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王朝:和珅再次违抗圣旨,竟然回护英夷,但这份心思太精明

乾隆王朝:和珅再次违抗圣旨,竟然回护英夷,但这份心思太精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63 更新时间:2024/5/10 14:36:54

蕞尔英夷,竟敢伤我子民,事关大清天威,皇上口谕,一定要严厉查办,此案要办出我大清的威风来。我想将那几个元凶枭首之时,让所有来华经商的英夷法场观刑,这叫杀一儆百,让他们以后永不滋事。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此精明的和珅就不懂这么浅显的道理,初到广东就急慌慌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其实,这正是和珅的精明之处。

首先,“严厉查办”是乾隆皇帝的最高指示,和珅必须先表明自己对最高指示的绝对服从,这是朝廷钦差必须具备的姿态,更是在地方官员面前树立权威的绝对基础。

再者,历史上的郭世勋曾坚决抵制英夷对广东沿海的干扰,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剧中的郭世勋更是有着严重的排外思想。和珅虽然贵为朝廷钦差,但他如果没有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想要完美处理这件涉外事件,几无可能。

所以,和珅才会先顺着郭世勋的对外原则给出态度,先争取到地方官员的支持,才能顺利展开调查,才能完美处理事件。

好了,既然钦差大臣都是“严厉查办”的态度了,郭世勋也不需要顾虑了,赶紧掉不钱江,准备“兵分数路,将海上英夷一律扣押”,就等着来一场扬我大清国威的公开行刑了。

可郭世勋刚刚布置完毕,和珅来了,而且一来就推翻了郭世勋的安排:

杀鸡焉用牛刀,对付几个英夷,只消一纸通牒,他们就会乖乖就范;如临大敌,反倒显不出我大清天威。

平心而论,和珅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再加上郭世勋已经明确和珅的基本态度,也就没再计较,立马吩咐手下将领回营待命。

一切安排妥当后,英夷代表前来交涉,和珅一瞧,机会来了:

本钦差是代表大清帝国和你们说话,你们听着,英国商人在虎门杀死我大清渔民,该当何罪?

注意,和珅初来广东的时候曾经给出过明确的态度——三位凶手枭首示众,而且要所有来华经商的英夷法场观刑,现在为何又用了询问的口气,开始摇摆不定了?

因为和珅需要一个理由,需要一个先调查再处理的理由,这个理由如果自己提出来,违抗圣旨不说,郭世勋也会不满。所以,和珅准备让英夷提出这个要求,自己再“无奈”答应。

既然和珅都有了意见征询,英夷代表自然会赶紧解释:

三名水手放炮庆祝圣诞节,不幸打中了三位中国渔民!

误伤——案件调查的基础,有了!

注意,英夷只是强调了“误伤”,可并没有明确提出“调查审理”的要求,和珅还不能答应,对话还得继续:

大清法度,杀人偿命,你有何话说?

再次明确了自己的态度,但又再次给出了询问口气,英夷代表只能会再次给出说法:

按照一般的外交辞令,英夷代表自然要先“深表遗憾”,然后再提出具体要求——按照大清法度,杀人案件必须要有调查审理程序!

好了,和珅想要的要求终于出现了,能够合情合理地展开调查了!

这次事件到底是不是“误会”,非容易调查,只需要到受害者家中询问一番就行。可和珅毕竟是钦差,代表着大清朝廷;而受害者属于苦主,代表着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所以这次询问就不能是普通的求证,而必须带有慰问性质。

所以,来到苦主家中,和珅先祭奠了死难渔民,这叫深表遗憾;然后又给了三位苦主家属一千两银票,这叫官方慰问;最后,再苦主家属表达了朝廷态度:

国有国法,本钦差就是为公道而来!

有感同身受,有慰问关怀,还有官方态度,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和珅足以赢得在场所有人的信任。有了这个基础,和珅想问什么都能问出来;有了这个基础,就算和珅真的“回护”英夷,也不至于落得人人喊打的被动局面。

经目击证人证实,和珅明确了这次事件确为“误会”,但这仍未改变和珅想要“严厉查办”的初衷,直到时任“广东藩司”莫维找到自己。

“藩司”,即为“布政使”,掌管一省行政、财政和人事,在广东这样的沿海省份,自然还要监管“对外贸易”。

找到和珅,莫维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大人要查办洋商,务请给小官一个回旋的地,让我先把这些账收回来。倘若欠债不清,您先把他们办了,我这七十万两纹银可就打了水漂了!

