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春秋到战国,周王室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本质上已有明显不同

从春秋到战国,周王室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本质上已有明显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652 更新时间:2023/12/13 23:32:53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西周时期,周朝的君王一直保持着自周朝建立时而具有的权威,是名副其实的天下宗主。

当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而东迁都城之后,历史进入了东周纪元,而周王室也开始衰弱,伴随着天下诸侯的并起,周王室也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控制时局的能力。

与此同时,一些被称之为蛮夷狄戎的部落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或者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实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开始对中原形成威胁。

而中原各国也因为国内实际情况的不同,导致出现了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的局面,继而爆发了诸侯国之间长期的兼并战争,最终中原大地上形成了战国七雄相互争霸的竞争局面。

那么从春秋到战国,周王室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实在本质上已有明显不同。

本篇笔者就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和您聊聊究竟有何不同。

[var1]

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

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的变化。

周平王能够继位,和诸侯的拥立脱不了关系,这就导致了周王室在西周时期号令天下诸侯的能力受到了削弱,进而导致了其地位的变化,最为直观就是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而在更深层次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宗法制的崩溃和周王室与诸侯之间义务关系的转移。

宗法制的崩溃。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

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设立的一套政治制度,但这种制度并不是西周首创,而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根据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进而确立贵族子孙后代世袭特权的制度。

[var1]

宗法制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它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在这套制度下,国家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规定,而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被打上了无法磨灭的有着明显上下尊卑贵贱的标签。

正如《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记载: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亦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此外在这套制度下,作为统治阶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也被规定了各自的地位、权力和义务,且地位不可逾越,权力不可变更,义务必须履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法制赖以存在的血缘关系逐渐稀薄和淡化了,这正如一个大家族,经过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繁衍,亲情早已变得脆弱不堪,家族内部的分裂也成为了一种无法挽回的必然性。

同样的道理,按照以宗法制为基础分封而形成的诸侯,经过发展,宗族观念也逐渐淡薄,而逐利的本性开始凸显,对于周王室的分封而形成的“感激之情”,也荡然无存。

[var1]

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

此外,诸侯国内部这种宗法制为纽带的传承也被不断弱化,甚至围绕继承权的斗争也在不断激化,再加上继任的诸侯,在能力上的欠缺,也导致了异姓卿大夫的崛起,这就使得到了春秋时期,宗法制已经千疮百孔了。

在这种大背景的推动下,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这更进一步地摧毁了宗法制,也正是由于宗法制的不断崩溃,维系社会稳定的上下级之间的权力制约,也无法再发挥出它原本的威力,周王室的地位也伴随着宗法制的崩溃,走向了衰弱。

张萌麟曾在《中国史纲》中指出:

虽然霸主代替周王室成为体系中的仲裁者,但由于霸权的本质,使得诸侯国在残酷的竞争中不得不采用实用主义的策略,而且不断变换的联盟关系也使诸侯之间无法再保持过去的家族间的情谊。

义务关系的转移。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从上述引用我们可得知,周朝立国之后,为了巩固王室对于辽阔疆域的治理,分封了大量的诸侯,而其中又以王室子弟为主,这也就说明了,诸侯国能够建立的基础,是以周王室分封的结果。

[var1]

西周洛邑的祭祀遗址

但是这种分封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这中间是有着义务关系存在的,就好比古代的地主分配给农民种田,当然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需要交给地主贡税,而诸侯国对于周王室的义务,主要有两点,那就是纳贡和助征。

1.我们先来说说纳贡。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成王在丰邑的时候,就派召公建造洛邑,这是周武王的遗愿,经过周公卜问勘察,终于动工营建,并且将象征王权的九鼎安放在洛邑城内,并且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央,四方进贡,路程远近相似。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周王室在洛邑建城,就是看中此地是天下的中心,而这样天下诸侯来进贡的时候,不会因为路途远近而产生意见,进一步指出了诸侯向周王室纳贡,是最基本的义务。

2.我们再来说说助征。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周王室大规模的分封诸侯,其目的是为了让这些诸侯充当周朝的屏障,帮助周王室镇守疆土,一旦有了外部敌人的入侵,那么这些诸侯国就是周王室的第一道防线,而如果周王室想要对外进行战争时,这些诸侯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出兵帮助周王室对外进行作战。

[var1]

古代烽火台遗址

《史记·周本纪》记载: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这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出处,至于其真实性,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从这句话,我们亦能看出,周王室有了威胁,周王室发出号召之后,天下诸侯必须来勤王,所以诸侯国还有拱卫周王室的义务。

3.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义务关系的转移。

五霸者,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史记索隐》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威不断受到强大诸侯的挑战,而相继出现的春秋五霸(上述引用则是春秋五霸的名称,而《荀子·王霸》中曰,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五霸人名不是本篇要谈论的重点,暂不论),实际上充当了周天子的角色。

