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38 更新时间:2024/4/28 19:02:32

大明朝到了嘉靖年间,军事上早已江河日下。在北方边防,面临着俺达汗的蒙古骑兵进犯,而海防也颇不安宁,单一个倭寇问题,就困扰了明朝东南沿海几十年。

戚继光闪亮登场之前,对于倭寇的骚扰,明朝一直疲于应付。不过,一般情况下,倭寇的活动区域,局限于沿海地区,很少深入内地。然而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有这么一小股倭寇,却长驱直入,从浙江登陆之后,一路杀到安徽,最后,竟然来到了明朝的第二首都——留都南京的城门下,还差点打进了南京城。

电影《荡寇风云》中的戚继光(左,赵文卓饰)

这支倭寇,从六月到八月,从浙江到南京,转战千里,最终竟然在南京全身而退,一直逃窜到苏州,才被彻底歼灭。据明实录统计,这支倭寇造成明朝军民四五千人的伤亡,有一名御史、两名指挥死于这场倭乱。而其他方面的损失,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虽然最终歼灭了倭寇,但他们所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磨灭的。八十多天的倭乱,祸首竟然是一支从始至终不过百人的小队,这次惊人的失败,无疑震动了整个江南。倭寇何以能在本应守备森严的地方横行无忌?大明朝南方的军队,难道真的就孱弱至此?

一、倭寇的踪迹

当我们复盘这次倭乱,就能从中看出明朝防御失败的原因。

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倭寇从上登陆,此时他们的人数大致在一百出头,刚一上岸,他们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杀死一名御史,随后从杭州逃窜到淳安。

倭寇在从杭州到淳安县的过程中,已经从一百人减员至六十余人。按理说,人越少越好对付,可是仅剩六十人的倭寇,士气似乎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是明朝方面,被倭寇吓得够呛。因为浙兵防守松懈,倭寇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浙江,来到徽州府。而徽州府的五百多名守军,见到这支倭寇,竟然“悉奔溃”,望风而逃。

五百多人打不赢倭寇,那人数再翻一番能不能打赢?还是不行,旌德县千余官兵抵御倭寇,南陵县三百多人防守,全都没挡住,倭寇却反客为主,在这两座县城里大肆劫掠,焚毁了不少房屋。

其实,倭寇并非不可战胜,但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明朝方面的胜绩,竟然不是来自明朝官军,而是芜湖的老百姓。当倭寇进犯芜湖时,芜湖的百姓组成民兵,站在屋顶上,居高临下,用石灰罐攻击倭寇,倭寇被打得夺路而逃,民兵们士气大振,乘胜追击,活捉两人,又砍了十个倭寇的脑袋。

如果明实录统计准确,那么此时倭寇应该只剩五十余人。可是,在芜湖初尝败绩后,倭寇的行军速度依然很快,他们再次流窜,途经太平县,最终到达南京城郊的江宁。

明朝的南京城墙,分为内城、外郭两圈。江宁虽在南京外郭城墙的范围之外,但离城门也不算远。眼见倭寇逼近,指挥朱襄、蒋升两人带领兵马,在城外的樱桃园阻击倭寇,但这又是明朝方面的一次大败。

南京城墙示意图

时值盛夏,明军原本打算以逸待劳,可是等了半天,倭寇不来,明军不耐暑热,竟然纷纷脱下铠甲,躲在树荫下饮酒乘凉。就在明军防备松懈之时,倭寇突然冲出,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明军逃跑之际,反而摔进自己先前挖好的沟渠里,动弹不得。此一役,明军战死了三百多人,连朱襄本人都被倭寇所杀,蒋升身负重伤,从马上摔了下来,侥幸捡回一条命。

这场败仗,一下子让全南京人心惶惶,南京城内的官员们迅速下令,紧闭城门,全城戒严,分工防守十三座主要城门,并让老百姓在城墙上轮流值守,严防倭寇攻城。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一般情况下,攻城方只有在人数有明显优势时,才敢于大张旗鼓地攻城。但这几十个倭寇面对坚固的南京城墙,却并没有退兵的意思。倭寇首领“衣红乘马”,打着明晃晃的黄色伞盖,纠集手下,冲击安德门。

南京城的守军一方面用火铳抵御倭寇,另一方面严密搜查奸细,还真抓到了一个。倭寇在城南的几座城门间转悠了几圈,发现无机可乘,终于决定退兵。

大明朝承平百年,自从靖难之役后,南京城再也没碰到过入侵。倭寇走了,南京城内却依然处于恐慌之中,一直维持着戒严状态,“虽贼退,尚不敢解严”。

离开南京的倭寇,虽然继续袭扰沿途城镇,但已经是强弩之末,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等倭寇逃至苏州,苏松巡抚亲自下令,派遣崇明岛居民组成的“沙兵”前往抗倭,终于将这股倭寇彻底歼灭。

二、倭寇的实力

虽然倭寇被尽数消灭,但痛定思痛,面对这惨痛的教训,我们不得不问,难道倭寇的战斗力真的就强大至此,连明朝的正规军都对之束手无策?

