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杜甫自己穷得连饭都有吃,为什么却总是操心民间疾苦?

杜甫自己穷得连饭都有吃,为什么却总是操心民间疾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128 更新时间:2024/1/16 17:07:54

杜甫从小寄养在笃信佛门的姑母家,成年后又处于佛法兴隆的时代。他常和佛门中人交游,登临佛院、驻足禅境、彻夜听讲佛经,置身空门,仿佛身心得到净化一般。

禀性高洁心志刚猛

杜甫禀性高洁明朗,一旦闲适之时就会触发道机,心中自然流淌禅韵。因此,他的诗文透著禅境、禅意和禅趣。譬如“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再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都是内心清净高远的写照。

维曾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的麻烦事,不到佛门倾诉,又怎能消除呢?

杜甫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尽管他身在红尘,娶妻生子,入仕为官,后来又屡遭兵乱,颠沛流离。不过,他都倾向于以勇猛的心志,冲破身上的枷锁。因此,他的出世之念带着决绝的意愿。只是,他是一位不穿袈裟的红尘行者。

觉闻晨钟发人深省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其雄伟壮观。杜甫曾在寺僧的导引下游览奉先寺,并在寺中留宿,写下《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夜晚,他听到山谷里响起阵阵的风声,透过树枝看到月光闪烁出清朗的光影。高耸的龙门直冲云霄,逼近天上的宫阙。在星辰的辉映下,杜甫夜宿山寺就像卧在云中一样,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胜景。翌日清晨,将要醒来时,听到寺院响起浑厚的钟声。那洪鸣的钟声穿透寂静的山林,深深地警醒心中的世界。此时此刻,杜甫的俗尘之念也都荡然一空,一时忘记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

“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杜甫体会到,在浑浑噩噩的世间,佛家的思想就像照世的明珠,能够照亮源头的黑暗。

舍身饲凤以换太平

在佛家的信仰文化中,佛陀为了救度众生,曾多次舍弃生命,因此,佛门广传着佛陀舍身救人、投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历朝历代亦有不少有识之士为了挽救生灵,以勇猛的意志,在修行的路上勇往直前。

唐肃宗乾元二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带领全家长途跋涉,避难蜀地。即使颠沛流离,他也没有深陷绝望。在几近濒临绝境时,他作《凤凰台》表明自己的志向: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时局艰难的时刻,杜甫依然怀抱着拯济天下的大愿,为了再造大唐的中兴之世,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社稷黎民换来天下太平。古时,每当凤凰降临就会呈现祥瑞,福祉人间。杜甫愿意剖心血饲凤凰,以换取凤凰降临人间,带给万民太平。

即使在垂暮之年,杜甫飘泊于湘江时,他也写下《朱凤行》: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曹,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诗文意境充满仁心,能将仁爱遍施鳏寡孤独,在遭到贪暴小人诋毁时,杜甫以朱凤明志,表其苦心。凤凰非竹实不吃,心志孤高,但他还是愿意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蝼蚁,共度难关。从中可以看出,他救济天下苍生的宏愿,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没有改变过。

只为天下忧不为一己愁

人降生于世,在浩瀚的苍宇中就像是随风飘游的孤舟,难以到达幸福的彼岸。人人自问:究竟何处才是归宿?古代先贤在上下求索中,形成浓厚的忧患和悲悯,由此也成为文士的一大传统,既悲悯亲友的命运,也悲悯世人的处境。无论哪一种悲悯之心都透著强烈的责任和使命。心怀仁爱的人哪,他的眼中时时流露着忧世忧民的神情。

乾元三年(760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作为栖身之地。但是次年,茅屋被大风吹破,又遭大雨浇淋。杜甫遭逢床头漏雨、长夜难眠的窘境。在此情此景下,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想到天下的寒士也都在遭受这样的痛苦,为此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甚至他想到,如果能够实现庇护天下寒士的愿望,即使风雨摧毁自家草庐,自己被冻死,这一生也就足矣。这首诗将他博大的气度,尽善的胸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杜甫胸襟远大,他不止于一己之乐,一家之安。他的悲悯如此深沉,就像是精神上的支柱,承担起命运降下的所有苦难,既不佯狂避世,也不遁入空门。杜甫一生“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失得也”。千百年来,杜甫流露的仁义,沉雄壮阔的胸怀依然能砥砺人心。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本文为百家号作者无风起念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祁钰是明朝皇帝,不仅被取消帝号,死后还只能以亲王礼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这就是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讨伐瓦剌失败,全军覆没,身为皇帝的朱祁镇被瓦剌首领俘虏。刚开始明政府还大筹金银财宝去赎人,但刚好被瓦剌发现了英宗的“摇钱树”潜质,之后就不是要钱就是要地。为了不让也先勒索继续下去,明政府决定推举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

