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耐人深思,洪都之战,朱文正死扛陈友谅60万大军三个月,可谓功勋显赫。
连当时跟随朱文正一起守城的下属邓愈都成为了明朝开国六公之一。
身为朱元璋亲侄子的朱文正立下如此大功,怎么都能混上亲王的地位吧,但是朱文正为什么要谋反呢?
很简单,因为他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在极大的心态失衡之下,选择铤而走险。
一、早年失散,重逢后备受朱元璋喜爱
朱元璋的家世,各位读者老爷应该有所了解,因为天灾人祸等等原因,朱元璋在一个月内失去了父母,长兄,二哥、三哥也很快离世。
朱元璋选择去出家讨口饭吃,而大嫂则是带着朱元璋大哥的儿子朱文正回了娘家。
后来朱元璋跟随郭子兴反元,干出了一番事业,大嫂听说朱元璋发达了,就带着朱文正来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在见到自己亲侄子的那一刻,据他自己所写的书记载是“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
朱元璋孑然一身在外打拼,见到至亲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的朱文正已经成年,根据史籍记载“貌类高帝”。
朱文正进入朱元璋帐下之后,朱元璋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他,而且给这个侄子取了“文正”这个名字,可以说是非常喜爱这个亲侄子。
二、朱文正成为最高军事统帅
朱文正跟随着朱元璋四处打拼,为老朱家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1361年,朱文正获封大都督,成为朱元璋势力里名义上的最高军事统帅。
而且为了帮助朱文正巩固地位,朱元璋还把徐达,常遇春等人调到自己麾下,让朱文正不受这些老资历的制约。
早在1356年,朱文正就作出过立下大功却拒绝朱元璋的封赏的行为,这让朱元璋对其极为看重。
三、朱元璋有功不赏,朱文正恼羞成怒
但是1363年,朱文正立下死扛陈友谅60万大将三个月的大功。
又在1365年平定江西时立下许多战功,但是让朱文正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并没有对其进行封赏。
恼怒之下,朱文正纵容部将抢夺士兵的妻女。
遭到了按察使的李饮冰弹劾,受到了朱元璋的责骂。
其实,往日里朱文正的作风就不是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败坏。
朱文正平日里会强抢民女,玩弄之后会将其投井灭口,数量非常多。
但是他会进行掩饰,对于朱元璋派来他身边干活的人,他会花钱贿赂,用金钱堵住他们的嘴,让这些人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好话,掩饰形象。
但是这一次他心态失衡了,直接不装了,原因是1364年,朱元璋正式把长子朱标立为世子,不出意外的话,朱文正将永远失去再进一步的机会。
1365年,朱元璋有功不赏的行为彻底击垮了朱文正的内心,这传达出来的暗示朱文正明白了。
朱文正办事有的时候是真的不思考后果。
曾经朱元璋要设立按察司,但是到了朱文正这里,他选择拒不接旨。
直接传旨的人晾在江上飘了三天,到了愿意接旨了,又不允许他人旁听。
设立按察司之后,朱文正居然频繁地将前往按察司告状的人割舍,然后处死告状的人全家。
可以说是无法无天,朱文正不愿意接受有人节制,那么他究竟想干什么?
四、朱文正意在世子
我们再说回1356年,朱文正拒绝朱元璋的封赏,朱文正真的淡泊名利,对封赏不感兴趣吗?
我看不见得吧,看看他后来的表现就知道。
那么他为什么不要封赏呢?
因为朱文正想要的并不是这些赏赐,他要的是朱元璋死后的江山社稷,他要的是世子之位。
如此看来他之前的行为就说得通了。
朱元璋让他在短短几年就与常遇春徐达等人并列,这让朱文正产生了错觉,认为朱元璋在把他当成接班人处理。
所以在朱标正式被确认为世子之后,又有朱元璋有功不赏的行为,朱文正心态崩了。
五、朱文正铤而走险,意欲投靠张士诚,终尝恶果
朱文正在手下人的怂恿下,居然铤而走险的想要背叛朱元璋投靠张士诚,但是再一次被按察使李饮冰告发。
朱元璋怒不可遏,直接乘船赶了过去,召见朱文正,在连连质问了几句“你打算干什么”之后,把朱文正押到了京城。
朱文正最后被免去官职,囚禁在桐城,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郁郁而终”这个说法可能不大靠得住,毕竟朱文正年轻力壮,所以有可能就是朱元璋气急失手之下将其鞭死,而史籍为尊者讳,所以记载为“郁郁而终”。
朱文正错就错在没有摆正直接的位置,自己亲叔叔没有儿子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当成他儿子。但是亲叔叔有了儿子,就不要想着自己还被别人当儿子。
朱文正被免职的时候,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已经懂事了,朱元璋摸着朱守谦说:“孩子不要怕,你的父亲不好好做人,你长大以后不要学他,要好好修心养性,我会封你为王。”
朱元璋对朱文正是非常喜爱的,在朱文正与世长辞之后,曾经两次举报朱文正的按察使李饮冰被朱元璋找理由处死了。
而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后来朱守谦多次犯错,朱元璋也宽容地对待他,最后靖江王传了十四代,世袭罔替。
关于朱文正谋反的原因就暂时地解读到这,若有谬误,欢迎各位读者老爷指出,最后感谢大家的点赞评论。
大家记得点一点关注,下一篇为大家解读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自焚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