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河西之战:霍去病人生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带去万人,损失七千

河西之战:霍去病人生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带去万人,损失七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576 更新时间:2024/1/17 1:41:28

公元前121年,汉武大帝一声令下,骠骑将军霍去病一万精锐铁骑,进军河西,展开对匈奴的新一轮作战。

此次作战之前,匈奴各个部族并没有把汉军真正当回事,汉匈交战几十年来,虽然也吃过几次败仗,但前提条件是汉军数万大军齐头并进。

而这一次,霍去病只带了一万人的部队,没有任何协同部队,想要硬撼数十万匈奴骑兵,无疑是天方夜谭。

在匈奴人看来,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未免太过年轻,只要匈奴主力稍作规避,甚至压根不需要交锋,霍去病军队的粮草就会迅速枯竭。到那个时候,沿途匈奴各部族再稍加骚扰,这一万汉军将会沦为草原上的亡魂,成为秃鹫和野狼的盘中餐……

然而,此时的匈奴人大概没有意识到,被他们看不起的一万汉军,将在霍去病的带领之下,给他们带来匈奴建立以来最大的打击。

霍去病的大军刚出汉关,便消失在了茫茫的大漠之中,此次出征他并没有按照以往传统商路行军,而是另辟蹊径,专挑人烟罕至的荒漠昼夜前行。

不单单匈奴侦察兵难以发现其踪迹,就连大汉朝廷,都无从得知他们的具体位置。

在汉军的长途跋涉之下,短短几天时间,霍去病的大军便已经抵达乌鞘岭以北的遫濮部城下,这是一座南北长400米,东西长200米的城池,有着高达3米的夯土城墙。

匈奴人本不善于修筑城墙,这座实际上是由大月氏人修建的,后来冒顿单于击败大月氏人,将此地据为己有。

这里是汉匈两国交战的第一线,由匈奴遫濮王负责镇守。

霍去病的大军突袭显然打了遫濮王一个措手不及,他怎么也想不到,区区只有1万人的汉军,居然敢直接强行攻城,连忙召集手下登上城墙进行反抗。

然而出乎遫濮王意料的事发生了,等到匈奴士兵刚刚登上城墙,漫天的箭雨便向着他们飞来,一时之间,匈奴士兵死伤无数。

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少匈奴人试图射箭还击,但是,他们的箭头对全副武装的汉朝铁骑几乎造不成任何杀伤,只能眼睁睁看着先头汉军攀上城墙……

一直以来,匈奴人都以机动性优良著称,因此才屡屡南下掠夺汉朝城镇村庄,几乎很少付出代价,而现在轮到他们自己被困在了城池中,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遫濮王在混战之中,几次试图组织部队突围,但均遭到失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遫濮王看到的最后场景大概会是:

那个令他深感恐惧的十九岁少年霍去病,大步持剑朝自己走来……

霍去病第一战便荡除遫濮部,阵斩遫濮王,取得大胜,然而这远远不是他的终点。

霍去病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止,在稍作清点之后,他命令士兵装上所有粮食箭矢,立刻程,对于匈奴俘虏的平民,霍去病也并未为难,而是选择放其自谋生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霍去病再度星夜驰骋,奔袭上百里外的且末部,在且末部驻地以外,与遫濮部近乎一模一样的剧本,再度上演。

尽管这波匈奴人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霍去病的大军真正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所有人还是感到了一股发自内心的恐惧,短短数小时的作战以后,且末部迎来了大败。

孤军深入,两日之内攻下两个部族,这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战果。即便是如此耀眼的战绩,依然没有让霍去病满足,稍事修整以后,他又将兵锋对准了匈奴当阗部,在且末部被攻破的消息刚刚传到当阗部族,远方的天际线便已传来轰隆的雷声,一条黑线从天的那头涌出,直冲城池而来——霍去病的大军到了。

