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中的“毒蛇老九”,最终落得何种下场?死得可惨了

《雍正王朝》中的“毒蛇老九”,最终落得何种下场?死得可惨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040 更新时间:2024/2/4 0:40:55

在《雍正朝》的角色设定和剧情演绎中,皇九子胤禟绝对对得起“毒蛇老九”的称号。整部剧中,胤禟始终一副视胤禛为敌,甚至从来都瞧不上胤禛的嚣张模样,唯一一次称呼胤禛为“四哥”,发生在火烧《百官行述》的前夕。

将《百官行述》从当铺中搜查回来以后,皇四子胤禛前往八爷府邀请“观众”,在和几人聊天的时候,胤禛有过这样一通针对太子胤礽的抱怨:

“我这差事也越来越不好伺候了,再这么下去,我也学学八弟索性弄个病养起来,闭门读书。笑话,我雍亲王也不是那么好欺的!”

这时候,皇九子胤禟极为罕见地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四哥,你也受气了?”

为了撺掇胤禩给任伯安下令阻挠江南募捐,皇九子胤禟并没有像胤俄一样叫骂连天,而是给出了这样一句话:

“损点银子倒是小事,眼看着老四和老十三一方面围着太子转,一方面办事又屡屡得手,那皇阿玛会怎么想?难道咱们这这一伙都成了酒囊饭袋了?”

他知道皇八子胤禩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更知道胤禩的防御底线何在,他的心思缜密,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可等到胤禩给出这样一句话——“这上百万的灾民过冬怎么办”的时候,胤禟内心的真实想法才得以表述:

“八哥,收起你的菩萨心肠吧,总不该为了灾民,就让那些混账骑在咱们头上拉屎吧!”

就凭这一句话,我们就能看到胤禟最真实的形象:

1、他之所以支持胤禩夺嫡,就是为了让其成为庇佑自己敛财的后台;

2、什么国计民生、什么朝廷大局,在胤禟眼里,银子才是最重要的;

3、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胤禟可以想尽办法让胤禩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他的成功几率很高。

胤禛在江南的差事越当越顺以后,皇九子胤禟开始分寸大乱,开始像胤俄一样脏话满口;追比国库欠款,胤禟为何如此着急,拼命想着让胤禩接下这个差事?他不就是想着让胤禩将功折罪,想办法保住“监管户部”的差事吗?什么扬州大本营,什么江南盐商,有一个监管朝廷财政的自己人,胤禟才能真正的疯狂敛财。就像“刑部冤案”爆发以后,胤禟不惜使出“激将法”,不惜彻底惹怒胤禩,不就是为了让胤禩接下差事,保住自己的两位“财神爷”吗?

雍正皇帝登基后,胤禟更是不服不忿,一再将自己对雍正皇帝的不满付诸于具体行动中:

1、雍正朝首场恩科考试过后,就因为雍正皇帝破格录取了刘墨林,胤禟便带着胤俄、胤禵于“伯伦楼”公开给雍正皇帝难堪;

2、整顿旗务的过程中,胤禟更是成为了旗人的领头羊,背地指点、暗自授意,让旗务整顿自开始便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3、“八王逼宫”过程中,胤禟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拉拢隆科多、召集昔日党羽,甚至在朝堂之上疯狂叫嚣,真正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八王逼宫”以后,雍正皇帝对胤禩、胤禟有过这样的评价:

“朕自登基以来,为了这千疮百孔的江山社稷,为了我大清的无数苍生,不得已推行新政,日夜辛劳,累得筋疲力尽,可偏偏像胤禩、胤禟这帮小人打横炮、使邪力,必欲取朕代之而后安,而后快。对,他们是猪,是狗,是阿其那,是塞思黑!”

这段评价以后,我们知道的是胤禟被“下旨抄家”,可他最终落得何种下场,剧中却并未给予明确介绍。那么,历史上的皇九子胤禟到底落得何种下场呢?

