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真是宋江平定了方腊?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连给方腊提鞋都不配

真是宋江平定了方腊?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连给方腊提鞋都不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140 更新时间:2024/1/10 22:26:32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像《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里的宋江、晁盖吴用等人大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故事中的很多情节却经过了改写。

在本书的结尾,宋江接受了朝廷招安,一帮好汉们散的散,自杀的自杀,留下了一个无比悲情的结局。

而朝廷后来又“以毒攻毒”,让他们去征讨另一伙农民起义军方腊,很多人又死在了征战的途中。

这样的故事固然让人唏嘘不已,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情况可大有不同。

宋江不是什么好汉的头目,他也是一位起义军的头目,虽然的确要早于方腊,但起义规模很小,因为在和朝廷的斗争中接连失利,才不得已在水泊梁山落草为寇,最终是被正规军击败后被俘。

而方腊则不同,他掀起的农民起义军势力相当之大,最鼎盛时麾下坐拥百万之众,在江南地区甚至已经称帝了,朝廷的军队也多次受挫,其影响力完全不是宋江可以比拟的。

大宋虽然经济无比富足,但国力却十分羸弱,尤其是军事实力实在难看,在和金、辽、西夏的作战中都屡战屡败,不仅完全拿不回被侵占的幽云十六州,还要年年上贡,时刻处于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

但京城中的皇上和一系列官僚们非但不思进取,以蔡京童贯为代表的一干人等还不断地贪污牟利,而民间的百姓在惊人的赋税下连活着都很艰难,到了北宋末年,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百姓心中的怒火可谓一触即发。

于是就在这个时候,宋江出现了,真实的宋江在史书中记载甚少,甚至生卒年月都未知,比较可靠的说法讲他曾经是淮南周边一伙盗匪的头目。

在宣和元年的时候,他游荡到了梁山泊,也就是今天山东寿县的一个大泽,此时他的手下有三十六个小头领,正是吴用、卢俊义燕青等一干人等,但数量自然没有《水浒传》里虚构出的一百零八个之多。

扎据此处后,或许是因为被官兵逼到了绝路,又或者是看到了民众对朝廷的不满,他们便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拉拢了许多百姓发动了起义。

其实在那种环境下,起义一点也不新鲜,纵观宋朝三百多年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多达上百次,宋江顶多算是凑个热闹。

他们带着不算多的杂牌军队从开始在山东境内四处作乱,一路从青州打到濮城。

大概因为事发突然,很多地方都没有准备,而且宋朝的武备原本也就很松弛,所以宋江竟然一连攻破了十几座郡城,他们的所作所为倒的确和小说里差不多,四处劫富济贫、惩治贪官污吏、为老百姓出头,所以一时间名声越来越大。

但原本只是小股贼寇,这下忽然出名了,也就被朝廷盯上了,不过怕事又爱玩的宋徽宗首先采取了臣下的意见,派出使者联系宋江,给出了还算不错的条件,想要将其招安,但宋江居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这下面子上就不好看了,歙州知州曾孝蕴很快带着朝廷的大军压境而来,对宋江进行讨伐。

由于兵力和装备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宋江也不傻,看到对方人多直接溜之大吉,带着所有部下直接逃向了临沂,并且在此后的几年当中一直和官方军队打游击战,始终能够安然撤退,让官兵苦不堪言。

到了宣和三年时,宋江带人照例发动骚扰,这一次他进入江苏境内,攻破了淮阳,然后被追着一路跑到了连云港。

但在连云港有一个人早已静候多时了,他就是泰州知州张叔夜,北宋腐朽的官场上罕见的名将、名臣、也是著名的抗金将领,最终在靖康之变过后自缢殉国。

张叔夜可不是宋江之前碰到过的那些呆子,他早已暗中派出好几拨探子,把对方的动向探查得一清二楚。

而且他了解到宋江本人很快会带着小股部下从水路而来,于是直接在城外设下了近千人的伏兵,同时派出少量部队诱敌。

宋江果然上当,他带着部下从水路刚一上岸就遭到了伏兵的围攻,而且这些有备而来的士兵第一时间就把义军的船只全部焚毁,让他们无路可退。

在经过一番并不算激烈地抵抗过后,自知败局已定的宋江向张叔夜倾向,他的这一支农民起义军也就此被朝廷镇压。

而就在宋江起义军和朝廷周旋过程中的宣和二年,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富庶的江浙地区揭竿而起,这支义军的领袖正是方腊。

