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到底有多怕辽?辽: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北宋到底有多怕辽?辽: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573 更新时间:2024/4/16 22:38:05

赵佶

自打澶渊之盟议成,宋辽两国缔结“兄弟般”的友谊以来,这一南一北的两大帝国已经在和平中共处了近百年。不仅如此,为了表达友好和善意,两国之间还进行了频繁的互动,比如每逢对方君主生日来临之际,都会派出贺生辰使前往探访和祝贺。这种友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北宋第八任皇帝赵佶时代,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生日前夕,他也循例派出了以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为正使的贺生辰使,只不过这次在惯例中略微有点小破例:他还任命宦官童贯作为副使。

虽然有着检校太尉、武康军节度使、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等诸多光环的加持,但对于当时大多数的宋辽两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童贯官衔再大,可终究也不过是一名赘阉。任命这种人为国家正式外交使节,任谁看都是一种毫无道理的轻佻行为。果不其然,童贯遭到了辽国君臣上下集体的鄙夷,甚至还在朝堂上公开对童贯和其所代表的宋帝国表示不屑和嘲弄:“南朝乏才如此!”

不过,当事人赵佶可不认为这是什么有失国体的事情,对这位艺术家皇帝来说,他甚至真心认为自己是在下一盘充满艺术美感的战略大棋。童贯是他亲信中最懂军事的“军事家”,刚监督西军收复河湟,挟胜利之威出使,或许能对辽国起到一定的威吓震慑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来自这位皇帝继承自列祖列宗最隐秘的心结:燕云十六州问题。就在看上去睦邻友好、天下太平之时,他已经密令童贯这位亲信中最懂军事之人,前去伺机探查辽国内情,看辽国是否有机可乘,能通过一些手段夺回燕云十六州。

北宋的心理创伤:怕辽,但想夺回燕云十六州

北宋统治者从建国之初就视收复燕云为既定国策之一。但太宗在对辽作战中,连续遭遇了高粱河和雍熙北伐两次惨败。这两场失败给北宋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自太宗以后,历任北宋统治者都对辽朝有一种难以齿的畏葸情绪。庆历年间,辽朝以收回关南领土为借口威胁入侵,宋朝上下居然都没有人敢出面交涉谈判,最后富弼仅仅是愿意出面进行外交交涉,仁宗就为之感动到哭出来。不光是他们,就连颇思振作的神宗,在内心深处也是忌惮辽朝,熙宁七年(公元1074),辽朝又一次要求重新划界,宋神宗惶惶不安地问执政大臣:“若遽交兵如何?”冯京就宽慰皇帝说公理在我们一边,我们应该理直气壮不用怕,结果宋神宗口不择言地来了句神回复:“江南李氏何尝理屈?为太祖所灭!”由此可见,当时宋代统治者深藏内心的恐辽情绪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北宋开国初期的惨败,不仅打掉了统治者的自信和从容,还彻底地打垮了他们复仇的意志和勇气。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年高粱河一战败得极为惨烈,让北宋的皇帝们刻骨铭心,进而谈虎色变。此战之后百年,当政的已是当事人太宗玄孙的神宗,给手下重臣讲起当年高粱河之败时,都还如历历在目:“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追之,仅得脱。凡行在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嫔尽陷没。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其弃天下,竟以箭疮发云。”可见此事在北宋诸帝之中代代相传,相互告诫作为惨痛教训,使得其不敢轻易对辽动武;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来自更重要的现实,其实这些皇帝心中未必不清楚,在压制防范武人的祖宗家法之下,宋军的战斗力是一蟹不如一蟹,再现国初那支兵强马壮,猛将如云强大的禁军已不可能。而即便是那支北宋最强军队,在和辽军作战也只是惨败收场,那么又怎可能指望现在这支战斗力远不及的军队去收复燕云呢?

天祚帝耶律延禧剧照

对宋人这种念兹在兹偏偏又无可奈何的“燕云焦虑症”,其实辽朝心里也清楚,只不过作为两国关系中的强势一方,他们一向是抱着“就是喜欢看到你超级讨厌我,又偏偏奈何我不得”的态度作为外交指导方针,在两国交往中占尽便宜,想方设法给北宋添堵:北宋在宋夏好水川一战中惨败,辽国趁机派遣萧英和刘六符前来和宋朝漫天要价,张口就要求归还后周时代收复的瓦桥关以南十县,虽然此事最终以宋增加岁币十万两、绢十万匹的就地还钱而解决,但是辽人狂傲地要求北宋在誓书将此事描述为“献”或“纳”,最终迫使北宋朝廷不得不屈辱地接受“纳”岁币十万的说辞。

