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福清头条】《尚食》中朱棣身后的屏风,出自南宋(福清籍)画龙天才之手!

【福清头条】《尚食》中朱棣身后的屏风,出自南宋(福清籍)画龙天才之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103 更新时间:2024/1/1 4:18:42

这个周末开始看《尚食》,引人注目的是朱棣身后的屏风。

屏风上的两条龙隐没在浓厚的云中,它出自南宋一位画龙天才陈容的手笔。

关于他的生平只有寥寥数语,陈容(生卒年不详),字公储,号所翁,关于他的籍贯有三种说法:《闽画记》作长乐(今福建长乐);《图绘宝鉴》作福唐(今福建福清);《金溪县志》作临川(今江西抚州)。

有人根据同时人诗文推断出陈容的生卒年约为1189年至1268年,享年八十。此说目前多被认可。

端平二年(1235年),四十七岁才中进士的陈容大器晚成,后上任福建莆田担任太守,曾为国子监主薄、官至朝散大夫,即五品文官。诗文豪壮,暇则游翰墨,善画龙,宝佑年间(1253-1258)名重一时,这期间是陈容六十五岁至七十岁之间,可以说直到晚年才享有盛名。陈容的真迹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据清宫《石渠宝笈》记载,乾隆皇帝曾收藏有陈容的《九龙图》、《六龙图》、《霖雨图》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霖雨图》

广东省博物馆《墨龙图》

中国美术馆藏《云龙图》

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曾发文整理陈容作品:目前海内外所藏署款为陈容的画龙作品共有22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共11件,海外11件。广东省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所藏《云龙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墨龙图》和《行书自书诗》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的真迹,所以《云龙图》理所当然地成为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龙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容行草书自书诗卷

2017年纽约佳士得“宗器宝绘——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专场上,陈容的《六龙图》以4350万美元(不含佣金,约合人民币超3亿元)天价成交!

乾隆年间《六龙图》入清内府,藏于御书房,《石渠宝籍及续编》评其为“甲等,上上”,足见其珍。道光年间,此画被颁赐给恭亲王奕訢,后转入醇亲王府。辛亥革命后,满清遗老为筹集复辟军费变卖古董字画,1915年,经醇亲王府管事张彬舫之手,此画售与日本山中商会。后转卖给大阪藤田家族,一直藏于藤田美术館。

陈容《六龙图》

传说他画龙前,先吩咐家人抬来两坛福州特色黄酒青红酒,置放在画室中央,不仅反拴上门,还让家人在门外铁环上拴上粗铁链,这样他便心安理得地倚在躺椅上,一碗接一碗地喝。下酒菜是一盘永泰李干,喝一碗酒,嚼一粒李干。两坛青红酒喝完,李干也嚼光了。酩酊大醉之际,才从躺椅上站起来,脱下戴在头上的头巾濡抹墨汁,嘴里连声狂嚷:“醉乎哉?不醉也!”言毕,他两手举着头巾在纸上任意挥洒,之后将头巾捏成一团猛喊:“去也!”举起细笔涂抹几下,一条龙便跃然纸上。元代吴澄曾言陈容画龙“虽在墙壁绢素之上,如见能飞跃,盖得龙之真也”。

永泰李干

当时的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以能得到“所翁龙”而倍感荣幸。以玩弄权术、巧取豪夺而著称的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一世搜刮金银珠宝、珍奇古玩无数,然他至死也未能讨到一幅“所翁龙”。虽然陈容曾在贾似道旗下做“宾僚”,但在醉酒时常常“狎侮”贾氏,而“贾不为忤”,可见陈容不羁性格。

《尚食》中朱棣身后屏风中的龙,就来自陈容最为著名的《九龙图》。《九龙图》卷署年款“甲辰”(1244年),创作此画时,陈容五十六岁。《九龙图》在元代时,经欧阳玄、张翥等鉴藏,清初被耿昭忠等收藏,乾隆年间入清内府,后被颁赐给恭亲王奕訢,而后流入海外,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有人说,陈容所画的九条龙,分别是“天龙、地龙、水龙、火龙、福龙、禄龙、寿龙、喜龙、财龙”,但更多的解释是,陈容每幅墨龙图中龙在画面上的走势几乎都是奔向北方,即指向宋王朝所丢失的大片国土。

陈容的画龙,在画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少有来者,开创了水墨画龙的先河。《九龙图》更是陈容的巅峰之作,九龙形态各异,极富想象力,将龙的种种神态情势,刻画得非常生动。或攀伏山岩之上,怒目圆睁;或游行于云空之中,雷电云雾掩映。或龙戏水珠,波涛汹涌;或雌雄相待,欲追欲逐。第三“龙”是取高高地岩上向下俯视的姿态;第六“龙”是取“跑龙”的样式;第四、五、九“龙”是取“座”、“躺”、“倾”等态势。九龙皆是取半人半神的体态和动作,被作者所人格化了。