和珅此前毕竟没有接触过对外贸易,自然无法明白这件杀人案件和关税之间的联系:

本钦差要查办的是肇事元凶,与你这账务有何关系?

莫维解释道:

听说朝廷派您来严办,那些洋商早就吓破了胆,都要卷铺盖回去,跟他们做生意的那些广东商户也要关门大吉了!这是下官最后一笔关税了,他们要走了,我上哪儿讨去呀?

和珅一听,立马明白了,自己初来广东的狠话在广东商界引发了巨大反应,英夷商人唯恐和珅会株连甚广,准备撤走资金,终止对清贸易了!

一句话,招商环境受到了负面影响,安定繁荣的经济环境被破坏了!

和珅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带着莫维找到英夷代表,向其表达了自己的两个态度:

三个凶手必须尽快交出来,不得拖延观望!

毕竟皇命在身,毕竟人命关天,杀人偿命,含糊不得,这是和珅保护广东贸易环境的前提条件,不可更改也不能更改。

杀人者偿命,本钦差不打算株连任何人,尔英国商会也不必因此扩大事态,人人自危,撕毁贸易合约,以至于断了尔等英国商人的生计。该做的生意一如既往,只要你们恪守我大清的法度,做大清皇帝的顺民,本钦差一定如实向我皇上禀报。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安抚英夷商人,稳定贸易环境,从而确保朝廷的关税收入和本地商号的既得利益。

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和珅的语言艺术——只强调了对“英国商人生计”的保护,并没有言及本地商户受到的伤害,彰显了大清气度和胸怀。同时,再次重申了大清朝廷保护外国商人的前提条件——恪守大清法度,争做皇帝顺民!

历史上的和珅曾被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评价为“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被斯当东评价“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就剧中和珅的表现来看,《乾隆朝》确实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上的和珅。

和珅走后,英夷代表冲着乾隆皇帝的画像,由衷感叹:

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谢谢您派来一位通情达理的钦差大臣!

好了,既然这次事件确为误会,而且处理不当还会严重影响对外贸易,和珅再处理这次事件自然就会慎之又慎。更何况,此时的和珅已经不再需要地方官员的支持,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来处理这次事件了。

于是,和珅决定,英夷只需交出三个凶手,不再需要英商法场观刑,用以暂时麻痹郭世勋;等到行刑之日,和珅更是只处决了点火开炮的操作者,释放了另外两个协从。

总之,和珅将这次恶性事件大事化小了!

只是,和珅如此处理这次事件,引起了“两广总督”郭世勋的严重不满,“辱没国体”、“吃里扒外”的正面指责都是轻的,他甚至还一纸奏折呈到御前,重重弹劾了和珅一把。

和珅回京复旨,乾隆皇帝会不会认可和珅的大局为重,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剧仅对电视剧《乾隆王朝》的剧情解析,并不牵扯真实历史,烦请看官辨识!)

更多文章

  • 清军入关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藩之乱的将领都有谁,康熙撤三藩完整版,三藩之乱连环画

    对于“旧金山混乱”爆发的原因,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能会理解,因为康熙要在娘家后进行削藩,吴三溪、姜正忠、依然三人的不满引发了战争。最终,三位野心勃勃的靖王没能与年轻有为的康熙展开斗争。不仅回收了袋子,还抓住了家人和下属的生命。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清朝初期共分封了四位有实力的汉人靖王。那是谁没有

  • 《雍正王朝》中的“毒蛇老九”,最终落得何种下场?死得可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雍正老九的下场,毒蛇老九简历,毒蛇老九的扮演者

    在《雍正王朝》的角色设定和剧情演绎中,皇九子胤禟绝对对得起“毒蛇老九”的称号。整部剧中,胤禟始终一副视胤禛为敌,甚至从来都瞧不上胤禛的嚣张模样,唯一一次称呼胤禛为“四哥”,发生在火烧《百官行述》的前夕。将《百官行述》从当铺中搜查回来以后,皇四子胤禛前往八爷府邀请“观众”,在和几人聊天的时候,胤禛有过

  • 因为电视剧,让你误会最深的5个清朝人物:多尔衮只能排在第3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多尔衮个人资料,多尔衮对清朝的贡献,多尔衮第一次见到太监是多少集