方腊,北宋睦州青溪人氏,他和宋江可完全是两类人,方腊不但不是光脚的,他的家境还非常殷实,毕竟江浙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方腊所在的青溪县则盛产漆木木材,他们家就有一个漆园,日子过得是相当不错的。

按理来说富人一般不会造反,但方腊这个人原本就很豪爽大气,在当地乃至于贫苦的农民当中口碑都非常好。

随着童贯被任命为江浙宣抚使,同时宋徽宗奢靡运送花石纲的行为让所有人都苦不堪言的时候,方腊自己家漆园的收成也经常被官府的人无情盘剥,种种矛盾的积累之下,让真性情的方腊忍无可忍。

他借着自己的财力和交际网络开始暗中招收那些身怀本领但被朝廷压榨或是生活穷苦的人,一边帮助他们改善生活一边和他们推心置腹,时间一长,大家都对方腊感恩戴德,并且都对大宋官府的黑暗有着认同感。

就这样,到了某一天的夜里,方腊眼看着时机已经成熟,便将麾下的百余名年轻人聚集到一起,与他们共同烹羊宰牛畅饮美酒,酒酣之际便对他们袒露出了心声。

他说,我们固然是大宋的子民,可是现在朝廷已经完全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他们的种种行为都已经超越了底线,他们自己享受,而不思和北方的敌人作战,甚至于还要拿着从百姓身上榨取的钱财去送给敌人求来太平,这完全难以容忍,各位觉得呢?

方腊的话自然一呼百应,众人纷纷表示愿意誓死追随。

接着,他便将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在当地发动一场起义,号召周边的有识之士加入,将声势造大,官府的人都胆小怕事,看到情况第一个想法肯定是招安,此时就可以先假意接受来拖延时间,然后以突袭的方式拿下整个江南地区。

江南一旦被占,中原的百姓就会受到更残酷的剥削,他们也会起来反抗,再加上北方的外敌看到情况同样会进攻,朝廷便再也无力回天了。

说干就干!

大宋宣和二年十月初九,方腊率众正式起义,自称为“圣公”,建元永乐。

他还真没有吹牛,永乐政权建立后,方腊振臂一呼,当地周边各处数万人在十天不到的时间里纷纷赶来加入,队伍一下就变得非常庞大,这些人头戴各色头巾为标志,杀死了当地的县令,彻底拉开了起义的帷幕。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往往是差强人意的,这其中有一系列原因,但不知道是宋朝官兵太弱还是方腊的队伍太强,在青溪城外,义军和正规军的第一次交锋中,五千多人的官军竟然被义军轻松击溃并全歼。

方腊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直接冲向了睦州城,随后一路沿途陆续攻下了寿昌、遂安等多地,兵锋直指杭州。

此时的朝廷已经反应过来,而且杭州是浙江首府重地,好几路人马相继从四面包围过来,可惜杭州附近的大批农民甚至富商们也纷纷支援起了方腊。

在歙州,宋军的主力部队被义军击败后全歼,随后杭州直接被攻破,而那些城内的老百姓们夹道欢迎,甚至自发到处抓捕那些贪官污吏,把奸臣蔡京家的祖坟都给刨了,可见其愤恨之大。

杭州之战使方腊名声满天下,苏、浙各地的人排着队赶来加入义军,一下子让队伍扩充到了几十万人之多。

方腊趁这个机会带着军队一路北伐,从杭州打进浙江境内,在各地屡战屡胜、所向披靡,连续攻克六州五十县,几乎占领了浙江、安徽、江苏全境,达到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这种势头几乎没徽宗吓死,他赶紧先是把什么花石纲之类的娱乐全部停掉,又把苏州人人恨之入骨的奸臣朱勔父子全部罢官,最后派出童贯、谭稹、王禀等人率领足足十五万军队南下征讨方腊。