卷首第一龙从岩石中横卧跃出,头尾毕露,紧抓巨石,翘首以待;

第二龙升腾于云气之中,双目斜视,回眸望向第一龙;

第三龙正视前方,怀抱岩石,躬身上攀,张牙舞爪,神态凌厉;

第四龙被一股急流推向巨大的漩涡,奋力挣扎,目光狰狞,左爪中的明珠如捏碎一般;

第五龙向上腾跃,与第六龙向下疾驰形成互动的一组,第五龙龙角已脱落,猛然腾起注视着疾驰的六龙,形成搏斗架势。而这正是《尚食》中朱棣身后屏风所展示的画面。

第七龙几乎被湮于云海间,作搏击风浪状;

第八龙又跃入云雾之中,尾巴若隐若现,一副傲慢姿态;

第九龙俯伏于山石之上,回望卷首。

剧中的龙屏风不止一处,在乾清宫龙椅背后的这幅屏风上的龙是这样的

它的原型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坐像龙椅背后屏风上的图案,大家可以仔细对比。

来源:伍定瑞编辑:玉融逸闻

如有侵权留言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代王延凌行书《古桂》高清本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 李自成是如何处置崇祯遗体的,他的做法可以预料大顺政权必定难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正所谓“君舟民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很多时候新的政权建立往往是民心所向,就比如明朝时期李自成起义,最后还成功推翻明朝统治一事,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农民起义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可是我们也知道,李自成虽然带领起义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还建立了大顺政权,但是他

  • 北宋名相吕大防在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祖籍陕西的北宋名相,曾经两度与成都结缘,先后担任过青城县令和成都太守。在他与成都的两次“亲密接触”中,留下了坚实的印迹,书写了感人的故事,成为一笔宝贵的遗产,千古流传—— 青城山 杜甫草堂 图据网络 各式各样的织机 合江亭 吕大防画像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制止“大小斗” 设障防外敌 宋仁宗嘉祐

  • 朱棣私访青楼,见老鸨带来一女子!朱棣冷笑:不剐了你天理难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明王朝最励精图治的皇帝是哪一位?有人说是明太祖朱元璋,有人说是明成祖朱棣,这两位皇帝算得上是大明朝中知名度最高的两位了,他们的功绩也算是各有千秋,只不过明成祖朱棣的得位不正,让他在舆论场上失去了一定的优势。朱棣像朱元璋一样都是十分关心民生疾苦的好皇帝,他经常微服私访民间,查看百姓们的生活疾苦,有一次

  • 苏轼成长的土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苏轼在北宋休养生息的年代出生、长大。宋朝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丰盛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宋代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优化,印刷品的推广促进了文化交流。宋仁宗赵祯更是性情宽厚,广受后世称赞。孔子有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寿命,道士:“比我多一日”朱元璋:“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至今,中国出了数不胜数的奇人异士。有的是有真材实料的。但也有着本事不济,不过善于抓人心理的人,这一类人虽然没有真才实学,但却能敏锐的抓住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谋利的目的。以古人的受教育水平来说,想要分辨真假相术师是极为不易的。因此大多数人遇见道士都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此持怀

  • 朱元璋抢了陈友谅的女人,生了个儿子,却让朱元璋后悔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前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诉说着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痛苦。在这首民谣中,百姓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似乎不太高。其实,一首歌谣在流传过程中肯定有不同版本,在明朝,百姓肯定不敢在歌谣中直呼朱皇帝,可以推测,开头的民谣是清朝时期的版本。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答了八个字救了全寺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的汉语一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即使是相同的字眼也能够延伸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含义,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的艺术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朱元璋拜佛时,方丈就凭借语言的艺术,巧妙的回答了,皇帝用不用跪佛的问题,救了全寺人,他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朱元璋与佛的不解之缘 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将

  • 明朝锦衣卫服饰有哪些,多大的官才能穿斗牛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所颁布的种种制度,都让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明朝的了解,更多人第一反应是身着闪瞎人眼的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锦衣卫,作为明朝特有的一支队伍存在,他的出现可谓是万众瞩目。武艺高强、飞檐走壁、衣着华丽、权势滔天等等都是他的代表名词。不过,这

  • 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是什么?对明朝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代开始,白银就已经开始在普通市场上流通,于是就有了我们在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这个几两银子?”这种用白银代替货币的状况,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所以我们在读历史时看到和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都是支付白银。这种用白银代替原有货币行使的状况在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名叫“白银货币化”。白银的货币化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