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五子朱橚:在大明是个笑话,在全世界却广受赞誉,贡献巨大

朱元璋五子朱橚:在大明是个笑话,在全世界却广受赞誉,贡献巨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427 更新时间:2024/1/16 12:14:29

总而言之,他们什么都精通,除了做皇帝。

其实这种苗头早在朱元璋的儿子们身上就出现了,他的儿子们除了争权夺利爱打仗的那几个之外,其他的多多少少都有些特殊爱好,尤其是他的第五子朱橚。

在大明朝,朱橚更是如同笑话般存在,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在全世界内他却广受赞誉贡献巨大,直到今天还有人将他奉为大明皇室最为伟大的人物。

愚蠢轻狂,被贬云南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还奋战在反抗元朝的第一线,根本没有多少功夫去管束他,所以他自小在母亲和兄长的溺爱下自由生长,养出了一身潇洒骜的习气。

等到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他对几个儿子的教育也重视了起来,高新聘请了名家大儒为这些孩子讲课,好让他们懂得如何治国治家,将来为老朱家的江山尽一份力。

朱元璋这么一搞,朱橚可就惨了,他对传统的儒家经典根本就没有兴趣,也不像同胞兄长朱棣那样喜欢舞刀弄枪,所以对于各种课程,他是能划水就划水,能摸鱼就摸鱼,省下来的时间全用来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野史典籍了。

不过好在朱橚天资聪明,就算上课经常摸鱼,也能把功课完成的十分漂亮,所以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也还算宠爱,等朱橚长大之后,朱元璋就将他封为吴王,让他去杭州就藩。

要知道在朱元璋登基之前,他的封号就是吴王,朱橚能继承他老父亲原本的封号,并且得到杭州这么一块可以说是整个中原最富庶的封地,简直就是走了大运,也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宠爱。

不过在不久之后,朱橚的封地和封号就一起泡汤了。朝中有几个大臣联名上奏,称杭州实在是太过富庶,不应该作为藩王的封地,否则的话很可能会养出他们的野心。

朱元璋一听,觉得甚是有理,在他心里,他最心肝宝贝的孩子永远是他的长子兼太子朱标,如果朱橚真的因为自己过度的宠爱养大了野心,生出了夺嫡之心,那可就是给朱标添麻烦了。

所以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把朱橚改封了周王,让他到北宋的故都开封去就藩,开封虽然也是军事重地,但经济发展远远不如杭州,朱橚乍从繁华富裕的杭州到了此处,难免觉得有些郁闷。

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这事儿做的不地道,为了补偿朱橚,他就把手下大将冯胜的女儿赐婚给了朱橚,冯胜可是跟随朱元璋开国的老兄弟之一,为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在朝中的势力也是十分庞大,朱橚娶了他的女儿,就拥有了一个强劲的政治后台。

得了这么个天大的便宜之后,朱橚立刻就满血复活,为了和老丈人拉近关系,他经常不顾朝廷的禁令纵马离开开封,前去老丈人家拜访。

朱元璋简直要被这个倒霉儿子气疯了,他天性多疑,对手底下这些战功赫赫的老兄弟们一向十分忌惮,如今朱橚非但不知道避嫌,反而还天天大张旗鼓的前去老丈人家串亲戚,他们翁婿俩这是想造反呢?还是想造反呢?

不过儿子毕竟是亲生的,朱元璋还是想给他一次机会的,于是他就下令让朱橚不得再轻易离开开封,但是朱橚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硬要跟父亲对着干,朱元璋的禁令下了没不久,他就故态复萌,又到老丈人家串门子去了。

作为一个疑心病重的皇帝,朱橚几次三番的违背自己的命令去找自己的老丈人,这对于朱元璋来说简直不能忍,更何况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朱橚如此着迷,这也不得不让朱元璋多想。

暴怒之下,朱元璋直接下令让朱橚立刻离开开封,既然他这么喜欢串门子,那就干脆出趟远门,去云南吃沙子去吧。朱橚一听眼泪都要下来了,当时的云南可是出了名的荒蛮之地,那里不仅地偏人少,而且多有瘴气,简直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但是老爹明显是动了真怒了,朱橚也不敢再撩他的虎须,只能委委屈屈的带人踏上了前去云南的旅程,一路颠簸下去,从小娇生惯养的朱橚被搞的肉都掉了几斤,深觉自己尝遍了人间疾苦。