方腊带领的义军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城外和官兵发生了一场遭遇战,由于实力悬殊,秀州失守。

而后朝廷大军直接包围了杭州,在团团围困之下,义军仍然拼死守城,但最后因为弹尽粮绝无奈退出了杭州,至此,情况开始发生逆转。

官军这次可谓倾巢出动,农民起义部队始终是有局限性的,当杭州失守以后,其他各地纷纷被朝廷重新夺了回去。

方腊和部下一路退回老家青溪县,在官兵最后发起的总攻中落败,付出了七万多人惨死的代价,方腊本人也战败被俘,而后被押送到汴京斩首。

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就这样彻底宣告失败了,而毫无疑问,方腊起义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到无路可退的农民发起的一次正义的反抗,而且方腊和很多起义领袖不同,他造反并不是为了生存,只是出于义愤,也是为了更多被压榨得已经快活不下去的百姓们。

所以,即便起义失败,连他本人都已经牺牲后,那些参与的义军仍然在江浙各地继续活动,不断抗击着朝廷的围剿,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宣和四年的年初,经过了近万人的牺牲之后,才终于被官兵完全扑灭。

宋朝原本疆域就较小,支撑起一国经济命脉的正是富庶的江南地区,而方腊起义就导致了大宋的根基被动摇,人口和金钱的损失不可估量,也间接性激发了此后屈辱无比的靖康之变。

客观来说,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都是农民起义运动,虽然规模有差距,但是性质是相同的,只是由于《水浒传》的强力宣传效果,导致宋江等人的名声几乎家喻户晓,而方腊却显得没那么出名,这是不对的。

至于宋江出征方腊,虽然如今的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大多数人仍然持同意的观点,毕竟当年方腊起兵势大,而大宋军备羸弱,为了平叛,连陕西的六路藩军都抽调了过来。

像宋江这样被招安的“杂兵”,朝廷若是把他们拉去征讨义军,可能性的确非常大,这一点各种史料也有记载。

但毫无疑问的是,北宋后期由于皇帝不理政、奸臣当道等一系列原因,底层人民的生活无比艰难,社会动荡无时无刻不在加剧,农民起义就成为了必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属实必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最后的大儒:被崇祯削职为民,拒绝清朝拉拢而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大儒都有谁,崇祯自尽,江南大儒

    一、仕途坎坷刘宗周是浙江绍兴人,由于父亲早逝,他是在外祖父家中长大,通过勤学苦读,在万历二十九年考中进士,时年24岁。之后,刘宗周接连为母亲、祖父、外祖父守丧,所以直到万历四十年,他才入京任职。在途经无锡期间,与东林党首领高攀龙结下深厚的友谊。之后,刘宗周卷入党争,遭到解职,回到家中潜心研究学问。天

  • 秦桧后人要求拆除秦桧跪像!专家却一口拒绝:不准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杭州秦桧跪像拆除,秦桧的后人谁要求拆除秦桧的跪像,秦桧后人要求秦桧的雕像站起来

    在宋朝之后,岳飞的后代受到百姓爱戴,他们以岳飞为荣;而秦桧的后代被贬为庶民,遭世人唾骂,因此不得已改名换姓,从不敢张扬自己是秦桧的后人。因为秦桧残害忠良的这种行为,他的后代无法在朝廷当官,因此能出人头地的很少。到了现代,有一位名叫秦良的人,自称是秦桧的后代,并且还是一位中学老师。因为听说岳飞的后代在

  • 走皇帝的专用道,建最顶级的书院!商丘人在北宋为什么这么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商丘古代四大书院,北宋最出名的书院,北宋最高学府应天书院

    提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人说开封,这里是大宋帝都;也有人说临安,毕竟这是南宋的行在。但是我想极少有人会说商丘,甚至许多人连商丘在哪都不太清楚,但其实商丘在宋代绝对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而且商丘人在宋代还享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特权。本期我们就和各位读者一起聊聊宋朝商丘享有哪些特权?以及为何会是商丘享有特权。图注:

