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奴儿干都司设立的历史考证。
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遣官员到奴儿干进行“招抚”。1403年(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设置了奴儿干卫,任命忽剌温等处的头领把剌答哈等人职任奴儿干卫的指挥同知等。
奴儿干卫的设立,表明黑龙江下游地区开始归属明王朝的统治。
1411年(永乐九年),明王朝依据当时的需要,在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为大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刚开始为流官,后为世袭。
努尔干都司的设立,除了有《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等官方文献的记载外,还有曾建于黑龙江口特林地区的两大石碑为证。
其一是1413年(永乐11年)建的“敕修努尔干永宁寺记”碑;其二是1433年(宣德八年)建的“重建永宁寺记”碑。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二碑均被沙皇俄国劫掠而去,现今珍藏于海参崴博物馆。
这两大碑的碑文,都翔实地刻录了当地的历史渊源:元王朝设置东征元帅府,出兵黑龙江下游,直至海外库页岛等事实,以及明王朝建立努尔干都司的经过等。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标志着从斡难河到黑龙江全流域的南北地区,都曾经是明王朝的统治区域。
二、奴儿干都司地区的管辖情况。
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东至大海;北抵外兴安岭,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
其境内的民族主要有女真族、蒙古族、苦夷(苦兀)族、吉里迷族、达斡尔族等,民众大多以渔猎为生。
大明王朝任命各部族的首领掌管各卫所,颁发给印信,延续其习俗,统领其部属,按时向大明王朝缴纳贡品。贡品主要有貂皮、海东青、马匹等。
大明政府在元王朝建立的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地区通往内地的驿站传递,从而密切了奴儿干地区与大明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联系,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奴儿干地区各方面的发展。
驿站的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部起自奴儿干都司的治所特林地区西部的满泾站,中途经过四十五个驿站后,南向到达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然后经过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约两千五百公里。
三、奴儿干卫所的设置及归属。
根据《明实录》记载,从1403年(永乐元年)到1409年(永乐七年),明王朝在斡难河、黑龙江流域南北地区,以及松花江、乌苏里江、格林河、恒滚河等流域,先后设置了一百三十个卫所。到明万历年间(1573到1620年),增加到384卫。
据明、清两代的文献记载,就黑龙江南北地区的卫所来说,设立在斡难河以东、嫩江以西,包括呼伦贝尔地区和黑龙江上游南北地区的有:斡难河所、卜鲁丹河卫等十四个卫所。
沿精奇里江设立的有托木河卫、古里河卫等五个卫。精奇里江是黑龙江北部的支流,那里经过200多年的垦种,出现了一些从事农耕的村屯。
后来的著名的“江东六十四屯”,就是从明王朝设卫后逐渐开垦发展为村屯的。
黑龙江城以东,一直到与松花江交汇处附近地区的卫所有可令河、木鲁罕山、哈剌察、兀剌卫等九个卫。以库鲁河为中心,设立了乞勒尼、忽鲁木、喜申、古鲁、亦儿古里等五个卫。
沿敦敦河设立了撒儿忽、哈尔分等四个卫。沿格林河(黑龙江北岸支流)设立了葛林、忽石门、卜鲁兀等五个卫。沿恒滚河(黑龙江北岸支流)设立了饮真河、满泾、朵儿必河等七个卫。
从黑龙江口到库页岛,设立了奴儿干、兀的河、波罗河四个卫。在乌苏里江及其东部地区,还设恨克、默尔河、亦麻河、失里、双城等十四个卫。
现今,仅就以上所列六十七个卫而言,在我国国境外的就有四十九个。
隶属他国的四十九个卫中,除了斡难河一个卫所以外,其余都是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通过迫使清王朝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而侵占的。
1900年,沙皇俄国又以武力强行占领了位于精奇里江口的“江东六十四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