但是在来到云南以后,朱橚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南蛮之地,贫瘠的土地,让人难以忍受的天气。最让朱橚难以忍受的还当属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放眼看去,整个街上,穿的齐整的没几个,一个个大多瘦骨嶙峋,更糟糕的是,他们经常受疾病困扰,却无钱医治,只能在家等死。

纵眼望去,云南的土地上都是麻木痛苦的百姓们以及数不尽的尸骨。

怜悯百姓,著书立说

百姓们的惨状对朱橚的触动很大,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个娇养在深宫王府的天潢贵胄,百姓们的疾苦顶多就出现在他所读的那些圣贤书里,他根本就无法感同身受,直到亲眼见证了云南百姓们的生活状况之后,他才明白底层百姓们究竟有多苦。

没有人能在这样的疾苦面前保持冷静,朱橚迫切的想要为云南百姓们做些什么,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他认为云南的百姓此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医少药。

因为云南的地理所处位置以及天然环境问题,云南人经常接触到有毒的瘴气以及大量的寄生细菌,这让他们很容易就会患病,但是云南地处偏僻,大夫十分稀少,连治病药用的草药都是从中原运来的,价格十分昂贵,百姓们根本就消费不起,一旦得了病,他们就只能听天由命。

这不就巧了吗?朱橚从小就对医药很感兴趣,这么多年以来也阅读了不少医学典籍,他这次流放云南,身边也带了不少医术高超的大夫,硬件设施相当齐全,所以他下令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百姓们撰写方便的治病良方。

朱橚亲自带头,和府中的良医李佰等人日以继夜,翻遍了他们所能找到的所有医学典籍,又深入民间寻访云南本地的一些赤脚医生,向他们请教云南本地常见的一些病症及治疗方法。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这一番努力之后,朱橚等人终于撰写出了一部严谨实用的医书——《袖珍方》,这部医书收录了三千多则治病药方,无论是中风这样的大病,还是咳嗽风寒这样的小病,这本书中都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此书一出,云南百姓们大为震动,他们多年以来饱受无药医治的苦恼,如今朱橚给出了这么一部既方便快捷又严谨实用的医书,简直就是对他们恩重如山,所以他们对朱橚十分感激,纷纷称他是佛祖转世。

面对百姓们的感激,朱橚深为自豪,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身为王爷身上所背负的责任,他立誓要为云南百姓们再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不过还没等他研究出个成果,他的老父亲朱元璋就心软的把这个儿子给召回京城了。

此时的朱橚早就没有了昔年的争名夺利之心,他一心只想为百姓们在做些实事,所以回到开封之后,他立刻就召集了大批的文人大夫甚至是乡间老农,带领他们一起研究起能治病救人的草药,想要凭此再写出一部更加详细的治病良方。

在这期间,朱橚还发现了不少能够食用的野菜,他大为欣喜,下令将野菜也纳入研究范围,毕竟百姓们需要的不仅是治病也有果腹,如果能让他们知道更多可以食用的野菜的话,那天下将要少饿死多少人啊,为了更好的培育这些野菜,他还特地让人建造了一个植物园,派专人去观察这些野菜的生长习性。

经过数年辛苦之后,朱橚等人终于撰写出了一部更加完备的草药经典《救荒本草》,这其中不仅收纳了大量能够病救人的草药,还别开生面的介绍了这些草药的可食用性,对百姓们来说意义重大。

明朝时期底层百姓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很少有人能够看得懂医书,为了让百姓们能够更直观快捷的寻找到自己需要的草药或是野菜,朱橚还重金聘请画家画下了这些植物的样子,并收录在书中。

朱橚的几部著作相继出版之后,百姓们对他感激不已,但是皇室内部却对他的做法颇为不以为然,对于皇室子弟来说,最重要的是为国征战或是纵横朝堂,医学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小道,朱橚沉浸于此,简直就是可笑。

