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大金”为国号,意思是延续公元1115年,由女真人部落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大金王朝”之意。那么,他们的血脉是否是一脉相承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女真人先祖说起。
关于女真族的起源,明朝著作《殊域周咨录》中,可以清晰查到女真发展的历史。书中记载:“女真,古肃慎之地,在混同江之东,后汉谓之挹娄,元魏谓之勿吉,隋唐曰黑水靺鞨。”
这部著作作者是明朝嘉靖时期进士严从简,于万历二年成书,它为我们讲述了女真民族的一条主线。其中,混同江也就是现在的松花江以及黑龙江下游,元魏也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
女真始祖使用的桔矢石弩
那么,女真族的先祖肃慎民族又距今有多久?
依现有可查文字记载,肃慎民族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时代。这一时期,远居在东北苦寒之地的肃慎人民,为庆贺周武王取得天下,特地进献了名为“楛矢石砮”的肃慎民族特有的武器。也就是说,远在周王朝时期,肃慎人已经与中原地区有了往来。根据《左传》记载,周康王执政时期,肃慎人民又一次朝贡周王朝,这次周王正式申明了肃慎所居住之地为我国之北方领土(《左传》鲁昭公九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到了西汉时期,北方肃慎民族更改族称为挹娄。“挹娄”一说源于满语“叶鲁”之音,译成汉语是“岩穴”,这与挹娄人穴居有关系。之所以说挹娄即肃慎或源于肃慎,一来是文献有明确记载,例如《后汉书地理志》《三国志》等,二来挹娄人民的活动范围基于肃慎民族有所扩大,而且生活习惯也很相同,这都说明了挹娄与肃慎乃一脉相承。
东晋时期的挹娄 (右上角)
由于两汉时期,我国东北乃众多民族杂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经常出现民族割据,甚至出现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对抗。这让居住地更加靠北、人口相对稀疏的挹娄几乎断绝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被迫臣服于其他相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如扶余国与高句丽。但是,挹娄不甘心臣服,依旧极力通过各种途径与中原王朝保持联系。终于在曹魏黄初年间,挹娄民族摆脱扶余,直接与中原王朝建立臣属关系,这为日后挹娄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西晋短暂的大一统之后,中国进入了割据时代。此时,一支曾经与东汉王朝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北方民族——鲜卑迅速崛起,并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
北魏(386年—534年)
这一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崛起的时代。
鲜卑族进驻中原后,给了关外其他民族更多活动空间。挹娄民族人口迅速增长,活动领域之广袤更是前所未有(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东边更是比邻今日本海,南抵今长白山),并且更族名为勿吉。应该说,勿吉是在挹娄民族基础上,又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灭掉扶余国,开始南迁进驻原扶余旧地。此时的勿吉达到极盛,并且与北朝一直保持着联系。
尽管勿吉民族发展迅速,但始终没有建立统一政权。因为没有统一,民族就会在融合中产生部族分裂,而分裂的主要七个部落中,靺鞨最为强大。靺鞨逐渐发展为主要三大部落,即黑水、白山和粟末,其中粟末靺鞨地理位置最为靠南,相对其他两部发展也最快。
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
据文字记载,“靺鞨”这一族名最早出于北齐。《北齐书·武成帝纪》记载了河清二年,少数民族前来朝贡,名单中就有靺鞨。关于靺鞨来源也有一说是本应写作“靺羯”,是勿吉的转音,这也一方面印证靺鞨民族源于勿吉。
隋唐时期,靺鞨民族加紧与中原王朝联络,建立臣属关系。靺鞨首领更是得到了中原朝廷官职与爵位的封赏,甚至因功绩而被唐太宗赐国姓。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关系破裂。靺鞨民族作为大唐王朝征服高句丽的排头兵也从中获取大量利益,尤其是居住在相对靠南的粟末靺鞨更是迅速壮大。
大祚荣(?―719年),本名祚荣,无姓,后因其尊称而取姓为大氏,粟末靺鞨族人、渤海国建立者
