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奴儿干都司:大明时期的中国疆域;大清末期,大都成了他国的了

奴儿干都司:大明时期的中国疆域;大清末期,大都成了他国的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815 更新时间:2024/1/20 17:19:50

一、奴儿干都司设立的历史考证。

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遣官员到奴儿干进行“招抚”。1403年(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设置了奴儿干卫,任命忽剌温等处的头领把剌答哈等人职任奴儿干卫的指挥同知等。

奴儿干卫的设立,表明黑龙江下游地区开始归属明王朝的统治。

1411年(永乐九年),明王朝依据当时的需要,在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为大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刚开始为流官,后为世袭。

努尔干都司的设立,除了有《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等官方献的记载外,还有曾建于黑龙江口特林地区的两大石碑为证。

其一是1413年(永乐11年)建的“敕修努尔干永宁寺记”碑;其二是1433年(宣德八年)建的“重建永宁寺记”碑。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二碑均被沙皇俄国劫掠而去,现今珍藏于海参崴博物馆。

这两大碑的碑文,都翔实地刻录了当地的历史渊源:元王朝设置东征元帅府,出兵黑龙江下游,直至海外库页岛等事实,以及明王朝建立努尔干都司的经过等。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标志着从斡难河到黑龙江全流域的南北地区,都曾经是明王朝的统治区域。

二、奴儿干都司地区的管辖情况。

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东至大海;北抵外兴安岭,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

其境内的民族主要有女真族、蒙古族、苦夷(苦兀)族、吉里迷族、达斡尔族等,民众大多以渔猎为生。

大明王朝任命各部族的首领掌管各卫所,颁发给印信,延续其习俗,统领其部属,按时大明王朝缴纳贡品。贡品主要有貂皮、海东青、马匹等。

大明政府在元王朝建立的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地区通往内地的驿站传递,从而密切了奴儿干地区与大明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联系,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奴儿干地区各方面的发展。

驿站的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部起自奴儿干都司的治所特林地区西部的满泾站,中途经过四十五个驿站后,南向到达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然后经过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约两千五百公里。

三、奴儿干卫所的设置及归属。

根据《明实录》记载,从1403年(永乐元年)到1409年(永乐七年),明王朝在斡难河、黑龙江流域南北地区,以及松花江、乌苏里江、格林河、恒滚河等流域,先后设置了一百三十个卫所。到明万历年间(1573到1620年),增加到384卫。

据明、清两代的文献记载,就黑龙江南北地区的卫所来说,设立在斡难河以东、嫩江以西,包括呼伦贝尔地区和黑龙江上游南北地区的有:斡难河所、卜鲁丹河卫等十四个卫所。

沿精奇里江设立的有托木河卫、古里河卫等五个卫。精奇里江是黑龙江北部的支流,那里经过200多年的垦种,出现了一些从事农耕的村屯。

后来的著名的“江东六十四屯”,就是从明王朝设卫后逐渐开垦发展为村屯的。

黑龙江城以东,一直到与松花江交汇处附近地区的卫所有可令河、木鲁罕山、哈剌察、兀剌卫等九个卫。以库鲁河为中心,设立了乞勒尼、忽鲁木、喜申、古鲁、亦儿古里等五个卫。

沿敦敦河设立了撒儿忽、哈尔分等四个卫。沿格林河(黑龙江北岸支流)设立了葛林、忽石门、卜鲁兀等五个卫。沿恒滚河(黑龙江北岸支流)设立了饮真河、满泾、朵儿必河等七个卫。

从黑龙江口到库页岛,设立了奴儿干、兀的河、波罗河四个卫。在乌苏里江及其东部地区,还设恨克、默尔河、亦麻河、失里、双城等十四个卫。

现今,仅就以上所列六十七个卫而言,在我国国境外的就有四十九个。

隶属他国的四十九个卫中,除了斡难河一个卫所以外,其都是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通过迫使清王朝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而侵占的。

1900年,沙皇俄国又以武力强行占领了位于精奇里江口的“江东六十四屯”。

更多文章

  • 纪晓岚吃西瓜,乾隆出了个并不难的上联,纪晓岚却说:没人对得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乾隆出上联纪晓岚对下联下集,乾隆跟纪晓岚之间的对联,铁齿铜牙纪晓岚4纪晓岚查账

    实事求是地讲,皇帝出的对子是很难对上的,如果皇帝的上联一旦对上了,岂不是证明了自己厉害而皇帝太弱?这自然是一道“送命题”。乾隆爷当朝的时候,全国最厉害的文人才子应该是纪昀了。纪晓岚自然少不了受到乾隆皇帝的“刁难”,要是让他写诗词歌功颂德也就罢了,但是对对子,那就让纪晓岚这个大才子头疼了。有的时候,纪

