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抛开利益集团的干扰,从改革自身角度看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抛开利益集团的干扰,从改革自身角度看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441 更新时间:2024/2/4 18:43:38

张居正改革一直是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为人功过颇具争议,其变法之辉煌成效和死后人亡政息的悲惨结局亦令人扼腕叹息。从艺术角度来说,张居正及其改革的争议、辉煌和悲剧构成了一部精彩作品一波三折、荡气回肠所必备的一切要素。因而能够引得无数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们竞相折腰。

史学界有一种史观叫做“革命史观”,这种史观引人争议的点在于它是在那个特定年代里史学研究的唯一标准,桎梏了学者们的眼光和史学界的发展多样性,成为了意识形态的象征。但它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撇开意识形态的问题,它的出发点是颇具人文关怀的,那就是人民群众,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说中国古代的浪漫风流大多属于上层分子,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一部百姓的血泪史,是对民众的剥削史,这个立足点是不能忘记的。

回到张居正改革的正题上,我们以往讨论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一般是从张居正自身的个性问题、利益集团的反对、贪腐等方面着手,很少从改革的目的以及措施本身的利弊来梳理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思考方式带有现代经济学先入为主的特点,对封建王朝财政危机的改革,总是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减少财政开支则是固步自封的、陈旧的经济思想。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代入历史情境,我们一起来看看张居正的改革。

先简单解析考成法的实质

明初的赋税征收实际依赖于朱元璋设立的里甲制度和粮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编为十甲。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不在110户之内,称为畸零户。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差役,“管摄一里之事”。而粮长则是负责粮区内的赋税征收和解运,由里长辅助粮长完成这个任务,由于解运需要资金和时间,粮长必须由良顺的大户担任。当然,这是明初制度初行之时的理想状态,朱元璋毕竟出身民间,对于乡间大户的号召力和财力以及小农的承担能力有较熟悉的了解,所以制定了这两个制度以平衡贫富差距,保证朝廷财赋征收。

但是当永乐迁都北京后,全国财赋的征收难度因解运距离的拉长而成倍增加。本来江南地区就是重税之地,如此一来,民众的负担便加重了许多,开始几年还可以靠家底支撑,到后面,家贫如洗的地主比比皆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财赋的解运由军队来负担,民众只需支付脚钱和耗费即可,再到后来大地主为了避免担任粮长,往往行贿,将自己家改成小户,让地方中户担任粮长,中户有样学样,最后粮长这个差役竟轮到小户头上,小户哪里能够承担这样的差役,所以粮长制度逐渐崩溃,政府渐渐重新执掌赋税的征收和解运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官员的考核由明初朱元璋强调的“条在安辑人民,劝课农桑,以求实效”和“教化风俗乃有司之首务”逐渐倾向于“赋役完欠”。这本质上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职责变化,原来是朱元璋理想中的“劝农桑,行教化”,后面则因为政府财政需要,把地方官的主要职责变成了征收赋税。

随着明朝财政危机的逐渐加剧,地方的赋税逋欠也日益严重,张居正的考成法正是基于这种情况颁布的,其目的就是将地方官的政绩考核完全和财赋征收挂钩。

万历二年,张居正颁布地方官绩效考核的标准是“除完纳八分……仍照例每年带征二分”。

也就是说,地方官员必须把今年自己治理的地方的赋税全部收齐才能算合格,缺一分都不行。于是第二年的实际效果就是查出各省未达标的财赋征收共计237件,巡抚、抚按官员54人。其中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因未完成事件数量太多而罚俸三月。万历四年,山东有19名、河南有12名官员,因征赋不足九成受到降级和革职处分。

这么多地方官员完不成任务,张居正不得不在万历七年停止“带征”,并一律免除。所以自万历七年至万历十四年,明朝的考绩标准一直是“八分为满”,所以张居正“政亡人息”的悲惨结局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去世,而明神宗到万历十四年就后悔“八分为满”的考绩标准了,因为张居正考成法颁布的八年里,所聚敛的财赋实在是太丰厚了。

而申时行等阁臣以考成法使得“百姓不安,盗贼蜂起”,“若以此重责抚按,亦不过严督司道比较州县,州县无策,唯凭应捕人役,将平民拷逼承认,抵数报完,无辜被冤”,“(官员)若畏避参罚,急促了事,又恐有鍜链文,致潦草疏略之弊”四条理由劝谏神宗不应恢复考成法。

申时行等人的思路是对的,明朝自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后,已经没有像他这般的“循吏”了,首辅权势滔天如张居正都不免于死后背负千古骂名,更何况张居正之后的内阁阁权大不如前的情况呢?纵使再有如张居正般的人才,也没有了改革的环境。即使撇除这些不谈,张居正考成法的实质其实就是赋予地方官员以掠夺民众财富的合法性,在全国地方官员普遍收刮的情况下,许多老百姓已经是家产尽绝、卖妻鬻子,以至于在流亡途中,依然“形似失巢之鸟,苦如游釜之鱼”。