在武周时期,由于中原王朝对东北民族加大征服力度,导致各民族联合抵抗与武周王朝发生战争,靺鞨是联合民族其中之一。
武周之后,唐中宗李显复辟,开始与北方民族修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朝派遣使者招抚粟末靺鞨,大祚荣(粟末靺鞨首领)也“遣子入侍”,称臣纳贡。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更是在粟末靺鞨区域设置州郡,更是加封大祚荣为“大将军”“都督”武职,甚至册封其为渤海郡王,渤海王国建立,这是女真这一系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黑水靺鞨也与唐王朝取得直接联系,唐王朝也在此设立州府,封黑水靺鞨首领为刺史。这一做法的目的,显然是中原王朝有意让靺鞨内部互相竞争,这加速了两部落的分裂。
辽朝疆域
历经五代十国之后,北方领土被契丹民族建立的大辽王朝统一,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王国也遭到大辽王朝的毁灭性打击。大辽将渤海国征服后,更名东丹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将自己长子耶律倍封为东丹国国王管理此地。
大批留在东丹国的渤海国遗民被编入辽籍,因为契丹人称靺鞨民族为女真族,所以被编入辽籍的女真人被称为“熟女真”,而东丹国之外,尤其是原黑水靺鞨人民,被称为“生女真”,这也就是女真民族“生熟”之分的由来。后因避讳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名而改称“女直”。
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完颜旻
公元1114年,“生女真”完颜部落出现了一位强人——完颜阿骨打,此人仅凭千余女真人马,以反抗大辽对女真压迫为由,起兵反辽。谁也没想到,这支看似头脑发热的民族起义军,竟然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大辽王朝彻底变为历史,并建立了第二个女真民族政权——金。此后,金占据中原,宋王朝不得不退居长江之南而偏于一隅,史称“南宋”。金的强盛让女真民族再次走向团结,同时很多女真人民也从关外迁居中原,只有少部分女真人民选择留守家乡。
金朝国祚百余年,绝大部分居住中原的女真人民汉化程度很高。这时的金虽然与南宋对峙始终保持优势,但是更北方的草原民族兴起却将金送向灭亡。
蒙古、金、西夏、南宋
元朝的建立,让女真人又被迫退居原“生女真”居住地域。元统治者自然不肯放松对这些前朝遗民的监管,所以特设辽阳行中书省管辖这一地带,其中合兰府下设斡朵里等五个万户府,就是后来建州女真的发祥地。此外,元政府对女真民族居住地分三江而治,所谓三江由西向东就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这也就是明朝时期女真三大部的前身。
经过元时期的繁衍生息,女真民族又有了众多人口。明初洪武与永乐年间,为了加强对关外东北的管理,在这片白山黑水的地域设立二十五个卫所,这些卫所通常以民族部落首领为行政长官。这也是明朝朝廷对于关外少数民族,采用相互羁縻管理方式的具体表现。其中一个卫所因为地处原元建州,因而得名建州卫。
明末女真形势图
永乐十年,又由建州卫分离置建州左卫。正统七年,明王朝又在建州左卫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个卫所,为建州右卫,也就是建州三卫之由来。由此可见,建州三卫人民血脉相连,后来他们之间往来既有互助,也有相互制约。
其中建州卫,以及后分离的建州左卫的第一任指挥使猛哥帖木儿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爱新觉罗家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建州三卫因为种种原因南迁,其中建州左卫最终定居在今辽宁省东北部一带。再后来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左卫的一个小部落酋长的家中。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竟然成为灭亡明朝的人物之一。
公元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后金汗国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更族名女真为满洲,也就是“满族”,沿用至今。
努尔哈赤半身朝服像
不难发现,女真民族是融合与分裂相辅相成的发展历程,这与汉民族的发展情况有几分类似。
那么,金与后金民族是否同根同源?总结一下就是,后金时期的女真民族源于金朝时期的女真民族,但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他们的血统并非完全相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