仔细研读史料,不得不说,这股倭寇确实相当能打,据实录记载,当倭寇袭击南陵县时,明军使用弓箭与倭寇作战。孰料,倭寇竟然“手接其矢”,徒手接住了向他们射来的箭,明军全惊呆了。士气一垮,这仗自然也就打不下去,明军“相顾愕贻,遂俱溃”。

电影《荡寇风云》中戚继光的手下杨超(吴越饰)

而倭寇在南京作乱时,与明军正面作战,其实力也绝非等闲。据当时南京人的回忆,这帮倭寇手拿武士刀追杀明军,“持刃大呼而前,其便旋如风”,刀法精湛,又狠又快。指挥蒋升骑着马都为倭寇所伤,其他明军自然更加抵挡不住。

除了作战表现,倭寇的行军能力也令人称奇。他们刚从浙江上岸,就被守军发现,团团包围。但这帮倭寇并未慌乱,他们偷偷制作木筏,然后趁着黑夜,在明军防守最松懈时,“由东河夜渡,溃围而出”。逃窜过程中,在明军对之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倭寇仍旧跑得比兔子还快,他们穿过武进县,抵达无锡慧山寺,一昼夜内,竟奔袭一百八十余里。这个速度可以说非常惊人了。

电影《荡寇风云》中,俞大猷率领明军强攻倭寇寨门

此时,戚继光的戚家军尚未成型,而俞大猷正在防御柘林倭寇,无法回援,这两支精锐部队都不在,倭寇自然横行无忌。更何况,在打到南京之前,这次倭寇袭扰的地方,平时都很少遭倭乱,对倭寇了解不多。而沿途负责阻击倭寇的官吏,基本都是文官临时顶上,也没有应对倭寇的经验,而倭寇却灵活机动,从不滞留,所以,打成这样,也是有原因的。

三、明军的困境

然而,民兵打不过倭寇,犹有可说,可南京守军还是打得一塌糊涂,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有些人提到这次倭寇进犯南京,都有“南京城内十二万军队”的说法。这当然是一个不靠谱的数字,是把纸面数据直接当真了。按照明初规定,南京城确实应该有十多万守军,但南京承平日久,既无边患,也不靠海,随着岁月流逝,到了明朝中后期,军队人数已经大为缩减。

嘉靖朝的南京城里到底有多少军队?这个问题如今已很难考证,幸好,还有万历年间的数据可供参考。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详细记录了万历朝南京的军队人数:今大教场营见存兵止六千,小教场营兵止九千一百,神机营兵止二千五百,巡逻游巡营兵止三千六百,新江口营兵止五千八百……

把这些人加起来一算,原来万历年间的南京,总共也只有两万七千多人的军队。与规定的人数相比,几乎缩水了八成。由此推测,嘉靖朝时,南京城的军队人数也不会多到哪儿去。

但是,即使从十二万缩水成两万多,和几十人的倭寇相比,明军仍占了很大的人数优势,那为什么还是打成这样?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明朝京营的衰落。

朱元璋设计的卫所制,军户身份世袭,就地屯田。因为卫所兵有土地耕种,朱元璋很高兴地宣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但很快,卫所兵彻底退化成了农民,于是,为了守备京师,朱棣又创设了京营,即是所谓的“三大营”。南京是留都,也算京城,因此,南京的主要守备力量,也是京营。

理论上说,京营是守卫大明两座京城的核心力量。但京营衰落得很快,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北京的京营就再也没缓过劲来。正德年间,刘六刘七在河北起义,朝廷派京营镇压,结果屡战屡败,明武宗朱厚照被气的要死,力推京营改革,也并无成效。

北京的京营,毕竟还在天子脚下,都已经衰落至此。而南京呢,天高皇帝远,更没人查,年深日久,管理混乱,腐败丛生。留到了明朝中后期,南京的营兵已经成了这样:“老稚疲癃居什之九,徒手寄操居什之二。”

这两句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南京城里十分之九的明军,是老弱病残,其中还有十分之二,甚至连武器都没有,就是来混日子的!

营兵是老弱病残,不堪一战,长官们却无所顾忌地喝兵血、吃空饷。当京营沦落到这个地步,自然也就再也打不了胜仗了。只要倭寇稍一冲击,溃兵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不过,倭寇虽强,也终有覆灭的一天。当我们回顾这几十支倭寇覆灭的始末,我们就会看到,正规军不是倭寇的对手,反而是民壮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在芜湖斩首十名倭寇的,是芜湖当地的民壮,而最终歼灭倭寇的“沙兵”,其前身也是崇明岛沙洲居民组织的民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不属于明朝的正规军。由此可见,绝对不是“中国无人”,只是以京营为代表的明朝军队,已经衰落不堪了。

一次倭寇袭击,撕开了明朝中后期南京武备废弛的乱象。而南京的武备废弛,则是整个明朝南方军事败局的缩影。

这近百年造成的积弊,一直到明末都没有解决。《留都见闻录》记载,明末农民起义时,江北的地方官向南京守军求援,守军却“贼去则兵来”,只在长江上装模作样晃悠一圈,就算是完成了任务。这样的军队,又如何能应付明末那场改朝换代、惊天动地的大变局呢?