但随着明代财政不断困窘,不少大臣要求恢复张居正苛刻的考成法。于是在天三年,户科都给事中尹同皋上疏请求为张居正平反,这其实不是当时的朝廷官员认同张居正的改革,而是出于财政枯竭,又缺乏治世大才的现实不得不为之。意想不到的是,天启皇帝不仅为张居正正名,恢复了考成法,还变本加厉,以致崇祯时的重赋和地方官员的严酷的“追比”竟逼得农民揭竿而起。

所以说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在其死后的万历年间仍然保持着“八分为满”的考绩标准,甚至在其去世几十年后,考成法又以更大的声势卷土重来,而百姓也由行贿逃赋,隐居山林、泛舟江海和成为佃农以实现逃户等消极抵抗的方式转为更激烈的起义来反抗剥削压迫。

再看看一条鞭法的实质

张居正担任首辅,进行改革之时,明代财政收入激增,时人记载“太仓粟可支数年,囧寺积金钱至四百余万。”张居正将其归功于考成法。那为什么天启、崇祯年间恢复并“发展”考成法却取得如此恶果呢?

历史的诡异就在于此,明末小冰期就是答案。明朝正德至嘉靖前期是温暖期,但是嘉靖后期中国的气候便开始逐渐下降,张居正改革很幸运地处在小冰期之间短暂的反复期之间。自嘉靖四十二年到万历十年,全国有旱灾的记录仅有三年,而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居然没有旱灾的记载,而之后则很是频繁。这十年堪称是明朝后期农业生产的唯一“黄金期”。

丰收之年,全国粮价普遍较低,这种超低米价,对于朝廷财政的改善极其有利。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质其实就是把粮米的折银价定得比市价高出甚多,以便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而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大量涌入则为“田赋折银”提供了可能,可以说“一条鞭法”的成功推行就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丰收之年,百姓家有余粮,纵使折银价超了市价的三四倍,也堪堪在承受范围之内。加上倭乱刚平,朝廷和蒙古俺答汗和好,辽东的建州女真尚未崛起,一切都显得如此太平,然而盛世的面纱之下,确是明王朝千疮百孔的丑陋面孔。

宫廷太监达到了万余人,且明朝的太监是个什么群体,各位都心知肚明,万余人的宫廷贪腐集团,每年贪墨朝廷多少收入,又在民间收刮多少民脂民膏。

宗藩制度下的明朝宗室子嗣昌盛,嘉靖二十八年多达一万余人,嘉靖三十八年为2万余人,隆庆初四万。据学者统计嘉靖四十一年朝廷的宗室俸禄高达853万石,占全年全国田赋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官僚集团的优免制度之下,又庇护了多少诡寄者,这些关系户逃户逃税,使得国家征不到的赋税全加派到无权无势的最底层人民身上。

张居正对这些情况洞若观火,却丝毫不为所动,为什么呢?

一方面,这些利益集团都是他惹不起的,是明朝弊政积年累月形成的,他们树大根深、尾大不掉,非张居正一人之力能够解决,更别说张居正本身也是既得利益者。

另一方面,张居正和王安石一样,笃信“理财”,认为国家的财政是可以增加的。但是王安石至少私德无缺,心怀百姓,还知道兴修水利,贷款以促进生产。张居正则不然,他的改革通篇就是“聚敛”二字,有甚者言其无丝毫人性。

文章最后,扯一扯何谓“改革”。

改革,现在的意思是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果以这个标准去判定的话,张居正改革根本不能算是改革,生产力发展了吗?经济基础改变了吗?改革是否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本没有。

什么是改革?1978年改革开放才是典型的、成功的改革。汉文帝的“休养生息”叫改革,明宣宗时周忱改革叫改革。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是不是惠及了人民,是不是发展了生产力。一切改革只有惠在当下,才能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胡铁球:《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

田澍:《腐败与弊政:张居正施政的另一面》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明太祖实录》

《明神宗实录》

更多文章

  • 此人活过7朝代,3次封王,3个女儿做皇后,若他称帝赵匡胤将永无出头之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就是五代十国时期,最牛的军阀符彦卿,这个符彦卿可不得了,他的父亲是唐末名将符存审,自小这个符彦卿就以聪明,善军事而著称于世。而开始崭露头角还是在后唐时代,他多次领军攻城拔寨,为后唐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当时手握雄兵的一方豪强,可不比后来的石敬瑭差多少。后来石敬瑭投靠契丹人建立了后晋政权,而为了拉拢手

  • 蓝玉之死,在皇权唯一性下,萧何王翦的历史经验也救不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蓝玉简介资料,蓝玉为朱元璋血守洪都100天,护宝风云蓝玉

