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名将-“灭齐的男人”乐毅

战国名将-“灭齐的男人”乐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3 更新时间:2024/1/18 17:27:17

相比四大名将,他们的知名度略有不足,但乐毅能够依靠燕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攻灭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种以弱胜强的战例放眼整个历史也是很少见,因此乐毅绝对堪称当世名将。

[var1]

乐毅

只可惜他没有终老燕国,他的灭齐大计也被后继国君完全葬送,失去了以一人灭一国,名垂青史的机会。但他的结局也算是不错的,终老故乡赵国,也算是善终。

名将之后

在说乐毅之前,我们照例先说说乐毅的家世。

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乐羊是魏文侯时期国相翟璜的门客,当年乐羊的儿子乐舒曾经杀死了翟璜的儿子,逃亡中山国为将。虽然这事并非乐羊指使,但翟璜对乐羊却也有很大的意见。

[var1]

魏文侯准备攻打中山国,希望能有一位比较不错的将领率军出击。翟璜虽对乐羊有意见,但乐羊确实有才,为国荐才正是国相的责任。乐羊就被魏文侯任命为大将,前去攻打中山国。

到了前线,乐羊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故意施展缓兵之计,借此麻痹中山军队。可这消息传到魏国朝堂却引发轩然大波,魏国的大臣们都认为乐羊里通中山国,诬陷乐羊叛国。

这时发生一个现在看起来十分残忍的事情。中山国君知道是乐羊领军之后,就杀死乐舒,做成肉羹,派使者送到军前。乐羊先是围着肉羹转了几圈,说了一句话,恩,这是我儿子,端起来就吃了下去。众人见状无不骇然。

封神榜周文王姬昌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乐羊吃了儿子乐舒的肉。尽管相隔了近千年,可这种勇气和非凡的毅力现代人是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乐羊吃下去的目的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换取魏文侯的信任。

这意思很明白,大王啊,我连儿子的肉都吃得下去,我怎么会对你有二心呢。可这种做法到了朝堂中,却被大臣们理解成另一种意思。“他连儿子的肉都吃得下去,还有谁的肉吃不下去呢?”这话糙理不糙啊,魏文侯听了之后,开始认为乐羊是个心地残忍的人,虎毒不食子,他连禽兽都不如。

话说回来,中山国君知道乐羊吃了儿子的肉之后,也是十分惧怕。他知道乐羊是一定要将中山国灭掉,再抵抗下去也是增加无谓的牺牲。乐羊最终打败中山军队,灭掉中山国。魏文侯奖赏乐羊的军功,将其分封在灵寿,也就是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

乐氏的后人就都在灵寿安家落户,数百年之后,乐毅出生,乐家又一位军事天才横空出世。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战国时期征战频繁,灵寿虽然最早是魏国领土,后来又被恢复的中山国攻取,之后赵国武灵王灭掉中山国,于是灵寿又成为赵国领土,而乐毅也成为赵国人。

[var1]

自古名将都是类似的,那就是从小就对出对兵法和军事有浓厚的兴趣,乐毅也不例外。他从小就很聪明,周围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可这时候赵国发生内乱,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局势晦暗不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

到了魏国之后,乐毅被魏昭王任命为使节类的小官,乐毅也是空有才华无从施展,郁郁不得志。

后来他听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火打劫,占领了燕国不少土地。新上任的燕昭王对齐国有灭国之恨,每时每刻都想报仇雪恨。

燕国是个小国,国力无法与齐国相比,燕昭王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广纳天下英才。此时的乐毅正好作为使臣来到燕国,燕国用接待上宾的礼仪对待他。

刚开始的时候,乐毅还是百般推辞,后来面子挣够了,就向燕昭王献出礼物,愿效犬马之劳。燕昭王大喜过望,当即任命乐毅担任亚卿,仅次于上卿,要知道廉颇,蔺相如也才是上卿的职位。

[var1]

当上亚卿之后,乐毅开始为燕昭王谋划如何向齐国报仇雪恨。当时的齐国可是战国小霸王,实力空前强横。不仅打败了南边的楚国,还力挫魏国和赵国,甚至还联合韩赵魏打败了秦国,还多次欺负宋国,简直就是战国的“世界警察”。谁敢不听话,上去就揍他个鼻青脸肿。

敌人很强大,那就等敌人自己犯错误。不久后,错误就来了。齐湣王这个人非常骄横,仗着国力强大,并不把其它国家放在眼里,甚至对老百姓和宗族也是非常傲慢。曾经的相国战国四大君子之一的孟尝君逃亡他国,转过头来联合他国攻击齐国,而其他宗室百姓对齐湣王也是敢怒不敢言,一场大的风波正在酝酿之中。