  • 大臣遭同僚集体围攻,雍正却反而给他官升三级,并说:他和我太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雍正霸气抨击百官,雍正对众大臣的评价,雍正对大臣批奏折

    田文镜,本是汉军正蓝旗人,生于康熙元年(1662)。康熙二十二年,22岁的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担任长乐县县丞。然而直到康熙病逝,田文镜仍然得不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没有考取功名,不是进士。当雍正继位之时,田文镜已经61岁,垂垂老矣。然而在短短八年里,雍正却让他成为一个朝野文明的能臣。田文镜这枚遗珠

  • 顺治做了个梦,醒来后将梦中女子纳入后宫,此女生一子成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顺治后宫最幸运的人,500万元的顺治通宝铜钱,董小宛与顺治

    唐太宗梦到自己身处险境,被一个白袍将军所救,于是在队伍中发掘出白袍战将薛仁贵并重用他,薛将军也因此得以建立不世之功勋;刘彻母亲王娡在怀他的时候,梦见金猪入体,她将此事告知景帝,景帝大喜,认为这是上天赐福于大汉,对刘彻的到来欣喜不已,赐名刘彘(彘有猪之意),后来更是传位于刘彻,让刘彻开启汉武盛世。值得

  • 光绪死后慈禧选择溥仪继位看似错误,实则是精明的算计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慈禧是在溥仪继位时死的吗,慈禧为什么死了让溥仪继位,光绪和溥仪什么关系

    晚清,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驾崩无子,皇位后继无人,朝野一片混乱。当时晚清的实权者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皇太后,其作为清朝实际最大的当权者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利。因此在光绪帝驾崩之后,慈禧以一己之力将光绪帝的弟弟的醇亲王载沣推举为摄政王,又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推举为皇,而溥仪被立为大清朝皇帝之时年仅三岁。

  • 鸦片战争,猛将为国捐躯,其母看到遗体却滴泪不流:不愧是我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鸦片战争 英雄人物,第一次鸦片战争英雄事迹,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

    葛云飞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自幼便学习武艺和文化。他自小仰慕岳飞,希望能和岳大帅一样精忠报国,保卫自己的家乡和人民。同时,葛云飞还有个好母亲,他经常给年幼的他讲述忠义之道。因此,葛云飞一向以“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钱”为人生信条。道光三年(1823年),武艺精湛的葛云飞考中了武进士,在浙江沿海一带任职,

  • 此人是太平天国第一完人,被割千刀,一声不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太平天国死得最惨一位,太平 天国 杨童舒,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天国第一人

    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后转战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并于1863年5月进入四川境地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打算在四川自立一国。但由于河水陡涨等原因,石达开部被清军部队及民团、彝兵等围困于此,苦战月余而不得突围,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于1863年6月25日在成都科甲巷

  • 东林党的领袖高攀龙,为何遭到魏忠贤赶尽杀绝,最后效仿屈原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高攀龙照片,韦曲高攀龙个人简历,高攀龙家训全文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注定一生要与苦难和悲剧同在。儒家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理想让代代士人为之神往,以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地。无数士人抱着天下关怀的热情,渴望能够通经致用、致君泽民。正如清代大思想家颜元所说:“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事,吾儒不为,又谁为之?”是啊,“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

  • 战国时期,北方诸侯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南方楚国为何也修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时期楚国疆域,战国时期有修长城吗,战国时期修长城

    [var1]秦,汉,一直到明对战国北方长城都在不断的完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长城本身也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其实最早修筑长城的可能并不是北方的国家,春秋时期的楚国早在齐桓公时期就在今河南南阳一带修建了绵延的城墙和城塞,也被叫做方城,方城的实质就是楚国

  • 屈原之前古人是否有清明节?清明节真正的来历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屈原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是纪念屈原么,屈原去世之前有清明节嘛

    [var1]在这小编要像某些国家说道说道,沿用归沿用,你总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说成是你的吧!像韩国说端午节是他们国家的文化节日。其实是错误的![var1]那么问题来了,韩国人到底知不知道端午节都该干些什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这里面是有寓意得,有一种说法说是为了

  •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来更换廉颇就不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赵国将廉颇换成赵括的英文,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

    《史记·秦本纪》记录“长平之战”: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秦本纪》记录的简洁,只是说四十七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秦大将武安君百起在长平打败了赵国,杀了赵军40多万人。《史记·白起王翦