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简史-“更化”与“绍述”

北宋简史-“更化”与“绍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592 更新时间:2024/2/7 16:45:21

元祐“更化”

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去世,年仅10岁的太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英宗皇后高氏以太皇太后垂帘执政。神宗生前高太后就不赞成变法改革,执政后任命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左丞,参与朝政。司马光用“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作为废除新法的理论依据,新法遂渐被废除。七月,首先废罢保甲团教,半年之内,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等相继被废。元祐元年(1086)初,司马光生病,而新法尚未完全废除,司马光恐自己在世之日不多,因而叹息道:“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所谓四患,是指新法的青苗法、免役法和将兵法,以及与西夏的和战问题,在加速废除新法的同时,还将废除新法的任务交给吕公著,使废除新法的事不致中断。并随即提出废除免役法,不顾守旧派中范纯仁、苏轼、苏辙等人反对仓促废除而应进一步考察利弊的意见,仍下诏五日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蔡确、章惇先后被罢左相、知枢密院事而出任地方官,司马光、吕公著先后升任左、右相,并借重年已81岁、已致仕的四朝元老、太师文彦博复出,担任平章军国重事。八月,罢青苗法。

这次被称为“元祐更化”的废除新法、恢复旧法的活动,在元祐元年九月司马光去世后,由右相吕公著独相,继续进行。但守旧派内部因政见、学术见解分歧,加上人事倾轧而互相攻击,分化为洛阳人程颐为首的洛党,以四川人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及河北人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人为首组成的朔党,三党皆继承司马光废除新法的遗志,势力很大。程颐得到司马光、吕公著的推荐而任崇政殿说书,以师道自居,多以古礼训诫哲宗及处理世事,为苏轼所讥讽,而程颐门人亦攻击苏轼,洛、蜀两党势成水火,程颐又因事对宰相吕公著及高太后不满,终于被贬。苏轼后也因受到攻击,自请外任而出知杭州。

元祐三年吕公著以年老辞相,改任同平章军国事,以吕大防、范纯仁分任左、右相。范纯仁在司马光当政之初,即反对完全废除新法,对于废除免役法认为尤应慎重缓行,此时任右相,对变法派的章惇、邓绾和守旧派的苏轼、韩维等贬官或受攻击,多所维护,元祐四年即因不赞成过分贬逐新党蔡确,为朔党所攻击而被罢相。元祐六年朔党首领刘挚升任右相,同年也以交结变法派蔡确、章惇受到攻击而罢相。废罢新法,贬斥变法派官员;守旧派内部也排斥异己,甚至借口袒护或交结变法派官员进行互相攻击,成为元祐年间的重要政事,而不是同心协力改善政局。

绍圣“绍述”

元祐八年(1093)九月,太皇太后高氏病故,哲宗亲政。哲宗在高太后生前就对她一味废罢新法、打击变法派的作为不满,想继承神宗遗志推行新法,亲政后不久即恢复变法派主将章惇、吕惠卿的阶官(寄禄官)、职名。九年二月,首倡“绍述”的邓润甫、李清臣同时任执政。执政苏辙感到政事将变,不同意再行新法。四月,哲宗改年号元祐为绍圣,明确宣示继承神宗改革事业,苏辙被贬出任知州,袒护苏辙的首相范纯仁也被贬出任知府。任命章惇为首相,曾布入主枢密院,蔡卞、许将、黄履等先后任执政,林希任同知枢密院事,变法派控制了朝政。各项新法先后恢复,并根据神宗时推行新法的弊病,多少作了些改进,以便于推行;但也采用一些元祐时制定的法规。元符元年(1098)八月,宰相章惇进呈《新修海行敕令格式》时,“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以致哲宗询“问(章)惇等,元祐亦有可取乎?惇等对,取其是者修立”。反映出章惇为首的改革派,不像元祐时守旧派那样,对熙宁、元丰时的政令采取一味排斥的态度。当时的政治也比较清明,如哲宗亲政的七年,章惇独相,“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从八品),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迄无显者”,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打击守旧派官员方面,变法派官员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守旧派的重要官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相继被贬往广南东路(今广东)。已被贬为知府的范纯仁还曾上奏论救,以致最终也被贬往永州(今属湖南)。宰相章惇在当政之初也并不赞成打击过分,曾经“乞正所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勿毁墓仆碑”,但遭到曾布的反对,司马光、吕公著终于被夺谥毁碑。此外,韩维等30人也被相继贬官,主要是朔党成员,也有一些蜀党成员,蜀党首领苏轼被远贬于惠州(今属广东)、昌化军(今海南儋县西北)。已被放归田里的洛党首领程颐,也被贬往涪州(今重庆涪陵)。元符元年六月,蹇序辰、安惇相继提出元祐初守旧派设“诉理所”,对变法期间因反对改革而被贬逐的守旧派官逐一审查平反,并对有关的改革派官员进行贬逐。他们请求设“看详诉理文字所”(诉理所),对元祐初的诉理案件进行复查,这将扩大打击守旧派官员,“章惇迟疑未应,(蔡)卞即以二心之言迫之,(章)惇默不敢对,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在哲宗亲政时期,打击守旧派愈演愈烈,成为主要政事,而不是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其情况同守旧派当政的元祐时期相类似,北宋政权遂逐渐走向衰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博物馆之友”招募公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是为纪念世界百位文化名人、我国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而建的综合性文化场馆,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职能,吸纳更多热心于戏曲艺术、博物馆事业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博物馆的建设,从而促进博

