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3万打垮20万,差点生擒西夏太后:宋军如何用弹性防御打下洪德堡战役的?

3万打垮20万,差点生擒西夏太后:宋军如何用弹性防御打下洪德堡战役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828 更新时间:2024/3/10 12:03:58

1092年,西夏梁太后率举国兵力东侵,试图以压倒性优势打击宋军一路,开辟前往中原的通道。然而,西夏军却遭遇了出乎意料的战斗,其中军御营甚至遭到击破,西夏军最终狼狈撤军退回夏境。

这是宋军在西北地区向弹性战略防御完全转变的一个特殊战例。宋朝在收回地方军权之前,只能通过部署—战区制度来协调中央禁军与地方藩镇兵之间的关系,直到宋太宗统治中期才完全回收地方军权,中央禁军较之前代规模扩大了数倍。这让中央政府实行更灵活的指挥策略成为可能。

河北地区是最先实行弹性战略防御的试验点,在1004年澶渊之役中,宋军的弹性战略防御已经相当成熟,灵活调动士兵构成两道防线,形成口袋阵并诱敌深入,最终在澶州与辽朝达成和议。

但在西北地区,情况截然不同。弹性防御加大了战役的指挥难度,高度依赖野战军的素质以及将领的指挥水平,并且对地形也有不小的要求。从西北的地势情况来看,复杂崎岖的山路地形显然抑制了军队的机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在宋夏战争爆发初期,宋朝根本没有高素质的野战部队,而将领在执行相对复杂的指挥任务时也频繁出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宋军的失败。

宋夏战争失败以后,宋仁宗紧急在西北边境地区增设军队。但陕西至西夏一带地势复杂、沙漠无垠,加之宋夏边境山峦叠嶂,导致后勤运输的费用数倍于粮草本身。在防守作战中,由于山峦阻碍,宋军被迫将有限的兵力分布于诸路之间,难以相互救援。据田况奏言:“陕西虽有兵近二十万,戍城寨二百余处,所留极少”(《兵策十四书》),很难形成在河北地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集团。当西夏军队放弃分兵,将兵力投入于一路之时,守军所面临的压力会变得极大。

宋仁宗的影视形象

当时西夏兵制主要介于部落兵制至府兵制的阶段,中央对于各兵团的掌控力并不太强,“既入汉地,分行钞略,驱虏人畜,劫掠财货,士马疲困,奔趋归路,无复斗志”(《宋史·王臣传》),西夏军在来时,以劫掠作为动力往往士气高涨,返时却士气低落很难被中央指挥。

另一方面,由于宋军在陕西各路仅能形成三、四万人的机动兵力,无论是前沿防御还是纵深防御都难以阻挡数量众多的西夏兵团,宋军必须针对性转变其防御战略,通过合理的手段集中兵力、选择时机进行反攻,主体上必然以弹性防御为先。

宋神宗的影视形象

弹性防御与前沿防御、纵深防御不同,不要求军队与敌军主力进行正面作战,但在河北地区实行前沿防御的根本在于辽军的攻城能力有限,而河北城防相对坚固。因此,范仲淹在出任经略安抚以后极力主张在诸路修建堡寨,并且招揽当地蕃部充当土兵与弓箭手,以此争取时间训练野战军。

直到元祐时期镇戎军败绩以后,章楶再次强调野战军的作用:“大抵战兵在外,守军乃敢坚壁”(《长编·卷470》),提出集中兵力以野战军对西夏军进行伏击,而非进行消极的防御。

章楶画像

1092年十月十二日,西夏梁太后举全国兵力亲征,沿马岭水发动强大攻势,包围环州,前锋深入环、庆交界口的木波镇。战役发动之前,章楶从间谍处获知西夏军的主要目标在环州,故而在数日前派遣皇城使第七将折可适兼领第二、第六将兵马合计约万人,再联合庆州三将驻军在庆州设伏,并于水源处下毒,下令道:“其沿边城寨只留守兵,不责以战,自余兵马屯庆州,以固根柢”(《长编·卷225》)。

《神秘的西夏》中的梁太后

十月十四日,章楶对夏军发动反击战。当时章楶收到情报,西夏主力部队正在围攻环州。而在四十里外的洪德城、肃远寨及乌兰寨可以作为伏击的地点,故而急忙遣兵绕过西夏主力,分驻三地待命。而这几支部队合起来却也不到三万人,根本不可能与敌军主力进行周旋。按照章楶此前的构想,应“俟其引退,审察前军已远,遣将据要害便利之处,分头讨击之,或翦其尾,或邀其归路”(《长编·卷466》)。

十月十七日深夜,西夏军自环州外围陆续撤退,此时章楶发出信号,令诸将之兵集结设伏。大约凌晨时分,西夏前锋部队刚过,此时中寨缓缓而来,其中正打着梁太后的旗号。在确认这一点后,章楶再次向肃远、乌兰发出信号,三路伏兵同时出击,自左翼对中寨实行冲击与分割。西夏军顿时大乱。

洪德堡战役发生的大致位置

尽管成功伏击西夏军主力,但由于宋军长途奔袭,加之兵力不足,对于西夏军所造成的伤亡实际上不多。在一日一夜的作战之中,宋军甚至被源源不断的西夏军压入城寨之中,几次陷入危局。但宋军却击破了西夏的指挥中心,甚至缴获梁太后的衣物以及一干文印,几乎擒获梁太后本人,也算得上不小战果。

