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汉灭亡,一支精锐逃亡海外,带走诸葛亮预言,千年后在明朝成真

蜀汉灭亡,一支精锐逃亡海外,带走诸葛亮预言,千年后在明朝成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92 更新时间:2024/1/24 20:16:40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关于这句话所表达的哲理,可能争论不休的原因就是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那一时期,军阀割据,各路英雄、良将层出不穷,分分合合的三国过去了,人们却搞不懂究竟是时代造就了英雄,还是相反。

群雄逐鹿的结果,却和魏蜀吴三国没有太大的关系,最终天下统一的硕果被司马家拿了去。让人最遗憾的,莫过于“鞠躬尽瘁”的诸葛军师,最终还是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愿望。

蜀国灭亡之后,其实军队并未完全覆灭。当年有一支蜀国的精锐流亡海外,同时他们也带走了诸葛亮的预言。而这一预言在千年之后的明朝,居然真正实现了。诸葛亮的预言是什么?这支精锐后来又经历了哪些故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蜀国不再,丞相梦死

不知是命运捉弄还是诸葛亮气数已尽,偏偏在当时诸葛亮只剩一口气的时候,姜维跑了进来断送了丞相的性命。诸葛亮这一走,整个蜀汉的顶梁柱和主心骨就不在了,蜀国也不再是之前能和曹魏抗衡的国家。

诸葛亮病故后,蜀国大业就交到了刘禅手上。然而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全然不懂朝政,还任人唯亲,导致宦官弄政,本来就不怎么灵光的蜀汉统治集团一下子成了一盘散沙。

再者说,蜀国一旦少了诸葛亮撑腰,荆州已然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一个小小的荆州也要不了蜀汉的命,问题是荆州落入别人之手,以往那里蜀汉的官员就面临着在朝堂之上和益州官员扯皮,大有结党营私的氛围。

此为内忧,那么何为外患呢?要说诸葛亮死后蜀汉的能人,那就非姜维莫属了。姜维明白诸葛亮的心思,因此他竭尽全力拖着孱弱的蜀汉数次北伐,最开始的时候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战争就意味着大量军费的支出,姜维纵然有一身谋略,也无法填补国库的空虚。慢慢地,战场上不断出现将军、士兵叛国投递的事情,因为蜀汉的军营生活实在太难熬了。

最后一次北伐战争结束,姜维被召回。彼时司马昭才发力,他命大将邓艾领精兵直指蜀汉都城。邓艾也是奇人一个,姜维带领军队在前沿阵地对峙时,邓艾却悄悄率精兵绕到了阴平,结果姜维腹背受敌,邓艾直接来到了成都城下。

就在姜维苦苦支撑的时候,贪生怕死的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居然大开城门,直接迎接邓艾的“接管”。可怜那些不想投降的蜀汉贵族,无一例外全部以身殉国,就连诸葛丞相的后代都战死沙场,他们不知道的是,君主早就投降了。

其余的蜀汉将领、贵族全部都屈服在了魏国大军的淫威之下。投降后的刘禅去了哪里呢?司马昭本来就想杀了这个亡国之君,然而刘禅待在洛阳城内,却“乐不思蜀”,思量之下,司马昭就让刘禅苟活了下去。

从此再无蜀汉。然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蜀汉还有一支精锐部队,从来没有出现在正面战场上。因为很久之前诸葛亮就做了一个预言,正是这一预言使得这支精兵流亡海外。

蜀国精锐——羌军

这支蜀汉最后的精锐部队,就是羌军。羌军的前身是西凉军,这支部队素来以善于砍杀而闻名,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其首领折在了曹操手中后,羌军的新首领就成了马超,之后归顺刘备,才成了蜀汉的主要力量。

遗憾的是,即便是三国时期的史书,对于这支勇猛的羌军却没有过多的描述,马超死后这只军队更像是销声匿迹了一样。一直到了平南、北伐等战役开始,羌军的神勇再一次出现在了战场上。

蜀汉之后能够苦苦支撑那么久,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羌军。这段时间是羌军“出镜率”最高的时候,马岱魏延后,羌军一如马超死后一样,又不见了踪影。即便是刘禅迎接曹魏接管,羌军也没有出现过。

目前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这只军队后期直接由诸葛亮亲自管辖。根据传闻,诸葛亮当年曾经做过预言,让这支军队一直出蜀汉,然后向西迁徙,此后诸葛亮就病故了。

羌军得到了诸葛亮的命令,一直朝着西方出发,最终羌军到达了如今的缅甸附近。这只军队就一直在那里生活了下去,从来没有露过面。这种说法有没有什么实际证据来证明呢?

