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何宋代以前,中国人对读书没那么痴迷?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何宋代以前,中国人对读书没那么痴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218 更新时间:2024/1/14 1:10:45

科举规模的扩大,运营之时对于门第的宽限,殿试的巨大荣耀,这些都造成了宋朝读书几乎成了改变人生轨迹唯一的途径,特别对于那些没有什么背景的书生来说,书读的好,便能进入高级书院,就与现在考上清华北大一样让人艳羡。

然而宋以前的朝代,读书首先是士族阶层和门阀的特权,教育垄断,在唐以前是非常突出的存在。读书在当时基本属于贵族的活动,隋唐虽然开了科举制度,却在录取人才之时,受到大量的门第等因素的制约,习武的道路,从军的道路在当时也是飞黄腾达的重要途径,总之,读书在宋代以前,还没有达到全民狂热的程度。

一.宋以前门阀和士族的知识垄断权

1.从刘备读书看汉朝的读书环境

刘备和公孙瓒作为同学,在卢植老师手下共同学习的桥段,是刘备以后成为平原县令的重要伏笔,而在古代能到名师手下读书,门第,刘备的这个刘姓,就是重要的原因。

那是一个家门大于财富的年代,刘备已经窘迫的卖草鞋了,却还是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力,而很多经商有成,家有财富的人家,却不能够让子侄求学,汉代大量的经学界名人在河西走廊等地带开设学塾,弟子都寥寥无几。

他们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生活下去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学习的总的氛围是小资的,小圈子的,很少有人因为读书就能顺利的走上仕途,那么人们对读书的兴趣自然就没有那么高了。

2.魏晋开始,门第决定一切

曹操的唯才是举,很快的被九品中正制取代,可见门第在那个时代,大大的超越了才华本身,高门大族哪怕目不识丁,也能顺利做官,而费了大气力,大钱读书的寒门子弟,除了特殊的机缘,很难进入统治者的法眼,虽然有读书修身养性的存在,但是功利是人的本性,读书的费效比那么差,怎么能入得了大众的法眼。

从士人集团到高门大阀,人按照出身被分了九品,寒门读书人不但不能用读书飞黄腾达,侥幸入了政坛在那样的险恶环境下,贫寒出身也成为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总之,人的才能在政治中完全没有价值,走文官的路子不如习武碰碰运气呢,刘裕等北府兵出身的豪强,就是以武入仕,比文官的独木桥路要好走许多。

3.隋唐:科举看重成绩以外的东西

隋唐的科举制度,看似解决了前朝进入仕途的不公正问题,然而大量的举荐现象和关陇贵族在取士时候的互相包庇,造成了隋唐的取士充满了徇私的氛围,除了武则天时期,每榜的前十名几乎都是被内定的,这又让人怎么能提起读书的兴致来。

而除了士和农的阶层,吏,商人等阶层连参加考试的资格也没有,这样狭隘的高考政策大大的伤害了普通民众读书的积极性,唐太宗自诩的天下英雄尽入我中只是美好的设想。

二.宋以前读书之路成本的高昂

1.宋的科学技术对读书成本下降巨大影响

在纸张被大量使用以前,在雕版印刷术被大量使用以前,知识在竹简上传播,成本是高昂的,大量的竹简储存和运输的不便,也造成了书本成为了奢侈品。

同时在统一印刷以前,不同的竹简记录的书籍内容是可能由于抄写者的疏漏而轻微不同,而教材的不统一在任何时代都是读书者的大忌,同时宋代纸张的普及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全国七千多所书院的诞生,这才是宋代文风昌盛的根本。

而宋以前的朝代,花费巨资读书还不便利,全民学习的风气被技术上的瑕疵牢牢的禁锢着,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各个经学流派往往为了书本上的字句差别而产生争吵,大大的影响了正常学业的开展。

2.习武实为寒门飞黄腾达的捷径

说到读书的成本高昂,除了金钱的付出外,前途的错付才是更重要的方向,寒门从军只要恰逢其时,勇猛加上智略,从汉代开始起军功就有一套完整的分封体系。

这也是宋以前武风鼎盛的根本原因,从军是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方法,看起来比念书靠谱百倍,张飞那样的豪强,把家财变卖,成为武器部曲,虽然随着先主流浪半生,晚年在蜀汉也是贵为公侯,要是去读书,首先杀猪的商人报名报的上还是两说,就算读上了,成绩不好自然怨不得别人,成绩好了还得打点宦官大臣,才能得到入仕的机会,如此婆婆妈妈的轨迹,又有多少汉子耐得下心来。

