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想做一番事业,来施展抱负的。不然,他不会自比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乐毅;不然,他也不会密切关注天下大势,作出“隆中对”。
正因为诸葛亮有平天下的抱负,所以一定要“良臣择主而侍”,才能不辜负自己的才华。
袁绍、袁术用人重名轻才,且不善纳谏,像诸葛亮这样无名声、无官职、无背景的“三无”年轻人,必然得不到重用;
曹操虽然爱才,但用人如器,又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且早有郭嘉等组成的“智囊团”,很可能“壮志难酬”;
江东又盛行“地方保护”,谋臣多是本地才俊,且内耗严重,所以诸葛亮选了刘备。
“三顾茅庐”更像是诸葛亮和刘备的心理博弈,此时,诸葛亮需要刘备这样一个“小企业”来展现才能,实现抱负,而刘备需要一个诸葛亮这样的能臣来运筹帷幄。
但诸葛亮为了到刘备那里不被歧视,所以避而不见让刘备充分知道这个人才来之不易,日后才能善待自己;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是谦虚还是“摆谱”,将是以后能否再揽贤才的“风向标”,加上没有更好的人选,所以三顾茅庐。
刘备帐前的关羽、张飞、赵云,都是骁勇无比的将才,但缺乏谋略。诸葛亮这位军师在刘备这里刚好大显身手。刘备待人宽厚,素讲仁义,有一个极好的“人和”环境,诸葛亮在这里不用冒着像曹操麾下那样的生命危险,也不会受到如江东般的“排外”挤怼。
最主要的是刘备当时已走投无路,无基无业,惨淡经营,犹如濒临断气的病人,这就更激起诸葛亮这位“能医”的兴趣,只要治好垂死的病人,就能展现自己的才能。
结果诸葛亮和刘备都选对了,君臣相亲最终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君明臣贤的佳话,更成就了诸葛亮的职业梦想。
诸葛亮能找到这份好工作,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的评估,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知道哪里对自己施展抱负最有利。
诸葛亮择业不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许昌是东汉国都,曹操集团是“大企业”,诸葛亮不能去,因为那里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不但难以崭露头角,稍有不慎还有可能“脑袋搬家”。
诸葛亮择业不过分追求物质待遇,江东是鱼米之乡,诸葛亮选择不去,因为那里缺少“人和”的环境,容易产生内耗,天天忙着“吵架”,斗小人,谁受得了。
刘表、刘璋、马腾、张鲁这些“中小型企业”,诸葛亮也不去,因为这些“企业”或没有主打产品或偏安一隅,没有做大做强的想法,一己之力很难带动。
刘备这里是个“小企业”,待遇差,工作累,加班多,没有营业执照,还濒临破产,随时可能倒闭,却被诸葛亮选中,有三个原因:
一是思想统一,内部团结,有上进心,有个好老板,有干事的基础;
二是濒临倒闭,可操作空间大,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才能;
三是胸有成竹,诸葛亮对自己的能力有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