从一些地方县志的记载中,关于羌军的记录也不在少数,“青羌”就是曾经羌军的代名词。缅甸之内甚至有诸葛亮到过的痕迹,很大程度上说明,诸葛亮早就算好了以后要发生的事情,他这么做是想让蜀汉留下最后的根,不至于亡国灭种。

千年后的预言

也就是说,诸葛亮死前就交给马岱一项绝密命令,让马岱带领手下的羌军去缅甸地区。根据某些记录,马岱在此地留下了一则预言——异日皇帝到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后某个朝代的皇帝曾经来到了这个地方。

由于羌军的到来,以及此前诸葛亮的考察,给缅甸这一地区带去了发展和繁荣,因此当地人对于羌军是十分敬重的。这一预言也随着羌军在当地的发展流传了下去,羌军非但没有没落,反而越来越繁荣。

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的预言在一千四百多年后的明朝实现了。当时正是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民族起义势力中最大的闯王李自成兵指北京城,逼得末代皇帝朱由检自杀。

然而李自成却没有杀光所有明朝后代,之后明朝的残存贵族建立起了“南明政权”。然而这一政权是在努尔哈赤入关之后才成立的,因此这个想要恢复明朝的政权,没过多久就被满清铁骑灭掉了。

结语

而南明政权的皇帝,辗转逃亡之后就来到了如今的缅甸地区,这也是诸葛亮“异日皇帝到此”之预言的真正实现。不过正史中并未对此有过多的记录,因此我们也只能将其当成辅助材料,不能直接证明羌军的存在与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羽扇纶巾】为什么说宋朝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说宋朝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羽扇纶巾】1.公元一0五七年四月八日,春深日暖,四海承平,看起来很是寻常的一天。其实不然,这是空前绝后的一天。这一天,大宋王朝殿试放榜。中国科举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放榜不知有多少次,有什么稀奇吗?这一次有。这一年的榜单,被称为 “千古第一榜”。在古今中国的

  • 【福清头条】《尚食》中朱棣身后的屏风,出自南宋(福清籍)画龙天才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周末开始看《尚食》,引人注目的是朱棣身后的屏风。屏风上的两条龙隐没在浓厚的云中,它出自南宋一位画龙天才陈容的手笔。关于他的生平只有寥寥数语,陈容(生卒年不详),字公储,号所翁,关于他的籍贯有三种说法:《闽画记》作长乐(今福建长乐);《图绘宝鉴》作福唐(今福建福清);《金溪县志》作临川(今江西抚州

  • 明代王延凌行书《古桂》高清本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 李自成是如何处置崇祯遗体的,他的做法可以预料大顺政权必定难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正所谓“君舟民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很多时候新的政权建立往往是民心所向,就比如明朝时期李自成起义,最后还成功推翻明朝统治一事,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农民起义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可是我们也知道,李自成虽然带领起义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还建立了大顺政权,但是他

  • 北宋名相吕大防在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祖籍陕西的北宋名相,曾经两度与成都结缘,先后担任过青城县令和成都太守。在他与成都的两次“亲密接触”中,留下了坚实的印迹,书写了感人的故事,成为一笔宝贵的遗产,千古流传—— 青城山 杜甫草堂 图据网络 各式各样的织机 合江亭 吕大防画像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制止“大小斗” 设障防外敌 宋仁宗嘉祐

  • 朱棣私访青楼,见老鸨带来一女子!朱棣冷笑:不剐了你天理难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明王朝最励精图治的皇帝是哪一位?有人说是明太祖朱元璋,有人说是明成祖朱棣,这两位皇帝算得上是大明朝中知名度最高的两位了,他们的功绩也算是各有千秋,只不过明成祖朱棣的得位不正,让他在舆论场上失去了一定的优势。朱棣像朱元璋一样都是十分关心民生疾苦的好皇帝,他经常微服私访民间,查看百姓们的生活疾苦,有一次

  • 苏轼成长的土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苏轼在北宋休养生息的年代出生、长大。宋朝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丰盛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宋代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优化,印刷品的推广促进了文化交流。宋仁宗赵祯更是性情宽厚,广受后世称赞。孔子有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寿命,道士:“比我多一日”朱元璋:“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至今,中国出了数不胜数的奇人异士。有的是有真材实料的。但也有着本事不济,不过善于抓人心理的人,这一类人虽然没有真才实学,但却能敏锐的抓住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谋利的目的。以古人的受教育水平来说,想要分辨真假相术师是极为不易的。因此大多数人遇见道士都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此持怀

  • 朱元璋抢了陈友谅的女人,生了个儿子,却让朱元璋后悔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前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诉说着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痛苦。在这首民谣中,百姓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似乎不太高。其实,一首歌谣在流传过程中肯定有不同版本,在明朝,百姓肯定不敢在歌谣中直呼朱皇帝,可以推测,开头的民谣是清朝时期的版本。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答了八个字救了全寺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的汉语一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即使是相同的字眼也能够延伸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含义,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的艺术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朱元璋拜佛时,方丈就凭借语言的艺术,巧妙的回答了,皇帝用不用跪佛的问题,救了全寺人,他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朱元璋与佛的不解之缘 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