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亲手布置杀韩信的,为何不是刘邦,而是吕后和萧何

亲手布置杀韩信的,为何不是刘邦,而是吕后和萧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839 更新时间:2024/1/20 20:45:21

萧何这次来拜访老朋友,不是来慰问韩信的病情的,而是来邀请他参与一场宫中的宴会的。

当时韩信本来是拒绝去的,但是经不住萧何的劝说,于是他只好前去,结果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因为这次的宴会本就是场专门针对他的鸿门宴,韩信去了之后就被吕后提前安排的武士给斩了。

那么为何当时主持斩杀韩信的人,是吕后和萧何,而不是刘邦呢?

表面上的答案,是当时刘邦没在家,那么刘邦这个大汉的开国皇帝,不在宫里主持工作,他跑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是刘邦去一线“救火了”。

据《史记》等书记载,公元前197年,当初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陈豨,突然要和刘邦分道扬镳自立门户。

如果当时的大汉已经经历了几代,国事已经趋于稳定,那么遇上这种事,刘邦只要安排手下人去就行了,但是当时大汉朝才刚刚建立,刘邦为了统治需要,正在一步步的削弱开国勋臣的权柄,因此遇到这种烂事,他只能亲自带大兵去平叛

他不得不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出去平叛,必定要带领大量的兵马,刘邦如果不自己去,这支武装力量就会由别人掌握,刘邦当时是不可能放手的;

第二,刘邦作为当年的带头大哥,现在的开国皇帝,他在老兄弟们的眼里还是很有威望的,别人平叛可能必须要实打实的打,但是他刘邦亲自走一趟,可能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刘邦刚当皇帝的时候还比较开心,但是一旦当了皇帝之后,他就开始不开心了,为什么呢?

因为他大肆封赏之后,大汉表面上姓刘,但实际上又走回了前朝列国割据的老路,刘邦作为过来人深知,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那么前朝的过去,就是大汉的未来,为此他就开始进行“削藩”。

刘邦当时虽然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但是你也不能说“削藩”就“削藩”,你最起码也要给出一个让大家说得过去的理由,要不然你削一个,人家剩余的人就会结盟联手。

刘邦当时给出的理由,是他想削的各位异姓王,都先后有反的意图,因此他执行的时候基本还算顺利,值得一提的是,韩信的楚王当年也被刘备削成了淮阴侯,而且韩信当年差点就扯旗了,不过他当时感觉委屈,所以没开打,而是找刘邦理论。

刘邦本身理亏,所以也就只是削了韩信的楚王,把他“留”在了身边,而没有真的以反的罪名杀了韩信。

韩信被“软禁”以后,本来被压下去的反心,反而随着时间越长越大,他这个“兵仙”在大汉的影响力也没有随着他被“削藩”而削弱太多。

当年陈豨之所以能和他搭上线,就是因为陈豨被刘邦任命为代宰相以后,恭恭敬敬的跑去向韩信辞行,结果韩信告诉陈豨,别看你现在被刘邦重用,又风光又有权,但是只要有人在刘邦面前给你上几次眼药,以刘邦的性格,他早晚会办了你

陈豨对韩信的话十分信赖,就问韩信怎么解决,韩信就向他说了自己有意反刘邦,希望陈豨里应外合,结果陈豨这个刚被刘邦封为代宰相的“新贵”,就表示一定会全力配合韩大哥。

等到被刘邦“软禁”的韩信筹划好一切,准备开始动手的时候,就让陈豨先在外面反起了,然后刘邦果然被调动了出去,陈豨一看刘邦亲自来,本来还有点慌,但是韩信却通过秘密渠道告诉他,你别慌,我这边马上就动手。

以韩信的本事,他既然决定动手,手里肯定已经有了改天换日的筹码,那么他最后为什么还打瓦了呢?

据《史记》等书记载,韩信曾因为属下的过错,就把他抓了起来,并打算斩了他。这个人的弟弟为了救哥哥,就把韩信要反的事告诉了吕后。

吕后虽然是个比较强势的女人,但是她要是想要是在刘邦和大军不在的情况下硬刚韩信,恐怕她还未必弄得过,但是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所以她赶紧去找大汉的大管家萧何,萧何到了之后,吕后就把韩信的事给说了。

萧何当时就是有心站在韩信一边,但是以当时的情况,孤身前去的他也不敢对吕后说个不字,既然只能站在吕后一边,他自然就选择和吕后联手算计韩信。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而且韩信想反的事,可能未必没有他的参与,因此当他出面去骗韩信时,韩信自然不会太怀疑,于是就没有留手的去了,吕后以有心算无心,结果韩信一去不复返。

如果韩信没有被意外谋害,那么以韩信当时的威望和战斗力,以及已经做好的谋划,恐怕韩信还真有可能成为后来的司马懿,不过从来没有如果这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韩信虽然不是死在了刘邦的手上,但是你要说刘邦一点也没有参与其中,恐怕也是不现实的,这点从刘邦后来对吕后和萧何杀韩信的态度也能管窥一斑:

(刘邦)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唯独没有吃惊!

