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犯了个错误,武则天抓住机会最终称帝,就连宋庆龄都称赞她

李世民犯了个错误,武则天抓住机会最终称帝,就连宋庆龄都称赞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660 更新时间:2024/3/31 12:53:59

在李世民死后,大唐帝国经历了曲折激荡的几十年,最终皇权旁落,武则天经过仔细谋划,登上了权力巅峰。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李姓子孙和朝廷重臣被杀或流放,下场极其惨烈。而造成这一切的最初原因,都来自李世民的一个错误决定。

李世民画像

一、李世民的错误决定

李世民文治武功,爱民如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位杰出的帝王,但他在家庭方面似乎并不怎么幸运,总有一些事情让他烦恼,难以抉择。

他有一个心爱的好公主,在三十六岁时去世,长孙皇后正当盛年时也染病去世,最年轻的晋阳公主在二十岁时也不幸早亡,让李世民心疼不已,哀痛万分。

最让李世民头疼的问题是立谁为接班人,这个问题似乎永远是一个历史魔咒,困扰着历朝历代的当权者。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理论上,谁都有可能在将来继承大统。其中,长子常山王承乾、四子魏王泰、九子晋王治,是贤德的长孙皇后所生。

俗话说,子以母贵。加之,长孙皇后十分贤德端庄,处处为李世民着想,重臣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又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于是,按照封建王朝“立长不立幼”的规矩,长子承乾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

“好竹难免生恶笋”,李世民英明神武,但长子承乾却不学无术,粗鄙不堪,经常与娼妓为伍,无所事事,胡作非为,皇家虽有名师,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习性和品德。

四子李泰,生得英俊潇洒,为人端肃,有学问,善诗文,从各方面素质来看,他都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

李世民早就看出太子承乾终将不成器,他在心中已暗暗决定将太子之位传于四子李泰。李世民让他住在临近武德殿,武德殿为上朝的大殿,让李泰住在这里,是有明显的政治指向,并且每月拨给他的花费比其他皇子都多。

四子李泰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太子承乾对此产生的恐惧之心也日益增长。于是,兄弟之间开始不和睦,继之以凶争恶吵,埋怨不断。李世民虽然烦恼万分,但也没有选择立即废长立幼。

最终,还是太子承乾坐不住了,举兵造反,想早日登基。朝廷虽然轻而易举就将叛乱平定,但李世民也因此伤透了心。

也许是因为李世民年纪大了重感情,也许是因为年轻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缘故,太子承乾虽然被废,但李世民不想见到骨肉相残的悲剧重演,因此并不想杀承乾,只是将他贬谪在外。

那么,下一步该立谁为太子呢?李世民为难了。他自己没了主意,便问长孙无忌说:“朕现在该怎么办呢?”

长孙无忌奏称:“依臣愚见,当立晋王治为太子。”

李世民听后,立即说道:

“立那个东西?但是你的话也许不错。承乾和泰的仇恨已深,我敢断言,若立泰,则泰将来必杀承乾,否则承乾必会造反而杀泰。若立治为太子,以他的秉性,将来继承大统,泰与承乾二人性命尚可保全。治为人仁厚忠诚,只是过于软弱。”

李世民其实把晋王李治看得非常明白,他绝对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但为了保全承乾和泰的性命,他依然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立李治为太子,并下诏称:前太子既然已废,今立九子晋王治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如再有人企图继承皇位或重行论及嗣承一事者,立予严办。

李世民一生戎马倥偬,目光如炬,但在废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却犯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晋王李治,虽然比较仁义,为人软弱无能,做事优柔寡断,无大量大才,根本不能统治大唐帝国。选择李治为太子,恰恰是为将来武则天成功上位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武则天(剧照)

二、太子的劫数

李治当太子时已经22岁,正值青春年少。当太子后没多久,一个女人就悄悄地盯上了他。这个女人就是李世民的才人,日后响彻中国历史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初入皇宫,武则天因为貌美,被李世民纳为才人。按照唐朝皇室当时的编制,皇帝有一后、四妃、九昭仪、九婕、四美人、五才人,而武则天仅仅是一个六级的才人,而且在才人的位子上一干就是十余年。

这个女人智力非凡,头脑冷静,野心无限,精力充沛,她虽然受过一些教育,对文学艺术却并不喜好,但对朝廷里的事情却非常感兴趣,似乎很懂。可惜,在文韬武略的李世民面前,她一点机会都没有。

