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臣遭同僚集体围攻,雍正却反而给他官升三级,并说:他和我太像

大臣遭同僚集体围攻,雍正却反而给他官升三级,并说:他和我太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992 更新时间:2024/1/24 22:52:15

田文镜,本是汉军正蓝旗人,生于康熙元年(1662)。康熙二十二年,22岁的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担任长乐县县丞。然而直到康熙病逝,田文镜仍然得不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没有考取功名,不是进士。当雍正继位之时,田文镜已经61岁,垂垂老矣。然而在短短八年里,雍正却让他成为一个朝野文明的能臣。

田文镜这枚遗珠之所以能被雍正发掘,实际是非常偶然的。雍正元年,山西发生饥荒,当地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皆隐而不告。然而田文镜出差途径当地后,却发现饥民遍野,惨不忍睹。因此,田文镜不惧得罪同僚,秉公上报,因他而获救之人多达60、70万之多。就此,雍正记下了这位敢于直言的老臣。

经过深入了解,雍正发现田文镜积有2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非常干练,而且前半生皆不受重用。在雍正看来,田文镜是个“大用”之人,于是雍正派他去河南赴任,希望他能刷新当地的吏治。

到了河南后,田文镜大刀阔斧“清理积牍,剔除宿弊”,吏治为之一新。然而田文镜苛刻狷急的作风,却惹怒了当地的官员与豪绅。为了扳倒田文镜,官员和士绅们联合起来,策划了所谓的“罢考”事件。

然而雍正一下子就抓住这件事情的本质,官员士绅之所以集体弹劾田文镜,就是因为他动了地方势力的奶酪。如果不铲除这样的地方黑恶势力,自己的新政不可能有效推行。因此,雍正明察秋毫,选择相信田文镜,并严惩了带头罢考的士绅和官员。

在与田文镜相处的过程中,雍正发现自己愈发喜欢这位刚直不阿的老臣。从道德品质上说,田文镜老成练达,忠心耿耿。从业务上说,田文镜精通刑名、钱谷、防盗、治河,比那些不通实务、整天“之乎者也”的儒臣强多了。因此,雍正经常撰文盛赞田文镜。

除了这些品质以外,田文镜的“孤臣”属性,也让雍正欣赏不已。正所谓“无党无派,千奇百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党”。但对于雍正这位“大独裁者”来说,朋党之害简直比老虎还凶猛。因此他屡次下达旨意,严惩官员们互相联结,结为党援。

与其他热衷“交际”的官员不同,田文镜一直处于孤立状态,一下班就阖门自守,从不参与饭局之类的交际活动。由于田文镜的孤僻,因此他经常遭遇同僚的围攻。比如大将军年羹经常弹劾田文镜居功平常,国舅隆科多说田文镜“轻信浮言,未得其实”。而李绂、谢济世等臣子见机行事,也经常发文弹劾田文镜。一时间田文镜的官位风雨飘摇。

然而对于这些弹劾,雍正却一概不信。他曾对田文镜说:“朕当年即是孤臣,并无恃援”。也就是说,雍正认为田文镜和自己是一类人。当年雍正还在当爷时,就以不肯结交臣僚而知名,因此有“冷面王”之称。

在雍正看来,为众人所称道者未必就能做事,相反为众人所围攻者,反而可靠。因此,田文镜在遭众人弹劾之时,却得到了雍正的力保,反而官升三级,引以为自己的心腹。河南“罢考案”发生后,田文镜曾向雍正请罪。谁知雍正立即回答:

“何罪之有?”“朕心中实不罪汝,经此一番,询非无益?”

对于雍正的知遇之恩,田文镜也表示:

“臣目中唯知有皇上,臣意中亦唯知有皇上,君臣大义如父子天性,间不容发!”

在诸多存世的雍正朱批中,曾多次看到雍正赞赏田文镜的言语,甚至将之称为“不世出之忠良柱石大臣”。在雍正的宠遇之下,田文镜也投桃报李,以鞠躬尽瘁的态度处理工作。然而田文镜早已年过60,难以承受繁重的工作,可以说田文镜是燃烧生命在工作。

雍正十一年,田文镜感染风寒,不幸去世。他的死,虽然与年龄有关,但也是他报效心切,过于操劳所致。因此,田文镜真做到了“死而后已”。可以说,田文镜精明强干、老成谋国,是个不可多得的干吏;而雍正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个足以青史留名的君主。

更多文章

  • 顺治做了个梦,醒来后将梦中女子纳入后宫,此女生一子成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顺治后宫最幸运的人,500万元的顺治通宝铜钱,董小宛与顺治

