仲从小就是我的好朋友,此人有经天纬地的才干。如果任他为相国齐国会很快地强盛起来。”[var1]齐桓公不悦:“管仲差一点把我射死,我怎能重用仇人?”鲍叔牙说,”当初,管仲是为了让公子纠登上君位才这样做的。国君不记私仇而忘齐国大业。失掉这位

  • 宋朝的司马光如何把汉代“巫蛊之祸”写得那么详细?司马迁却没怎么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迁和司马光的历史影响,司马光与司马迁关系,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史书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司马迁声明过不在《史记》的覆盖范围之内。即使是一百多年以后的班固,大概因为实在太青春(当时知道真相的人无疑还有不少),他也故意不把话说得太清楚,《汉书》在涉及的人物传记里,讲得东一嘴西一嘴的,拼起来才能看出个大概。有个叫江充的人,疯狂诬陷太子,罪名是太子在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太子

  • 魏国君王谱,魏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魏国以后历代君主列表,魏国国都在哪里

    魏国魏国在战国历史中,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立国后,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度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巅峰时期,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魏军兵锋所指,诸侯国无不望风而逃,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国家,却只风光了70多年后就开始衰弱,在公元前2

  • 后汉高祖刘知远崩,三镇叛乱,郭威兵发潼关,赵匡胤率群雄投奔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刘知远以为这样一改,会带来好运气。可是,2022年刚过,元宵节那天,他就病倒了,沉疴不起,延医救治到正月二十七日,终于宣告不治,溘然病逝。继位的是他的长子、左卫大将军刘承佑。刘承佑这年只有十八岁,年纪轻、人望浅,压不住众。刘知远所建立的小朝廷就开始动荡起来了。最先冒出头的是为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

  • 郑武公:春秋初期圈地第一人,带领郑国做大做强,为霸业奠定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郑恒公迁过去之后找到附近的两个小国东虢国和郐国,给这两个国家大量的财宝,让他们分出一些地方来安置郑国的民众,此时郑恒公还位高权重,是天子的叔叔,小国不能拒绝,于是合起来分给了郑国10座城池,这就是郑国的基础。不久之后郑恒公预测的果然很准,申国联合犬戎直接把周幽王给灭了,但不幸的是郑恒公是

  • 元朝时汉人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虽然荒谬,但并不稀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譬如,元朝建立后不久,统治者就设立了“四等人制度”。其中第一等的自然是蒙古人,而第二等则是色目人,其是一些来自西夏、西域或是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第三等才是汉人,但还是契丹、女真和金朝曾统治的汉人,至于南宋王朝的传统汉人,则排到了最后第四等。这种人种分级制度,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看来,都愚昧又落后。

  • 长平之战秦国最大的英雄告诉我们,不要忽略小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赵长平之战,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长平

    问大家一个问题,古代中国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可能很多人不假思索就会回答,秦国啊,不强大哪能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呢?还真不是。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是魏。吴起在魏国的时候,训练了当时最为强大的魏武卒,把秦国打得满地找牙。如果不是魏国把吴起赶走了,魏国都有灭掉秦国的可能。到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

  • 从朱棣生前的权力布局,看《大明风华》中汉王朱高煦的真实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正史上的朱高煦,也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丑角。而且许多行为,怎么看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明史》中曾有这样两段记载:“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

  •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两大失误,以至于最后倒在了冲锋路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秦国开始使用离间计,另一方面赵王也嫌弃廉颇不能快速取得大胜,于是换了赵括上去,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这也为之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如果按照廉颇的战略,最终结果就是秦国粮草耗尽,然后退兵,这才是正确的打法。但此时赵国和秦国乃是两个超一流国家,谁也不服谁,守而不打岂不是丢了赵国国君的脸面?恰逢此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