这也就导致了,原本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义务关系,实际上已经转为了霸主和诸侯之间义务关系,霸主作为体系稳定的维护者,为周围的附庸国提供了庇护,那么这些诸侯国也必须向霸主提供纳贡和助征的义务。

[var1]

春秋霸主齐桓公

从本质上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于周王室的义务关系,已经名存实亡,而之后这种情况则愈演愈烈,不过这时期的霸主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他们还会打着“尊王”旗号,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权威,这则是义务关系转移下,周王室的“意外”收获了。

战国时期周王室地位的变化。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序》

从刘向为《战国策》作的序中,我们可以得知,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已各自为政,诸侯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已经充当了各自诸侯国内部的“周天子”。

当然,他们也在各自的诸侯国中享有原本“周天子”才能享有的权力,在这层意识的驱动下,原本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义务关系,早已荡然无存,他们不再充当周王室的“护卫”,更不会履行周王室分封诸侯时,定下的义务。

[var1]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也就是说到了战国时代,

诸侯国已经成为了独立的脱离地方行政单位性质的主权国家,而春秋时期被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依然并不具备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而属于分封制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这也就是说,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地位虽然不断被霸主挑战,但是名义上这些霸主还是隶属于周王室的管辖,而霸主也利用自己的威势,巩固周天子的权威,在战国时代,强大的诸侯国已经和周王室不在具备从属关系,反正是一种“平级”的存在了。

楚庄王问鼎和秦武王举鼎。

周朝时期洛阳的“九鼎”,象征着天子的权威和地位,那是不容被觊觎的,但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周王室的“九鼎”似乎成为了诸侯国们最为心仪的“宝贝”,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件事就是楚庄王问鼎和秦武王举鼎,而我们从这两件类似的事情上也能看出周王室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地位的不同。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这是楚王问鼎的故事,但是却被王孙满一句“在德不在鼎”给顶了回去,楚庄王自知理亏,只能悻悻地以“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找回面子。

这亦说明了楚庄王在春秋时期,虽强大一时,但并不敢完全无视周王室的存在,这也进一步表示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衰落,但余威仍在。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这里秦武王举的鼎依然还是象征周王室权力的“九鼎”,不过可惜的是,秦武王却在这次举鼎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绝膑身死。

[var1]

战国时期的鼎

不过,秦武王举鼎这件事,绝不是比比力气那么简单,因为此举的背后是秦武王想取周天子而代之,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周王室在战国时代,其实已经成为了不被诸侯重视的存在。

战国时期周王室所在的洛邑,离秦国很近,尤其当秦武王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后,原本属于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已经成为了秦国的后花园,如果不是秦武王绝膑身死,周王室或许等不到吕不韦灭,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由这两次历史事件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周王室的“九鼎”是诸侯连问都不能问的,楚庄王只是问了九鼎的轻重,就被示威逾越周礼,而被天下诸侯敌视,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秦武王直接跑到洛阳去举鼎了,而天下诸侯甚至周王室都不敢发表意见。

由此亦可见,周王室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位有着明显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在本质上已经有了明显不同。

结束语: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虽然收到了挑战,但是依然被天下诸侯所“尊敬”,即便是在实际上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和享有义务的春秋霸主,也会选择竭力维持周天子的“权威”,因为只有打着“尊王”的旗号,才能被天下诸侯认可。

到了战国时期,七雄相互争霸是主旋律,而此时在他们眼里的周天子已经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小丑”,诸侯纷纷称王,在礼节方面也不再拘泥于周礼的限制,大多数诸侯也不会顾及周王室的面子,而自降好不容易争取到的“王号身份”。

[var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到了秦昭襄王统治秦国时期,与周天子平级的“王号”也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秦昭襄王的胃口,于是在臣子的建议下,他看上了“帝”的称谓,于是就和东方齐国的齐湣王相约一起“称帝”,这也就是战国历史上的东西二帝。

当然这时期的帝号,和后来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帝号并不是一回事,不过从这两个诸侯国称帝,更一步说明了周天子的在战国时期其实已经没有地位可言,甚至还不如二流小国有发言权。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左传》、《公羊传》、《中国史纲》、《史记》、《史记索引》、《战国策》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更多文章

  • 为何统一六国的不是晋不是楚,而是春秋初期弱小的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统一六国讲解,初中历史秦统一六国,大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找到了

    从这张春秋初期地图上可以看到:楚国雄踞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发展农业的最好条件,所谓“湖广熟,天下足”。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直以大国、强国的身份存在。其地域辽阔,国力强盛,楚人常引以为荣。当时楚国与晋国可谓是两个超级大国,犹如上世纪的苏联与美。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文