当阗部势力在匈奴各部当中本就属于较弱的一支,面对霍去病的大军自然毫无抵抗之力,于是在经过象征性的一番抵抗以后,当阗部当机立断,选择了投降。

负责直接对抗作战的是匈奴浑邪王,见到霍去病如此彪悍,不敢丝毫怠慢,急忙召集各部族进行合兵,然而,尚未等他命令发出,前线再次传来消息,屠各部也沦陷了。

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居然只用了六天时间,便攻克了匈奴五部!在这六天时间里,霍去病所展现出的是极强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转战跋涉共千余里,这样的组织能力即使是从小便在马背上的匈奴人也难以做到。

此时此刻,对于浑邪王而言,兵力的折损尚且是小事,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军心不稳。

霍去病摧枯拉朽般的攻势,对于匈奴各部族的士气打击是极其巨大的,不少匈奴小型部落已经无心抵抗,甚至愿意投降汉军。

而霍去病对于这些愿意归顺的部族颇为大气,除了必要的补给之外,霍去病不要他们任何的财产,只是让他们离开草原,投奔汉朝。

霍去病的一番操作使得不少匈奴人感恩戴德,慢慢的,汉军在北地的风评一路升高,越来越多的部族表示不愿与汉军为敌。

当时正值初春,这个时候是游牧民族最为忙碌的时候,这使得浑邪王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为了能够凑集兵力,浑邪王只能费尽周折,亲自前往各部进行动员,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刚刚离开浑邪王城,霍去病大军就紧追而至,抄了他的老家。

等到浑邪王匆匆赶回时,只看到了数千名匈奴士兵的尸体堆积在城外,垒成了一座小丘,正燃着熊熊大火……

原来霍去病在攻城之后并未离开,而是就此扎了下来,并命令城内百姓,把上千人的尸体和死马拖到城外焚烧,留下放哨的人以后,自己则和士兵们悠哉悠哉地睡了下来。

眼前这一幕气得浑邪王牙痒痒,这些天霍去病一路攻城略地,他一直在处处设防,没想到防来防去,最终还是让霍去病抓住了空当,一举破城。

王城是王的颜面,更是统治的核心,每丢失一秒,浑邪王的权威就会减少一份,为了保住王城,浑邪王急令稽沮、介和、因淳、楼剸、符离、呼于屠等一大堆部族紧急驰援,最终居然硬生生的召集了两万主力骑兵,企图夺回城池。

浑邪王地盘上的各大部族距离都不远,预计只要几天,便能全部到达王城。可浑邪王没想到的是,霍去病在占城以后,仅仅休息了两日便又率军出城,这一次,他们并没有返回,而是继续向着草原深处前进,目标是休屠王城。

休屠王与浑邪王地位相当,都是匈奴中仅次于单于的国王,此时的浑邪王才意识到,霍去病哪里是来打打秋风,他分明是要扫除匈奴两大支王族!

或许是吸取了浑邪王的教训,得知霍去病大军压境的消息以后,休屠王的做法倒是十分果断,既然汉军不会杀老百姓,那就带上所有的兵直接出城避难,能带上的钱粮物资当然要带走,至于实在带不上的,那就只好“孝敬”汉军了。

然而或许是行事匆忙,休屠王在离开王城的时候,漏了一样东西,那便是“匈奴祭天金人”,于是这件匈奴祭祀的重要法器,也成为了汉军缴获的最大战利品。

由于休屠王的配合,霍去病一行人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开战至此,霍去病全军1万人,只损失300不到,而他们的杀敌数却早已数千近万,对匈奴部族的破坏更是难以估计。

在接连10多日的冲杀以后,霍去病大军终于决定原路返回了。霍去病率军再度朝着浑邪王城进发,准备在这里落脚。

此时的浑邪王刚刚收拾完残垣断壁,得知霍去病大军再次袭来,只得和休屠王一样,出城避战。

堂堂匈奴两大王城,居然成为了霍去病大军想走就走想来便来的招待所。对于这个结果,浑邪王的内心当然是不满意的,此次战斗之中以浑邪王受损最大,虽然休屠王城也遭到攻占,但其部族均得以保存,几乎没有死人。