    唐太宗梦到自己身处险境,被一个白袍将军所救,于是在队伍中发掘出白袍战将薛仁贵并重用他,薛将军也因此得以建立不世之功勋;刘彻母亲王娡在怀他的时候,梦见金猪入体,她将此事告知景帝,景帝大喜,认为这是上天赐福于大汉,对刘彻的到来欣喜不已,赐名刘彘(彘有猪之意),后来更是传位于刘彻,让刘彻开启汉武盛世。值得

  • 光绪死后慈禧选择溥仪继位看似错误,实则是精明的算计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慈禧是在溥仪继位时死的吗,慈禧为什么死了让溥仪继位,光绪和溥仪什么关系

    晚清,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驾崩无子,皇位后继无人,朝野一片混乱。当时晚清的实权者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皇太后,其作为清朝实际最大的当权者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利。因此在光绪帝驾崩之后,慈禧以一己之力将光绪帝的弟弟的醇亲王载沣推举为摄政王,又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推举为皇,而溥仪被立为大清朝皇帝之时年仅三岁。

  • 鸦片战争,猛将为国捐躯,其母看到遗体却滴泪不流:不愧是我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鸦片战争 英雄人物,第一次鸦片战争英雄事迹,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

    葛云飞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自幼便学习武艺和文化。他自小仰慕岳飞,希望能和岳大帅一样精忠报国,保卫自己的家乡和人民。同时,葛云飞还有个好母亲,他经常给年幼的他讲述忠义之道。因此,葛云飞一向以“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钱”为人生信条。道光三年(1823年),武艺精湛的葛云飞考中了武进士,在浙江沿海一带任职,

  • 此人是太平天国第一完人,被割千刀,一声不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太平天国死得最惨一位,太平 天国 杨童舒,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天国第一人

    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后转战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并于1863年5月进入四川境地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打算在四川自立一国。但由于河水陡涨等原因,石达开部被清军部队及民团、彝兵等围困于此,苦战月余而不得突围,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于1863年6月25日在成都科甲巷

  • 东林党的领袖高攀龙,为何遭到魏忠贤赶尽杀绝,最后效仿屈原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高攀龙照片,韦曲高攀龙个人简历,高攀龙家训全文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注定一生要与苦难和悲剧同在。儒家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理想让代代士人为之神往,以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地。无数士人抱着天下关怀的热情,渴望能够通经致用、致君泽民。正如清代大思想家颜元所说:“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事,吾儒不为,又谁为之?”是啊,“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

  • 战国时期,北方诸侯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南方楚国为何也修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时期楚国疆域,战国时期有修长城吗,战国时期修长城

    [var1]秦,汉,一直到明对战国北方长城都在不断的完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长城本身也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其实最早修筑长城的可能并不是北方的国家,春秋时期的楚国早在齐桓公时期就在今河南南阳一带修建了绵延的城墙和城塞,也被叫做方城,方城的实质就是楚国

  • 屈原之前古人是否有清明节?清明节真正的来历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屈原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是纪念屈原么,屈原去世之前有清明节嘛

    [var1]在这小编要像某些国家说道说道,沿用归沿用,你总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说成是你的吧!像韩国说端午节是他们国家的文化节日。其实是错误的![var1]那么问题来了,韩国人到底知不知道端午节都该干些什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这里面是有寓意得,有一种说法说是为了

  •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来更换廉颇就不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赵国将廉颇换成赵括的英文,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

    《史记·秦本纪》记录“长平之战”: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秦本纪》记录的简洁,只是说四十七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秦大将武安君百起在长平打败了赵国,杀了赵军40多万人。《史记·白起王翦

  • 为什么孔子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1、“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句话的含义这里要纠正题主的说法,这句话不是孔子所说,而是比孔子更早一百来年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郭偃所说,郭偃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首席大夫,一手主导当时晋国社会改革,后人将其变法精华称为“郭偃之法”。“郭偃之法”中就有这句原文“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

  • 徐福东渡找到了长生药,为何却不回秦国?原来长生药人人都吃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徐福的长生经,历史上的徐福真的找到了长生药吗,徐福为什么出海寻长生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企图让自己的阳寿能和开创的宏图霸业一样长,而这就要靠长生不老之药来实现。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是这类故事里的典型案例。[var1]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就是徐福,他受命找寻长生药的故事在中国和日本都广为流传。徐福原本的身份是战国时期的方士,类似于如今的算命道士。因此,能言会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