从汉到唐,不说那些如云的知名武将,就是南朝那些开国的皇帝,从刘裕开始哪个不是执掌军权的武夫,正常读书,那些次等士族,末等士族的子弟,哪个可能有刘裕这样的成就。

3.宋以前文臣的极限

宋以前读书做文官,从工资的角度考虑,也是不经济的,宋对文官薪资的补贴,出差优厚的报销待遇,都是宋朝文官底气的来源,那些富商大贾守着状元郎的榜单,求着出嫁女儿的场面,宋以前是绝不会发生的。

古代武将的一掷千金,才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几个著名的富翁,跋扈的官员,几乎没有文官的身影,萧何陈平这样的顶级文官,工资待遇也就是那么回事情,更有汉代的基层官员,连温饱都困难,这种不明朗的就业前景,自然让广大读书人,没有那么痴迷于书本之中。

三.儒学仍未成为绝对主流

1.汉代儒道法的分立

武帝虽然以儒为尊,其实外儒内法,而汉初的几个皇帝,都是以道家的治国理念来管理国家的,这样的大环境,让读书其实在宋以前也分为了很多流派,汉除了儒家经学,很多道家的读书者,都是隐居山林中,潜心学问的。

哲学思想的百家齐鸣,造成了人们对所学内容都有反思的意味在里面,痴迷在学习中的意义被质疑所取代,大量道家如五斗米教甚至黄巾教的兴起,和儒家的学问一起充斥世间,人们没有统一的哲学标准,痴迷自然也是罕见的。

2.魏晋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兴起

佛教在南北朝,玄学在魏晋都风靡一时,这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怎么可能产生过度痴迷儒学的人物呢?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什么不能是佛经中自有黄金屋呢?学派林立,空谈风靡成为了时代的特征。

而玄学的特点是悟性,他不像后世的理学一样在于博览群书,他是一种哲学思辨的技巧,我们看到的竹林七贤每天喝酒学驴叫,哪个下死工夫去钻研书本,这还是魏晋顶级的读书人,这样的氛围怎么会产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人呢?

博览群书对于玄学来说,本身甚至都算不上一种正面的肯定,毕竟玄学是重感悟轻钻研的。

3.理学垄断才是全民学习高潮的基础

国家肯定文人的重要,统一的儒家一枝独秀的学术氛围,大量书院的普及,这才形成了全民读书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是正循环的关系,书院越多,读书的人越多,作为统一教材的儒家理论的神圣性越凸显。

国家对读书人和文官的重视,又造成更多的人去读书,这种循环已经非常类似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了,宋的科举成为了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通道。

配合对武官的削弱,除了读书减少其他通道晋升为官员的可能,宋的一套组合拳下来,产生的才是空前昌盛的文风,这很可能是统治者故意为之的,对文官的纵容,对读书病态的推崇,客观上大大的提高了宋朝统治者统治的安全。一个九岁的孩子说出万般皆下品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为什么宋代以前,读书人对读书没有那么痴迷?或者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宋代读书人对读书那么痴迷?

答案呼之欲出,宋庞大的科举基础,相对前朝公正的取士态度,对状元郎的爱护,殿试皇家恩泽的显露,这一切都是好男要读书的活广告。在宋朝不但要读书,并且从小就要读好的书院,宋代大力的推崇这一套读书的体系,都是其治国理念的核心价值观,甚至是宋整个统治维系的基础。

正因为前朝不可能有宋朝这样教学兴国的理念,所以才不可能有读书那么痴迷的风气,华夏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书生治国的,我们国家很久以前游侠很多,浪荡子很多,军中豪杰也很多,宋只不过出于统治安全的需要,才把风气狠狠的改造了一下。

笔者可以说,这种改造效果出奇的好,对于宋以后的文人,哪怕在思想禁锢到极致的清,对于唯有读书高都是认同的。那么这种求学态度对于民族命运是否完全是正面的影响,就很难说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史记》

《宋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才子给朱元璋题词,刚写完第一个字,朱元璋就下令:杀无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后人评价朱元璋,朱元璋连环画朱元璋出世,朱元璋老乡找朱元璋是哪一集

    在历史上,朱元璋在刚当皇帝的时候,其实还是比较贤明的,国家也被治理的非常的强大,但是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因为儿子朱标的去世,让他犯上了疑心病,很多曾经的肱骨大臣都被朱元璋用文字狱直接处死,而且对于很多的臣子也一直都非常小心,但是朱元璋也会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来找他们麻烦。 其中有一次,一个得道高僧被朱

  • 一大昏招?北宋为何“自寻死路”,联合金国灭掉辽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对辽战争原因,小说主角用火枪灭了辽国金国,辽宁跟辽国金国有关系吗

    需要明确的是,宋辽结盟,本身就是一个无奈之举。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其实标志着双方势均力敌,谁也吃不掉谁,在这种局面下,双方继续开战,只能是徒增消耗,所以签订了盟约。但是盟约背后,是否存在一些其他东西?肯定是有的,比如,宋朝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从周世宗柴荣开始,中原王朝就开始谋求收回燕云十六州。然