如果就这么任由霍去病大摇大摆的走了,那么他这个王也就不用当了,就算各部族没意见,单于也不会原谅自己。

正因如此,此时此刻,浑邪王身上背负了一个沉重的政治任务:那就是务必在霍去病回到汉土之前,漂漂亮亮的打一场翻身仗,以此挽回自己的颜面。

浑邪王有这个机会吗?答案是有的。

在此之前,浑邪王已然派出侦察兵前去打探霍去病大军的行踪,根据返回的消息,霍去病大军虽然气势汹汹,但是其装备已经悉数耗尽,箭矢不足。

骑兵没了弓箭,那么在马上的威胁就要大大降低,浑邪王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唯一的机会。

就这样,浑邪王带领着两万余人的主力部队,埋伏在了在张掖附近的皋兰山,决定再次与霍去病进行正面决战。

浑邪王大概想不到,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已在霍去病的掌握之中。早在浑邪王的侦察兵侦查之际,霍去病就故意命令士卒装作弓箭不足的模样,只是象征性的用劣质弓箭进行还击。

早在大军出休屠王城时,霍去病就已经命令所有人备好了四十支崭新的利箭,包裹严密,贴身携带,只为带给浑邪王致命一击……

大军休整完毕以后,霍去病便向着皋兰山出发了,得知这一消息,浑邪王立马命令麾下的折兰部和卢侯部隔着十公里尾随其后,等到汉军进入埋伏地点,再前后进行夹击。

浑邪王城距离皋兰山有几十公里,一路上汉军不紧不慢地前进,很快到了夜晚,身后的折兰部和卢侯部几千人担心追丢,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等到当天黎明之际,折兰部和卢侯部突然警觉的发现,身后两侧传来轰隆隆的马蹄声,他们居然被汉军包围了!

原来霍去病早就命令手下的校尉仆多率一千人离开汉军大队,隐藏在一处山谷中,此时已经绕后到了匈奴追兵身后。

现如今这支匈奴追兵反倒成为了被包围的一方,攻守易形。

令人惊讶的是,霍去病对身后这三千人的追兵似乎并不感冒,他并没有选择配合校尉仆多率将其先行吃下,而是继续带着八千多人的大部队向着皋兰山前进,准备与浑邪王展开决战。

由于料定霍去病并没有太多弓箭,浑邪王一接战便命令骑兵部队直接冲锋,结果等待他的却是汉军强弩齐射,即便是幸运的匈奴骑兵侥幸冲到阵前,汉军依然指挥不乱。

在经过了一个时辰的鏖战之后,第一波八千人的匈奴骑兵便折损三千余,战马尽失。这一番交战,汉军一方也损失惨重,共计折损两千人,场上的局势变成了六千对一万四。

按照这样的比例来看,浑邪王的胜算还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当他再次下令时,手下的各个部族首领,却不愿再战了。

汉军的战斗素养有目共睹,再继续打下去,就算真的胜利,恐怕连浑邪王部都不会存在了。

士气低迷之下,就连浑邪王也不得不稍作休整,此时此刻,他唯一的希望便是那只3000余人的追兵能够击败霍去病断后的一千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匈奴大军还是能够完成对霍去病的包围。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折兰部和卢侯部在作战时都各有保留,不愿拼尽全力,这给了汉军断后部队的一千人有了可乘之机。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交战,匈奴大军惨败,虽然此战汉军阵亡七百多,但折兰王和卢侯王两人都被斩杀,三千人全军溃散。

折兰王和卢侯王的死,使得浑邪王的计划彻底流产,虽然此时霍去病大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但是匈奴一方却再无斗志。

或许是为了回本,浑邪王没有再继续围追,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鲸吞同胞领地之上,放任霍去病大军安然返回了汉地。

霍去病的这场行军最后几天已经到了精疲力尽的阶段,全军仅剩三千余人,战马不足一千匹,由于粮草耗尽,其行军速度极慢,如果浑邪王能够紧一紧决心,或许将彻底改写历史。

然而历史的机遇总是转瞬即逝的,这个机会,被浑邪王永远的错过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是怎么样的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国如果真的灭了秦国,战国七雄赵国有多难打,秦国打赵国