  • 朱元璋微服私访,与瓜农相谈甚欢,离开100米后转眼下令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他是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一家子都是靠天吃饭。而且,朱元璋小的时候,兄弟姐妹又很多,兄弟姐妹一多,每个人能分到的粮食就少了。因此,朱元璋在小时候常常吃不饱饭。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前,有一段时间再闹饥荒,他的父母也是被饿死的。朱元璋的父母死后,朱元璋为了活下去,他既做过和尚又做过

  • 朱元璋吃饭,发现碗里有根头发,御厨立刻摘下帽子:俺是光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我国古代明代的君王,他首先废除了宰相制度,把我国的封建社会以及封建制度一下加强的顶端,因为他这个人对于权力的控制欲过于强,而是通过他当上君王,坐上王位的过程来看,他是非常专制的,他因为自己出身不高,而且是武将继位,对于皇室这个重血统重出身来说,他总觉得自己的出身可能会被天下人

  • 赵匡胤以分权制衡实现中央集权,扫除皇权专制潜在阻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将那些对皇权有潜在威胁的元勋将领们全部免除职务。在巩固皇位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央层面,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削弱宰相地位,弱化宰相权力。在地方层面,由文人担任知州,取代节度使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同时设置通判以牵制知州,还设转运使,把地

  • 朱元璋定铁律:贪污超60两银子立斩,60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轮回中,一名名的君王不断更迭,一条条的规定也在不断被建立又被更新。而说到铁律最多的朝代,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一定位列榜首。在朱元璋统治之下的大明,社会秩序可谓是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超前高度。毕竟,朱元璋这名出身乞丐的皇帝,本就对那些贪官深恶痛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

  • 朱元璋冷酷,朱棣无情,嘉靖精神分裂,但最难搞的,还是万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穆宗朱载坖 画像)如果说,明朝历史上最好对付的皇帝是性格温润平实的穆宗皇帝朱载坖,那么最不好对付的皇帝,想来就应该是穆宗皇帝的儿子,万历皇帝。但如果说万历皇帝是最不好对付的,难免会激起一部分读者的反对,因为有明以来的皇帝,似乎都不怎么好对付,何以把万历皇帝朱翊钧推到首位呢?诚然,作者有着自己的理

  • 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随口问道:他咋还活着?大臣:明天就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早年,辛弃疾写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表达了一个青壮年对于世界的宣言,渴望建功立业,封狼居胥。多少年后,他写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戏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纵有韬略武功,精妙的兵法,扫清蛮夷的计策,又有何用?一生走向暮年,功

  • 朱元璋到妇女家避难,临走前害怕妇女怀孕,朱元璋的做法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的诸多帝王之中,有的人天生富贵,有的人才略无双,甚至有的人后来居上。唯独只有朱元璋这么一个皇帝,他不仅出生于乞丐,而且始终表现得如同农民。很多学者聊到朱元璋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不屑,因为他在治国方面过于粗暴,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表现的像个老农民。可以说,朱元璋是历代帝王之中,除了朱厚照以外,

  • 朱棣在位二十年,后宫佳丽三千,为何不再生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这个王朝的故事,有着很多记载,这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更加了解这段历史。说起明朝的皇帝,一共有十六位,而开国的那几位,便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存在。首先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年间,明朝休养生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后来的朱棣即位,永乐年间更是百姓富足,国力强盛,出现了永乐盛世的局面。但对于他的开创者朱

  • 朱元璋为什么忍了7年才杀胡惟庸?除了废除丞相外,还有两大图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当初跟随朱元璋的小主簿胡惟庸到达了人生巅峰。洪武十三年,在巅峰上待了7年的胡惟庸因“专权树党、意图谋反”等罪名被明太祖朱元璋诛杀。“树党、谋反”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绝不会一蹴而就。这就很反常了。大臣与何人饮酒、吃了什么饭菜都能一清二楚的朱元璋,肯定不会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对胡惟庸的不轨行为毫无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