武则天是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人,她早就意识到,自己在李世民身上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况且李世民已年老,皇帝一死,自己这个前朝的才人哪里还有机会?所以,若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另想他法。

思来想去,太子李治成了她的目标,武则天已经把李治研究明白了:一个22岁的青年,玩弄过几个女人,软弱、任性、多愁善感、不喜运动、一见美色心神颠倒、渴求新欢,欲壑难填。对于武则天来说,单靠一个色字就可以把李治拿捏住。

在李世民驾崩前两个月,李治几乎天天来探望,当然就能常常看见武则天,这一来二去,两人便好上了。

于是,在走廊之下,在前堂之中,在花园之内,遥远的一瞥,会心的一笑,身体有意无意的一触,偷偷的一吻,成了两人的经常性科目。

当这个成熟丰盈的女人,开始向那个肠柔心软,青春年少的太子一再调情,李治的的劫数算是注定了。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顺利登基,武则天作为先皇的才人,按照惯例,被收入感业寺为尼。

此时的李治拥有后宫佳丽无数,特别独宠萧淑妃,早就把当尼姑的武则天抛到九霄云外了。如果说李治就此把武则天彻底忘记,那么中国历史就得改写。

而上天偏偏又让去感业寺上香的李治遇见了在此当尼姑的武则天。二人旧情复燃,此后风流的李治便经常去感业寺,直到武则天怀孕。

李治(剧照)

三、亲手杀死自己女儿

武则天有着果断、坚忍、刚毅的性格,对权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求,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定会走一段非常艰难的路。

从李世民的才人,到李治的皇后,最后到皇帝,武则天经历了其他女人没有经历过的痛苦,也做过别的女人没有做过的屠杀。

怀孕的武则天一直在感业寺住着,众人皆知她是李世民的才人,如今却怀了李治的孩子,李治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把她弄到宫里,不过,机会很快就来了。

在这时期,正宫娘娘王皇后与萧淑妃正斗得热火朝天,萧淑妃凭借自己的美貌,独得圣宠,王皇后则日渐被冷落,她急需一个帮手,共同来对付萧淑妃。

当王皇后得知武则天怀孕后,她极力赞同把她接到宫里来,名义上是为了保护龙种,其实是给自己找了个帮手,共同对付萧淑妃。

有句话叫作“请神容易送神难”,王皇后不知道这是在引狼入室呢!

武则天再次来到后宫,她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让这位年轻的皇帝很快就冷落了萧淑妃。

王皇后见状非常高兴,不住地在李治面前夸赞武则天,不久,武则天就升任昭仪。然而,对于武则天来说,昭仪只是个开始。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完全掌握了李治的秉性脾气,知道如何能把控住局面,如何能利用李治达成自己的目标。

不久,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必定需要非凡之勇气。

一天,王皇后前来探视小公主,提前得知消息后的武则天故意躲开,由侍女陪着王皇后。

她抱起太平,在怀里抚弄了一会就放下了。王皇后一走,武则天立即进来,狠了狠心,把自己亲生女儿掐死,然后用被子盖住,就等李治下朝来看望孩子。

下朝后,李治很快就来了。武则天一边和他说着女儿今天有多乖,一边吩咐侍女把孩子抱来给皇上看看。

当武则天从侍女手中接过孩子后,故意大吃一惊,孩子竟然死了。李治更是非常惊愕,好端端的孩子怎么就死了?

武则天装着十分悲痛的样子,问侍女:“我不在的这段时间谁来过?”

侍女从容地回答说:“只有皇后来过,她还抱在怀里好久。”

李治怎么也想不到是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虎毒还不食子,况且是一个女人。王皇后百口莫辩,最终被罢免,从这一刻起,武则天在后宫已经没有对手了。但要想顺利当上皇后,道路依旧十分艰难。

李治与武则天(剧照)

四、终于当上了皇后

李世民一直以来对李治并不怎么看好,驾崩前,他把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有他们辅佐朝政是没有问题的,但同时,身为皇帝的李治,皇权也被分掉了许多,权力受到很大限制,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对于武则天而言,通往权力的路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是最大的阻力。由此看来,在这一点上,武则天和李治有着共同的利益。

王皇后被废后,李治打算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诸多大臣的坚决反对。也许是李治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的势力,在李治的强力推动下,永徽六年,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后宝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后宫之主。

随后,武则天做出了一系列的惊人的举动,残忍地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太子,并为高宗出谋划策,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使唐高宗李治基本实现了皇权集中。