根据《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的记载,雍正四年正月,胤禟被下令“革除黄带子、削除宗籍”;三月,被正式更名“塞思黑”;四月,胤禟身缚三条铁锁由西北压赴回京;五月,胤禟被下令圈禁于河北保定,也就是直隶总督衙门的所在地。当时的“直隶总督”就是《雍正王朝》中最可恨的清流派领袖——李绂

雍正四年八月,胤禟“病逝”于禁所!

对于胤禟的死因,清朝官方文献曾经给出过这样的说明:

将胤禟圈禁于保定的当月,胤禟便“突患腹泻之疾”,雍正皇帝皇恩浩荡,“令李绂拣选名医调治”。无奈胤禟的罪过太深,以致“获罪先祖、难逃天谴”,不治而亡。

只是,《满清外史》曾对胤禟的死状有过隐晦记载——“雍正伤残骨肉之情形,闻者发指”。

那么,胤禟被圈禁期间到底受到了什么“闻者发指”的折磨呢?

根据清朝理学家胡具庆所著《甲初日记》的记载,皇九子胤禟在“身缚三条铁锁、坐卧难行”的状态下被压赴保定,然后李绂在总督衙门旁边专门修建了三间仅有半米高的矮房子,而且门窗全部封死,“仅留一口,提供饮食”。

注意,当时正值盛夏,在门窗全部被封死的小屋中,一直娇生惯养的胤禟会落得何种境地,可想而知。更何况,此时的胤禟还被三条铁链绑缚,甚至连站直身子都办不到。另据《雍正帝陵历史之谜》的描述,胤禟被关押后,雍正皇帝曾对李绂多次下达密旨,要求李绂:

除下贱饮食以转拥送人外,一切笔、墨、床、帐、书、字、便冰一块,汤一盏,亦不得给予。

如此圈禁环境下,胤禟又是何种状况呢?

铁锁在身,手足拘禁,时常昏迷,其家人用冷水喷渍,逾时方醒。

这样的条件下,胤禟如果不染上点疾病反倒不正常了,三个月以后,“腹泻之疾”始终未能治愈的胤禟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有鉴于此,我反倒相信胤禟并非死于雍正皇帝毒杀,而是被折磨致死。更何况,这样的死法远比毒杀更恐怖,更解恨。

或许,有人会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雍正皇帝对待自己的兄弟——胤禟也太多残忍冷血。但有句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本就和雍正皇帝有着夺嫡之恨的胤禟,在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却不懂“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千古真理,还要拼命作死、疯狂挑战,甚至在被压赴回京的过程中,依然“谈笑如常,毫无悔改之意”。面对这样的对手,雍正皇帝恐怕也只能将其折磨致死,以儆效尤了。

如果再结合了《雍正王朝》的具体演绎,胤禟能落得如此下场,似乎更有着大快人心的感觉。

(文章穿插《雍正王朝》剧情演绎,史料来自《清史稿》、《清实录》,烦请看官费心辨识!)

更多文章

  • 因为电视剧,让你误会最深的5个清朝人物:多尔衮只能排在第3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多尔衮个人资料,多尔衮对清朝的贡献,多尔衮第一次见到太监是多少集

    但影视制品可以艺术加工,我们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和掌握再不能艺术化、大概化、可能化甚至就按照“先入为主”的观念予以认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取材自清朝的清宫戏一直是影视界的宠儿。可在这些清宫戏的演绎中,诸多清朝人物完全脱离了真实形象。我们选取了5个颠覆性比较强的人物,予以排位说明:第五名:乾

  • 乾隆朝奇案:看完此案,才知“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是何真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三大奇案之解密,清朝乾隆时期最大冤案,乾隆断案故事大全

    清代是一个法律比较成熟的朝代,所以发生的恶性案件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即使是在乾隆盛世这样的时代,还是出了不少奇案。据《清人说荟》记载,在乾隆十五年,就发生了这样一奇案,在直隶保定就有这么一个做南绣生意的生意人,他名叫孙乐合,虽然生意不是特别大,但也算是一个小土豪了,日子自然不会太差。他也是隔三差五往京

  • 皇后死了,一书生说:该立新后,乾隆说:朕恨不得一起死了,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吃蟹黄汤遇书生被欺负,乾隆接见独眼书生,书生顶撞乾隆是什么电视剧