燕昭王觉得机会来了,他就问乐毅现在能不能攻打齐国。乐毅说,要是我们燕国单独去打齐国,那想也别想,根本不可能。可是如果联合其它国家比如赵国、楚国、魏国一起打他的话,那打败他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说干就干,燕昭王立刻安排乐毅先到邻国赵国,跟赵惠文王签订盟约,然后又派人到楚国、魏国,阐明攻灭齐国的好处,甚至还让赵国派人到秦国去,向当时的秦昭襄王游说,阐述攻灭齐国的价值。本来秦昭襄王对齐国就非常忌惮,这下正中下怀,削弱齐国正好达到了他自己称霸六国的目的。

如果乐毅再活两千年的话,应该会说出那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千古名言。而那些国家的国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消灭齐国符合每一个国家的共同利益,那就是不能允许一个强大的齐国存在。

[var1]

一切准备就绪,乐毅开始着手攻灭齐国。

灭齐之战

列国沟通完毕之后,燕昭王和乐毅做好了一切战前准备工作。乐毅被任命为上将军,统帅燕国、赵国、楚国、魏国、韩国等五国的兵马攻击齐国。

[var1]

齐湣王

齐湣王亲率主力迎战,乐毅身先士卒,临危不惧,五国联军势不可挡,齐军大败而逃。齐湣王逃回临淄坚守不出,乐毅为防止五国军队尾大不掉,掠夺齐国领土,就提前让他国将领带领军队回去,自己则率领燕军主力,直捣齐国国都临淄。

谋士剧辛认为不妥,他认为齐国实力尚存,仅靠燕军无法完成灭齐的任务,反对军队长驱直入。而乐毅则认为齐军主力尽失,国内纷乱不已,这是燕国灭掉齐国的最好机会,战机稍纵即逝,一定要抓住机会全军突击。要说名将的嗅觉总是敏锐的,燕军大举攻击之下,齐国国内大乱,齐湣王如惊弓之鸟,逃回临淄。

乐毅则没有松懈,继续“宜将剩勇追穷寇”,一路打到临淄城下。齐湣王害怕临淄守不住,就逃到了莒城。乐毅带兵攻占其它齐国城池,可这些城池全部坚守不出,不肯投降,于是乐毅索性放弃,集中优势兵力攻占临淄,并将城内齐国宗庙祭祀及各种宝物全部夺走,送回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自来到前线慰劳军队,他让人将宝物运回去,并让乐毅继续留在齐国作战,攻占那些拒不投降的城池。

此后的五年内,乐毅断断续续攻占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偌大的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迟迟不肯投降。

乐毅此刻展现出儒将风范,他很明白,单纯占领城市,而不收复民心,就算是全部占领了也没法长治久安。

[var1]

因此他在那些攻占的城邑里面实行轻徭薄赋,废除苛政,保护当地固有文化,安抚地方名流等许多得民心的举措,试图获得齐国民众的支持,借此彻底瓦解齐国。

而对剩下的两座城池,他则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最终归降。

如果按照这种策略施展下去,偌大的齐国可能真的成为燕国的郡县也说不定。可惜历史不容假设,在乐毅一心要攻灭齐国,报答燕昭王知遇之恩的时候,那个永远支持他的燕昭王驾崩了。新上来的燕惠王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乐毅,现在当上大王了,对乐毅在齐国迟迟未归更有意见。

在战国那个时代,英明的君主能够帮助国家走得更远,昏庸的君主只能带领国家走向深渊。

[var1]

燕惠王

齐国即墨的城守田单也是个聪明人,这么好的机会他肯定不能错过。于是他派人到燕国都城施展反间计,说乐毅在齐国不回来是跟新上任的燕王有矛盾,他不回来就是想着在齐国称王。齐国现在害怕的就是燕国派别的将领来。

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这下听了这话就更生气了,他立刻命令骑劫代替乐毅为主将,主导所有灭齐大业。乐毅知道燕惠王肯定不安好心,如果贸然回去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决定向西投降赵国。

赵国国君见有此大才,那是求贤若渴啊,马上将观津封给乐毅,号望诸君,不得不说,这名字也真不赖。赵国国君想得也很明白,乐毅就像是那个时代的核武器,你们谁敢来惹我赵国,我就让乐毅去灭你们的国。

骑劫能力和乐毅可差得太远了,远不是田单的对手。很快齐国的复国军队就把燕军打得大败,并一路追亡逐北,收复了所有齐国丢失的城邑。燕惠王这时候后悔了,但是心里面还是非常恼怒乐毅逃回燕国,可又害怕乐毅带着赵国军队攻击燕国,于是他就派人到赵国,一来承认错误,给乐毅道歉,二来责备乐毅不应该抛弃燕国,辜负燕昭王的知遇之恩。

乐毅很生气,天底下就没有像燕惠王这么厚颜无耻的。当初是你让骑劫代替我的,现在出事了,还想让我背锅,还责备我,你跟你爹能比吗?你是个什么玩意呢?