再次入宫后,武则天用了三年的时间当上了皇后,又过了两年时间,她彻底斩断了李治的左膀右臂,除掉了褚遂良,长孙无忌等重臣。

凡事有利就有弊,李治在实现皇权集中的同时,原本那些忠心耿耿的能臣干吏也所剩无几了,朝中许多事情武则天也积极地参与进来。

武则天还顺势在宫中培置起了自己的强大的势力,那些宫女和太监几乎全部成了她的眼线。宫里的一举一动,包括李治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

李治从小就体弱多病,繁忙的政务让他根本就吃不消,很多事情都是由武则天代劳,对她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权力的天平慢慢向武则天倾斜过来。

品尝到了皇权的滋味之后,武则天的野心暴露无遗,她此时可能还没有当皇帝的想法,但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一刻也没有停过。

在李治的私生活方面,武则天也是十分霸道,不允许他与别的女人有来往,硬是把皇帝三宫六院的美妙生活过成了一夫一妻制。

李治也十分无奈,这种生活逐渐让他越来越孤独,他也慢慢地看清了武则天的真实面目,想摆脱她的束缚。

中书侍郎上官仪看到了李治的苦恼,主张废除武则天,这正合李治的心思。

李治嘱托上官仪暗中起草圣旨,第二天早朝宣布。武则天的势力早就遍布皇宫,就在这个关键的当口,武则天得知消息后,当天晚上就来到李治的书房,质问李治自己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听信谗言。

懦弱无能的李治连忙说,这不是自己的意思,是上官仪的主张。可想而知,上官仪的下场如何了。此事过后,再也没有人能撼动武则天的地位,她离最高皇权也越来越近了。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李治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倘若他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就宣布废除武则天,量她有再大的能耐也不敢造反吧,如果是这样,中国历史也得改写。

武则天画像

五、最终成为一代女皇

皇后的位子已经十分巩固了,再也没有人能够撼动武则天的地位。之后她便开始高调做事。

武则天喜爱政治,政治就是她的生命,任何事情,只要与政治有关,她必定认真对待。在朝廷,大臣都称李治和武则天为“二圣”,不再简单地称呼为皇帝和皇后了,这也是政治,当然与武则天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封山大典一事。这件事是武则天力主推行的,封山大典对于一个朝代来说是件极其隆重的大事。按照常例,皇后是不能参加的。

而武则天非要推陈出新,就要参与封泰山的盛典,她若不参加,此次活动就要取消,李治最终还是妥协了。天下之事,无不有其原因,弱不敌强,古今一理,武则天的地位和影响力已远超李治。

公平而论,武则天的确是当时最精明强干的政客,胜过那些学识渊博的儒臣,胜过历代雄心大志的皇后,甚至在某些方面也胜过了当朝皇帝李治。

弘道元年,唐高宗李治去世于贞观殿,享年五十五岁。武则天终于如愿以偿,真正可以大权独揽了。

她把贤能的太子都一一废掉,在通往权力巅峰的路上,顺武者昌,逆武者亡。

天授元年,万事俱备,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武周朝代。到此,武则天做成了世人男人想做却做不成的事业。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武则天是历代智能犯罪的第一大案犯,此言不虚,正所谓大盗窃国。

六、后记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千百年来,不管正史还是野史,都留下了关于她的许多传说,在正统的道德观念面前,她被批判地体无完肤,尤其是她肆无忌惮的杀戮和宠幸男宠。

抛开正统的观念不讲,武则天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她无疑是成功的。

武则天确有治国之才,她在位前后,多权略,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还奖励农桑,改革吏治,这些都利国利民的长远之计。

她虽然热衷于权力,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谋害李治,取而代之。宋庆龄曾称赞她说:

“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她的负面影响也不少,武则天在称帝的路上曾经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大肆杀害唐朝宗亲,兴起“酷吏政治”,让李姓家族噤若寒蝉。

在私生活方面,武则天先宠幸冯小宝,后宠幸张易之和张宗昌兄弟,在当时影响很坏。清朝赵翼这样评价武则天的私生活:

“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细细想来也有一定的道理,男人当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女人当皇帝就不能有几个男妃吗?

武则天画像

历史的大幕早已落下,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当初李世民的立储决定,他明知李治不行,还要立他为太子,仅仅是想保存李承乾和李泰的性命吗?也许并不尽然。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立谁不行,非得立李治吗?难道就没有其他儿子比李治优秀?

笔者认为,不是没有人比李治优秀,而是不能立其他儿子。若立其他儿子,不是皇后所生的,与当朝重臣长孙无忌没有血缘关系,则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能容他吗?这一点恐怕李世民比谁都清楚!