当清军进入江南,在南京成立的南明弘光政权迅速倒台。风雨飘摇中,明朝终于为其军事上的积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本该丧命,却没死,真相让人大跌眼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旧唐书》的记载,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牛吧,李世民是真命天子,有神龙护佑,就靠李建成的一点点毒酒,怎么可能毒死李世民,至少也要找一把斩龙剑才可以吧。不过,这事竟然没有被李渊的姨父隋文帝杨坚发现,究竟怎么回事大家都明白的,编的呗。不过,后面两件事却应该是事实了。其一、在

  • 金朝与后金都是女真人政权,他们是否同根同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大金”为国号,意思是延续公元1115年,由女真人部落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大金王朝”之意。那么,他们的血脉是否是一脉相承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女真人先祖说起。关于女真族的起源,明朝著作《殊域周咨录》中,可以

  • 她貌比西施,才华横溢是唐朝第一女诗人,为何后人却说她做伎最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薛涛出身书香门第,聪明伶俐,八岁时,父亲以“咏梧桐”为题检验她的才学:“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略一思索,应声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听了,感觉不妙,他担心女儿长大沦落风尘,没想到竟一语成谶。父亲死了,剩下孤女寡母无依无靠,现实如此残酷,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成为一名乐伎。低微的社会地

  • 唐太宗杀掉了亲兄弟之后,做了这样一件事,暴露本性,让人愤怒!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李世民大家都是认识的,毕竟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大家都知道李世民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和自己的亲弟弟!而且不止这样,杀害完了自己的亲兄弟之后,还做了这样一件事,直接暴露了本性,让很多人都愤怒了!杀害自己的兄弟,为了自己的皇位,这一点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时候都是为了清扫障

  • 北宋汴梁曾有犹太社区:在中国生活上千年的犹太人,后来都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犹太民族起源于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公元一世纪,由于发动起义反抗罗马帝国,被驱赶出故乡,流散到四方。从那时候起,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他们在外漂泊了差不多有两千年。公元70年,反抗罗马统治失败,犹太人被赶出家园,流散四方绝大多数犹太人流散在东欧、中东、地中海三个区域,也有一部分犹太人继续向更

  • 隋炀帝真的说过“除生我、养我者不可,其他皆可”这句话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说这句话的时候,躺在一堆女人中间,心里还惦记着他叔父靠山王杨林的女儿玉郡主,也就是他的堂妹。杨广的原配萧美娘进来说,玉郡主给他送来了礼物,结果打开一看,竟然是一个空盒子。萧美娘还提醒杨广,说玉郡主是杨广的妹妹。杨广就说出了这句惊世骇俗的名言。但,这只是12版《隋唐演义》电视剧中,第一集结束时上

  • 一蓑烟雨任平生:致敬苏轼的十个关键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2000年千禧年伊始,法国巴黎,有一家报纸——《世界报》,它的主编叫作“让-皮埃尔·朗日里耶”。他和他的同事们决定用一种创新的方式,迎接新千年的到来。怎么庆祝呢?他们决定用专栏的形式,写一批专栏文章,讲述在公元1000年-2000年这一千年中生活的世界知名的重要人物的生活故事,覆盖北美洲、拉丁美洲

  • 为何王莽的头颅从东汉到晋朝,一直被收藏了27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些都不是王莽的主要贡献,他最大的贡献是将汉朝一分为四,最终让大汉得以延续了400余年的国祚。汉之后的朝代,通常也就200多年就灭亡了。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汉朝有四个。大家一般非常熟悉的有三个汉朝,即刘邦建立的西汉、刘秀建立的东汉,还有刘备建立的蜀汉。其实,在西汉之后,东汉之前,还有一个汉朝,即

  • 大量官窑瓷器是怎样流向民间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透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的《清宫瓷器档案全集》,或许可以解开这个谜。皇家档案告诉我们,民间的官窑瓷器大约有这样几种来源:唐英 石像一是御窑厂次色瓷器的处理。次色瓷器变价是清代御窑厂特有的一种瓷器处理办法。官窑中的次色瓷器,是与正品中的上色对应而言的。变价就是将次色瓷器出卖以换取现银。瓷器作为手工业

  • 杜甫自己穷得连饭都有吃,为什么却总是操心民间疾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从小寄养在笃信佛门的姑母家,成年后又处于佛法兴隆的时代。他常和佛门中人交游,登临佛院、驻足禅境、彻夜听讲佛经,置身空门,仿佛身心得到净化一般。禀性高洁心志刚猛杜甫禀性高洁明朗,一旦闲适之时就会触发道机,心中自然流淌禅韵。因此,他的诗文透著禅境、禅意和禅趣。譬如“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再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