朱橚的行为受到了兄弟姐妹们的集体排斥,更糟糕的是,老父亲朱元璋死后,继位的侄子朱允炆生怕他们这些叔叔会搞事,但又不敢对燕王朱棣那样的硬茬子动手,所以他挑选一番之后,朱橚这个软柿子就被提出来杀鸡儆猴。

朱允炆本来是想随便找个借口打发了朱橚,但没想到朱橚的小儿子觊觎兄长的世子之位直接出头,状告兄长和父亲密谋造反,朱允炆一听就来了精神,这可是刚打瞌睡就来了枕头,兴奋之下,他大手一挥,就把朱橚再次贬到了云南。

亲儿子出头状告亲老子,朱橚的内心受到了一万点暴击,但在到达云南之后,朱橚受到了云南的百姓们的夹道欢迎,无论在哪朝哪代,百姓们都是最淳朴可爱的一类人,只要受了一点恩德,就终身惦记着还报。

朱橚没想到多年以前的一点恩德,现在还被百姓们铭记于心,他被感动的眼泪汪汪,立刻就把不孝的儿子抛之脑后,继续投身进了医学大业,在云南流放的这段日子里,他和门客们又撰写了《保生余录》、《普济方》等医学著作,为百姓们求医问药提供了知识基础。

朱允炆倒台之后,朱橚一母同胞的亲哥哥朱棣登上皇位,朱橚沉冤得雪,再次回到了封地,不过此时他因为受儿子背刺的原因,已经活成了大明朝的一个笑话,但是他却对此并不气恼,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著书立说上面,并为此奋斗了终生。

贡献巨大,广受赞誉

而随着朱橚的努力,以及他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在物种丰富的云南,朱橚的研究为后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而不仅如此,就连后市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也因为朱橚受益颇多。

但除了中国,随着《救荒本草》的流出海外,这本详实的书籍,对于日本西方等国家来说更是如获至宝,他们从未见过有哪本书能像《救荒本草》一样将这些植物的用途讲得如此清楚。

对此,欧洲的学者们对其评价极高,他们认为这本书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学著作,还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并仍然是当时最好的研究救荒食用植物的专著”,“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朱橚自然也受到了无数人的赞誉,他们认为这位异国王爷学识出众,心地善良,“既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朱橚这一生跌宕起伏,有过风光无限,也有过颠沛流离,但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他都始终保怀揣着对世界的热爱以及对百姓的同情,并为此做出了无限努力。

他所著的《袖珍方》、《普济方》、《救荒本草》等书可以说是百姓的救命良方,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广为流传,这让他脱离了宗室王爷的身份,以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形象名垂千古,万世流芳。

更多文章

  • 明朝最悲情的明君:皇位被夺、年号被废,还被人们骂成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由校是昏君还是明君,明朝有哪些明君,明朝被公认的明君

    话说1402年6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城,夺取了原属建文帝的皇位。朱棣即位后,立即废掉建文年号,改称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洪武这个年号是朱元璋的,他只做了31年的皇帝。朱棣废掉建文这个年号,意味着他不承认建文帝是明朝的合法皇帝。通过阅读明朝官方留下的档案,我们发现建文帝就是一个无能

  • 算命先生为朱元璋算出皇位,朱元璋问其还有多久可以活,他称今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老婆马皇后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父亲在朱元璋几岁死的,朱元璋假降元朝刘伯温归顺朱元璋

    这位算命先生叫刘日新,当时的他清楚的称朱元璋日后会是一位帝王。如果他知道,是这一次的推算为自己之后的死有着相关联,不知道还会不会为朱元璋推算。不过,也有人称,这或许就是所谓命运的安排。果真,朱元璋为明朝开国君主。对于刘日新,朱元璋还是非常感谢的。为了感谢这位算命先生,朱元璋成为帝王后便预想为其大封官

  • 大明朝为何多出魏忠贤这样的大宦官?这三点原因不可不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魏忠贤简介,明朝最大的宦官魏忠贤,明朝第一太监魏忠贤崛起之路