[var1]

当然,这话乐毅自然不能说出来,但是却写出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文章其实很简单,先王很好,大王你也不错,但是你不应该听信谗言冤枉我,误解我,我现在在赵国挺好的,并不一定非得在燕国才能对燕国好,在哪都一样。其实乐毅很明白,想让我回去,我才没那么傻呢。

不过燕惠王为了防止乐毅真的对燕国不利,还是封了乐毅的儿子乐乘担任昌国君。从此乐毅就成为燕赵两国的上宾,乐毅最终也老死赵国,善始善终。

后世对乐毅的评价有很多,我觉得郑观应的评价比较不错,乐毅是个儒将。他可能不是白起那种歼灭战打的出神入化的名将,也不是廉颇这种守城战打的无与伦比的名将,而是能够料敌于先,攻敌于心,洞察先机的儒将。

他不仅有经天纬地的军事天才,也有舌战群儒的外交口才。两者合一,才让燕国能够在那个时代联合其它诸国共同讨伐齐国,仅靠一腔勇猛,最多攻一城,占一地,怎能成就大业呢?

更多文章

  • 亲手布置杀韩信的,为何不是刘邦,而是吕后和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萧何为什么帮助吕后杀韩信,刘邦对韩信张良萧何的评价,张良韩信萧何分别是刘邦的什么

    萧何这次来拜访老朋友,不是来慰问韩信的病情的,而是来邀请他参与一场宫中的宴会的。当时韩信本来是拒绝去的,但是经不住萧何的劝说,于是他只好前去,结果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因为这次的宴会本就是场专门针对他的鸿门宴,韩信去了之后就被吕后提前安排的武士给斩了。那么为何当时主持斩杀韩信的人,是吕后和萧何,而不

  • 战国时赵国国力与其他国家对比:每天涨知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赵国疆土范围为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战国七雄中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还是从实力上来看均处于中下游。楚国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国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人口众多,粮食资财充足;魏国是最先改革的,也是战国初期国势最强的国家;秦国地势险要、兵伍善战。秦国

  • 曹丕四大托孤大臣之一,曾击败张飞,曹操对他如同亲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具体来说,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子。曹休的祖父曹鼎历任河间相、吴郡太守、尚书令。从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开始,天下大乱,曹氏宗族各自散落,离开乡里。当时,曹休十余岁,正值丧父,他独自与一门客抬着其父灵柩,临时租借了一块坟地将其父安葬。然后携带着老母,渡江到吴地避难,被吴郡太守收留。曹休在太守

  • 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苏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洛阳历史名人一览,历史名人故事苏秦,洛阳历史上的名人故事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

  • 就诸葛亮躬耕地替人民教育出版社回答网友十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人民日报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新版教科书对诸葛亮躬耕地的解释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需要被注释吗?不注释我们就看不懂《出师表》吗?答:“南阳”显然不需要被注释,不注释就不会引起争议,犹如三国地名“洛阳”“长安”“许昌”“襄阳”“成都”不需要被注释一样。二、如果非要注释“南阳”的话,应该如何注释?你们会把汉朝注释为“汉朝,朝代,今越南一带”吗?

  • 一家族在韩近四百年, 名流遍布, 保留中国传统, 说自己是中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虽然流落韩国近四个世纪,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他们始终说自己是中国人,而且还保留着我国的传统习俗。[var1]这个家族在韩国繁衍近四百年,现在这个家族的名流遍布韩国各行各业,商界、学界、军界都有这个家族的人员,可以说这个家族是人才济

  • 宦官赵高为何要杀秦二世当皇帝?他最后如愿了吗?-读西汉(17)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文/松鼠爸爸(注:头条APP里打开此文后,可点击右上角“耳机”自动播放语音。#睡前故事# #松鼠父子读历史#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赵高我们知道,秦朝正式灭亡前,宦官赵高和秦二世胡亥就已经死了。但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死的?谁杀害了他们?先揭晓答案:赵高谋害了胡亥,而秦王子婴杀死了赵高。时间是秦

  • 战国杰出人物-神医扁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神医扁鹊,渤海郡人,原名秦越人,他在赵国才叫扁鹊,以后大家都称呼他扁鹊。扁鹊年轻时候做宾客的主管,遇到一位宾客——长桑君,他十分敬重长桑君,十年交往,两人有缘,长桑君认为扁鹊并非凡人,于是给他传授了很多医药知识,说完人就消失了,扁鹊修心钻研,传说隔着墙都能看见人,面对面能看见人的五脏六腑,所以诊病如

  • 孙坚想要吃糖,却无意间成了东郭先生-三国很有趣(26)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资治通鉴》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比较主要的有三点:其一,关东诸军败了很多次,也就是说,不止汴水与河阳津;其二,孙坚真正讨伐董卓时,其他诸侯已经畏惧不前;其三,董卓骂孙坚为“小戆”……“小戆”这个词,在

  • 赵括:还怪我纸上谈兵?怎么就不怪用我的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赵括自幼学习兵法,也是个天才少年,讲起兵法来天下没几个人说得过他,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但他身为官二代,没吃啥苦,也没打过什么仗,所以他父亲一直不看好他,认为赵括一旦带兵打仗,一定会坑害军队。[var1] 赵孝成王四年,上党被秦国攻打,太守冯亭守不住上党,就想把上党交给赵国,自己好免除祸端。赵孝成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