洪德堡战役是宋军在西北地区防御体系转变的标志性战役。这次带有试验性质的战役,章楶以三万对西夏军二十万,成功击破西夏军中寨,给宋朝君臣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从细节上完成了西北地区弹性战略防御的构想,为宋军重获战略主动权,也为延安及平夏城两场战役奠定了战略基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元朝“零成本”普及了纸币,为什么没能保住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宋朝在人类历史上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然而它的使用范围具有区域性,只是在四川和陕西一带流通。元朝才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实行纯纸币系统的帝国。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在开平即大汗位,纪年为中统元年。“当年,他发行了蒙古政权自己的纸币——中统宝钞,同时禁止黄金、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流通

  • 惊艳!唐代公主凤冠上镶嵌370多颗宝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近日,我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目前已面向社会试运行,馆内展出了复原后的唐代公主李倕【chuí】冠饰。复原后的李倕冠饰,使用了包括金、银、珍珠、绿松石等各类材料十余种,采用了铸造、捶打、鎏金等工艺,是唐代珠宝和工艺的集大成者,唐代公主凤冠倾尽了唐朝所有珍贵饰品,像绿松石、琥珀

  • 大宋第一伯乐,撑起北宋半边天:欧阳修到底举荐了多少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 ·欧阳修传》称欧阳修为“千古伯乐”,最早可追溯到脱脱编修的《宋史》,其中,惊才绝艳如苏轼、文学成就如曾巩等不世出的大才,统统都是欧阳修的门生故吏。那么,欧阳修究竟举荐了多少人才? 欧阳修画像偏科的苏轼苏轼的文学基础来自父亲苏洵的家学。苏洵在

  • 唐朝后期为何无法实现复兴?三大疑难杂症困扰着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一,藩镇割据唐朝藩镇之祸,并非起于安史之乱。在唐玄宗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防范突厥、回鹘、吐蕃、契丹等民族的侵犯,唐玄宗在北方边疆设置了八镇,这些军镇就是后来藩镇的来源。唐玄宗还放纵军镇节度使的坐大,使其拥有地方的财政、行政、军事大权,甚至重用藩降,使其难以节制。天宝十节度使发动“安史之乱”的

  • 宋金之间的川陕之战,如何改变了南宋疆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壹金军南侵与伪齐政权的置废金朝原本想在消灭赵宋政权后,扶植傀儡政权统治汉族地区。但两次南侵俘赵构不获,金朝便于1030年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扶植了齐国傀儡政权作为金宋之间的屏障,以齐国对付南宋。《百家讲坛》截图 伪齐皇帝刘豫刘豫于元符年间(1098—1100)考中进士,建炎二年(1128)出知济南

  • 唐玄宗给了她半生的富贵恩宠,却不知感恩,反而意图颠覆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杨玉环出身比较好,这也是她为什么能够接近这些皇室成员的原因,但是她一生的幸运或者说是不幸就是被唐玄宗看中。但是,唐玄宗最喜欢的一个妃子去世了,然后终日郁郁寡欢,高力士看到后,就想了个主意。他就是让唐玄宗偶然看到杨玉环,然后就会忘却这些事,可以及时地恢复出来,结果唐玄宗就此沉迷下去,想尽办法把杨玉环给

  • “斯人”还是“是人”,用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古籍记录告诉你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笔者记得十分清楚,上学时语文课本所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出自《孟子》一书卷十二《告子》下篇,其内容肯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不知道背了多少次,答了多少题,记忆肯定不会出错。相信与我有相同经历的小伙伴大有人在。所以,笔者有点疑惑,为啥会争论这个问题?为啥变成了“是人”?不一直都是“斯人”

  • 西南增兵,北部失守:明英宗仓促间决议亲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正统十三年(1448)春,朝廷上下沉醉在征伐麓川大捷的气氛中,大概没有人还记得刘球八年前的预言:“麓川荒远偏隅,即叛服不足为中国轻。而脱欢、也先并吞诸部,侵扰边境,议者释豺狼攻犬豕,舍门庭之近,图边徼之远,非计之患上也。”刘球不幸言中,就在明帝国一次次向西南增兵的这些年,北部瓦剌部的枭雄也先乘势崛

  • 唐朝兵部尚书回府却不进家门,宰相大惊:他必起兵反叛!果然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同时,他积极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是李世民登基的重要帮手,但是,这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初唐名将,最后竟然卷入了谋反事件,最终被处死,家人也流放岭南。“玄武门之变”的功臣隋末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本为隋朝重臣,在隋炀帝被杀之后,威逼隋炀帝之孙杨侑禅位,建立了唐朝。在这场争夺天下的战争中,李渊的几个

  • 明英宗亲征时,明军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统帅必胜的意志多么坚强,能否打赢一场战争,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军队。军队的多寡也往往是打一场仗的底气所在。那么明英宗亲征时,明军的兵力究竟有多少?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亲征军队人数多达50万人,而也先的瓦剌军队仅有2万,土木堡一役,瓦剌以2万破明军50万,堪称以少胜多的奇迹。不过奇怪的是,在《英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