  • 一代权臣张居正为何死后遭到全盘清算?只因万历皇帝痛恨他这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万历皇帝后悔清算张居正么,张居正教育万历,万历首辅张居正宫女吻戏

    张居正自幼天资聪颖,尤精通考试,被誉为神童,深受当地士人、官员重视。幸运的是,他没有像方仲永一般浪费自己的天赋,而是不断努力,年纪轻轻便得中进士,成为庶吉士,从此平步青云。后来他主导的变法更是一度使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短暂地焕发新机,可谓“再造大明”的功臣。 能考上进士,证明他的学术水平自然不差——在

  • 《清明上河图》一派繁华祥和,其中掩藏的危机你看出来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明上河图暗藏的杀机,清明上河图繁荣的背后的故事,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背后

    局部你细细端详,一定会惊奇地发现,里面人物的阶级也不同,衣着也不同,神情也完全不同,真是隐藏了海量的细节,蕴藏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就像看连环画和小人书一样。所以说若想一睹大宋繁华,完全可以通过《清明上河图》来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讲宋史的着眼点。因为这幅画真是完整地再现了北宋最为真实的烟火气,高度

  • 扩廓帖木儿得到朱元璋、刘基的高度评价,却始终困于元末政治围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脱脱帖木儿最后一次见朱元璋,元末名将帖木儿资料,帖木儿个人资料

    扩廓帖木儿,河南沈丘人。他原姓王,小名保保。他是元朝中书平章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察罕帖木儿见他聪明好学,非常喜爱,便将其养为己子。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亲自赐名扩廓帖木儿。其实扩廓帖木儿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他早期的仕途因为有察罕帖木儿的庇护和扶持,非常顺利。即便后来察罕帖木儿刚去世时,他仍很得元顺帝的喜爱。

  • 《水浒传》中晁盖希望宋江为梁山之主?若真如此,何必立下遗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晁盖临死前看清宋江真面目,水浒传宋江和晁盖闹矛盾,宋江为何能代替晁盖当上梁山之主

    王伦死后,林冲就推尊义薄云天的晁盖为梁山之主,就这样晁盖后来居上成为了梁山的老大。后来宋江上了梁山,由于宋江对晁盖等兄弟有恩义,所以晁盖对宋江很推崇,几乎是宋江一上山就成了梁山的二把手。后来随着宋江每次都以“哥哥为梁山之主,不可轻动”为由而下山立功和发展势力,因此宋江势力发展很快,随着其势力的发展,

  •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最是想念户部尚书夏元吉?这源于夏元吉的高情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棣与夏元吉对话,郑和下西洋朱棣重用夏元吉,朱棣在临终前对太子的评价

    朱棣对于远征沙漠,讨伐蒙古,有着出乎寻常的热情。这中间有政治上的需要,也有他自身的原因。朱元璋在占领元大都、覆灭元朝之后,元朝在北方草原上仍然有很大的势力。其实对于蒙古来说,元朝所占领的中原一带并不是他们的核心地域,而草原才是他们真正的发源地、根基和国土核心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徐达在攻打元大都时,元顺

  • 周朝为什么能延续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周朝为什么可以坐稳791年江山,周朝为什么能长达700多年,周朝为何能立国八百年

    单看数据的话,周朝的国祚,位居古代众多王朝第一,并且远超其他朝代,称得上是“空前绝后”。那么,周王朝是如何做到延续八百年江山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传说,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据说,当年周朝尚未建立时,周文王姬昌(周武王父亲)礼聘姜子牙出山辅助,为了表达自己对于人才的尊重,周文王便决

  • 宋国曾是周朝最大的诸侯国之一,为何后来却成了大家眼里的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周朝时宋国在哪里,守株待兔宋国人被笑话的原因,农夫被宋国笑话的原因是什么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超过一半的搞笑历史事件,全都是和宋国有关的。比如说让对手顺利过河、摆好阵势之后再开战的宋襄公;比如说因为没给车夫吃肉,所以被车夫直接拉到敌军投降的华元。除此之外,比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之类的寓言故事,故事里面的主角,也都是宋国人。这些寓言故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编出来的。由此可

  • 姜子牙的齐国之“齐”,你会相信哪一种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姜子牙为什么不去齐国,姜子牙知道齐国被灭吗,姜子牙是不是齐国的王

    从现代的字意来看,“齐“的意思是整齐,就是看起来是个平面或者是一条直线。在《史记》中有载:“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这种说法相当的高大上,齐国之“齐“就是与天齐。在齐国建国之时,姜子牙曾有推行祭祀所谓八神之俗,而八神中的第一个就是“天主”,就是要祭祀“天齐“,这个天齐据说是一泓碧泉,就在临淄城南部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