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汉初建时,群臣都想封赏,张良为何却叫刘邦先封他最恨的人?

大汉初建时,群臣都想封赏,张良为何却叫刘邦先封他最恨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491 更新时间:2024/1/24 14:26:37

这便是古代帝王的驭人之术。话说当年刘邦打天下时,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凭他当时的力量,想与当时秦朝的虎狼之师相对抗,那肯定是不行的,更不要说后面与楚霸王项羽去逐鹿中原了!然而,刘邦为啥最终却凭借自己的能力,击败一个又一个对手,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了呢?这便是他有与常人不同的驭人之术。

公元209年,时任泗水亭亭长的刘邦,押解一批劳役前往骊山去替秦始皇修陵墓,由于这些人都是被强行征集而来的,所以,沿途便免不了有人偷偷的逃亡,可按照大秦当时的律法,中途有人逃亡,负责押送的人便是死罪,刘邦当时一见,知道自己到骊山后也难免一死,于是,干脆把心一横,将所有人都放了。自己则准备亡命天涯。

不过,刘邦当时的善举却得到了很多劳役人员的赞同,很多人于是决定留下来随同刘邦一起逃亡,就这样,刘邦便带着自己的这支小队伍逃到芒砀山一带为匪,不过,他的善举却在沛县一带深入民心,其中在沛县一带,甚至还有很多英雄豪杰与他保持着联系,像萧何樊哙等人,后来还成为了刘邦身边最信任的谋臣猛将。

但是,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萧何那样能与刘邦交好的,在当时的沛县便有一个叫雍齿的人,他就非常瞧不起当时的刘邦,并认为刘邦的行为只是“小混混”的勾当,成不了什么大事,然而,刘邦为了图谋天下,在后来做了沛县的县令后,并没有计较雍齿,反而将丰邑交给他治理。

殊不知雍齿却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表面上拥戴刘邦,私底下却有着自己的野心,在他看来,刘邦作为一个“小混混”尚且能干一番大事,自己难道就不能吗?于是,他便暗中拉帮结派,准备有朝一日独自举事。后来,利欲熏心的雍齿经受不住魏国将领周市的诱惑,在周市许诺给他封侯的条件下,竟然将丰邑献了出去。

当时的刘邦得知后恨死了雍齿,可是,那时他自己的力量尚不雄厚,又怎么能收回丰邑呢?可谁知后来,雍齿的上司赵将张耳被刘邦击败,并归降于刘邦,所以,雍齿也随着张耳一并又回到刘邦麾下,当时的刘邦为了安抚人心,对雍齿以前的事也假装忘记了,只是哈哈一笑了之,可内心中当然是无法释怀的。

或许正是因为刘邦遇事能沉住气吧!在他后来建立大汉的过程中,像雍齿这样的人,他还遇到了不少,所以,在大汉刚刚建立时,这些人心中都知道,刘邦有可能报复,于是,他们私下里也暗中联络,甚至想密谋背叛刘邦,刘邦得知后大惊失色,他立马将自己的谋臣张良召来,向他求计,张良听说后,对刘邦说道:“在朝中大臣里,陛下平生最恨的人是谁呢?”刘邦一听,立马想到了雍齿。

于是,刘邦便告诉张良:“朕平生最恨的人便是雍齿,想当初朕那么信任他,他却背信弃义地背叛了朕,朕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殊不知张良听后却说道:“那陛下便将雍齿封侯吧!”刘邦一听,十分不解,便问其原由。

张良说道:“现在朝野之中,那些与陛下有仇的人都害怕陛下对他们报复,所以才私下密谋造反。如果陛下将雍齿封了侯,那些人便会没了顾虑,谁还会反呢?”刘邦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便按照张良的建议,将雍齿封了侯,而当时朝中那些与刘邦有仇的人,一见雍齿都被刘邦封了侯,他们便再也不害怕刘邦报复他们了。

最后,张良凭借一句话便免除了大汉初期一场深重的危机,这还真是“四两拨千斤”啊!大家怎么看呢?