    可是天下发展,诸侯国们都想要一统天下,靠的不仅仅是武力手段,在各自硬实力之外,更有软实力的水平维度。[var1] 战国,这是一个诸侯国纷纷暴露绝对的野心,并且僭越礼乐的时代。 各国纷纷变法,有的发力于军事层面,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直接让赵国的战斗力成为当世第一,而有的发力于政治的核心,譬如秦

  • 同样是挟持天子,为什么曹操能成功,董卓却失败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和董卓哪个更凶残,曹操与董卓对话,假如曹操刺杀董卓成功

    在篡夺朝廷大权后,董卓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亲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官至太师、相国,封郿侯,位极人臣。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讨伐战爆发,董卓则迫使汉献帝迁都长安。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杀死董卓,结果成功。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全族

  • 战国名将-“灭齐的男人”乐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乐毅结局,战国乐毅为什么不灭齐,战国时期大将乐毅

    相比四大名将,他们的知名度略有不足,但乐毅能够依靠燕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攻灭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种以弱胜强的战例放眼整个历史也是很少见,因此乐毅绝对堪称当世名将。[var1]乐毅只可惜他没有终老燕国,他的灭齐大计也被后继国君完全葬送,失去了以一人灭一国,名垂青史的机会。但他的结局也算是不错的,终老故

  • 亲手布置杀韩信的,为何不是刘邦,而是吕后和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萧何为什么帮助吕后杀韩信,刘邦对韩信张良萧何的评价,张良韩信萧何分别是刘邦的什么

    萧何这次来拜访老朋友,不是来慰问韩信的病情的,而是来邀请他参与一场宫中的宴会的。当时韩信本来是拒绝去的,但是经不住萧何的劝说,于是他只好前去,结果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因为这次的宴会本就是场专门针对他的鸿门宴,韩信去了之后就被吕后提前安排的武士给斩了。那么为何当时主持斩杀韩信的人,是吕后和萧何,而不

  • 战国时赵国国力与其他国家对比:每天涨知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赵国疆土范围为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战国七雄中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还是从实力上来看均处于中下游。楚国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国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人口众多,粮食资财充足;魏国是最先改革的,也是战国初期国势最强的国家;秦国地势险要、兵伍善战。秦国

  • 曹丕四大托孤大臣之一,曾击败张飞,曹操对他如同亲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具体来说,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子。曹休的祖父曹鼎历任河间相、吴郡太守、尚书令。从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开始,天下大乱,曹氏宗族各自散落,离开乡里。当时,曹休十余岁,正值丧父,他独自与一门客抬着其父灵柩,临时租借了一块坟地将其父安葬。然后携带着老母,渡江到吴地避难,被吴郡太守收留。曹休在太守

  • 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苏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洛阳历史名人一览,历史名人故事苏秦,洛阳历史上的名人故事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

  • 就诸葛亮躬耕地替人民教育出版社回答网友十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人民日报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新版教科书对诸葛亮躬耕地的解释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需要被注释吗?不注释我们就看不懂《出师表》吗?答:“南阳”显然不需要被注释,不注释就不会引起争议,犹如三国地名“洛阳”“长安”“许昌”“襄阳”“成都”不需要被注释一样。二、如果非要注释“南阳”的话,应该如何注释?你们会把汉朝注释为“汉朝,朝代,今越南一带”吗?

  • 一家族在韩近四百年, 名流遍布, 保留中国传统, 说自己是中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虽然流落韩国近四个世纪,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他们始终说自己是中国人,而且还保留着我国的传统习俗。[var1]这个家族在韩国繁衍近四百年,现在这个家族的名流遍布韩国各行各业,商界、学界、军界都有这个家族的人员,可以说这个家族是人才济

  • 宦官赵高为何要杀秦二世当皇帝?他最后如愿了吗?-读西汉(17)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文/松鼠爸爸(注:头条APP里打开此文后,可点击右上角“耳机”自动播放语音。#睡前故事# #松鼠父子读历史#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赵高我们知道,秦朝正式灭亡前,宦官赵高和秦二世胡亥就已经死了。但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死的?谁杀害了他们?先揭晓答案:赵高谋害了胡亥,而秦王子婴杀死了赵高。时间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