    这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用自己的笔记录东汉历史时,用来控诉宦官专权对于东汉朝廷吏治腐败的巨大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宦官或者说太监一直都承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宫廷的内官,失去了作为男性的尊严,专门负责侍奉皇帝和嫔妃,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宦官的地位是十分的低下的。但是实际上,因为宦官是

  • 明朝奇案:儿媳撞见婆婆和相好的在房间里,不久后,9人因此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奇案母子三人惨被害,明朝奇案9人惨死,明朝离奇案全集

    原来啊,张氏的婆婆李氏是一个水性杨花的人,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和当地的一些无赖牵扯不清。由于李氏非常强势,故王员外根本不敢管她,王公子亦是。周围的人都说李氏不检点,经常在背后议论纷纷。张氏每次听到这些,都觉得非常丢人。在她嫁进来不久,李氏就大摆筵席,请自己那些相好的到家里喝酒,邻居们也过来凑热闹。席间

  • 宋朝人吃粽子吃咸的还是甜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的粽子什么馅,北宋人怎么吃粽子,粽子甜咸之争

    可以说,这个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节日,随着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了,不仅仅是中国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亚洲国家,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都在一起过这个又好吃、有好玩、还有文化底蕴的节日。说到好吃的,就想到粽子,那么宋朝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他们吃粽子吗?吃什么馅儿的?是甜党还是咸党?

  • 万历皇帝的一次私幸,令她成为皇帝的母亲,王氏却因此哭瞎了双眼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万历母亲,万历起居注中记录临幸王氏的部分,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

    宫女被皇帝私幸大明朝的隆庆皇帝驾崩以后,十岁的朱翊钧登基成为皇帝,当时的大学士高拱有过这样的担忧,“十岁孩童,安能治国!”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朱翊钧虽然年幼,但是她的母亲李太后却非常厉害,帮助自己的儿子掌管朝政,等朱翊钧长大后再还政给他。甲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万历元年,诏赦天下。到了万历十

  • 建文帝朱允炆失踪后,朱棣是如何处置他的妻儿的?实情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死后朱允炆为什么没起兵,朱棣死后朱允炆的去向,朱棣对待建文大臣女眷

    作为一个比较喜欢孩子的皇帝,朱元璋对朱允炆很是疼爱,只不过他并没有想到,将来这个孩子会从他手中接下大明朝的权柄,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按照家族地位来说,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长子,也不是朱元璋的长孙,注重血统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考虑到孙子的事,毕竟当时朱标还是无可争议的皇位唯一的继承人。可是命运弄人,朱标

  • 大明王朝第一位国公:不是徐达、常遇春,而是一介囚徒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徐达大战常遇春,徐达 常遇春,徐达和常遇春谁最厉害

    1370年十一年,徐达率领北伐大军班师回朝,返回南京。朱元璋非常高兴,大封开国功臣,其中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冯胜被封为宋国公,邓愈被封为卫国公。可是这些人并不是第一个被封为国公的,就在六年前,有一个人已被封为国公了,而且他还是个囚徒!

  • 从朱元璋不自称“朕”,闲聊古代皇帝自称的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为何不称朕,朱元璋称帝后称咱还是朕,朕字的演变

    在一些明代的影视剧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经常发生“不自称朕,直接称咱”这样的事情,那么这是真的吗?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朱元璋都是最穷、出身最低、文化水平也最低的一个。朱元璋的父亲爷爷乃至他自己一开始连正规的名字都没有;为了生存,他从一个卖豆腐的农家孩子变成和尚乃至乞丐,从小的生活经历铸就了他传奇的

  • 古人是如何看待烧纸钱的?司马光:何益丧家?习礼者羞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光真实故事,古人评价司马光,历代人眼中的司马光

    上坟焚烧纸钱纸钱的前身为西汉的“瘗【音yì】钱”。据颜师古注解“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可知瘗钱为埋葬于陵园内以祭奠先人之物。最初的瘗钱为事物货币,民间多用铜钱。不过,以实物货币随葬和祭祀,不仅是成本较高,而且还会被盗墓贼觊觎。所以,人们慢慢地便以某些廉价的东西仿制“货币”,以祭死者。汉代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