  • 为什么都是诸葛亮打魏国,诸葛亮死后为何不见司马懿伐蜀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懿联吴破蜀,司马懿怎么灭蜀吴的,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不打蜀国

    [var1]三国后期,诸葛亮跟司马懿的较量一直被后人所称道。他们两个不分伯仲,谋略和计策都不相上下,司马懿是三国之中唯一能跟诸葛亮对抗的谋士。但是有一点叫人奇怪的时候,为什么司马懿在诸葛亮死了之后,却没有大举攻伐蜀国呢?司马懿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终身志向是肃清万里,总齐八荒,一统天下。蜀汉诸葛亮虽然

  • 秦国豪放女宣太后芈月:赶在外国使者面前讲荤段子:讲荤段子赢得外交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国太后芈月,秦国后人对芈月的评价,秦庄襄王与芈月的关系

    [var1]这个芈月在历史上公然讲的这个黄段子,一不留神还被史学家们给记到战国策里了。开玩笑,战国策仅次于史记,那都是那都是响当当的史书,能让你流芳千古,也能让你遗愁晚年,这个芈月的黄段子,我估计是也不能让他流芳千古吧,至于是不是留遗臭万年,这个取决于你怎么看了。[var1]话说这一年是楚国发兵攻打

  • 如果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战白起,最后谁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之战白起与廉颇,廉颇能打过白起吗,廉颇和白起谁年纪大

    长平之战,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有名的战争之一,正是通过这场战争,秦国彻底结束了赵国的有生力量。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加快,是秦国当年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赵国从此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我们从这场战争之中也学习到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赵国大将赵括有关,他的父亲也是

  • 田氏代齐后越国三弑其君,无彊听从齐使之言与楚交战最终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田氏代齐后有没有追杀姜氏王族,田氏代齐讲解视频全集,田氏代齐原文

    越国的早期历史很模糊,直到勾践他爷爷夫谭的时候,越国才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越国的发迹,源于晋楚争霸。春秋中期,晋国在诸卿崛起之后,内耗频繁,在与楚国争霸过程中渐渐地有点力不从心。这时,来自楚国的降臣申公巫臣提出了一个办法,扶持新崛起的吴国人去跟楚国死磕,晋国在后面出钱出装备、摇旗呐喊就行了。随后就

  • 烛之武退秦师甚至使秦国派兵保卫郑国反映出郑国缺乏恰当用人机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烛之武退秦师郑国当时的处境,秦穆公攻打郑国时谁救了郑国,烛之武退秦师秦国为什么打郑国

    然而,长期默默无闻的烛之武,却在郑国遭遇危机时突然出名了。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因为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加入了楚国阵营,晋文公联合秦国前往伐郑。这次伐郑,晋文公是老账新账一起算了——当年晋文公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这次也是要对他进行报复。秦穆公时,秦国国力正处鼎盛;晋文公虽然刚回国数

  • 庸国自商朝便存在,曾随武王伐纣,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楚国庸国,周人灭商的历史背景,武王灭商的历史

    庸国作为一个方国历史非常久远,殷商时期就存在,曾经盛极一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一带),《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楚国联合巴人、秦人所灭。关于庸国,最初的记载出自《尚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

  • 此人是鬼谷子弟子,战国时最厉害的人物,一个人被六个国家封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大师鬼谷子,战国时期鬼谷子的徒弟,战国四大名将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吗

    [var1][var1][var1]来到秦国之后,苏秦想拜秦惠文王当老大,结果这秦惠文王是个势利眼,都没正眼瞧苏秦,但是他毕竟是当大佬的,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拐弯抹角的说自己不喜欢任用外来的客卿。苏秦当时被打击的可不小,心里像吃了几只苍蝇一样难受。他老早就看到了惠文王的野心,想着凭他的本事,再加上惠

  • 天时、地利、人和秦灭六国,统一天下,靠的最多的竟然是地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灭六国谁的功劳最大,秦灭六国动画演示,大秦帝国秦灭六国

    图丨来源于网络[var1]秦灭六国示意图01导言最近看了很多篇,关于秦国为什么,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文章。大多数都是说:“秦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我实在找不出秦国有那些“天时”、那些“人和”,他有的只是“地利”罢了。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表达我的观点,秦灭六国,统一天下,靠的最多的是“地利

  • 名字巨搞笑的春秋战国十位国君,看到哪一个会让你笑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战国名人一览表,春秋战国十大著名人物,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奇葩名字

    先秦时期,为人父母者为孩子取名都很任性、随意,经常是“就地取材”,看到、想到啥就叫啥,不仅官名、器材可以当名字,就是身体的某一特征,比如黑臀、黑肱都敢取,实在是令人捧腹。以至尊之位,终身却带着一个令人喷饭的名字,真不知道这些君主每天是否都是“一脸黑线”?1.齐襄公姜诸儿(?-前686年)首先登场的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