面对这样的“兄弟之国”,北宋君臣就是脾气再好,心中也憋着一股邪火。在内心深处,宋辽两国领导层其实都清楚,这种和平只是一种限于国家实力均衡而不得不维系的脆弱和平。而奉命秘密寻找机会的童贯则似乎找到了动摇和平的突破口,一名叫作马植的辽朝光禄卿在夜幕的掩护下前来燕京郊外的驿站拜访,向他透露了重要的内幕情报:辽国自从天祚帝即位以来,国政日益腐败,国家控制力也江河日下,危机四起。而且他还向童贯透露,在辽国东北边境上,有一个叫作女真的民族正在崛起挑战辽国霸权,或许大宋可以与这个同样痛恨辽国的民族结盟,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唐盛世的辉煌起点,贞观之治,天下太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政治军事上的成就。唐太宗跟随李渊在晋阳起义,与长子李建成并肩作战,精诚团结,收取关中,占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又经过七年的时间,征战沙场,先后战胜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最终统一全国,功勋卓著。唐文学馆十八学士图唐太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文学馆,得十八学士,组建天策府,形成了决策咨询参谋

  • 《明史》关于他不足50字,却很受魏忠贤重用,上前线气坏袁崇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25年即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奸大恶的太监魏忠贤,正逐步走向“九千岁”的辉煌。明熹宗朱由校则躲在偌大的皇宫后宫院落里,专心致志地施展他那天才的木匠手艺,雕琢出了不少极富创意、精巧绝伦的好玩意儿⋯⋯这年十月,大明朝廷宣布了一项关系重大的人事变动:东阁大学士孙

  • 李承⑤:六世孙李义琰为李治朝宰相,公正严明,反对武后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高宗时任宰相。公正严明,有点“迂腐”、固执。任职太原尉时,敢和李绩争辩。李义琰(炎),魏州昌乐人(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祖籍陇西狄道,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李义琰敢和李绩争辩李义琰进士及第后,按次序候补为太原尉,隶属于李绩麾下,当时李绩为并州(太原)都督。从李绩的史料中,可以得知李义琰是在唐太宗

  • 南明为何没能和东晋、南宋一样持续上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便是没有合法继承人,东晋和南宋在创立的时候,都有合法的继位者,也就是他登上帝位合乎情理,能让众人信服拥戴,一致对外。反观南明,由于崇祯在北京攻陷之前没有做任何准备,自己和儿子要么丧命北京,要么离奇失踪,也就没能留下一个继位者。第一个在南京登基的是福王朱由崧,他是崇祯皇帝的兄弟,但是明朝各地藩王众

  • 安乐公主 -最美丽的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中宗李显的小女儿安乐公主,拥有很多“之最”:最美丽、最受宠、最狠毒、最不孝、最具野心……比杨贵妃更美,比武则天更狠毒,她演出了唐朝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从小颠沛流的离的放逐生活,让她吃尽苦头,九死一生;长大后皇宫的骄奢生活,让她挥洒自如,纵情享乐。她踏着亲人的鲜血攀登权力的顶峰,然而,就是她那永不满

  • 袁崇焕为何一定要除掉毛文龙?“双岛斩帅”谁之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元年七月,当时朝议“忧毛文龙难驭”,弾章累累,只不过毛“握重兵居海岛中,莫能制也”,袁崇焕此时在和钱龙锡谈平辽战略时就提到“入其军,斩其帅”。当年十二月,袁崇焕将原来从登莱运往皮岛的钱粮改为由山海关运至宁远觉华岛换州船运往皮岛,而且让登莱严申海禁,“一切市贩船只不许私通”,想通过垄断粮米,禁除

  • 为何宋朝不定都西安或洛阳?五代政权、赵匡胤全都屈服于这个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赵宋立国,继承后周的政治遗产,以汴梁为首都。但宋太祖赵匡胤打心底不希望定都于汴梁,因为开封乃是“四战之地”,并无天险可据,易攻难守,从军事上考虑,确实不是建都的首选。为了守卫国都,必须在京师驻以重兵,成本非常高。开宝九年(976年),时距宋朝开国不过十六年,赵匡胤到西京洛阳祭祖,留洛期间,便与近臣

  • 贯通中国南北,大宋靠它立国,中华帝国从此进入另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大运河凿成,南北贯通,中华帝国才可能形成紧密的共同体,富庶的南方才能够成为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物资的大后院。位于运河线上的汴梁,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地位便日益重要了。北宋时期的汴京开封府,漕运网络远比洛阳、长安发达。汴河、惠民河、金水河与广济河流贯城内,并与城外的河运系统相衔接,合称“漕运四渠”。来

  • 趣看唐朝!这些冷知识让你捧腹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大人”万万不可用在唐朝,见到官员称呼“大人”万万不妥,因为“大人”是用来称呼父亲的,所以看唐朝的书籍,你不会看到李大人、王大人,对于官员通常称呼姓加官职或者姓加上一个公。包拯如果在唐朝除了他儿子是没人称呼他为包大人,而会称呼他为包公或者包龙图,所以看到有人在电视剧里称呼狄仁杰为狄大人,那么直接可以

  • 宋代地下长城,有灯台有土炕,可供长期居住,上千年历史坚固如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辽军自击败宋军的雍熙北伐(公元986 年)之后,便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在东起燕山西至雁北的广阔战线上,辽军不断利用自身骑兵的机动优势发起越境突袭。在广阔的平原上抵御辽军仅仅依靠水泽和一些据点是不够的。根据平原上的土质条件,当地军民及北宋朝廷秘密地采用地道战法来抵御强大的辽军。宋代修筑的“地下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