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灭亡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结局如何?

北宋灭亡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61 更新时间:2024/1/16 17:29:24

提起宋朝将领,除了人尽皆知的岳飞、就是杨家将了,作为保家卫国的英雄符号,杨家将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

戏剧、电影、评书等艺术形式使得这满门忠烈的故事多了几分传奇色彩,那么,你了解真正的杨家将吗?

北宋江山的万里长城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若说哪一幕最让人无法忘怀,莫过于杨家七子齐赴战场,却只有老七活着回来,其余六人均血染沙场。而在这种悲痛之下,佘太君强忍痛苦,披甲挂帅,带领寡媳家丁奔赴战场,为国尽忠。

以上是我们所熟悉的情节。

其实,这只是明代作家熊大木所创作的故事。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杨家将》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故事。

它和《薛家将》和《呼家将》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后两本的人物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就是薛仁贵樊梨花呼延赞

杨家的大家长,是老令公杨继业,他曾带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清扫北方边境,一把九环金锋定宋宝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军中习惯称呼他“金刀令公杨无敌”。

每次在临阵之前,杨继业以红令字旗为号,曾率领兵众直攻辽国都城,逼迫辽主耶律尚投降,从此宋辽两国暂停兵戈,南北分疆而治。

杨继业也因此大功而被授予火山王的爵位,成为开国九王之一。

杨继业的妻子是佘太君佘赛花,也是杨家另一位大家长。她出生在后唐的一个爱国名将家里,深受父兄影响,性格机敏,文武双全和杨继业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的战事经历和志向,使他们在感情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杨继业成婚后,她并没有居于内室,而是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习武,造就了一支不输于军队的杨家兵。

西夏进犯,杨家儿郎战死沙场,百岁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一举击败西夏大军,守护了北宋王朝的安宁。

杨家儿孙各个骁勇善战,随父征战,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妻子也各个勇敢果毅,有“七郎八虎”、“十二寡妇守一城”的传说。

杨家将的传说故事,凝聚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抗外族侵扰的不屈斗志,这种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精神跨越千百年,也让人潸然泪下。

那么,这种忠义之士只是纸上人吗?

北宋王朝的脊梁——杨家军

实际上,杨家将的原型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杨家军,老令公就是北宋初期的名将杨业

杨业自幼追随北汉世祖刘崇,原名重贵,后被赐姓名为“刘继业”,任刘崇的保卫指挥官,以骁勇善战而出名,多次升迁后至建雄军节度使,由于他次次打仗都能取胜,被国人称作“杨无敌”。

宋太宗征讨北汉后,北汉不敌投降,宋太宗敬重杨业的声名,令北汉君主刘继元劝降杨业,杨业受降后恢复原来的姓氏,并改名为“业”。

980年,辽国发兵十万攻打雁门,杨业率军出发,绕到雁门关以北,与大将潘美前后夹击,偷袭辽军,大败辽兵,铸就了雁门关大捷,自此,杨业威震北方,成为北宋的戍边名将。

杨业的七个孩子虽在朝廷任官,但与《杨家将》的故事不同,真正继承杨业衣钵的只有从小跟随父亲四处征战的长子杨延朗,杨业战死后,他为纪念父亲,改名杨延昭,接过重担,继续到边关浴血奋战,将辽兵打得节节败退,被宋真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

他的帅才十分优秀,而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所以辽国人认为杨延昭是六郎星宿下凡,故称呼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病逝后,其子杨文广成为杨家的领头人物,先后跟随狄青平定叛乱,后又领军出战西夏,献策破辽。

杨家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成为北宋的守护神,而他们的忠勇之风也让“重文轻武”的宋朝在乱世中享有片刻的安宁。

湮灭的杨家忠魂

可惜好景不长,杨家并没有和北宋王朝同进退,而是率先没落了。

986年,宋太宗北伐辽国,决定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潘美作为随军副将出征。

然而这一战打得艰难,东路军的失败、糜烂的战局、混乱的指挥使得杨业和手下的杨家军被团团包围。

即使杨业率军拼死突围,但面对人多势众的辽军,杨业最终因身负重伤被俘,他的二儿子杨延玉也死于战中。

杨业被困后叹息:“陛下待我很丰厚,我期望征讨敌人保卫边境来报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胁迫,导致军队被打败,有什么脸面活着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死后,杨延朗继续为国征战,于57岁病逝,其子杨文广虽然也有极高的军事天赋,但当时宋朝以和为贵,同西夏、辽均有休战之约,他虽有心报国,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所以功勋未能超过杨业和杨延昭。

宋辽出现矛盾时,杨文广也献上计策,但于战前病逝,杨家的宏图大业最终还是没有完成。

杨文广去世后,辉煌一时的杨家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杨家的儿孙也泯然众人,不再与官场、军队有所瓜葛。

北宋灭亡之时,杨家已经不复存在,杨家军的堙灭,似乎也预示了繁华一时的北宋最后的结局。

而故事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杨门女将,则是真正的纸上人,没在历史上出现过,这种代代相传的抗争形象,只是中国古人的理想愿望的寄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了:看看金牌背面写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善长死前替朱元璋说话,朱元璋发的免死金牌,李善长死后朱元璋有没有后悔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这还应该从朱元璋结识李善长时说起。当时朱元璋在攻打平定滁州的时候,就听说有这么一号人物,聪明到极致在当地呢也是赫赫有名的有才之人,但是李善长当时还很年轻,朱元璋其实并非相信他一介文人;而李善长也并非认为朱元璋是可以一统天下之人。随后明太祖朱元璋找到李善长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四方战斗,何