  • 唐玄宗虽遭遇了安史之乱,但唐玄宗没那么不堪,他还曾开创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三郎的胆识武则天称制乱唐,大肆诛杀李唐宗室诸王、公主、贵戚等数百人,其次是大臣数百家,而刺史、良将以下的官员被诛杀的更是不可胜数。每杀一官,户婢就窃窃私语说道:“鬼朴又来了。”当时唐室宗亲死后,都没有人敢去埋葬。李隆基是唐睿宗第三子,宫中长辈称呼他为“三郎”。不过他稍长成后自称为阿瞒,和三国时的曹操

  • 3万打垮20万,差点生擒西夏太后:宋军如何用弹性防御打下洪德堡战役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1092年,西夏梁太后率举国兵力东侵,试图以压倒性优势打击宋军一路,开辟前往中原的通道。然而,西夏军却遭遇了出乎意料的战斗,其中军御营甚至遭到击破,西夏军最终狼狈撤军退回夏境。这是宋军在西北地区向弹性战略防御完全转变的一个特殊战例。宋朝在收回地方军权之前,只能通过部署—战区制度来协调中央禁军与地方

  • 元朝“零成本”普及了纸币,为什么没能保住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宋朝在人类历史上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然而它的使用范围具有区域性,只是在四川和陕西一带流通。元朝才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实行纯纸币系统的帝国。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在开平即大汗位,纪年为中统元年。“当年,他发行了蒙古政权自己的纸币——中统宝钞,同时禁止黄金、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流通

  • 惊艳!唐代公主凤冠上镶嵌370多颗宝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近日,我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目前已面向社会试运行,馆内展出了复原后的唐代公主李倕【chuí】冠饰。复原后的李倕冠饰,使用了包括金、银、珍珠、绿松石等各类材料十余种,采用了铸造、捶打、鎏金等工艺,是唐代珠宝和工艺的集大成者,唐代公主凤冠倾尽了唐朝所有珍贵饰品,像绿松石、琥珀

  • 大宋第一伯乐,撑起北宋半边天:欧阳修到底举荐了多少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 ·欧阳修传》称欧阳修为“千古伯乐”,最早可追溯到脱脱编修的《宋史》,其中,惊才绝艳如苏轼、文学成就如曾巩等不世出的大才,统统都是欧阳修的门生故吏。那么,欧阳修究竟举荐了多少人才? 欧阳修画像偏科的苏轼苏轼的文学基础来自父亲苏洵的家学。苏洵在

  • 唐朝后期为何无法实现复兴?三大疑难杂症困扰着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一,藩镇割据唐朝藩镇之祸,并非起于安史之乱。在唐玄宗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防范突厥、回鹘、吐蕃、契丹等民族的侵犯,唐玄宗在北方边疆设置了八镇,这些军镇就是后来藩镇的来源。唐玄宗还放纵军镇节度使的坐大,使其拥有地方的财政、行政、军事大权,甚至重用藩降,使其难以节制。天宝十节度使发动“安史之乱”的

  • 宋金之间的川陕之战,如何改变了南宋疆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壹金军南侵与伪齐政权的置废金朝原本想在消灭赵宋政权后,扶植傀儡政权统治汉族地区。但两次南侵俘赵构不获,金朝便于1030年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扶植了齐国傀儡政权作为金宋之间的屏障,以齐国对付南宋。《百家讲坛》截图 伪齐皇帝刘豫刘豫于元符年间(1098—1100)考中进士,建炎二年(1128)出知济南

  • 唐玄宗给了她半生的富贵恩宠,却不知感恩,反而意图颠覆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杨玉环出身比较好,这也是她为什么能够接近这些皇室成员的原因,但是她一生的幸运或者说是不幸就是被唐玄宗看中。但是,唐玄宗最喜欢的一个妃子去世了,然后终日郁郁寡欢,高力士看到后,就想了个主意。他就是让唐玄宗偶然看到杨玉环,然后就会忘却这些事,可以及时地恢复出来,结果唐玄宗就此沉迷下去,想尽办法把杨玉环给

  • “斯人”还是“是人”,用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古籍记录告诉你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笔者记得十分清楚,上学时语文课本所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出自《孟子》一书卷十二《告子》下篇,其内容肯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不知道背了多少次,答了多少题,记忆肯定不会出错。相信与我有相同经历的小伙伴大有人在。所以,笔者有点疑惑,为啥会争论这个问题?为啥变成了“是人”?不一直都是“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