更多文章

  • 战国时赵国国力与其他国家对比:每天涨知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赵国疆土范围为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战国七雄中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还是从实力上来看均处于中下游。楚国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国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人口众多,粮食资财充足;魏国是最先改革的,也是战国初期国势最强的国家;秦国地势险要、兵伍善战。秦国

  • 曹丕四大托孤大臣之一,曾击败张飞,曹操对他如同亲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具体来说,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子。曹休的祖父曹鼎历任河间相、吴郡太守、尚书令。从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开始,天下大乱,曹氏宗族各自散落,离开乡里。当时,曹休十余岁,正值丧父,他独自与一门客抬着其父灵柩,临时租借了一块坟地将其父安葬。然后携带着老母,渡江到吴地避难,被吴郡太守收留。曹休在太守

  • 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苏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洛阳历史名人一览,历史名人故事苏秦,洛阳历史上的名人故事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

  • 就诸葛亮躬耕地替人民教育出版社回答网友十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人民日报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新版教科书对诸葛亮躬耕地的解释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需要被注释吗?不注释我们就看不懂《出师表》吗?答:“南阳”显然不需要被注释,不注释就不会引起争议,犹如三国地名“洛阳”“长安”“许昌”“襄阳”“成都”不需要被注释一样。二、如果非要注释“南阳”的话,应该如何注释?你们会把汉朝注释为“汉朝,朝代,今越南一带”吗?

  • 一家族在韩近四百年, 名流遍布, 保留中国传统, 说自己是中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虽然流落韩国近四个世纪,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他们始终说自己是中国人,而且还保留着我国的传统习俗。[var1]这个家族在韩国繁衍近四百年,现在这个家族的名流遍布韩国各行各业,商界、学界、军界都有这个家族的人员,可以说这个家族是人才济

  • 宦官赵高为何要杀秦二世当皇帝?他最后如愿了吗?-读西汉(17)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文/松鼠爸爸(注:头条APP里打开此文后,可点击右上角“耳机”自动播放语音。#睡前故事# #松鼠父子读历史#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赵高我们知道,秦朝正式灭亡前,宦官赵高和秦二世胡亥就已经死了。但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死的?谁杀害了他们?先揭晓答案:赵高谋害了胡亥,而秦王子婴杀死了赵高。时间是秦

  • 战国杰出人物-神医扁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神医扁鹊,渤海郡人,原名秦越人,他在赵国才叫扁鹊,以后大家都称呼他扁鹊。扁鹊年轻时候做宾客的主管,遇到一位宾客——长桑君,他十分敬重长桑君,十年交往,两人有缘,长桑君认为扁鹊并非凡人,于是给他传授了很多医药知识,说完人就消失了,扁鹊修心钻研,传说隔着墙都能看见人,面对面能看见人的五脏六腑,所以诊病如

  • 孙坚想要吃糖,却无意间成了东郭先生-三国很有趣(26)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资治通鉴》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比较主要的有三点:其一,关东诸军败了很多次,也就是说,不止汴水与河阳津;其二,孙坚真正讨伐董卓时,其他诸侯已经畏惧不前;其三,董卓骂孙坚为“小戆”……“小戆”这个词,在

  • 赵括:还怪我纸上谈兵?怎么就不怪用我的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赵括自幼学习兵法,也是个天才少年,讲起兵法来天下没几个人说得过他,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但他身为官二代,没吃啥苦,也没打过什么仗,所以他父亲一直不看好他,认为赵括一旦带兵打仗,一定会坑害军队。[var1] 赵孝成王四年,上党被秦国攻打,太守冯亭守不住上党,就想把上党交给赵国,自己好免除祸端。赵孝成王没

  • 小时候希望诸葛亮取代扶不起的阿斗,长大后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接受托孤后的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目标,七出祁山北伐中原,无奈此次功亏一篑,除了北方曹魏太过强大外,蜀汉朝廷内部也经常出现拖北伐后腿的情况。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事事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支持他的北伐事业,尊称诸葛亮为相父,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等待诸葛亮病亡之后,刘禅开始了总揽朝政,亲信宦官黄皓,朝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