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规模的扩大,运营之时对于门第的宽限,殿试的巨大荣耀,这些都造成了宋朝读书几乎成了改变人生轨迹唯一的途径,特别对于那些没有什么背景的书生来说,书读的好,便能进入高级书院,就与现在考上清华北大一样让人艳羡。
然而宋以前的朝代,读书首先是士族阶层和门阀的特权,教育垄断,在唐以前是非常突出的存在。读书在当时基本属于贵族的活动,隋唐虽然开了科举制度,却在录取人才之时,受到大量的门第等因素的制约,习武的道路,从军的道路在当时也是飞黄腾达的重要途径,总之,读书在宋代以前,还没有达到全民狂热的程度。
一.宋以前门阀和士族的知识垄断权
1.从刘备读书看汉朝的读书环境
刘备和公孙瓒作为同学,在卢植老师手下共同学习的桥段,是刘备以后成为平原县令的重要伏笔,而在古代能到名师手下读书,门第,刘备的这个刘姓,就是重要的原因。
那是一个家门大于财富的年代,刘备已经窘迫的卖草鞋了,却还是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力,而很多经商有成,家有财富的人家,却不能够让子侄求学,汉代大量的经学界名人在河西走廊等地带开设学塾,弟子都寥寥无几。
他们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生活下去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学习的总的氛围是小资的,小圈子的,很少有人因为读书就能顺利的走上仕途,那么人们对读书的兴趣自然就没有那么高了。
2.魏晋开始,门第决定一切
曹操的唯才是举,很快的被九品中正制取代,可见门第在那个时代,大大的超越了才华本身,高门大族哪怕目不识丁,也能顺利做官,而费了大气力,大钱读书的寒门子弟,除了特殊的机缘,很难进入统治者的法眼,虽然有读书修身养性的存在,但是功利是人的本性,读书的费效比那么差,怎么能入得了大众的法眼。
从士人集团到高门大阀,人按照出身被分了九品,寒门读书人不但不能用读书飞黄腾达,侥幸入了政坛在那样的险恶环境下,贫寒出身也成为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总之,人的才能在政治中完全没有价值,走文官的路子不如习武碰碰运气呢,刘裕等北府兵出身的豪强,就是以武入仕,比文官的独木桥路要好走许多。
3.隋唐:科举看重成绩以外的东西
隋唐的科举制度,看似解决了前朝进入仕途的不公正问题,然而大量的举荐现象和关陇贵族在取士时候的互相包庇,造成了隋唐的取士充满了徇私的氛围,除了武则天时期,每榜的前十名几乎都是被内定的,这又让人怎么能提起读书的兴致来。
而除了士和农的阶层,吏,商人等阶层连参加考试的资格也没有,这样狭隘的高考政策大大的伤害了普通民众读书的积极性,唐太宗自诩的天下英雄尽入我中只是美好的设想。
二.宋以前读书之路成本的高昂
1.宋的科学技术对读书成本下降巨大影响
在纸张被大量使用以前,在雕版印刷术被大量使用以前,知识在竹简上传播,成本是高昂的,大量的竹简储存和运输的不便,也造成了书本成为了奢侈品。
同时在统一印刷以前,不同的竹简记录的书籍内容是可能由于抄写者的疏漏而轻微不同,而教材的不统一在任何时代都是读书者的大忌,同时宋代纸张的普及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全国七千多所书院的诞生,这才是宋代文风昌盛的根本。
而宋以前的朝代,花费巨资读书还不便利,全民学习的风气被技术上的瑕疵牢牢的禁锢着,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各个经学流派往往为了书本上的字句差别而产生争吵,大大的影响了正常学业的开展。
2.习武实为寒门飞黄腾达的捷径
说到读书的成本高昂,除了金钱的付出外,前途的错付才是更重要的方向,寒门从军只要恰逢其时,勇猛加上智略,从汉代开始起军功就有一套完整的分封体系。
这也是宋以前武风鼎盛的根本原因,从军是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方法,看起来比念书靠谱百倍,张飞那样的豪强,把家财变卖,成为武器部曲,虽然随着先主流浪半生,晚年在蜀汉也是贵为公侯,要是去读书,首先杀猪的商人报名报的上还是两说,就算读上了,成绩不好自然怨不得别人,成绩好了还得打点宦官大臣,才能得到入仕的机会,如此婆婆妈妈的轨迹,又有多少汉子耐得下心来。
从汉到唐,不说那些如云的知名武将,就是南朝那些开国的皇帝,从刘裕开始哪个不是执掌军权的武夫,正常读书,那些次等士族,末等士族的子弟,哪个可能有刘裕这样的成就。
