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朝将领,除了人尽皆知的岳飞、就是杨家将了,作为保家卫国的英雄符号,杨家将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
戏剧、电影、评书等艺术形式使得这满门忠烈的故事多了几分传奇色彩,那么,你了解真正的杨家将吗?
北宋江山的万里长城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若说哪一幕最让人无法忘怀,莫过于杨家七子齐赴战场,却只有老七活着回来,其余六人均血染沙场。而在这种悲痛之下,佘太君强忍痛苦,披甲挂帅,带领寡媳家丁奔赴战场,为国尽忠。
以上是我们所熟悉的情节。
其实,这只是明代作家熊大木所创作的故事。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杨家将》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故事。
它和《薛家将》和《呼家将》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后两本的人物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就是薛仁贵、樊梨花和呼延赞。
杨家的大家长,是老令公杨继业,他曾带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清扫北方边境,一把九环金锋定宋宝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军中习惯称呼他“金刀令公杨无敌”。
每次在临阵之前,杨继业以红令字旗为号,曾率领兵众直攻辽国都城,逼迫辽主耶律尚投降,从此宋辽两国暂停兵戈,南北分疆而治。
杨继业也因此大功而被授予火山王的爵位,成为开国九王之一。
杨继业的妻子是佘太君佘赛花,也是杨家另一位大家长。她出生在后唐的一个爱国名将家里,深受父兄影响,性格机敏,文武双全和杨继业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的战事经历和志向,使他们在感情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杨继业成婚后,她并没有居于内室,而是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习武,造就了一支不输于军队的杨家兵。
西夏进犯,杨家儿郎战死沙场,百岁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一举击败西夏大军,守护了北宋王朝的安宁。
杨家儿孙各个骁勇善战,随父征战,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妻子也各个勇敢果毅,有“七郎八虎”、“十二寡妇守一城”的传说。
杨家将的传说故事,凝聚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抗外族侵扰的不屈斗志,这种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精神跨越千百年,也让人潸然泪下。
那么,这种忠义之士只是纸上人吗?
北宋王朝的脊梁——杨家军
实际上,杨家将的原型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杨家军,老令公就是北宋初期的名将杨业。
杨业自幼追随北汉世祖刘崇,原名重贵,后被赐姓名为“刘继业”,任刘崇的保卫指挥官,以骁勇善战而出名,多次升迁后至建雄军节度使,由于他次次打仗都能取胜,被国人称作“杨无敌”。
宋太宗征讨北汉后,北汉不敌投降,宋太宗敬重杨业的声名,令北汉君主刘继元劝降杨业,杨业受降后恢复原来的姓氏,并改名为“业”。
980年,辽国发兵十万攻打雁门,杨业率军出发,绕到雁门关以北,与大将潘美前后夹击,偷袭辽军,大败辽兵,铸就了雁门关大捷,自此,杨业威震北方,成为北宋的戍边名将。
杨业的七个孩子虽在朝廷任官,但与《杨家将》的故事不同,真正继承杨业衣钵的只有从小跟随父亲四处征战的长子杨延朗,杨业战死后,他为纪念父亲,改名杨延昭,接过重担,继续到边关浴血奋战,将辽兵打得节节败退,被宋真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
他的帅才十分优秀,而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所以辽国人认为杨延昭是六郎星宿下凡,故称呼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病逝后,其子杨文广成为杨家的领头人物,先后跟随狄青平定叛乱,后又领军出战西夏,献策破辽。
杨家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成为北宋的守护神,而他们的忠勇之风也让“重文轻武”的宋朝在乱世中享有片刻的安宁。
湮灭的杨家忠魂
可惜好景不长,杨家并没有和北宋王朝同进退,而是率先没落了。
986年,宋太宗北伐辽国,决定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潘美作为随军副将出征。
然而这一战打得艰难,东路军的失败、糜烂的战局、混乱的指挥使得杨业和手下的杨家军被团团包围。
即使杨业率军拼死突围,但面对人多势众的辽军,杨业最终因身负重伤被俘,他的二儿子杨延玉也死于战中。
杨业被困后叹息:“陛下待我很丰厚,我期望征讨敌人保卫边境来报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胁迫,导致军队被打败,有什么脸面活着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死后,杨延朗继续为国征战,于57岁病逝,其子杨文广虽然也有极高的军事天赋,但当时宋朝以和为贵,同西夏、辽均有休战之约,他虽有心报国,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所以功勋未能超过杨业和杨延昭。
宋辽出现矛盾时,杨文广也献上计策,但于战前病逝,杨家的宏图大业最终还是没有完成。
杨文广去世后,辉煌一时的杨家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杨家的儿孙也泯然众人,不再与官场、军队有所瓜葛。
北宋灭亡之时,杨家已经不复存在,杨家军的堙灭,似乎也预示了繁华一时的北宋最后的结局。
而故事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杨门女将,则是真正的纸上人,没在历史上出现过,这种代代相传的抗争形象,只是中国古人的理想愿望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