    作为帝王,他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当时清朝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进入了国泰民安的景象。但是他的心在皇后死后始终处于非常孤独的状态。孝贤以后再也没有知己了。干隆十三年,做好充分准备的东巡计划终于要展开了。为了这次东顺,干隆准备了一年。事实上,康熙也访问了孔子圣地,表达了对圣贤的崇敬之心。现在干隆再次东巡,只有他

  • 乾隆王朝:大家都贪,你凭什么清廉!王亶望将贪腐玩到了最高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布衣天子乾隆的十大罪,乾隆王朝王亶望抄家,王亶望跟和珅谁最贪

    王亶望,历史上确有其人,乃系乾隆朝极具代表性的贪官。虽然只是“举人”出身,但王亶望深谙封建官场的为官之道,惯用“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的升官办法。短短数年,王亶望从买来的“知县”起步,身历“知府”、“布政使”并最终由“甘肃巡抚”调任“浙江巡抚”。乾隆四十二年,乾隆朝真正的朝廷大佬——阿桂亲自

  • “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清朝皇室母子之间到底谁影响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代母凭子贵的代表人物,男生对女生说母凭子贵,母凭子贵43集电视剧

    “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这个问题,是身在其中的皇子和其生母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一心维护皇权统治,保证大清江山万世传承的帝王需要权衡和周旋的。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开始,清朝的历代帝王都对皇子的嫡出身份特别在乎,能够让嫡出的皇子继承皇位到了乾隆朝发展到了顶点,可是这个让清朝皇帝们期待、希望

  • 雍正王朝:关于孙嘉诚,雍正为何没听张廷玉的建议?帝王心术了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孙嘉诚虽然为“清流派”领袖,但却和其他的清流官员大不相同,不做作、无私心,上一个心里装着朝廷、装着百姓的读书人,甚属难得。对于孙嘉诚的“闪亮登场”,雍正皇帝对其予以了极为清晰的评价:“你个六品小吏,你懂什么?先是和本部堂官厮打,现在居然敢顶撞总理王大臣,非礼犯上、放肆已极。念在你年轻,孟浪无知,为的

  • 8亿两白银?和珅被杀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和珅是被谁杀,和珅最后是被谁杀死的,历史上的和珅为什么被杀

    从一个没落的满洲贵族家庭走出的和珅,在乾隆皇帝的赏识和自己的努力下,仕途顺畅,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权势滔天、一人之下;乾隆皇帝禅位以后,和珅借助乾隆皇帝不放大权的机会,权势更盛,甚至被称为“二皇帝”。正史中的和珅机敏灵巧、才智过人、善于溜须逢迎,他之所以能在仕途步步高升,得益于乾隆皇帝的

  • 清朝人口呈“爆炸式”增长,从7000万激增到4亿,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人口从7千万到4亿,清朝人口是怎么增长到四亿的,清朝人口发展快的原因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在进入农耕时代之后,人口数量成为一个国家在寻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通过一些史书资料不难发现,在商朝时期,当时就已经实施了人口户籍登记。最早记录人口数量的书籍是《汉书》,在这部作品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人口数量信息,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历代出现的正史《地理篇》都会有大量关于人

  • 乾隆殿试出一奇题,一进士脱口而出,皇帝:状元你没戏,探花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在古代进士比探花大吗,乾隆进士一览表,淳熙八年探花进士名单

    然而,世界对帝国主义考试制度的主张不同。从小规模编纂的角度看,帝国主义考试制度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最终,贫穷家庭的孩子有办法做官,以防止贵族垄断。古代选举的时候,先不说天赋,外貌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说是看脸的时代。所以很多秀才被忽视了,三国时代有一个智谋家,才能不失去诸葛亮,但因为长时间的丑恶

  • “四大贝勒”,皇太极真是笑到最后的人吗?并不见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在“三大贝勒”的拥护下,继位为汗。皇太极继位以后,继续沿用努尔哈赤时期“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执政方针,与“三大贝勒”共同面南而坐,共同接受诸王贝勒、朝中大臣的跪拜。当时,皇太极只是名义上的后金政权大汗,朝政大权并未完全掌握。而后,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为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