3.宋以前文臣的极限
宋以前读书做文官,从工资的角度考虑,也是不经济的,宋对文官薪资的补贴,出差优厚的报销待遇,都是宋朝文官底气的来源,那些富商大贾守着状元郎的榜单,求着出嫁女儿的场面,宋以前是绝不会发生的。
古代武将的一掷千金,才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几个著名的富翁,跋扈的官员,几乎没有文官的身影,萧何,陈平这样的顶级文官,工资待遇也就是那么回事情,更有汉代的基层官员,连温饱都困难,这种不明朗的就业前景,自然让广大读书人,没有那么痴迷于书本之中。
三.儒学仍未成为绝对主流
1.汉代儒道法的分立
武帝虽然以儒为尊,其实外儒内法,而汉初的几个皇帝,都是以道家的治国理念来管理国家的,这样的大环境,让读书其实在宋以前也分为了很多流派,汉除了儒家经学,很多道家的读书者,都是隐居山林中,潜心学问的。
哲学思想的百家齐鸣,造成了人们对所学内容都有反思的意味在里面,痴迷在学习中的意义被质疑所取代,大量道家如五斗米教甚至黄巾教的兴起,和儒家的学问一起充斥世间,人们没有统一的哲学标准,痴迷自然也是罕见的。
2.魏晋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兴起
佛教在南北朝,玄学在魏晋都风靡一时,这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怎么可能产生过度痴迷儒学的人物呢?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什么不能是佛经中自有黄金屋呢?学派林立,空谈风靡成为了时代的特征。
而玄学的特点是悟性,他不像后世的理学一样在于博览群书,他是一种哲学思辨的技巧,我们看到的竹林七贤每天喝酒学驴叫,哪个下死工夫去钻研书本,这还是魏晋顶级的读书人,这样的氛围怎么会产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人呢?
博览群书对于玄学来说,本身甚至都算不上一种正面的肯定,毕竟玄学是重感悟轻钻研的。
3.理学垄断才是全民学习高潮的基础
国家肯定文人的重要,统一的儒家一枝独秀的学术氛围,大量书院的普及,这才形成了全民读书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是正循环的关系,书院越多,读书的人越多,作为统一教材的儒家理论的神圣性越凸显。
国家对读书人和文官的重视,又造成更多的人去读书,这种循环已经非常类似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了,宋的科举成为了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通道。
配合对武官的削弱,除了读书减少其他通道晋升为官员的可能,宋的一套组合拳下来,产生的才是空前昌盛的文风,这很可能是统治者故意为之的,对文官的纵容,对读书病态的推崇,客观上大大的提高了宋朝统治者统治的安全。一个九岁的孩子说出万般皆下品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为什么宋代以前,读书人对读书没有那么痴迷?或者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宋代读书人对读书那么痴迷?
答案呼之欲出,宋庞大的科举基础,相对前朝公正的取士态度,对状元郎的爱护,殿试皇家恩泽的显露,这一切都是好男要读书的活广告。在宋朝不但要读书,并且从小就要读好的书院,宋代大力的推崇这一套读书的体系,都是其治国理念的核心价值观,甚至是宋整个统治维系的基础。
正因为前朝不可能有宋朝这样教学兴国的理念,所以才不可能有读书那么痴迷的风气,华夏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书生治国的,我们国家很久以前游侠很多,浪荡子很多,军中豪杰也很多,宋只不过出于统治安全的需要,才把风气狠狠的改造了一下。
笔者可以说,这种改造效果出奇的好,对于宋以后的文人,哪怕在思想禁锢到极致的清,对于唯有读书高都是认同的。那么这种求学态度对于民族命运是否完全是正面的影响,就很难说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史记》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