  • 朱元璋五子朱橚:在大明是个笑话,在全世界却广受赞誉,贡献巨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王朱橚是朱元璋最小的嫡子,朱元璋的儿子朱橚,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家谱

    总而言之,他们什么都精通,除了做皇帝。其实这种苗头早在朱元璋的儿子们身上就出现了,他的儿子们除了争权夺利爱打仗的那几个之外,其他的多多少少都有些特殊爱好,尤其是他的第五子朱橚。在大明朝,朱橚更是如同笑话般存在,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在全世界内他却广受赞誉贡献巨大,直到今天还有人将他奉为大明皇室

  • 明朝最悲情的明君:皇位被夺、年号被废,还被人们骂成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由校是昏君还是明君,明朝有哪些明君,明朝被公认的明君

    话说1402年6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城,夺取了原属建文帝的皇位。朱棣即位后,立即废掉建文年号,改称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洪武这个年号是朱元璋的,他只做了31年的皇帝。朱棣废掉建文这个年号,意味着他不承认建文帝是明朝的合法皇帝。通过阅读明朝官方留下的档案,我们发现建文帝就是一个无能

  • 算命先生为朱元璋算出皇位,朱元璋问其还有多久可以活,他称今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老婆马皇后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父亲在朱元璋几岁死的,朱元璋假降元朝刘伯温归顺朱元璋

    这位算命先生叫刘日新,当时的他清楚的称朱元璋日后会是一位帝王。如果他知道,是这一次的推算为自己之后的死有着相关联,不知道还会不会为朱元璋推算。不过,也有人称,这或许就是所谓命运的安排。果真,朱元璋为明朝开国君主。对于刘日新,朱元璋还是非常感谢的。为了感谢这位算命先生,朱元璋成为帝王后便预想为其大封官

  • 大明朝为何多出魏忠贤这样的大宦官?这三点原因不可不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魏忠贤简介,明朝最大的宦官魏忠贤,明朝第一太监魏忠贤崛起之路

    这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用自己的笔记录东汉历史时,用来控诉宦官专权对于东汉朝廷吏治腐败的巨大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宦官或者说太监一直都承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宫廷的内官,失去了作为男性的尊严,专门负责侍奉皇帝和嫔妃,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宦官的地位是十分的低下的。但是实际上,因为宦官是

  • 明朝奇案:儿媳撞见婆婆和相好的在房间里,不久后,9人因此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奇案母子三人惨被害,明朝奇案9人惨死,明朝离奇案全集

    原来啊,张氏的婆婆李氏是一个水性杨花的人,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和当地的一些无赖牵扯不清。由于李氏非常强势,故王员外根本不敢管她,王公子亦是。周围的人都说李氏不检点,经常在背后议论纷纷。张氏每次听到这些,都觉得非常丢人。在她嫁进来不久,李氏就大摆筵席,请自己那些相好的到家里喝酒,邻居们也过来凑热闹。席间

  • 宋朝人吃粽子吃咸的还是甜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的粽子什么馅,北宋人怎么吃粽子,粽子甜咸之争

    可以说,这个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节日,随着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了,不仅仅是中国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亚洲国家,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都在一起过这个又好吃、有好玩、还有文化底蕴的节日。说到好吃的,就想到粽子,那么宋朝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他们吃粽子吗?吃什么馅儿的?是甜党还是咸党?

  • 万历皇帝的一次私幸,令她成为皇帝的母亲,王氏却因此哭瞎了双眼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万历母亲,万历起居注中记录临幸王氏的部分,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

    宫女被皇帝私幸大明朝的隆庆皇帝驾崩以后,十岁的朱翊钧登基成为皇帝,当时的大学士高拱有过这样的担忧,“十岁孩童,安能治国!”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朱翊钧虽然年幼,但是她的母亲李太后却非常厉害,帮助自己的儿子掌管朝政,等朱翊钧长大后再还政给他。甲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万历元年,诏赦天下。到了万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