其实,笔者认为,最佳的方案是立四子李泰为太子,他虽然与长子承乾有矛盾,但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明君,即便将来李泰把承乾杀了又如何?

大清雍正皇帝为了给儿子弘历扫清障碍,不是毅然逼死了自己图谋不轨的儿子弘时吗?所以说,立长立幼都不完全对,应该是立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侄子朱文正,曾抵挡六十万大军,最后为何会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问题耐人深思,洪都之战,朱文正死扛陈友谅60万大军三个月,可谓功勋显赫。连当时跟随朱文正一起守城的下属邓愈都成为了明朝开国六公之一。身为朱元璋亲侄子的朱文正立下如此大功,怎么都能混上亲王的地位吧,但是朱文正为什么要谋反呢?很简单,因为他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在极大的心态失衡之下,选择铤而走险。

  • 赵匡胤武功高强,年轻时自创一套拳法,几乎无敌于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都知道,宋朝是一个重视文治的朝代,统治者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抑制武将的发展,重视文人治天下。但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马上得天下,

  • 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是如何进行宫斗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论外事,长孙皇后善于规劝李世民虚心纳谏,维护像魏征这样的 忠臣谏士,在后宫,长孙皇后待下宽仁,不善妒,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后宫的嫔妃,如李世民的一个妃嫔因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女婴。长孙皇后亲自抚育。(《新唐书》原文:下嫔生豫章公主而死,后视如所生,皇后养育之)。但问题是,长孙皇后真的如历史记载得那么好吗。

  • 李世民驾崩前,问武则天:我走了你怎么办?武则天回8字救下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对象应该不难猜出来,她就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一个女子在封建思想充斥的过去竟然可以当上皇帝,这绝对不是寻常的女子可以做到的。除了自身的天赋,自然还要有很多其他的条件,在面对李世民上她就显示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坠入凡间的武则天武则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在这样一个开国功

  • 明朝“奸二代”严世蕃,身怀三大绝技,怪不得可以娶二十七个妻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12年前的10月16日晚上,在河北大学新区的一所超市前,一辆黑色轿车,毫无顾忌地将远处的两位女生撞出去好远。一位经过抢救,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另一位女生却在当晚抢救无效而死亡。肇事者不仅没有一丝悔意,更是嚣张至极地喊出:“由着你们去告吧,我爸是李刚!”得亏十多年前网络兴起,才能将肇事者的恶性披露出来

  • 李世民在皇宫建一层观,特意带魏征登上去观望,魏征:臣看不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层观很高,视野很开阔,唐太宗特意指了一个方向让魏征去看,结果魏征细细看了很久,然后转身对唐太宗说:“臣老眼昏花,看不见。”要说魏征老眼昏花,李世民是不信的,虽然魏征已经56岁,但身体很不错,工作也没有任何问题,在朝堂上和他这个皇帝争起来声音洪亮,处理政务的时候也没有到老眼昏花的地步,没道理登高而望就

  • 古人物雕塑,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 王勃二丨天才少年郎之《滕王阁序》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出狱后一年,朝廷觉得王勃才华就这样被埋没有些可惜,也曾决定恢复他的官职,但两次遭遇都差点让他丢了性命,家人也跟着受了牵连,王勃对仕途不再报任何希望,能平安度过一生应该是他与家人最大的期望。什么才华,什么振兴家族,年少时不谙世事许下的豪言壮志,都已成过眼云烟,能安稳的活着才是来这世间最大的幸事。公元6

  • 成吉思汗见战将受重伤,看完伤后,他说:把他塞进牛肚子里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亲自来看望他,看过他布智儿的伤后,他让人把布智儿身上的箭拔掉。这下子,拔得布智儿血流满身,昏死过去。成吉思汗命人牵来一头牛,当场杀死,剖开牛肚子,说:把布智儿塞进牛肚子去。手下军士,不敢怠慢,急忙把布智儿塞进了牛肚子里。布智儿全身浸在牛肚子的热血之中,很快,他就苏醒过来,伤势也好多了。——原

  • 他是唐代有名的强盗,最后却成了诗人,还背上了“乱臣贼子”之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苏涣生于中唐时期,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传奇诗人。纵观唐代诗人的大作,总能感觉到他们都有武侠梦,幻想自己“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且潇洒仗剑,能够“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但真正带着凶器出门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除了苏涣实在是找不出第二个人了。苏涣原是个愤青。一般意义上的愤青总爱嘴上发发牢骚,并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