    但影视制品可以艺术加工,我们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和掌握再不能艺术化、大概化、可能化甚至就按照“先入为主”的观念予以认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取材自清朝的清宫戏一直是影视界的宠儿。可在这些清宫戏的演绎中,诸多清朝人物完全脱离了真实形象。我们选取了5个颠覆性比较强的人物,予以排位说明:第五名:乾

  • 乾隆朝奇案:看完此案,才知“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是何真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三大奇案之解密,清朝乾隆时期最大冤案,乾隆断案故事大全

    清代是一个法律比较成熟的朝代,所以发生的恶性案件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即使是在乾隆盛世这样的时代,还是出了不少奇案。据《清人说荟》记载,在乾隆十五年,就发生了这样一奇案,在直隶保定就有这么一个做南绣生意的生意人,他名叫孙乐合,虽然生意不是特别大,但也算是一个小土豪了,日子自然不会太差。他也是隔三差五往京

  • 皇后死了,一书生说:该立新后,乾隆说:朕恨不得一起死了,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吃蟹黄汤遇书生被欺负,乾隆接见独眼书生,书生顶撞乾隆是什么电视剧

    作为帝王,他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当时清朝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进入了国泰民安的景象。但是他的心在皇后死后始终处于非常孤独的状态。孝贤以后再也没有知己了。干隆十三年,做好充分准备的东巡计划终于要展开了。为了这次东顺,干隆准备了一年。事实上,康熙也访问了孔子圣地,表达了对圣贤的崇敬之心。现在干隆再次东巡,只有他

  • 乾隆王朝:大家都贪,你凭什么清廉!王亶望将贪腐玩到了最高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布衣天子乾隆的十大罪,乾隆王朝王亶望抄家,王亶望跟和珅谁最贪

    王亶望,历史上确有其人,乃系乾隆朝极具代表性的贪官。虽然只是“举人”出身,但王亶望深谙封建官场的为官之道,惯用“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的升官办法。短短数年,王亶望从买来的“知县”起步,身历“知府”、“布政使”并最终由“甘肃巡抚”调任“浙江巡抚”。乾隆四十二年,乾隆朝真正的朝廷大佬——阿桂亲自

  • “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清朝皇室母子之间到底谁影响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代母凭子贵的代表人物,男生对女生说母凭子贵,母凭子贵43集电视剧

    “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这个问题,是身在其中的皇子和其生母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一心维护皇权统治,保证大清江山万世传承的帝王需要权衡和周旋的。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开始,清朝的历代帝王都对皇子的嫡出身份特别在乎,能够让嫡出的皇子继承皇位到了乾隆朝发展到了顶点,可是这个让清朝皇帝们期待、希望

  • 雍正王朝:关于孙嘉诚,雍正为何没听张廷玉的建议?帝王心术了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孙嘉诚虽然为“清流派”领袖,但却和其他的清流官员大不相同,不做作、无私心,上一个心里装着朝廷、装着百姓的读书人,甚属难得。对于孙嘉诚的“闪亮登场”,雍正皇帝对其予以了极为清晰的评价:“你个六品小吏,你懂什么?先是和本部堂官厮打,现在居然敢顶撞总理王大臣,非礼犯上、放肆已极。念在你年轻,孟浪无知,为的

  • 8亿两白银?和珅被杀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和珅是被谁杀,和珅最后是被谁杀死的,历史上的和珅为什么被杀

    从一个没落的满洲贵族家庭走出的和珅,在乾隆皇帝的赏识和自己的努力下,仕途顺畅,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权势滔天、一人之下;乾隆皇帝禅位以后,和珅借助乾隆皇帝不放大权的机会,权势更盛,甚至被称为“二皇帝”。正史中的和珅机敏灵巧、才智过人、善于溜须逢迎,他之所以能在仕途步步高升,得益于乾隆皇帝的

  • 清朝人口呈“爆炸式”增长,从7000万激增到4亿,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人口从7千万到4亿,清朝人口是怎么增长到四亿的,清朝人口发展快的原因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在进入农耕时代之后,人口数量成为一个国家在寻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通过一些史书资料不难发现,在商朝时期,当时就已经实施了人口户籍登记。最早记录人口数量的书籍是《汉书》,在这部作品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人口数量信息,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历代出现的正史《地理篇》都会有大量关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