    对皇帝而言,什么最重要?皇帝位置的排他性还有安全性最重要。也因此,历史上有无数的典故出现,这无数的典故背后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皇帝不怕你贪财好色,就怕你培植势力。秦国名将王翦带领50万大军攻击楚国,临行之前又是要房又是要钱,下人问为何如此。王翦答曰:让王上放心而已。汉初丞相萧何,声望日隆,下人

  • 宋朝时期四千犹太人来到河南,现想回国,却得知只有女人可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而其实在二战当中,不仅仅是德国人,基本上全欧洲都处在反犹太人浪潮中。但是因为德国在一战中的惨败,导致民不聊生,而犹太人又大发国难财,让德国人恨得牙痒痒。不然哪儿会有那么多人愿意主动杀害犹太人呢?于是数百万犹太人被杀害,幸存者则到处流浪。 而在我国河南省开封,就有着这么一伙犹太人,他们的聚集地被称

  • 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为何能够获得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起义与农民起义有什么区别,朱元璋起义电影,朱元璋起义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是历代大一统王朝当中身份地位最低的君王了,出生贫寒,出过家,甚至还当过一段时间乞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地位底下的人,在元朝末年的乱世当中,建功立业,成功开创大明三百年王朝基业,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并不是最强大的。但是却能够在乱世当中逐一打

  • 关羽怎么成武圣的?朱元璋将此人扔出武成王庙,关羽才成功上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封关羽武圣,朱元璋和关羽的关系,关羽为什么被封成武圣人

    其实古代中国的武圣,并不是关羽,也不是岳飞,而是姜子牙。姜子牙在72岁辅佐周文王,一路过关斩将,让弱小的周文王逐步站稳根基,并且辅佐周武王打下了江山,使得大周存在了800年。而在这个过程中,姜子牙的兵法出神入化,是周武王能够取胜的关键。而且姜子牙所写的兵书《六韬》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后世的很多

  • 明朝拿下越南后,如果能学秦始皇的做法,那越南将永为我国一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收复越南的原因,明朝为什么没有统治越南,秦始皇越南

    其中,最耿耿于怀的就是越南这片土地,古代被中华统治1000多年,直到明朝还重新收回,最终功亏一篑,现在独立出去,成为我国的邻国。很多人现在还在骂明朝,为何放弃越南。其实只要当时明朝拿下越南后,如果能够学习秦始皇的做法,那么越南将永为中华土地,永远为中华一省。越南从秦汉时代就成为中华领土,此后一直受到

  • 朱元璋数十万子孙,为何会被李自成和清朝屠杀殆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李自成大结局,李自成杀害了朱元璋的后人,朱元璋李自成为何失败

    朱元璋封了24个儿子藩王,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军队,想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过着自己的安生小日子。这些藩王一年俸禄高达万石,这还不算逢年过节的赏赐。明朝的藩王不仅仅有地有钱有而且还不用受当地的律法约束,即便是犯罪了,当地官员也不可以对宗亲动用刑罚。因为有了这些特权地位,,皇室宗亲可以肆无忌惮地垄断赚钱的行业

  • 明朝名字是怎么来的,真的和明教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教和明朝的关系,明朝的时候明教存在吗,明朝皇室名字规律

    韩山童、韩林儿是谁呢?韩山童是白莲教的首领,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白莲教和明教有什么关系呢?白莲教教义宗旨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光明”一词鼓舞着人们反对黑暗元朝统治,所以“白莲教”又称“明教”。明教和朱元璋:朱元璋曾经信仰白莲教,也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所以,明

  • 一北宋名臣,南宋的村妇竟用他的名字来唤猪,他做了啥事让百姓讨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宋历史小故事,南宋时期嘉兴名臣,南宋名臣胡纮

    (王安石)咱们看看南宋官方怎么评价他。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后,命人重修《神宗实录》,把北宋灭亡的原因由蔡京等“六贼”的倒行逆施,上推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认为“熙宁变法”才是国势衰亡的罪魁祸首,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是千古罪人。在学术上,精英知识分子层面,他也受到严厉批评。南宋理学家们抨击

  • 明朝木匠皇帝去世前,为何评价弟弟崇祯为尧舜,魏忠贤为忠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崇祯皇帝后悔杀魏忠贤吗,崇祯怎么干掉魏忠贤,为什么说崇祯杀完魏忠贤后悔了

    杨涟等大臣的倒下也比皇帝的倒下更加动人心魄,那才是一场悲剧,真正的悲剧。当士大夫精神的缺失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说实话,皇帝的作用便显得可有可无。他蜕化成一个符号,风干在王朝唱晚的晚风中,于事无补同时也于世无补。先说说杨涟,杨涟是一个标签,昭示着大明王朝的世道人心。这个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