更多文章

  • 中国文人玩穿越,为什么喜欢回到“春秋”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三千年前的东周,在仅占当代中国一半面积的土地上,曾并存着百余个诸侯国。经过几百年的时间,逐渐兼并成几个大国、最终混一舆图。要说“乱世”,无出其右。这前前后后的五百余年,因为一部鲁国编年体史书《左氏春秋》、一部汉朝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的缘故,被分成“春秋”、“战国”两段。乍一听,隐约感觉到,这两个词一

  • 河西之战:霍去病人生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带去万人,损失七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121年,汉武大帝一声令下,骠骑将军霍去病一万精锐铁骑,进军河西,展开对匈奴的新一轮作战。此次作战之前,匈奴各个部族并没有把汉军真正当回事,汉匈交战几十年来,虽然也吃过几次败仗,但前提条件是汉军数万大军齐头并进。而这一次,霍去病只带了一万人的部队,没有任何协同部队,想要硬撼数十万匈奴骑兵,无疑

  • 是怎么样的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国如果真的灭了秦国,战国七雄赵国有多难打,秦国打赵国

    可是天下发展,诸侯国们都想要一统天下,靠的不仅仅是武力手段,在各自硬实力之外,更有软实力的水平维度。[var1] 战国,这是一个诸侯国纷纷暴露绝对的野心,并且僭越礼乐的时代。 各国纷纷变法,有的发力于军事层面,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直接让赵国的战斗力成为当世第一,而有的发力于政治的核心,譬如秦

  • 同样是挟持天子,为什么曹操能成功,董卓却失败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和董卓哪个更凶残,曹操与董卓对话,假如曹操刺杀董卓成功

    在篡夺朝廷大权后,董卓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亲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官至太师、相国,封郿侯,位极人臣。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讨伐战爆发,董卓则迫使汉献帝迁都长安。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杀死董卓,结果成功。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全族

  • 战国名将-“灭齐的男人”乐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乐毅结局,战国乐毅为什么不灭齐,战国时期大将乐毅

    相比四大名将,他们的知名度略有不足,但乐毅能够依靠燕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攻灭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种以弱胜强的战例放眼整个历史也是很少见,因此乐毅绝对堪称当世名将。[var1]乐毅只可惜他没有终老燕国,他的灭齐大计也被后继国君完全葬送,失去了以一人灭一国,名垂青史的机会。但他的结局也算是不错的,终老故

  • 亲手布置杀韩信的,为何不是刘邦,而是吕后和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萧何为什么帮助吕后杀韩信,刘邦对韩信张良萧何的评价,张良韩信萧何分别是刘邦的什么

    萧何这次来拜访老朋友,不是来慰问韩信的病情的,而是来邀请他参与一场宫中的宴会的。当时韩信本来是拒绝去的,但是经不住萧何的劝说,于是他只好前去,结果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因为这次的宴会本就是场专门针对他的鸿门宴,韩信去了之后就被吕后提前安排的武士给斩了。那么为何当时主持斩杀韩信的人,是吕后和萧何,而不

  • 战国时赵国国力与其他国家对比:每天涨知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赵国疆土范围为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战国七雄中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还是从实力上来看均处于中下游。楚国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国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人口众多,粮食资财充足;魏国是最先改革的,也是战国初期国势最强的国家;秦国地势险要、兵伍善战。秦国

  • 曹丕四大托孤大臣之一,曾击败张飞,曹操对他如同亲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具体来说,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子。曹休的祖父曹鼎历任河间相、吴郡太守、尚书令。从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开始,天下大乱,曹氏宗族各自散落,离开乡里。当时,曹休十余岁,正值丧父,他独自与一门客抬着其父灵柩,临时租借了一块坟地将其父安葬。然后携带着老母,渡江到吴地避难,被吴郡太守收留。曹休在太守

  • 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苏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洛阳历史名人一览,历史名人故事苏秦,洛阳历史上的名人故事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

  • 就诸葛亮躬耕地替人民教育出版社回答网友十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人民日报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新版教科书对诸葛亮躬耕地的解释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需要被注释吗?不注释我们就看不懂《出师表》吗?答:“南阳”显然不需要被注释,不注释就不会引起争议,犹如三国地名“洛阳”“长安”“许昌”“襄阳”“成都”不需要被注释一样。二、如果非要注释“南阳”的话,应该如何注释?你们会把汉朝注释为“汉朝,朝代,今越南一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