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自幼天资聪颖,尤精通考试,被誉为神童,深受当地士人、官员重视。幸运的是,他没有像方仲永一般浪费自己的天赋,而是不断努力,年纪轻轻便得中进士,成为庶吉士,从此平步青云。后来他主导的变法更是一度使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短暂地焕发新机,可谓“再造大明”的功臣。
能考上进士,证明他的学术水平自然不差——在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的年代,若不能对儒家经典的经义融会贯通,根本不可能有作为的机会。张居正对于《大学》、《论语》、《中庸》,甚至《易经》中的思想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将万历皇帝培养成合格君主,张居正更是亲自上阵,编订教材,为皇帝讲解经义,向朱翊钧灌输儒家的道德观念。
归功于印刷术的发展,张阁老编定的教材得以流传至今。其解经的语言浅显易懂,放在今天让高中生去阅读都不会有太大障碍。为了让万历更直接地掌握知识,张居正甚至在每一段后都将经文所传递的道理总结下来,并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皇帝的期望。
张居正最为推崇的品格之一是节俭。《论语.述而》一章中张居正注曰:“然则去奢崇俭乃帝王为治之先务,有国家者所当深念也。”教育万历皇帝一定要学习尧舜等上古圣君节俭的品质;
诸如此类的“教导之语”数不胜数。
张居正本人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按理说他既然懂这些道理,就应当在行动中去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但他是怎么做的呢?
根据历史记载,张居正在掌权后,日益骄纵。不仅出入极为讲究排场,耗费巨大,收起钱来更是眼都不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抄其家,查获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虽说比不上大贪官和珅,但和“节俭”、“清廉”俩字儿也沾不上边。
张居正在注释四书时同样强调用人,多次强调为政者需要擦亮眼睛,辨明忠奸,任人唯贤而不能因自己的爱憎而随便提拔官员。而根据史书记载,张居正权倾朝野后完全不顾自己曾经提到的选人标准,
“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冯保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苍头游七入赀为官,勋戚文武之臣多与往还,通姻好。”
不仅大开买官卖官之风,更对自己的亲信大加提拔,甚至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被安排进了大明的官僚系统,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了完全掌控朝政,张居正“广结善缘”,与文武大臣疯狂联姻,通过姻亲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如果说“节俭”和“用人”仅仅是张居正的“小瑕疵”,那么架空万历皇帝可谓是他的大罪过。张居正对“礼”相当重视,他明确提出所谓的“礼”就是划分地位高下的规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礼制。然而在实践中,张居正处处掣肘万历皇帝,甚至说出“吾非相,乃摄也”这种极为危险的宣言。
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已经明令禁止后世出现宰相,张居正倒好,直接说自己是“摄政”,完全无视了君臣之礼。不仅如此,前文提到张居正出入极为讲究排场,其中不少已经超越了万历皇帝的规格。可想而知,张居正是多么“放肆”。站在万历皇帝的角度,你会得到这样的观点:
张居正教导朕要节俭,不能花钱大手大脚,然而他自己享受着奢靡的生活;张居正教导朕任人唯贤,不能凭借个人好恶随意升降官员,然而他自己居然把家仆都弄进了官员队伍;张居正教导朕礼为最重,任何人不可僭越,然而整个大明王朝最僭越的正是他张居正!
对万历皇帝而言,张居正着实是个令人迷惑的存在,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无耻之人?小皇帝对张居正的好感顿时全无,仇恨使得他对张居正不再存有一丁点信任——即便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客观上确实能有效解决大明的问题,万历也绝不会再让其继续实行下去。
可以说,张居正的行政成也自己,败也自己。但凡张阁老真能言必行,行必果,践行自己教导皇帝的那些大道理,他的家族、他的改革也不会随着他的去世而立即堕入深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