  • 马皇后久病不愈,却拒绝医治,临死前一句话,朱元璋悲恸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与达兰皇后吻戏,马皇后死了朱元璋抱着马皇后哭,朱元璋电视剧马皇后之死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巩固地位手段残忍,杀伐无数,无人不怕。可就是这么一位皇帝,却事事与马皇后商议,也只有马皇后敢跟他“对着干”。马皇后用她的仁爱救赎着朱元璋的残忍,无人不称其贤。然而这一代贤后,久病不愈却拒绝医治,临死前一句话让朱元璋大哭,她说了什么?身世背景孝慈高皇后马氏名秀英,是南直隶凤阳

  • 贵州有个老人自称崇祯的12代后人,别人不信,他拿出三个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崇祯第十九代后人,贵州崇祯帝后人,崇祯的后裔有多少

    这个老人叫邹代清,现年60岁,面目慈祥却不怒自威,他是朱慈照(邹启贵)的第11代后人,朱慈照(邹启贵)却正是明思宗朱由检第四子,所以邹代清是崇祯的12代后人。可是很多人不相信,他拿出三个证据。证据一:崇祯尚方宝剑一把根据邹代清介绍,崇祯第四子朱慈照于清顺治年间逃难隐匿于遵义西乡,即今遵义市红花岗区巷

  • 都说包拯一生清廉,为何还要设疑冢?专家打开墓葬后给出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句话清楚地揭示了历代官场上的腐败。人们一说起清官,总会是那么几个:明代的海瑞、清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郑板桥,还有宋代的鼎鼎大名的“包青天”,这些都是在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人们对于清官的第一反应就是两袖清风、为民请命,日子清贫。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处工厂在扩建时,疑似发现包拯的衣冠冢,但是包拯为官清廉

  • 她身为北宋最美公主却被送给金朝人当舞姬,两年后因谷道破裂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上的宋朝公主赵书颖,宋朝最惨的一位公主,金朝最惨皇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南宋末年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句话,道破了战乱纷飞年代多少人的心酸悲苦。生逢乱世,就注定要在战火中起伏,刀枪无眼,无论世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难逃魔爪。乱世浮沉,谁都难逃过,哪怕是金枝玉叶的一国公主,在国家衰微之际,也得为了江山社稷而献出自己一生的幸福。多年来,

  • 成吉思汗后裔,当年各自逃命,600年后,靠一首诗在四川相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成吉思汗后裔隐居四川,成吉思汗后人变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西征

    他是蒙古族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大蒙古国的建立者他就是成吉思汗,出生于辽阔的大草原的他有着像小草一样坚韧不拔的性格,身为蒙古族最伟大的可汗,他有勇有谋,用兵如神,灭国四十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蒙古帝国,地域横跨亚欧两大洲的面积,也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铁骑南征北战,可就算这样成

  • 河南省发现的一座宋朝时的古墓,还原了一位梁山好汉的悲惨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古墓发掘,梁山程垓村古墓,河南北宋时期古墓

    梁山好汉的故事,发生在北宋的末期。那个时候,皇帝十分昏庸无能,不仅任用无能的人做官,还特别贪婪,百姓们的赋税很重。有很多人不甘心就这样背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就这么生活下去,所以干脆就一起到梁山上,结成了一股反对朝廷的势力。后来,因为皇帝的各项不合理的制度,所以梁山上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力量的加大,梁山上的

  • 戚继光的戚家军,战斗力有多强?为何到最后落得全军被屠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戚家军与戚继光简介,戚继光在什么时间创建戚家军,戚继光为什么要害戚家军

    明朝末年,沿海地区倭寇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可偏偏军队束手无策,原来这些倭寇大部分是由日本地区的流浪武士组成,不但武功高强,而且来去无踪,他们不仅抢夺百姓的财务,还严重的影响的沿海地区的经济。无奈之下,戚继光临危受命,前往福建地区剿灭倭寇,经过多年发展,戚继光组建了自己的戚家军,不仅使得倭寇消失,还打

  • 宋朝有“打假”机构?从州到县,聊聊不卖书的宋代“书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拍一拍宋朝#“打假”这个词汇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商品鱼龙混杂、各种违法不良行为足以以假乱真的现代社会,打假不仅是提高大家购物体验的手段,也是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以及消费者权利的重要工具。但其实早在千年之前的宋朝就出现了“打假”意识,只是因为时代需要不同,必然性地导致了针对范围以及侧重点不同而已。那么

  • 北平城是如何成为大明朝国都呢?其中牵涉4代皇帝、历时74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代北平城,明朝北京城布局,明朝北平有多大

    建文帝时期,明成祖朱棣是藩王,建文帝听从臣下建议开始削藩,对诸藩王形成很大威胁,随着削藩力度的加深,朱棣开始反对削藩,最后造反。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在南京登上皇位,实现长久以来的夙愿。朱棣登上帝位后,战乱给北方的少数民族以机会,不断入侵包括北平在内的北部。而北平正是是朱棣的“龙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